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唐西域記.上》(4)(1 / 3)

卷三(八國)

烏仗那國缽露羅國

呾叉始羅國僧訶捕羅國

烏刺屍國迦濕彌羅國

半笯(奴故反)嗟國遏羅闍補羅國烏仗那國

周五千餘裏。山穀相屬川澤連原。穀稼雖播地利不滋。

多蒲萄。少甘蔗。土產金鐵宜鬱金香。林樹蓊鬱花果茂盛。

寒暑和暢風雨順序。人性怯懦俗情譎詭。好學而不功。禁咒為藝業。多衣白□少有餘服。語言雖異大同印度。文字禮儀頗相參預。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夾蘇婆伐窣堵河。舊有一千四百伽藍。多已荒蕪。昔僧徒一萬八千。今漸減少。並學大乘寂定為業。善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閑禁咒。律儀傳訓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飲光部。四說一切有部。五大眾部。天祠十有餘所。異道雜居。堅城四五。其王多治瞢揭厘城。城周十六七裏。居人殷盛。

瞢揭厘城東四五裏有窣堵波。極多靈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於此為羯利王(唐言鬥諍舊雲哥利訛也)割截支體。

瞢揭厘城東北行二百五六十裏入大山。至阿波邏羅龍泉。即蘇婆伐窣堵河之源也。派流西南。春夏含凍昏夕飛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此龍者迦葉波佛時。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閑咒術。禁禦惡龍。不令暴雨。國人賴之以蓄餘糧。居人眾庶感恩懷德。家稅鬥穀以饋遺焉。既積歲時或有逋課。殑祇含怒願為毒龍。暴行風雨損傷苗稼。命終之後為此池龍。泉流白水損傷地利。釋迦如來大悲禦世。湣此國人獨遭斯難降神至此欲化暴龍。執金剛神杵擊山崖。龍王震懼乃出歸依。聞佛說法心淨信悟。如來遂製勿損農稼。龍曰:凡有所食賴收人田。今蒙聖教恐難濟給。願十二歲一收糧儲。如來含覆湣而許焉。故今十二年一遭白水之災。

阿波邏羅龍泉西南三十餘裏。水北岸大盤石上有如來足所履跡。隨人福力量有短長。是如來伏此龍已。留跡而去。

後人於上積石為室。遐邇相趨。花香供養。順流而下三十餘裏至如來濯衣石。袈裟之文煥焉如鏤。

瞢揭厘城南四百餘裏至醯羅山。穀水西派逆流東上。雜華異果被澗緣崖。峰岩危險溪穀盤紆。或聞諠語之聲。或聞音樂之響。方石如塔宛若工成。連延相屬接布崖穀。是如來在昔為聞半頌(舊曰:伽梵文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訛也。今從正音宜雲伽他。伽他者唐言頌。頌三十二言也)之法。於此舍身命焉。瞢揭厘城南二百餘裏。大山側至摩訶伐那(唐言大林)伽藍。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薩縛達之王(唐言一切施)避敵棄國潛行至此。遇貧婆羅門方來乞丐。既失國位無以為施。遂令羈縛擒往敵王。冀以賞財回為惠施。

摩訶伐那伽藍西北下山三四十裏至摩愉(摩言豆)伽藍有窣堵波。高百餘尺。其側大方石上有如來足蹈之跡。是佛昔蹈此石。放拘胝光明照摩訶伐那伽藍。為諸人天說本生事。

其窣堵波基下有石。色帶黃白常有津膩。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聞正法。於此析骨書寫經典。

摩愉伽藍西六七十裏至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毘迦王(唐言與舊曰:屍毘王訛)為求佛果於此割身從鷹代鴿。

代鴿西北二百餘裏入珊尼羅闍川。至薩裒殺地(唐言地藥)僧伽藍。有窣堵波。高八十餘尺。是如來昔為帝釋時。

遭饑歲疾疫流行。醫療無功道死相屬。帝釋悲湣思所救濟。

乃變其形為大蟒身。僵屍川穀空中遍告。聞者感慶相率奔赴。隨割隨生療饑療疾。其側不遠有蘇摩大窣堵波。是如來昔為帝釋時世疾疫。湣諸含識自變其身為蘇摩蛇。凡有噉食莫不康豫。

珊尼羅闍川北石崖邊有窣堵波。病者至求多蒙除差。如來在昔為孔雀王。與其群而至此。熱渴所逼求水不獲。孔雀王以□啄崖。湧泉流注。今遂為池。飲沐愈疾。石上猶有孔雀蹤跡。

瞢揭厘城西南行六七十裏大河東有窣堵波。高六十餘尺。上軍王之所建也。昔如來之將寂滅。告諸大眾。我涅盤後。烏仗那國上軍王宜與舍利之分。及諸王將欲均量。上軍王後來。遂有輕鄙之議。是時天人大眾。重宣如來顧命之言。乃預同分。持歸本國。式遵崇建窣堵波。側大河濱有大石狀如象。昔上軍王以大白象負舍利歸。至於此地象忽蹎仆。因而自斃遂變為石。即於其側起窣堵波。瞢揭厘城西五十餘裏渡大河至盧醯呾迦(唐言赤)窣堵波。高五十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昔如來修菩薩行。為大國王。號曰:慈力。

