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唐西域記.上》(4)(2 / 3)

椽杙躡蹬。行千餘裏至達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多出黃金及鬱金香。達麗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金以晃昱靈鑒潛通。高百餘尺。末田底迦(舊曰:末田地訛略也)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攜引匠人。升睹史多天(舊曰:兜率他也。又曰:兜術他。訛也)親觀妙相。三返之後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流東派。從此東行踰嶺越穀逆上信度河。飛梁棧道履危涉險。經五百餘裏至缽露羅國(北印度境)。

缽露羅國

周四千餘裏。在大雪山間。東西長南北狹。多麥豆出金銀。資金之利國用富饒。時唯寒烈人性獷暴。薄於仁義無聞禮節。形貌粗弊衣服毛褐。文字大同印度。言語異於諸國。

伽藍數百所。僧徒數千人。學無專習戒行多濫。從此複還烏鐸迦漢荼城。南渡信度河。河廣三四裏南流。澄清皎鏡汨淴漂流。毒龍惡獸窟穴其中。若持貴寶奇花果種及佛舍利渡者。船多飄沒。渡河至呾叉始羅國(北印度境)。

呾叉始羅國

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酋豪力競王族絕嗣。

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草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大城西北七十餘裏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周百餘步。其水澄清。雜色蓮華同榮異彩。

此龍者。即昔迦葉波佛時壞醫羅缽羅樹苾芻者也。故今彼土請雨祈晴。必與沙門共至池所。彈指慰問隨願必果。龍池東南行三十餘裏。入兩山間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百餘尺。是釋迦如來懸記。當來慈氏世尊出興之時。自然有四大寶藏。即斯勝地。當其一所。聞諸先誌曰:或時地震諸山皆動。周藏百步無所傾搖。諸有愚夫妄加發掘。地為震動。

人皆蹎仆。傍有伽藍圯損已甚。久絕僧徒。城北十二三裏有窣堵波。無憂王之建也。或至齋日時放光明。神花天樂頗有見聞。聞諸先誌曰:近有婦人身嬰惡癩。竊至窣堵波責躬禮懺。見其庭宇有諸糞穢。掬除灑掃塗香散華采青蓮重布其地。惡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蓮同馥。斯勝地也。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號戰達羅缽刺婆(唐言月光)誌求菩提斷頭惠施。若此之舍凡曆千生。

舍頭窣堵波側有僧伽藍。庭宇荒涼僧徒減少。昔經部拘摩羅邏多(唐言童受)論師。於此製述諸論。城外東南南山之陰有窣堵波。高百餘尺。是無憂王太子拘浪拏。為繼母所誣抉目之處。無憂王所建也。盲人祈請多有複明。此太子正後生也。儀貌妍雅慈仁夙著。正後終沒。繼室憍淫。縱其惛愚私逼太子。太子瀝泣引責退身謝罪。繼母見違彌增忿怒。候王閑隙從容言曰:夫呾叉始羅國之要領。非親子弟其可寄乎。

今者太子仁孝著聞。親賢之故物議斯在。王或聞說雅悅奸謀。即命太子而誡之曰:吾承餘緒垂統繼業。唯恐失墜忝負先王。呾叉始羅國之襟帶。吾今命爾作鎮彼國。國事殷重人情詭雜。無妄去就有虧基緒。凡有召命驗吾齒印。印在吾口其有謬乎。於是太子銜命來鎮。歲月雖淹繼室彌怒。詐發製書紫泥封記。候王眠睡竊齒為印。馳使而往。賜以責書。輔臣跪讀相顧失圖。太子問曰:何所悲乎? 曰:大王有命書責太子。抉去兩目逐棄山穀。任其夫妻隨時生死。雖有此命尚未可依。今宜重請麵縛待罪。太子曰:父而賜死其可辭乎? 齒印為封誠無謬矣。命旃荼羅抉去其眼。眼既失明。乞貸自濟。流離展轉至父都城。其妻告曰:此是王城。嗟乎饑寒良苦。昔為王子今作乞人。願得聞知。重申先責。於是謀計入王內廄。於夜後分泣對清風。長嘯悲吟箜篌鼓和。王在高樓聞其雅唱。辭甚怨悲。怪而問曰:箜篌歌聲似是吾子。今以何故而來此乎? 即問內廄誰為歌嘯。遂將盲人而來對旨。王見太子銜悲問曰:誰害汝身遭此禍釁。愛子喪明猶自不覺。

