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到西部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正是這種在當時年輕人的耳邊不斷回響的聲音,使得無數人或為了自身的發展,或為了民族的振興,摩拳擦掌,殺奔西部,立誌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這就是西進運動的情況!
我們在上幾章中反複強調,一個民族一定有它獨特的性格。美國這個在獨立戰爭中磨煉出來的“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表現出一種堅強、果斷、勇於開拓的性格,這個“孩子”一旦成長為一個“少年”,一定會立誌做一番大的事業。而邊疆擴張,不僅給美國提供了一個鍛煉的機會,也給這個國家的進一步崛起,夯實了基礎。
作為西半球第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共和國,隻有北美大陸東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小塊如同一條毛巾一樣的土地,怎麼能符合美利堅的強國夢,況且,這讓列強看起來,也實在是太沒麵子。
因此,美國的眼睛盯上了身邊的土地。
你可以在地圖上立足於華盛頓,看當時的美國。
向西,首先是路易斯安那。
向南,是佛羅裏達!
再向南,是德州,這當然不是山東德州——是墨西哥的德克薩斯州。
這麼廣袤的土地,要是都能歸到美國的版圖裏,那麼——這個“孩子”在此階段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和權謀,簡直如同一隻“老狐狸精”的能力——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天賦和秉性,超越了所有的國家。
如果說一個人20歲不精美,30歲不健壯,40歲不智慧,那麼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失敗的。而美國,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同時擁有了20歲人的精美,30歲人的健壯和40歲人的智慧。這個國家,煥發出一種向上的精神,國勢日盛!
美國人有錢,他們堅信錢可以買到一切,甚至是人的靈魂。
首先被美國收買的居然是拿破侖——路易斯安那收購案,這是國際貿易中外資並購的經典案例。操盤手美國,依靠時代背景,居然以1500萬美元的超級低價收購成功。在這裏,邏輯幫助美國人擊敗了拿破侖。
此地不賣則為英人所有,賣則為美國人所有。英與法為敵,英土即敵土,美與英為敵,美土既敵之敵之土。敵之敵必為我友,我友土則為我土。
是不是覺得腦漿快從耳朵眼裏流了出來?沒錯,美國人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愚弄拿破侖的,天知道是不是這次的買賣讓他智力受損,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那麼這筆買賣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呢?
1500萬美元\\u003d300萬平方公裏,平均每平方公裏5美元。
在當時,這300萬平方公裏,如果都種上糧食,估計可以供全世界人民一年之用。商品糧基地的概念,一並產生。
這才僅僅是個開頭。
第二個跟美國人做生意的是俄國。
沙皇一貫缺錢花,美國人這次連邏輯都用不上了。
阿拉斯加賣了多少呢?這麼一塊蟲吃鼠咬,光板無毛的地方,一畝一分錢。
結果,700萬買到了一片大森林,木材從此無憂。
當然,錢不是萬能的,總有那種不缺錢或者有窮誌氣的。
這個時候買是不奏效了,怎麼辦?
搶!江山北望,加拿大搶不得,一是太大,二是那可是英國的家當,暫時惹不起它。
有北戰就有南征。美國開始全國總動員,準備展開佛羅裏達爭奪戰,對手是西班牙。
這個時候的西班牙,錢倒是不缺,可惜在地球村裏是個小戶,人丁不那麼興旺,又年老體衰,怎麼打得過這個大小夥子?所以他隻有瞪眼挨揍的份兒。
打了一半,不知道是小夥子覺得欺負老人不光彩,還是覺得應該給這個老守財奴一些麵子,居然扔下了五百萬,“買”走了佛羅裏達。
下一個!墨西哥。
這個鄉巴佬是美國的鄰居,但是美國可從來沒瞧得起過這個窮鄰居,直到有一天,美國突然發現這個鄰居的老婆德克薩斯很漂亮,注意了——德克薩斯!不是薩克斯!