於此刺身血以飯五藥叉(舊曰:夜叉訛也)。

瞢揭厘城東北三十餘裏至遏部多(唐言奇特)石窣堵波。

高四十餘尺。在昔如來為諸人天說法開導。如來去後從地踴出。黎庶崇敬香華不替。

石窣堵波西渡大河三四十裏至一精舍。中有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威靈潛被神跡昭明。法俗相趨供養無替。觀自在菩薩像西北百五十裏至藍勃盧山。山嶺有龍池。周三十餘裏。淥波浩汗清流皎鏡。昔毘盧釋迦王前伐諸釋。四人拒軍者宗親擯逐各事分飛。其一釋種既出國都。跋涉疲弊中路而止。時有一雁飛趣其前。既以馴狎因即乘焉。其雁飛翔下此池側。釋種虛遊遠適異國。

迷不知路假寐樹陰。池龍少女遊覽水濱。忽見釋種恐不得當也。變為人形。即而摩拊。釋種驚寤。因即謝曰:羈旅羸人何見親拊。遂□殷勤淩逼野合。女曰:父母有訓祇奉無違。

雖蒙惠顧未承高命。釋種曰:山穀杳冥爾家安在。曰:我此池之龍女也。敬聞聖族流離逃難。幸因遊覽。敢慰勞弊。命有燕私未聞來旨。況乎積禍受此龍身。人畜殊途非所聞也。釋種曰:一言見允宿心斯畢。龍女曰:敬聞命矣。唯所去就釋種乃誓心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龍女舉體成人。福力所感龍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慶悅。乃謝釋種曰:我積殃運流轉惡趣。幸蒙垂顧福力所加。曠劫弊身一旦改變。欲報此德糜軀未謝。心顧陪遊事拘物議。願白父母然後備禮。龍女還池白父母曰:今者遊覽忽逢釋種。福力所感變我為人。情存好合敢陳事實。龍王心欣人趣情重聖族。遂從女請。乃出池而謝釋種曰:不遺非類降尊就卑。願臨我室敢供灑掃。釋種受龍王之請。遂即其居。於是龍宮之中親迎備禮。燕爾樂會肆極歡娛。釋種睹龍之形心常畏惡。乃欲辭出。龍王止曰:幸無遠舍鄰此宅居。當令據疆土稱大號。總有臣庶祚延長世。

釋種謝曰:此言非冀。龍王以寶劍置篋中。妙好白□而覆其上。謂釋種曰:幸持此□以獻國王。王必親受遠人之貢。可於此時害其王也。因據其國不亦善乎。釋種受龍指誨。便往行獻烏仗那王躬舉其□。釋種執其袂而刺之。侍臣衛兵諠亂階陛。釋種麾劍告曰:我所杖劍神龍見授。以誅後伏以斬不臣。鹹懼神武推尊大位。於是沿弊立政表賢恤患。已而動大眾備法駕。即龍宮而報命。迎龍女以還都。龍女宿業未盡餘報猶在。每至燕私首出九龍之頭。釋種畏惡莫知圖計。伺其寐也利刃斷之。龍女驚寐曰:斯非後嗣之利。非徒我命有少損傷。而汝子孫當苦頭痛。故此國族常有斯患。雖不連綿時一發動。釋種既沒其子嗣位。是嗢呾羅犀那王(唐言上軍)。

上軍王嗣位之後。其母喪明。如來伏阿波邏羅龍還也。

從空下其宮中。上軍王適從遊獵。如來因為其母略說法要。

遇聖聞法遂得複明。如來問曰:汝子我之族也。今何所在。

母曰:旦出畋遊今將返駕。如來與諸大眾尋欲發引。王母曰:我惟福遇生育聖族。如來悲湣又親降臨。我子方還。願少留待。世尊曰:斯人者我之族也。可聞教而信悟。非親誨以發心。我其行矣。還語之曰:如來從此往拘屍城裟羅樹間入涅盤。宜取舍利自為供養。如來與諸大眾淩虛而去。上軍王方遊獵。遠見宮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災罷獵而返。乃見其母複明。慶而問曰:我去幾何有斯祥感。能令慈母複明如昔。母曰:汝出之後如來至此。聞佛說法遂得複明。如來從此至拘屍城娑羅樹間當取涅盤。召汝速來分取舍利。時王聞已悲號頓躄。久而醒悟。命駕馳赴至雙樹間。佛已涅盤。時諸國王輕其邊鄙寶重舍利不欲分與。是時天人大眾重宣佛意。諸王聞已遂先均授。瞢揭厘城東北踰山越穀。逆上信度河。途路危險山穀杳冥。或覆緪索。或牽鐵鎖。棧道虛臨飛梁危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