第十章 美國——天幕中最璀璨的新星(1 / 3)

(1)不必大驚小怪

我們在前麵已經談到,英國通過種種手段,把版圖擴大到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隻要太陽可以照到的地方,就有英國人在生活。但可惜的是,它已經衰落了,而它在19世紀裏所扮演的世界中心的角色,已經悄悄地被美國所取代。似乎後者還做得更大,連英國都要唯其馬首是瞻。

而這一切,美國隻用了200年。對於一份世界曆史年表,200年,是多麼地微小。

這個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從一個罪犯的流放所,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一號的超級大國。實力之強,勢頭之猛,如果要在世界曆史中找一個如此這般的貧兒發跡史一般的例子,大概隻有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才堪與之媲美。但美國的生命力,就不是打了雞血的蒙古人能比得了的了。

這種變遷是多麼驚人,而在這種變遷中體現出來的人的力量,簡直可以用可怕來形容。

好吧,就讓我們重新翻開曆史的長卷,看看蜥蜴是如何變成恐龍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今天美國所處的土地上,生活著的可不是現代美國人的祖先,而是那些頭插羽毛臉塗油彩的印第安人。這些看上去有點滑稽的人,每天種玉米,種煙草,生活既寧靜又祥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簡直是詩意的棲居。

忽然,有朋自遠方來了……

1607年的一天,天空晴朗無雲,海水湛藍而清澈,和住常一樣。這個時候,有三艘船的影子出現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漸漸逼近海岸。

他們來自英國。

這些船可絕對不是大老遠跑到這裏來觀光遊玩的。在葡西兩章裏,我們都說過了,那個年頭搞航海可絕對是個苦差事,跟今天我們徒步全國沒有什麼區別。

這些船靠岸後,他們搬下來的第一樣東西,就是一門大炮。

原來,這120個老兄,都是倫敦公司的人。這一年,這個公司得到了英國皇室的許可。這份許可太值錢了,裏麵規定,準許倫敦公司占有北緯34到41度的所有土地。

這可不是我們在地圖上量量那麼簡單的事情——這夥人把大炮放下,對準大陸深處,然後開始蓋房砌牆,實際上就是蓋些茅草房。為了紀念他們偉大的王——詹姆斯一世給了他們這樣的生活,他們把這個小村子叫做詹姆斯城。

現在問題來了,這一百多個人都是些遊手好閑的家夥,除了一張嘴,他們什麼也沒帶;除了吃,他們什麼也不會。可惜,他們連吃的也沒有,還沒到年底,120人就快要剩下不到20個人了。

眼看這批人要全軍覆沒了,這時候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遞過來一棵玉米。餓得奄奄一息的倫敦公司的職員們抬頭一看,是印第安兄弟們。

印第安老兄們不但讓這幫家夥吃了個飽,飯後還塞過來幾包煙。吃飽喝足後,印第安人告訴他們,你們就這麼遊手好閑的可活不下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於是就把玉米和煙草的種植方法都教給了他們。

果然,第一年就得到了大豐收。

上帝保佑吃飽了飯的人們,但是這個上帝是英國人的上帝,可不保佑印第安兄弟們。按理說,這些善良的印第安人在英國人最困難的時候拉了他們一把,英國人應該知恩圖報才是,但是英國人“報恩”的方式卻是很特別的“三光”政策。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前膛槍已經在歐洲普及了,而印第安人還在使用大刀呢,真打起仗來,十個勇士也不頂一個拿槍的孩子。結果顯而易見,今天弗吉尼亞州所在的那片地上的印第安人,幾乎被殺了個幹淨,沒死的,也都逃到別的地方去避難了。英國人把所有的帳篷都燒掉,把村寨夷為平地後深耕,種上藍靛和煙草,往日印第安人的樂土,在殖民者到來後,成了新主人的伊甸園。這就是鳩占鵲巢的典型體現。

不必大驚小怪,曆史就是這麼殘酷,這種事情,哥倫布早已經做過了,這是所有殖民者的一貫做法。

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是殖民者最信奉的哲學法則,難怪他們會研究出優勝劣汰這種理論。適者生存,這就是殖民者的信條。從那個時候起,自由競爭的觀念就開始有了雛形。

這僅僅是第一次的情況,在初步試探嚐到甜頭後,大規模的淘寶行動開始了。

(2)自由澆灌五月花

根據史料記載,從1607年這批先遣小分隊踏上美洲大陸後,在80年的時間裏,陸續搬過去275000人。放在今天來看,這不是什麼大數字,但是那是在17世紀,到了1700年,全倫敦才不到70萬人,而且這還是經曆了人口大突增後的數目。其他的小城市和農村,乞丐走上十步,連口剩飯都沒地方要。

