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西域記.上》(5)(3 / 3)

於是沉研鑽極十有二歲。作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凡八十萬言矣。所謂言深致遠窮幽洞微。告門人曰:以我逸才持我正論。逐斥世親挫其鋒銳。無令老叟獨擅先名。於是學徒四三俊彥持所作論推訪世親。世親是時在磔迦國奢羯羅城。遠傳聲問眾賢當至。世親聞已即治行裝。門人懷疑前進諫曰:大師德高先哲名擅當時。遠近學徒莫不推謝。今聞眾賢一何惶遽必有所下。我曹厚顏。世親曰:吾今遠遊非避此子。顧此國中無複監達。眾賢後進也。詭辯若流。我衰髦矣。莫能持論。欲以一言頹其異執。引至中印度對諸髦彥。察乎真偽詳乎得失。尋即命侶負笈遠遊。眾賢論師當後一日至此伽藍忽覺氣衰。於是裁書謝世親曰:如來寂滅弟子部執。傳其宗學各擅專門。黨同道疾異部。愚以寡昧猥承傳習。覽所製阿毘達磨俱舍論破毘婆沙師大義。輒不量力沉究彌年。作為此論扶正宗學。智小謀大死其將至。菩薩宣暢微言抑揚至理。

不毀所執得存遺文。斯為幸矣。死何悔哉。於是曆選門人有辭辯者。而告之曰:吾誠後學輕淩先達。命也如何。當從斯沒汝持是書及所製論。謝彼菩薩代我悔過。授辭適畢奄爾雲亡。門人奉書。至世親所而至辭曰:我師眾賢已舍壽命。遺言致書麗躬謝咎。不墜其名非所敢望。世親菩薩覽書閱論。

沉吟久之。謂門人曰:眾賢論師聰敏後進。理雖不足辭乃有餘。我今欲破眾賢之論。若指諸掌。顧以垂終之托。重其如難之辭。茍緣大義存其宿誌。況乎此論發明我宗。遂為改題為順正理論。門人諫曰:眾賢未沒大師遠跡。既得其論又為改題。凡厥學徒何顏受愧。世親菩薩欲除眾疑。而說頌曰:如師子王避豕遠逝。二力勝負。智者應知。眾賢死已。焚屍收骨於伽藍。西北二百餘步庵沒羅林中起窣堵波。今猶現在。

庵 沒羅林側有窣堵波。毘末羅蜜多羅(唐言無垢友)論師之遺身。論師迦濕彌羅國人也。於說一切有部而出家焉。博綜眾經研究異論。遊五印度國學三藏玄文。名立業成將歸本國。途次眾賢論師窣堵波也。拊而歎曰:惟論師雅量清高抑揚大義。方欲挫異部立本宗業也。如何降年不永。我無垢友猥承末學。異時慕義曠代懷德。世親雖沒宗學尚傳。我盡所知當製諸論。令贍部洲諸學人等絕大乘稱滅世親名。斯為不朽用盡宿心。說是語已心發狂亂。五舌重出熱血流湧。知命必終。裁書悔曰:夫大乘教者。佛法之中究竟說也。名味泯絕理致幽玄。輕以愚昧駁斥先進。業報皎然滅身宜矣。敢告學人厥鑒斯在。各慎爾誌無得懷疑。大地為震命遂終焉。當其死處地陷為坑。同旅焚屍收骸旌建。時有羅漢見而歎曰:惜哉苦哉。今此論師任情執見。毀惡大乘墮無間獄。

國西北境殑伽河東岸有摩裕羅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清流交帶。出□石水精寶器。去城不遠臨殑伽河有大天祠。甚多靈異。其中有池編石為岸。引殑伽水為補。五印度人謂之殑伽河門。生福滅罪之所。常有遠方數百千人集此澡濯。樂善諸王建立福舍備珍羞儲醫藥。惠施鰥寡周給孤獨。