凡百黎元如何究察。天乎天乎。何德之衰。太子悲泣謝而對曰:誠以不孝負責於天。某年日月忽奉慈旨。無由致辭不敢逃責。其王心知繼室為不軌也。無所究察便加刑辟。時菩提樹伽藍有瞿沙(唐言妙音)大阿羅漢者。四辯無礙三明具足。

王將盲子陳告其事。唯願慈悲令得複明。時彼羅漢受王請已。即於是日宣令國人。吾於後日欲說妙理。人持一器來此聽法。以盛泣淚也。於是遠近相趨士女雲集。是時阿羅漢說十二因緣。凡厥聞法莫不悲耿。以所持器盛其瀝泣。說法既已總收眾淚。置之金盤而自誓曰:凡吾所說諸佛至理。理若不真說有紕繆。斯則已矣。如其不爾。願以眾淚洗彼盲眼。

眼得複明明視如昔。發是語訖持淚洗眼。眼遂複明。王乃責彼輔臣詰諸僚佐。或黜或放或遷或死。諸豪世俗。移居雪山東北沙磧之中。從此東南越諸山穀。行七百餘裏至僧訶補羅國(北印度境)。

僧訶補羅國

周三千五六百裏。西臨信度河。國大都城周十四五裏。

依山據嶺堅峻險固。農務少功地利多獲。氣序寒人性猛。俗尚驍勇又多譎詐。國無君長主位役屬迦濕彌羅國。城南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莊飾有虧靈異相繼。傍有伽藍空無僧侶。城東南四五十裏至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高二百餘尺。池沼十數映帶左右。雕石為岸殊形異類。激水清流汨淴漂注。龍魚水族窟穴潛泳。四色蓮華彌漫清潭。百果具繁同榮異色。林沼交映誠可遊玩。傍有伽藍久絕僧侶。窣堵波側不遠有白衣外道。本師悟所求理初說法處。今有封記。

傍建天祠。其徒苦行。晝夜精勤。不遑寧息。本師所說之法。多竊佛經之義。隨類設法擬則軌儀。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發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為異。據斯流別稍用區分。其天師像竊類如來。衣服為差相好無異。從此複還呾叉始羅國北界渡信度河。南東行二百餘裏度大石門。昔摩訶薩埵王子。於此投身飼餓烏擇(音徒)其南百四五十步有石窣堵波。摩訶薩埵湣餓獸之無力也。

行至此地幹竹自刺以血啖之。於是乎獸乃噉焉。其中地土洎諸草木。微帶絳色猶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負芒刺。無雲疑信莫不悲愴。舍身北有石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雕刻奇製時燭神光。小窣堵波及諸石龕。動以百數周此瑩域。其有疾病旋繞多愈。

石窣堵波東有伽藍。僧徒百餘人。並學大乘教。從此東行五十餘裏至孤山。中有伽藍。僧徒二百餘人。並學大乘法教。華果繁茂泉池澄鏡。傍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是如來在昔於此化惡藥叉令不食肉。從此東南行五百餘裏至烏刺屍國(北印度境)。

烏刺屍國

周二千餘裏。山阜連接田疇隘狹。國大都城周七八裏。

無大君長役屬迦隰彌羅國。宜稼穡少華果。氣序溫和微有霜雪。俗無禮義人性剛猛。多行詭詐不信佛法。大城西南四五裏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建也。傍有伽藍。僧徒寡少。並皆學大乘法教。從此東南登山履險度鐵橋。行千餘裏至迦濕彌羅國(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

迦濕彌羅國

周七千餘裏。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複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南北十二三裏。東西四五裏。宜稼穡多花果。出龍種馬及鬱金香火珠藥草。氣序寒勁多雪少風。服毛褐衣白□。土俗輕僄人多怯懦。國為龍護遂雄鄰境。容貌妍美情性詭詐。好學多聞邪正兼信。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有四窣堵波。並無憂王建也。各有如來舍利升餘。

國誌曰:國地本龍池也。昔佛世尊自烏仗那國降惡神已欲還中國。乘空當此國上告阿難曰:我涅盤之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當於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如來寂滅之後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羅漢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聞佛懸記心自慶悅。便來至此於大山嶺。宴坐林中現大神變。龍見深信請資所欲。阿羅漢曰:願於池內惠以容膝。龍王於是縮水奉施。羅漢神通廣身。龍王縱力縮水。池空水盡。龍翻請地。阿羅漢於此西北為留一池。周百餘裏。自餘枝屬別居小池。龍王曰:池地總施願恒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無餘涅盤。雖欲受請其可得乎。龍王重請。五百羅漢常受我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