在這些紛遝而來的歐洲各國殖民者中,有一夥家夥不能不提。這夥人跟倫敦公司的殖民者有著巨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形式上,還體現在精神上。這種新精神,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自由和獨立。如果要尋找美利堅民族獨立精神的來源,那麼這夥人,完全可以說是這種精神的最初創造者。

盡管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美利堅民族險些夭折,但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他們挺過了許多次危險。

1620年的一個月夜,狂風卷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有一艘小船孤零零地在海上航行著,它的目的地是弗吉尼亞。

這些人不是倫敦公司海外辦事處的成員,這是一夥惡棍、罪犯和清教徒——這真是件不可解的怪事,怎麼會有清教徒參與其中呢?

要知道,那個年代正是天主教在英國大行其道的時候,傳統教派肆虐——新教成為英國國教是光榮革命以後的事情,那時候,清教徒跟中世紀的異教徒沒什麼區別,被流放已經是從輕處罰了。

這些人心中忐忑不安,畢竟是被流放的人,手裏也沒有國王的土地授權委托書,不能依靠政府的力量,隻能自力更生。在那麼凶險的條件下,一旦缺乏幫助,很可能意味著死亡。

為了生存,這些人建立了一個攻守同盟,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下來,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公約”。

公約的主要內容除了對國王的客氣話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並不以英國本土的利益和保護這種利益的法律為最高準則,不以英國為中心,而是以殖民地自己為中心,這才是他們的王道。

這雖然沒有在形式上脫離英國,但卻是獨立思想的萌芽。同時,獨立、自主、勇於拚搏的精神,也在公約被製定的同時,確立了根基。

可惜天公不作美,這些可憐蟲登上這片土地的時候,發現由於風浪的原因,他們已經在一個新的地方登陸了。

在200年後的今天,這個登陸點有了一個新名字——普利茅斯。這個地方是英國人在北美大陸的第二個永久性定居點。

就這樣,隨著一批批移民的到來,許多新的殖民地被建立起來。截至1733年,從今天的新罕布什爾到佐治亞,橫跨整個大西洋沿岸,一共建立了13塊殖民地,也就是美國最初的13個州。到1775年獨立前夕,整個殖民地人口經過數次飊升,已經有了260多萬。

美國的雛形,在地理上已經形成了!

(3)美國人的美國

現在,是該說說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了。

在移民大潮中,數量最多的是英國人,其次是法、德、荷、西等國的人,可以說這簡直是歐盟的美洲大會。這些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為生計所困者。盡管時代可能不同,但窮人永遠是在社會的底層,社會地位不會改變。窮人由於經濟原因,不斷受到上層階級的欺淩和壓榨,越是這樣,窮人就越窮。萬般無奈,他們隻好出逃海外,尋找新的活路。

這些可憐的人,自從踏上殖民的道路,就無時無刻不在幻想著幸福的生活。那些欺淩他們的上層階級的生活,是他們的奮鬥目標,即使不能達到這個目標,至少也能逃避家鄉那惡劣的生存環境。

抱著這樣的想法,窮人們披荊斬棘,開始了尋夢之旅,盡管這條路的盡頭通到哪裏還無人知曉,但是這些懷揣夢想的家夥,畢竟走了出來。在他們身上,還是可以找到勇敢和開拓這兩個詞的。

他們一般都是手藝人或是農民。當然,耕田也算是一門手藝。

二、異教徒和與當權者政見不合者。這些人可能是腰纏萬貫的商人,也可能是廣占良田的大地主,也可能是小商小販和工場主,當然,也有一部分窮光蛋,但無論其經濟狀況如何,他們有一個共性——全部是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或持異議者。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絕對不是因為窮而亡命天涯的。這夥人對於財富的積累,甚至要比一般人更加重視。新教強調的就是少弄玄虛多賺錢,他們在國內的時候,就是傳統天主教那些煩瑣的宗教儀式的堅定的反對者。而在商業上,他們會通過多種手段來聚集財富,可以說,美國發展的第一桶金,有一半都是他們的資本。