從此北行三百餘裏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北印度境)。

婆羅吸摩補羅國

周四千餘裏。山周四境。國大教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家室富饒。土地沃壤稼穡時播。出□石水精。氣序微寒風俗剛猛。少學藝多逐利。人性獷烈邪正雜信。伽藍五所。僧徒寡少。天祠十餘所。異道雜居。此國境北大雪山中有蘇伐刺拏瞿呾邏國(唐言金氏)出上黃金故以名焉。東西長南北狹。即東女國也。世以女稱國。夫亦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種而已。土宜宿麥多畜羊馬。氣候寒烈人性躁暴。

東接吐蕃國。北接於闐國。西接三波訶國。從末底補羅東南行四百餘裏至瞿毘霜那國(中印度境)。

瞿毘霜那國

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四五裏。崇峻險固居人殷盛。華林池沼往往相間。氣序土宜同末底補羅國。風俗淳質勤學好福。多信外道求現在樂。伽藍二所。僧眾百餘人。並皆習學小乘法教。天祠三十餘所。異道雜居。大城側故伽藍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二百餘尺。如來在昔於此一月說諸法要。傍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處。其側有如來發爪二窣堵波。各高一丈餘。自此東南行四百餘裏至惡醯掣呾邏國(中印度境)。

惡醯掣呾羅國

周三千餘裏。大都城周十七八裏。依據險固。宜穀麥多林泉。氣序和暢風俗淳質。翫道篤學多才博識。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九所。異道三百餘人。事自在天塗灰之侶也。城外龍池側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如來在昔為龍王七日於此說法。其側有四小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自此東行二百六七十裏。渡殑伽河南至毘羅那拏國(中印度境)。

毘羅那拏國

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氣序土宜同堊醯掣呾邏國。風俗猛暴人知學藝。崇信外道少敬佛法。伽藍二所。

僧徒三百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天祠五所。異道雜居。大城中故伽藍內有窣堵波基。雖傾圯尚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於此七日說蘊界處經之所。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斯在。從此東南行二百餘裏至劫比他國(舊謂僧迦舍國。中印度境)。

劫比他國

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氣序土宜同毘羅那拏國。風俗淳和人多學藝。伽藍四所。僧徒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十所。異道雜居。同共遵事大自在天。城西二十餘裏有大伽藍。經製輪奐工窮剞劂。聖形尊像務極莊嚴。僧徒數百人。學正量部法。數萬淨人宅居其側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麵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也。昔如來起自勝林上升天宮。居善法堂為母說法。過三月已將欲下降。天帝釋乃縱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右白銀。如來起善法堂。從諸天眾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右侍。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天眾淩虛散華讚德。數百年前猶有階級。逮至今時陷沒已盡。諸國君王悲慨不遇。疊以磚石飾以珍寶。於其故基擬昔寶階。其高七十餘尺。上起精舍。中有石佛像。而左右之階有釋梵之像形。

擬厥初猶為下勢。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建。色紺光潤質堅密理。上作師子蹲踞向階。雕鏤奇形周其方麵。

隨人罪福影現柱中。

寶階側不遠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其側窣堵波。如來在昔於此澡浴。其側精舍是如來入定之處。

精 舍側有大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是如來經行之處。足所履跡皆有蓮華之文。基左右各有小窣堵波。帝釋梵王之所建也。

釋梵窣堵波前。是蓮華色苾芻尼欲先見佛化作轉輪王處。如來自天宮還贍部洲也。時蘇部底(唐言善現。舊曰:須扶提。或曰:須菩提。譯曰:善吉。皆訛也)宴坐石室。竊自思曰:今佛還降人天導從。如我今者何所宜行。嚐聞佛說。

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時蓮華色苾芻尼欲初見佛。化為轉輪王。七寶導從四兵警衛。至世尊所複。

苾芻尼。如來告曰:汝非初見。夫善現者觀諸法空是見法身。

聖跡垣內靈異相繼。其大窣堵波東南有一池。龍恒護聖跡。

既有冥衛。難以輕犯。歲久自壞人莫能毀。從此東南行減二百裏至羯若鞠闍國(唐言曲女城國。中印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