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唐西域記.下》(3)(3 / 3)

後皆果遂。為王大臣。凡得祿賞皆入檀舍。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曠以歲月無人應召。久之有婆羅門來告眾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眾曰:今將造像。夫何所須。

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並一燈照。我入已堅閉其戶。

六月後乃可開門。時諸僧眾皆如其命。尚餘四日未滿六月。

眾鹹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內佛像儼然結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斂右手垂。東麵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

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顏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既不見人方驗神鑒。眾鹹悲歎殷懃請知。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

故我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佛果。天魔來嬈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

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踴出作證。故今像手仿昔下垂。眾知靈鑒莫不悲感。於是乳上未周填廁眾寶。珠纓寶冠奇珍交飾。設賞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既睹慈顏心不安忍。回駕將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懼而歎曰:毀佛像則曆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進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為役使。遂於像前橫壘磚壁。心慚冥闇。又置明燈磚壁之前。畫自在天功成報命。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宰臣馳返毀除障壁。

時經多日燈猶不滅。像今尚在。神工不虧。既處奧室燈炬相繼。欲睹慈顏莫由審察。必於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內照乃睹靈相。夫有見者自增悲感。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菩提樹北有佛經行之處。如來成正覺已不起於座。七日寂定。其起也至菩提樹北。七日經行東西往來。行十餘步異華隨跡十有八文。後人於此壘磚為基。高餘三尺。聞諸先誌曰:此聖跡基表人命之修短也。先發誠願後乃度量。隨壽修短數有增減。

經行基北道右盤石上大精舍中有佛像。舉目上望。昔者如來於此七日觀菩提樹。目不暫舍。為報樹恩故此瞻望。

菩提樹西不遠。大精舍中有□石佛像。飾以奇珍東麵而立。前有青石奇文異釆。是昔如來初成正覺。梵王起七寶堂。帝釋建七寶座。佛於其上七日思惟。放異光明照菩提樹。去聖悠遠寶變為石。

菩提樹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菩薩既濯尼連河將趣菩提樹。竊自思念。何以為座。尋自發明。當須淨草。天帝釋化其身為刈草人。荷而逐路。菩薩謂曰:所荷之草頗能惠耶。化人聞命恭以草奉菩薩受已執而前進。

受草東北不遠有窣堵波。是菩薩將證佛果。青雀群鹿呈祥之處。印度休征斯為嘉應。故淨居天隨順世間。群從飛繞效靈顯聖。菩提樹東大路左右各一窣堵波。是魔王嬈菩薩處也。菩薩將證佛果。魔王勸受輪王。策說不行殷憂而返。魔王之女請往誘焉。菩薩威神衰變治容。扶羸策杖相攜而退。

菩提樹西北精舍中有迦葉波佛像。既稱靈聖時燭光明。

聞諸先記曰:若人至誠旋繞七周。在所生處得宿命智。

迦葉波佛精舍西北二磚室。各有地神之像。昔者如來將成正覺。一報魔至。一為佛證後人念功圖形旌德。

菩提樹垣西不遠有窣堵波。謂鬱金香。高四十餘尺。漕炬吒國商主之所建也。昔漕炬吒國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輕蔑佛法不信因果。其後將諸商侶貿遷有無。泛舟南海遭風失路。波濤飄浪時經三歲。資糧罄竭糊口不充。同舟之人朝不謀夕。戮力同誌念所事天。心慮已勞冥功不濟。俄見大山崇崖峻嶺。兩日聯暉重明照朗。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過此大山。宜於中止得安樂。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崇崖峻嶺須鬣也。兩日聯暉眼光也。言聲未靜舟帆飄湊。於是商主告諸侶曰:我聞觀自在菩薩。於諸危厄能施安樂。宜各至誠稱其名字。遂即同聲歸命稱念。崇山既隱兩日亦沒。俄見沙門威儀庠序。杖錫淩虛而來拯溺。不踰時而至本國矣。因即信心貞固求福不回。建窣堵波式修供養。