1845年,美國開始攛掇德克薩斯跟墨西哥“鬧離婚”,那當然容易,小夥子又帥又能說,這個傻姑娘很快就搬出來自己住了。
美國迅速派家丁看住了德克薩斯,緊接著把她接入自己的家門。
對於找上門的墨西哥,美國表現得無比幹脆,怎麼來的就怎麼回去。
至此美國的版圖又加上了墨西哥的一半“家產”。到了19世紀中葉,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財主之一。隻有“池塘”中的夏威夷,此時還沒有到手。
在每一次的領土擴張中,美國人或買或詐或搶,都獲得了成功。如果仔細思考其中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美利堅民族的那種堅韌不拔,或者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幫助他們完成了這次西進運動。
在這次運動裏包含了對弱國的欺淩,浸透了印第安人的血和淚,美國在此中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是他們成功崛起的關鍵。
難道美國真的能憑借這股勁頭一直走下去嗎?就沒有什麼美國之亂的故事嗎?
有!
黑奴製!
這是困擾美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最大的障礙。
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解決。
1861年!
美國內戰。
(10)恥辱季節的罪惡
人建造巴別之塔,上帝毀滅之。
奴隸製度就是心竅迷亂者建立的巴別塔。為了錢,他們不惜一切。
其實奴隸製度在美國並不稀奇,我們說過,在最早的殖民時代裏,奴隸就已經出現了。
這個時候,正好是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年代。而工業革命是從紡織業的機械革命開始的,在英國,珍妮機、騾機、水力紡紗機等稀奇古怪的東西相繼被發明出來。
這些發明創造的好處顯而易見,省力又省時間,還能提高生產量。但是問題也出現了。
生產加快了,棉花就不夠用了,沒有了足夠的棉花,那些機器再先進,也不可能自己吐棉紗。這就要求棉花的產量必須提高——總得有原料才能生產吧?
怎麼辦?開荒地,大種棉花。剛搶來的土地,閑著也是閑著。
那時候的農業,可不怎麼先進,基本比刀耕火種強不了多少,一切還都要靠雙手。種棉花就更加麻煩。從種植,到采摘,一直到最後的脫殼、打成皮棉,在專業機械出現之前,這些還是隻能靠棉農。
等大片的土地都種上了棉花,人手又不足了。這種辛苦的勞動,自視甚高的白人肯定是不會幹的,一是這種工作太不體麵,二是確實太辛苦,而他們都是資本的掌控者,為什麼要幹這個?
活總是要有人幹的,誰呢?黑人。
這些人都是從非洲過來的,適應熱帶的生活,對這些經濟作物的種植比較了解,其強壯的身體也能適應繁重的體力勞動,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些人是最廉價的成熟勞動力。
於是在這些主要處於南方的棉花種植區,包括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區,對黑奴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從哪裏再去搞些黑奴呢?奴隸販子行動了起來,在非洲連騙帶搶,黑奴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美國。到了1860年前後,美國已經有了500萬的黑奴,那時候全美人口也就3000萬。
美國,這樣一個標榜自由、民主的國家,居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隸交易市場。民主和人權,就這樣被無情地踐踏著。
其實奴隸製——把人當做私有物占有並控製——是一種在曆史上許多階段和在不少的文明中都出現過的災禍。
古希臘、羅馬、伊朗、印度、中國和日本都曾經被奴隸製玷汙過。1500年,即近代初期,奴隸製的各種形式的實施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歐亞的文明古國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伊朗的薩非王朝、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中國的明代以及日本,都有過奴隸階層,但是在文明開化已經到了這個程度的美國,英國紳士的隱居所,居然也會出現這樣的東西,這實在不能不令我們感到驚訝。
讓人困惑的是:《憲法》和《獨立宣言》不是都強調天賦人權嗎?美國人怎麼會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呢?
在美國——所有的綱領和宣言,包括國家的憲法,都把“天賦人權”和“權利不可讓與”作為核心內容,但是這些東西隻保障了白人和立法者的權利。對於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種的權利,卻根本沒有提到。
對待這些民眾,美國人可以任意進行踐踏,剝削,虐待。
美國的民主製度,正在遭受來自建立者自身的挑戰。
盡管有許多開明之士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在經濟利益的麵前,那些理論和期望都是如空氣般虛幻的東西。
人就是這樣的動物,居安思危,隻是理論上的夢想,永遠不可能進入現實。隻有當美景不常、盛筵難再的時候,人才會作出反應。
在美國,黑人是這樣生活的——天不亮就要從稻草堆裏爬起來,鬧鍾也很特別,那就是奴隸主或監工的一頓鞭子,然後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工作量有多大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女人幹男人該幹的活,男人幹畜生該幹的活。
等到天黑了,由於那個時代缺乏照明的條件,就可以休息了。食物粗糲,而且實行配額製,如果你的食量很小,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都要餓肚子。
如果你覺得委屈和不公,很遺憾,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如果你試圖逃跑和反抗,那麼肯定是要丟掉性命的。
像一切曾經實行過的奴隸製度一樣,美國也堅持奴隸從屬於奴隸主,屬於會說話的財產。別忘了,《憲法》是保護個人財產所有權的。所以奴隸主對自己的財產,想如何處置就如何處置。就連人類最基本的生殖和繁衍,都要受奴隸主的控製。
用這種方式來表述當時美國黑奴的生存狀況,看起來並不那麼規範,但這確實是當時黑人的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奴隸主對奴隸生命的殘害,對自由和人權的極端蔑視,簡直駭人聽聞!