為什麼要跑出來呢?在那個時候,不同教派間的迫害太厲害了,盡管對宗教的理解和側重點不一樣,但對於反對者,哪怕是一點點習慣上的不同,都要用極端殘忍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比如在1630年,英國倫敦的一名男子被判處終身監禁,他的財產被沒收,鼻子被切開,一隻耳朵被割掉,而他的前額則被烙上了“S.S.”(sower of sedition 煽動叛逆者)的印記。而實施這樣的嚴刑,僅僅是因為他懶得遵守那些麻煩的宗教儀式而已。

麵對這樣血腥和殘酷無情的迫害,稍微清醒的人都會溜之大吉。

三、罪犯。這夥人同樣在國內待不下去,但是他們跟前兩類人可不是一回事兒,這些人不是流氓就是惡棍,甚至是殺人越貨的強盜,最起碼也是賭徒和酒鬼。把這樣的人留在國內,那肯定是不利於社會治安的。

所以政府通過了一條法律:凡是願意去移民的罪犯,他的罪行就可以得到赦免,改以殖民形式的流放。而且英國政府甚至經常直接流放罪犯到殖民地。

第四類人就很特殊了,他們本身不是英國人,其待遇甚至比罪犯還要差。這些人就是奴隸。

我們甚至不能把這些人稱之為移民,因為他們連起碼的平等也得不到。在這些人中間,有的是白人奴隸,或許會有人不理解,不是隻有有色人種才會成為奴隸嗎?怎麼白人也成了奴隸呢?

這些人跟以上三類人的不同之處不僅僅表現在身份上,他們移民的動機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說,這些人中間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想來北美。這些人有共同的名字——強製契約奴,有的地方叫他們債務奴隸。

這些人欠了債主的錢,又還不起,或者是幹脆就沒打算還,怎麼辦?政府隻好采取強製,錢沒有可以,拿人抵債吧。於是他們被政府強製送到殖民地,幹活還。什麼時候這些人把債還清,什麼時候算是翻身得解放。

不過最痛苦的還不是這些債務奴隸,還有一些被人用繩子捆來的奴隸,比如黑奴。白奴在一段時間以後還可以重新得到自由,而黑奴,一輩子也翻不了身。一旦為奴,子孫後代都是奴,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欺負他們,在階級金字塔上,黑奴永遠是最低的那一層。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一個世紀以後,林肯當了總統,才有了根本的變化。

此外還有一些受封的貴族和官吏,這些人來這兒也還真是沒辦法,誰叫國王把你的封地封在這了呢?

大致就是這麼個情況,這些人,是美利堅民族形成的人種基礎。

(4)區別就是區別

我們屢次提到美利堅民族,可如果考慮到這個民族的形成與來源,我們很難找到美國人和英國人的區別。

然而這的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盡管就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他們之間的不同在哪裏,但區別就是區別,他們是兩條河中快速行駛的船,縱然他們之間的區別對於別人來說毫無意義,但恰恰是這一點構成了他們之間關係的全部。

這是兩個民族——確實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不能混為一談。

在頭幾批殖民者來到美洲的時候,他們可能是典型的英國人。他們的行為習慣、生活特點、愛穿什麼衣服喝什麼酒,都跟英國本土的人一模一樣,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

首先是北美地區的環境很艱苦,比英國最艱苦的農村都不如,在這個地方想活命,靠的就是四個字——艱苦奮鬥。任何收獲都是勤勞的雙手一點點打拚出來的。

留在國內的人可就不一樣了,家裏再苦,起碼還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而且地麵上也熟。時間一長,在北美混的那幫人肯定把這點認識得非常清楚——不勞動者不得食。有時候,吃不上飯還是小事,最難對付的是調皮的印第安人,經常成群結隊地過來打家劫舍。這時候,可就不是餓肚子那麼簡單的事情了,人不就那麼一條命嘛。

時間一長,這兩種人在心理上肯定就不會處於同一種狀態,北美的移民什麼都可以不認,活下去,就是他們的唯一王道。

其次,民族的同化也在中間推波助瀾。第一批移民剛到美洲的時候,還保持著純正的英格蘭血統。後來,歐洲所有國家和民族的人,幾乎都能在美洲找到,那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時間一長,跨越民族界限的愛情就產生了。在那裏,根本沒人遵守傳統的道德或是習俗,人們對任何事都采取放任包容的態度,在外麵混都不容易嘛。反正隻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就可以在一起。

後來獨立了以後,這種情況發展愈烈,西奧多·羅斯福在他當上總統前,居然喜歡上了一位印第安酋長的女兒。他的部隊就駐紮在那個部落的旁邊,這老兄每天都要拿望遠鏡偷窺那位公主,但就是不敢表白。

