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吾先告汝。汝為魔蔽不時請留。魔王勸我早入涅盤。已許之期。斯夢是也。
告涅盤期側不遠有窣堵波。千子見父母處也。昔有仙人隱居岩穀。仲春之月鼓濯清流麀鹿隨飲。感生女子。姿貌過人唯腳似鹿。仙人見已收而養焉。其後命令求火至餘仙廬。
足所履地跡有蓮華。彼仙見已深以奇之。令其繞廬方乃得火。鹿女依命得火而還。時梵豫王畋遊見華尋跡。以求悅其奇怪。同載而返。相師占言。當生千子。餘婦聞之莫不圖計。日月既滿。生一蓮花。花有千葉。葉坐一子。餘婦誣罔鹹稱不祥。投殑伽河隨波泛濫。烏耆延王下流遊觀。見黃雲蓋乘波而來。取以開視乃有千子。乳養成立有大力焉。恃有千子拓境四方。兵威乘勝。將次此國。時梵豫王聞之甚懷震懼。兵力不敵計無所出矣。是時鹿女心知其子。乃謂王曰:今寇戎臨境上下離心。賤妾愚忠能敗強敵。王未之信也。憂懼良深。鹿女乃升城樓以待寇至。千子將兵圍城已匝。鹿女告曰:莫為逆事。我是汝母。汝是我子。千子謂曰:何言之謬。鹿女手按兩乳。流注千岐。天性所感鹹入其口。於是解甲歸宗釋兵返族。兩國交歡百姓安樂。
千子歸宗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行經舊跡。指告眾曰:昔吾於此歸宗見親。欲知千子即賢劫千佛是也。
述本生東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光明時燭祈請或遂。是如來說普門陀羅尼等經。重閣講堂餘趾也。
講堂側不遠有窣堵波。中有阿難半身舍利。去此不遠有數百窣堵波欲定其數未有克知。是千獨覺入寂滅處。吠舍厘城內外周隍。聖跡繁多難以具舉。形勝故墟魚鱗間峙。歲月驟改炎涼亟移。林既摧殘池亦枯涸。朽株餘跡其詳驗焉。
大城西北行五六十裏至大窣堵波。栗咕(昌葉反)婆子(舊雲離車子訛也)別如來處。如來自吠舍厘城趣拘屍那國。
諸栗呫婆子聞佛將入寂滅。相從悲號送。世尊既見哀慕非言可喻。即以神力化作大河。崖岸深絕波流迅急。諸栗呫婆悲慟以止。如來留缽為作追念。
吠舍厘城西北減二百裏有故城。荒蕪歲久居人曠少。中有窣堵波。是佛在昔為諸菩薩人天大眾引說本生修菩薩行。
曾於此城為轉輪王。號曰:摩訶提婆(唐言大天)有七寶應王四天下。睹衰變之相體無常之理。冥懷高蹈忘情大位。舍國出家染衣修學。
城東南行十四五裏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
佛涅盤後百一十年。吠舍厘城有諸苾芻。遠離佛法謬行戒律。時長老耶舍陀住憍薩羅國。長老三菩伽住秣兔羅國。長老厘波多住韓若國。長老沙羅住吠舍厘國。長老富闍蘇彌羅住娑羅梨弗國。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尊者阿難弟子。時耶舍陀遣使告諸賢聖。
皆可集吠舍厘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是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法事。運神足至法會。時三菩伽於大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嘩。欽哉念哉。昔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淹言教尚在。吠舍厘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今諸賢者深明持犯。俱承大德阿難指誨。
念報佛恩重宣聖旨。時諸大聖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柰耶訶責製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
七百賢聖結集南行八九十裏至濕吠多補羅僧伽藍。層台輪煥重閣翬飛。僧眾清肅並學大乘。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處。其側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南趣摩揭陀國。北顧吠舍厘城。中途止息遺跡之處。
濕吠多補羅伽藍東南行三十餘裏。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難陀分身與二國處。阿難陀者如來之從父弟也。多聞總持博物強識。佛去世後繼大迦葉。任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陀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鼎盛。親承示誨誡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歎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
於是去摩揭陀國趣吠舍厘城。度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陀王聞阿難去。情深變德。即嚴戎駕疾驅追請。數百千眾營軍南岸。吠舍厘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奔馳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日。阿難恐鬥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焚骸骸又中折。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波而修供養。從此東北行五百餘裏至弗栗恃國(北人謂三代恃國。北印度境)。
弗栗恃國
周四千餘裏。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學。天祠數十。外道寔眾。國大都城號占戍挐。多已頹毀。故宮城中尚有三千餘家。若村若邑也。
大河東北有伽藍。僧徒寡少學業清高。從此西行依河之濱有窣堵波。高餘三丈。南帶長流。大悲世尊度漁人處也。
越在佛世五百漁人結疇附黨漁捕水族。於此河流得一大魚。
有十八頭頭各兩眼。諸漁人方欲害之。如來在吠舍厘國。天眼見興悲心。乘其時而化導。因其機而啟悟。告諸大乘。弗栗恃國有大魚。我欲導之以悟諸漁人。爾宜知時。於是大眾圍繞神足淩虛至於河濱。如常敷座。遂告諸漁人。爾勿殺魚。以神通力開方便門。威被大魚令知宿命。能作人語貫解人情。爾時如來知而故問。汝在前身曾作何罪。流轉惡趣受此弊身。魚曰:昔承福慶生自豪族大婆羅門。劫比他者我身是也。恃其族姓淩蔑人倫。恃其博物鄙賤經法。以輕慢心毀讟諸佛。以醜惡語詈辱眾僧。引類形比謂若駝驢象馬諸醜形對。由此惡業受此弊身。尚資宿善生遭佛世。目睹聖化親承聖教。因而懺謝悔先作業。如來隨機攝化如應開導。魚既聞法於是命終。承茲福力上生天宮。於是自觀其身何緣生此。
既知宿命念報佛恩。與諸天眾肩隨戾止。前禮既畢右繞退立。以天寶香華用供養。世尊指告漁人為說妙法。於即感悟。輸誠禮懺。裂網焚舟。歸真受法。既服染衣。又聞至教。皆出塵垢。俱證聖果。
度漁人東北行百餘裏。故城西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
高百餘尺。是佛在昔於此六月說法度諸天人。此北百四五十步有小窣堵波。如來昔於此處為諸苾芻製戒。次西不遠有如來發爪窣堵波。如來昔於此處近遠邑人相趨輻湊。焚香散花燈炬不絕。從此西北千四五百裏踰山入穀至尼波羅國(中印度境)。
尼波羅國
周四千餘裏。在雪山中。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山川連屬宜穀稼多花果。出赤銅犛牛命命鳥。貨用赤銅錢。氣序寒烈風俗險詖。人性剛獷信義輕薄。無學藝有工巧。形貌醜弊邪正兼信。伽藍天祠接堵連隅。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外道異學其數不詳。王剎帝利栗呫婆種也。誌學清高。純信佛法。近代有王號鴦輸伐摩。(唐言光冑)碩學聰叡自製聲明論。重學敬德遐邇著聞。都城東南有小水池。以人火投之水即焰起。更投餘物亦變為火。從此複還吠舍厘國。
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國(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