黑奴能奉獻給這個世界的,隻有鮮血、艱辛、眼淚和汗水!
難道這個號稱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要因為黑奴製度的存在,墮落成一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騙子?它答應的那些自由、民主都跑到哪裏去了?
(11)武力衝突下的驢與象
如果奴隸主僅僅在自己的領地裏幹奴役黑奴的罪惡勾當,也許還不會有那麼大的危機產生。隨著紡織工業對棉花產量的更大需求,他們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種植棉花。與之配套的,就是還需要更多的奴隸來從事這項工作。他們巴不得把全國的州都變成奴隸製,這樣他們才有更多的錢賺。什麼民主、自由,讓那群北方佬去玩弄吧,好聽的口號換不了半根雪茄、一杯葡萄酒。
聽聽他們老巢的名字就知道了——裏士滿(RICHMIND),翻譯過來就是“致富”的意思。人們對金錢的渴望達到了這種程度。
北方禁奴的州可不這樣認為。在北方,最發達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它需要的是技術和資本,而不是奴隸這種勞動力。而且在北方,有許多無地或少地的市民,他們可不希望在全國推行奴隸製,那樣他們當個小地主的夢想,就無從實現了。
況且,這些地方,尤其是大西洋沿岸的那幾個州,是獨立運動的發源地。居民對人道主義和自由的認識,遠比那些在搶來的土地上生活的人認識得深刻。
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要求重新製定遊戲規則,任由這種一國兩製的固有模式發展下去,一定會把他們的生存空間壓榨到最小,到那個時候,可就不僅僅是“手把憲法”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這就是典型的美國民族,一定要為利益而鬥爭,永遠的本位主義。
因為生存才是王道!
矛盾不斷尖銳著,激化著,終於,鬥爭初露端倪……
1854年,國會正式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規定新建立的州是否實行奴隸製,要由該州的居民自己決定。這簡直是打著民主的旗號公然縱容奴隸製度。或者說,他們還沒有明白,真正的民主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保障所有公民的權利,而不是少部分人的民主。少部分人的民主,換一個說法,叫強權。
法案剛剛通過,奴隸主的武裝就縱馬持槍開進堪薩斯,妄圖依靠武力,造成奴隸製勢在必行的大環境,北方人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立刻有大批武裝人員和農民從千裏之外趕來。
兩夥人針鋒相對,大打出手。而且這一打,就打了半年時間,麥子綠了又黃,堪薩斯州硝煙彌漫。
而這次“堪薩斯內戰”,僅僅是大餐前的一道開胃菜,好戲還在後頭呢。
1860年,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北京搶劫;普魯士人在和丹麥人打仗;沙皇正在準備改革。多事之秋,美國又迎來了他們的總統大選年。
簡單地說吧,林肯代表“長鼻子象”共和黨參選,堅持限製奴隸製。
道格拉斯代表“長耳朵驢”民主黨,當然是堅持奴隸製的擴張,要把全國變成一座大種植園。
結果亞伯拉罕·林肯成功當選!
1861年2月,在林肯宣誓就職的第三個月,南方七州宣布獨立。
這是赤裸裸的公開分裂,也是矛盾無法調和的結果。
戰爭!
任何爭執已經無所謂的了,共和黨人已經妥協得夠多了。當妥協和退讓不再有效的時候,隻有戰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盡管這種方式是那麼極端,代價比任何談判都巨大。
想要對權力有所要求,這種代價決不可避免。
還沒等聯邦政府作出反應,南方政權已經開始采取了軍事行動,他們在州界上發動正式進攻。既然無法用選舉來控製全國,索性用武力統一全國。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決不會隻停留在軍事衝突和互相騷擾的程度。
絕對的持久戰!