連總統都這麼幹,至於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

戀愛自由,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到了獨立前,經過無數次的通婚,一種“新英國人”就遍布全殖民地了。而且好像英、美兩邊都知道這種事情,血緣關係越走越遠,民族感情越來越淡。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因,以及在這種全新的環境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化與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說,真正促使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原因,是美洲移民強烈的自我意識。說到這種自我意識的產生,還是環境惹的禍。

在移民初期,那裏的環境極其惡劣,自然災害損害著他們賴以生存的事業,盡管一頓兩頓餓不死,但是野獸和印第安人同樣會威脅他們的生命,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這時候,就必須以個人為重,哪還顧得上別人。

將這幾點綜合在一起,加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產生的天賦人權的精神,殖民地新文化就被拚湊出來了。我們不妨把它叫做“開放而平等的新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和象征,有了獨特的美利堅文化,也就有了獨特的美利堅民族。

(5)他們來了

現在,我們對殖民地人民的組成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你可千萬別以為這些人遠離故土,出門在外會有點老鄉情結。他們不但不會互相照顧,反而一刻不停地明爭暗鬥。

比如窮人和富人的相互敵視,這點在哪裏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此外,白人和黑人之間,也絕對不會成為朋友。在佐治亞等種植業盛行的南方,這點體現得特別明顯。

此外,北方地區因為水運發達、交通便利,逐漸成為了以工商業為主的經濟區域;而南方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於種植經濟作物,於是種植園經濟就在這一地區蓬勃地發展起來。這兩大經濟體為了爭奪資本和勞動力,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所有的矛盾中,有一類最為迫切,鬥爭也特別尖銳,那就是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作為殖民宗主國,英國那種父親對待兒子的態度,讓殖民地人民難以忍受,而且,按照殖民原則,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壓榨是無窮無盡的。

英國開發北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在這個時候,重商主義正在大行其道。

這種觀點在對待殖民地的態度上,最典型的表現是,極端地限製殖民地貿易。這種限製甚至達到野蠻的程度。

在具體措施的施行上,英國人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兩大主義:一是“拿來主義”,表現在殖民地應該把原料供給應給宗主。一是“跟班主義”,這種缺德的措施就是禁止殖民地在工業上和宗主國競爭,不但不允許你展開平等的自由貿易,還加強了殖民地對宗主國經濟的依賴。

為了讓這種缺德的措施能夠有法律的依據,英國頒布了一係列相關的法律,在航海業上有著名的《航海條例》,不允許北美的船隻自行運輸,造出來的船隻能擺著看,拉人可以,運貨不行。

《製帽條例》裏是這樣規定的,殖民地不準用本土生產的毛皮自行製帽。

原來,那段時間美國人戴的都是英國帽子。

《製鐵條例》不允許殖民地製造任何鐵器,當然,建煉鐵爐肯定也是不允許的。美國人這時候估計連菜刀和飯勺都要從英國進口。

《娶老婆條例》——這個條例英國人還沒來得及製訂出來,不過就算是沒這條法律,美國人也已經夠難以忍受的了。

如果說這些還隻是淺層次的限製,隻會激起民眾的不滿,那麼當《貨幣法》和《駐軍法》頒布後,這種不滿的情緒就達到了頂峰,逐漸轉化成為反抗的動力。

1764年,英國議會通過《貨幣法》法令,規定不允許殖民地自發貨幣,已發的也要作廢,這項法律對殖民地經濟的打擊是致命的,稍懂經濟知識的人都會知道,在貿易逆差地區,通貨減少後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況。

如果說這還隻是對殖民地人民利益上的侵犯,那《駐軍法》簡直就是欺人太甚。這項法律要求當地居民出錢蓋房子給皇家軍隊住,這不僅是損害殖民地人民的利益,還侮辱了人家的人格——我自己家的地盤,你個外人來了是不是要客隨主便!

終於,這種強烈的情緒隨著著名的《印花稅法》的頒布而爆發了。因為此項規定,雖然在對利益的損害上比不了《貨幣法》,在對人格的侮辱上也比不了《駐軍法》,但是卻象征著英國已經把這塊土地當成自己家的私產。這讓那些自治殖民地的總督和移民大為惱火。

獨立運動的序曲,終於隨著“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在全美奏響了。

這是一次標誌性的事件——美國人來了。

他們來了!