猜猜聯邦政府和林肯現在都在琢磨什麼呢?
居然是用實力拖垮南方,而不是徹底解放人民,依靠改革來打敗對方。隻要能夠穩妥地贏得勝利,就絕對不會碰觸那條底線——土地和解放。
他並非不願實現這兩點,如果連這種魄力都不具備,那他就不會是為人敬仰的那個長臉的瘦老頭了。隻是,他需要一個理由,或者說是一個台階。畢竟,一步邁到那個極端,還是要考慮很多的。
不錯,在實力對比上北方占優,人口比例為22:9,工業製造能力大概是23:2,而且正義站在北方一邊。在林肯看來,隻要堅持幾個月,就可以通過封鎖來扼殺南方政權。
可惜他錯了。實際情況雖然是這樣,但是戰爭一開始,南方軍就讓白宮和國務院的官僚們大跌眼鏡。
(12)民主革命的豐盛祭品
1861年7月,布爾河會戰,北軍行動受挫。
1862年6月,七日會戰,北軍大敗。
1862年8月底,馬恩河會戰,北軍再次大敗,羅伯特·李率領的南軍直逼華盛頓。
這個時候,整個北方陷入了混亂,因為已經有那麼確鑿的數據擺在那裏,在如此優勢的情況下,居然把仗打成這個樣子,林肯總統怎麼對國會交待呢?
這時,林肯總統需要的那個理由來了。
1862年9月24日淩晨。
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了。
從這一刻起,黑奴就永遠獲得了自由!
同時,《宅地法》也隨之實行,一下子滿足了人民對土地和自由的雙重願望。
革命的熱情空前高漲起來。黑人紛紛參加聯邦軍。加上通過了《征兵法》,強調了個人對於國家的責任。這樣,服兵役不再隻依靠個人意願,而是國家的強製性行為,這讓北方軍迅速擴充到上百萬,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徹底壓倒了南方軍的補充機製。
一下子,北方勢力大漲。
我們注意到,這種情況和100年前華盛頓頒布《獨立宣言》時,何其相似。
隻要能夠把美國民族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來,他們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1863年7月,葛底斯堡大戰,北軍經過三天血戰,將南方軍徹底擊潰,從此,北軍就把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1865年4月9日,羅伯特將軍率部投降。
同月26日,南軍宣布全部投降。
美國之亂到此終結。
盡管北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整個美國,為了這次調整,付出了250億美元的代價。在那個年代,花掉250億美元來打一場戰爭,已經是國家所能承受的極限了。換做今天,這個數字恐怕會達到天文級別。
為了實現統一之夢,包括林肯總統在內的200萬人傷亡。
還沒有仔細地品嚐勝利的果實,林肯總統就被刺殺身亡了。
鮮血染紅了美利堅的天空。
在他活著的時候,大家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他的價值,以及他的英雄品質、道德所達到的高度,這些都是在他死後才被人們所傳頌的。
一位美國的詩人曾經寫道:“在這個驚人的四月的早晨以前,從沒有過這樣多的人為一個他們無緣一見的偉人的逝去而灑淚,他們生命中的友好之神,似乎也已隨著他的逝世而遠去,使他們感到陰冷和黑暗。對死者的頌揚,從沒有像那天陌生人遇見時彼此交換的肅穆而同情的眼光那樣感人。他們都為失去了一個親人而悲痛!”
正因為有這樣的偉人存在,能夠忍辱負重地完成時代交予的任務,才會有後來的超級美利堅。
林肯,這位在美國的自由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偉大人物,成為了這場戰爭最為豐盛的祭品。
他的死,讓美利堅民族更加理智。
(13)撫平戰後心靈的創傷
林肯死了。
美國人實現了他們對於自由與民主的願望,但同時也失去了他們最傑出的領袖。
然而問題到此還沒有完全結束。
如何對待那些南方叛亂的州,它們在國家中的地位如何處理,成為困擾政府的首要難題。
林肯生前曾經對這個問題提出過看法。他認為,南方各州的人民從沒有合法地退出過,他們隻是被一些反對政府的人引入了蔑視聯邦政府的歧途而已。戰爭永遠是少數人發動的,因此,聯邦政府將隻對付那些少數人,而不是對付那些州,更不是對付那些州的人民。他們隻不過是受了少數人的蠱惑,才陷入魔道,該給他們一個機會。
在林肯死後,他的繼任者約翰遜開始執行那些作了微小修正的林肯的複興方案。他以總統公告的形式向各退出聯邦的州指派州長,並運用總統的特權,順利地使大量的南方人恢複了政治權利。與此同時,婦女也獲得了選舉權,這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公平持正,對任何人不存惡意,這才是一個開明的政府應該有的態度。對每一個人仁慈,堅持正義,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觀念,因為上帝要人們識別正義。
還有對黑人的妥善安置,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黑人們終於擺脫了奴隸的身份,他們到底該去做些什麼?
於是,國會於1865年3月專門設立了“自由人局”,以監護黑人,並引導他們實現自力更生。同年12月,國會通過了有關廢除奴隸製度的美國憲法的第十三條修正案。
在戰爭後,如何來包紮國家的“傷口”,使它不至於化膿潰爛;如何照顧那些遭受戰爭之苦的人,使他們能夠回歸原來的生活,這才是一個政府應該盡的責任。
盡一切努力去求得國家內部之間,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正義和和平,這一點是國家必須意識到的。
這些,都體現了美國政府的負責態度,林肯總統在這裏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獨立戰爭是美國民族站起來學走步,那麼經曆了這麼多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這次關於民主製度的大改進,美國民族已經邁開了大步,在自己的路上堅定地行走了。
戰爭,從來就沒有對與錯,有的隻是輸和贏。單純去強調戰爭意義,這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
必須要認識到的是,美國民族的觀念,經過這次戰爭的洗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們的理智、務實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強化。
美利堅民族看到了命運的周轉,真正走向了成熟,而非從前的早熟,甚至是早慧。這種成熟,就像是丟不掉的煙,彌漫在這個民族中,永遠驅趕不散。理性烙上的印,永遠無法抹去。
這個時候的其他民族,大部分還執迷於暴力或權力之中。
(14)新帝國崛起的曙光
擴張力是美國民族特有的一種力量——F·特納如是說。
這種說法,在美國民族的心中已經存在許多年了,這符合他們的世界觀。
跟西班牙、荷蘭等國勢逐漸衰敗的國家相比,這個時候的美國人心態,恐怕不僅僅是自豪和驕傲,簡直就是“壯懷激烈”。
用傳統的思維習慣,是無法解讀美國這種法則的,那是一種實力帶來的強國心態,而非自吹自擂的大國心態。
在內戰50年後,美國的發展已經不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摩天大廈,電氣化,鋼鐵廠,高聳入雲的煙囪,汽車,橫貫大陸的鐵路。
美國的強大,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上,還體現在像“門戶開放”這樣的明顯包藏禍心的政策上。
這個政策,在那時叫做門戶開放,在今天我們隻說利益均沾。大家各賺各錢,其立足點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提出:不得幹涉任何一個依照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的自由貿易。不得幹涉別國的既得利益。不論何國貨物,進入其他國家勢力範圍口岸內,一律按協定關稅征收關稅。
這個政策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美國人真拿列強當傻子嗎?
包著天鵝絨的大錘也是大錘。
這個政策長期實行下去,那麼最大的受益者將會是美國。這其實是種全新的殖民主義,先在文字遊戲上承認各國勢力範圍,又要各國在其勢力範圍內開放門戶。
這就好像承認這片荒地是別人家的菜園子,但是又要在人家的菜園子裏種菜一樣。
可是,列強居然都答應了。
1905年,美國將已經成型的“門戶開放”政策再次重申,所有列強又均予以認可。
除了狡詐和高明之外,這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你換個小國來試試?