(6)暴風雨來臨的前夜

1773年12月16日晚 。

波士頓港。

一群頭插羽毛,臉塗油彩,似乎是印第安人的怪異的人出現在曆史上,這夥人躡手躡腳地爬上了一艘大船,然後從船艙中搬出許多木頭箱子。用大斧劈開箱子,裏麵全部是一包包的茶葉,清香撲鼻。忽然領頭的人開始向海裏扔茶葉,從一包一包地扔,到一箱一箱倒。終於,整船的茶葉被倒到了海裏。

這就是“波士頓傾茶事件”!

這夥人都是波士頓的居民。英國人在波士頓搞出了一項茶葉稅。錢當然算不了什麼,殖民地的人民已經不在乎小規模的搜刮了,但是讓他們惱火的是,英國人憑什麼在這裏征稅。

英國人堅持自己的主張,一定要征稅!

雙方爭執到了極點——終於,在東印度公司的運茶船強行停靠在波士頓港後,發生了在曆史上具有標誌性的那一幕。

英國人當然不是好惹的,他們索性封了美國的港口。

之後,英國取消了馬薩諸塞州的自治權,派遣皇家軍隊進駐該地區。

美國人的心中充滿了對於宗主國的憤懣,他們的憤懣已經積累得太久了,遲早——就是現在,是爆發的時候了。

1774年,美國各州的領袖人物在費城集合,開會。這是全美人民第一次大聯合。盡管這些人也是各懷心腹事,一部分代表是堅定的強硬派,在對待獨立的問題上毫不妥協,堅持要求實現完全獨立;另一派是保守派,他們希望用“維持會”的形式來繼續保持殖民地的存在;還有一派純粹是來和稀泥來的,主張以等為主。雖然三派意見各異,但是在大是大非麵前,還是都不糊塗。通過激烈的爭吵,三派終於達成了共同的意見。

這個共同的意見就是《權利宣言》,表示自己還是英王喬治三世的臣民,但是拒絕英貨,要求在各方麵的權利上得到平等的對待,而且堅持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武裝。

這個消息立刻傳到了英國。

英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態度出奇地堅決:以強硬的手段製止這種自由散漫的現象繼續延續——或許這些流放者需要更加實在的教訓。

這在策略上屬於把對手逼到極端的經典戰例。此時,殖民地人民已經無路可退,索性讓心中的怒火,把所有的專製焚毀!

北美大地上空一片陰霾!

戰爭的風暴在醞釀之中,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其實早在《印花稅法》通過的時候,殖民地就已經有了一個群眾性的秘密反抗組織——“自由之子”。

這是一個有趣的群眾組織——1770年冬天的時候,就是這個組織,在波士頓的廣場上,跟英國兵因為一點小事打了起來,用的武器居然是雪球。

可惜他們的對手拿的武器不是雪球,而是槍。

“自由之子”當場就死亡3人。

這件事情讓他們變得聰明起來。

四年後,“自由之子”已經不是那群惡作劇般的孩子了,他們懂得了槍杆子裏出政權的道理,在英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搞起了規模不小的民兵組織。正是這些民兵,成為了美國獨立戰爭中的主力部隊。

那一邊,英國派來了和藹可親的紳士托馬斯·蓋奇來擔任英軍總司令。

雙方都在厲兵秣馬,蓄勢待發。

(7)自由時代的槍聲

1774年4月18日晚,英軍終於行動了。蓋奇總司令在得到了確切的消息後,派出了一隻隊伍去離波士頓32公裏遠的內地小城康科德,目的是夜襲民兵的軍火庫,直搗民兵老巢。如果能把民兵頭子抓回來,就十全十美了。

如果蓋奇隻派一個人去,情況一定不會像後來那樣糟糕。

英軍的人數太多,剛一出門,就被民兵的活動哨發現了。

消息立即被傳了出去。

走了一夜的英軍,在抵達列克星敦村的時候,他們在晨霧中看到,小股民兵與自己隔著一塊空地並排站著。起初,雙方都有一點遲疑,這可是戰爭啊。

於是他們隻是互相喊話和下命令:都回去吧。別鬧了!