軍事力量的強大是國家強大的象征。美國海軍的發展恰是這個論斷最好的證明。
美國學者馬漢曾經說過:“有製海權的民族才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民族。”
對海洋的控製力,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誌。幾乎每一次海上霸主的興起,都要經曆殘酷的大海戰。
曾經在1853年叩開日本大門,從而讓日本發憤圖強的美國海軍,在那之後卻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已經相當成熟的時候,它海軍的實力,也僅居世界第十二位。
這個時候,就連日後淪為列強“美食”的天朝上國——大清,都要比它威風得多,北洋艦隊成軍之時,鏑操合一,萬炮齊鳴,在世界上足以排入前八。
在1886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長崎事件”。
事情起源是北洋艦隊在日本長崎訪問時,北洋水兵與日本警察發生了衝突,水兵吃了虧,被殺被捕者甚眾,等回到艦上,所有的軍官都惱怒了。他們叫囂著要求釋放被捕士兵並進行賠償,否則立即斷交,以武力解決問題。
在沒有收到政府指令的情況下,北洋海軍褪掉炮衣,以所有的艦炮對準市區。隻待令下,就準備開戰。
英德兩國出麵斡旋。你看這麼近的鄰居,就不要打了。日本政府在無奈的情況下對受傷的北洋水兵作出了賠償。
北洋艦隊回國之後,舉國讚歎——少有的勝利啊——這是些題外話,然而,那個時代美國海軍的實力,實在是不敢令人恭維。
等到1907年,才僅僅過去了20年,美國海軍竟然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對象同樣是日本。
那個時候,日本已經通過黃海東溝大戰、威海衛大戰,擊敗了亞洲第一的中國北洋艦隊,又在對馬海峽,依靠東鄉平八郎大將的出色指揮,通過兩次大戰,將俄羅斯帝國的遠東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全數殲滅。
日本人喪失了理智,旋即向美國發起挑釁——日本《每日新聞》言論:“整個世界都知道,裝備很差的美國陸軍和海軍不是我們具有高度戰鬥力的陸軍和海軍的對手!”
在太平洋地區,由於日本的不斷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在遠東的利益,順便說一句,這可不是門羅當總統的年代了,不再殖民、不幹涉,這些說法,早就被美國拋到了腦後。
這個時候,美國的擴張,已經不再需要通過投機、狡詐、虛偽這些東西來掩飾自己的實力上的不足。美國之鷹可以盡情翱翔。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資本主義強國已經轉變為帝國主義國家!
美國國內民情激憤,一向高傲的美國人,如果在弱小階段,還能韜光養晦,以現在的實力,哪裏能忍受日本人這樣的侮辱。
就算再成熟穩重的獅子,當豺狗不斷地在它麵前搶食吃的時候,也不會完全沒有反應。
於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思考後作出決定:必須給日本人一個下馬威看看。
戰爭,畢竟還是迫不得已的極端行為,而美國公民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理性和務實的民族精神,在這個時候及時地起了作用。
1907年12月16日。
弗吉尼亞州的海軍基地,北美第一批居民登陸的地方。
17艘戰列艦、7艘驅逐艦拔錨遠航,開始了環球航行。這些巨艦,全部被漆成新娘婚紗的白色,在陽光照耀下,編隊接受總統的檢閱。
一時間禮炮齊鳴!所有的水兵列隊舷邊,以軍禮向總統致敬!這樣壯觀的景象,這樣強大的艦隊,在人類的曆史上,恐怕隻有當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有如此雄壯的軍姿。
在經過長達一年的航行後,艦隊抵達日本橫濱軍港。
日本人當即表示,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現狀,尊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緊接著,法國、意大利,甚至是海上皇帝英國,都見識到了美國海軍的強大力量。
臉上有光的不僅僅是羅斯福總統,還有整個美利堅民族。
白色艦隊的遠航,是一個國家的行為藝術,更是一個國家的名片。
從這次航行後,美國開始繼續它的海洋理論,持續不斷地發展海軍力量。曆史證明,這一點是無比明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看到,正是憑借著強大的海軍,美國才成功地擊敗日本聯合艦隊,徹底樹立了其海洋霸主的地位。
美利堅民族,在這一階段,將性格中的強悍、不承認命運、敢於奮鬥等方麵徹底地展示給了全世界。
美國,這個民族現在真正成長起來了。
(15)狐狸的狡黠與獅子的凶猛
正在美國國勢日漸強盛的時期,歐戰的突然爆發,更給美國本已經欣欣向榮的工業,打了一針營養劑。歐洲國家紛紛送來訂單,所訂的東西,不是軍事產品,就是幫助美國鍛煉重工業生產能力的產品。
這正中美國的下懷!
那些大財閥和大集團趁機大力提高生產能力,賺個盆滿缽盈!不單是這些人,就連普通工人,都能拿到雙薪,這實在讓美國人大大地掙了一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訂單既有來自英法等協約國集團的,也包括來自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同盟國集團的,美國跟誰也不翻臉,隻要來買我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