喧嘩之中,大概是有人罵了句髒話。

一聲槍響。

接著,雙方開火。民兵人數太少,而且他們麵對的是正規軍,他們抵擋不住,在草地上留下八具屍體後慌忙撤退。

這是美國獨立戰爭灑的第一滴血。

英軍繼續向康科德推進,他們成功地搗毀了民兵的軍火庫。

正在他們準備回去睡覺的時候,他們的隊伍中有人倒下了。

一路上從各村各鎮來的大批民兵躲在障礙物後麵開始向英軍射擊,石牆、小山、房舍之後子彈紛紛射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決不放空槍。

英國士兵鮮紅的製服,在清晨的霧靄中成了最好的靶子,即使是最差的射手,也能成功命中目標。等英國部隊退到波士頓的時候,他們的傷亡達到了200人,幾乎是民兵損失的三倍。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消息,刹那間傳遍了13個殖民地。沒有人下命令,殖民地人民開始攻城略地,短短20天內,從緬因到佐治亞立刻燃起了同仇敵愾的戰火。

整個殖民地,變成了戰爭的汪洋。

昔日,英國人還把殖民地人民當成二等公民,而現在,在這片大英帝國的屬地上,到處都是和英軍戰鬥的殖民地人民的身影。曆史,就是這般無情地嘲弄著英國人。

(8)土地、土地、土地

列克星敦的槍聲仍未散盡,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了。

單聽聽與會者的名字就夠響亮的了。約翰·漢考克!托馬斯﹒傑斐遜! 本傑明·富蘭克林!

為了把抗英工作做得更好,會議共通過了三項決議:

一、發行貨幣,發展經濟,支撐戰爭。

二、成立正規軍。民兵雖然驍勇,但是畢竟沒有經過訓練,如果按這個法子打下去,非輸不可。這支部隊的名字就叫做大陸軍。總司令的名字為我們所熟知——華盛頓!現在我們知道,這個人成為了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堪稱偉大。

三、爭取同情。越多越好,曆史證明了這點是正確的,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幫了殖民地的大忙。

其實盡管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殖民地的起義者們還沒有真正認清形勢。他們雖然在事實上已經打出了獨立的旗號,但可能連華盛頓這樣的偉人也沒有徹底和英國決裂,單從大陸軍的旗幟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英國的國旗還赫然擺在上麵。

這層窗戶紙,直到《獨立宣言》發表的時候,才被徹底地捅破。

1776年7月4日。

現在的美國的國慶日。

《獨立宣言》被正式當做獨立的標誌而發表出來了。

美國人民在這份宣言裏高聲喊了出來:

我們終於獨立了!

這份宣言,不僅僅是一份宣告或聲明性的文件,這份宣言,顯示出了幾乎全部的美利堅的民族性格。

追求自由,呼籲平等,強調資源共享。

更主要的是,這份宣言所體現出的觀念幫助美國人民找到了自我,認清自己在整個民族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它把個人的開拓進取的精神以集體的形式發揚出來,成就了今天的美國的民族精神!

這一天,可謂來之不易。美國這個咿呀學語的嬰兒,終於在這一天邁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但是,這一步,仍然有它的不義和不公,可以說這是歪歪斜斜的一步。

但這確是決定性的一步——軍事學家在分析這場戰爭時,常常習慣於把它劃分為兩個階段,我們在這裏仍然采取這種劃分方式。

可以說,在第一階段,美軍處處挨打,形勢上處於守勢,實力上處於劣勢,連費城都丟掉了。這個狀況直到薩拉托加大捷之後,才得以扭轉。而第二個階段,美軍展開了大反攻,英軍這個時候不知道中了什麼邪,節節敗退。

終於,在1781年,英軍北美戰區最高指揮官康華利將軍,在眾人的注視之下,向華盛頓交出了象征著指揮權的佩劍。美國在這場曆時5年的戰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一年之後,大英帝國徹底低下了它高傲的頭。隨著和約在巴黎的簽訂,美國的疆界也得以重新劃分,加上新並入的領土,一個89萬平方公裏的國家誕生了。

隨著戰爭的結束,美國人民雷厲風行的民族性格立刻得到了彰顯,他們迅速製定了屬於自己的憲法,這部憲法,在世界曆史和法律史上同時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因為,這部憲法,不但體現了民主的思想,還包括了英國的理性、法國的哲學、殖民地的生活經驗。但最重要的是,它是美國人那種強調個人人格、主張發揚民主的精神落實在文本上的體現。哪怕這個憲法在實施的時候不那麼高明,甚至三權之間有掣肘之嫌,但是,為了能貫徹此種精神,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

但對於這個剛剛學會獨立行走的孩子,盡管他是那麼的堅強,但他的成長道路依然漫長。

今天我們看到,一個成熟睿智的美國民族已經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傲然挺立,但是,在那個成長的過程中,狂風巨浪吹打得別人,難道就吹打不得美利堅嗎?

土地!土地!土地!

(9)美國的西遊記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19世紀初期的美國的青年人,你一定會聽到這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