以鬱金香泥而周塗上下。既發信心率其同誌。躬禮聖跡觀菩提樹。未暇言歸已淹晦朔。商侶同遊更相謂曰:山川悠間鄉國遼遠。昔所建立窣堵波者。我曹在此誰其灑掃。言訖旋繞。至此忽見窣堵波。駭其由致即前瞻察。乃本國所建窣堵波也。故今印度因以鬱金為名。菩提樹垣東南隅尼拘律樹側窣堵波。傍有精舍。中作佛坐像。昔如來初證佛果。大梵天王於此勸請轉妙法輪。菩提樹垣內四隅皆有大窣堵波。在昔如來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樹。先曆四隅大地震動。至金剛座方得安靜。樹垣之內聖跡鱗次。差難遍舉。菩提樹垣外西南窣堵波。奉乳糜二牧女故宅。其側窣堵波。牧女於此煮糜。次此窣堵波如來受糜處也。

菩提樹垣南門外有大池。周七百餘步。清瀾澄鏡龍魚潛宅。婆羅門兄弟。承大自在天命之所鑿也。次南一池。在昔如來初成正覺方欲浣濯天帝釋為佛化成池。西有大石。佛浣衣已方欲曝曬。天帝釋自大雪山持來也。其側窣堵波。如來於此納故衣。次南林中窣堵波。如來受貧老母施故衣處。帝釋化池東林中有目支鄰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來初成正覺。於此宴坐七日入定。

時此龍王警衛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垂為蓋。故池東岸有其室焉。

目支鄰陀龍池東林中精舍有佛羸瘦之像。其側有經行之所。長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缽羅樹。故今土俗。諸有嬰疾香油塗像。多蒙除差。是菩薩修苦行處。如來為伏外道。又受魔請。於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形容憔悴膚體羸瘠。經行往來攀樹後起。

菩薩苦行卑缽羅樹側有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住處。初太子之舍家也。彷徨山澤棲息林泉。時淨飯王乃命五人隨瞻侍焉。太子既修苦行。憍陳如等亦即勤求。憍陳如等住處東南有窣堵波。菩薩入尼連禪那河沐浴之處。河側不遠菩薩於此受食乳糜。其側窣堵波。二長者獻□蜜處。佛在樹下結加趺坐寂然宴默。受解脫樂過七日後方從定起。時二商主行次林外。而彼林神告商主曰:釋種太子今在此中。初證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隨有奉上獲大善利。時二商主各持行資□蜜奉上。世尊納受。

長者獻□側有窣堵波。四天奉缽處。商主既獻□蜜。世尊思以何器受之。時四天從四方來。各持金缽而以奉上。世尊默然而不納受。以為出家不宜此器。四天王舍金缽奉銀缽。乃至頗胝琉璃馬腦車渠真珠等缽。世尊如是皆不為受。

四天王各還宮奉持石缽。紺青映徹重以進獻。世尊斷彼此故而總受之。次第重疊按為一缽。故其外則有四隆焉。

四天王獻缽側不遠有窣堵波。如來為母說法處也。如來既成正覺稱天人師。其母摩耶自天宮降於此處。世尊隨機示教利喜。其側涸池岸有窣堵波。在昔如來見諸神變化有緣處。現神變側有窣堵波。如來度優樓頻螺迦葉波三兄弟及千門人處。如來方垂善道隨應降伏。時優樓頻螺迦葉波五百門人請受佛教。迦葉波曰:吾亦與爾俱返迷途。於是相從來至佛所。如來告曰:棄鹿皮衣舍祭火具。時諸梵誌恭承聖教。

以其服用投尼連河。捺地迦葉波見諸祭器隨流漂泛。與其門人候兄動靜。既見改轍亦隨染衣。伽耶迦葉波二百門人。聞其兄之舍法也。亦至佛所願修梵行。度迦葉波兄弟西北窣堵波。是如來伏迦葉波所事火龍處。如來將化其人克伏所宗。

乃止梵誌火龍室。夜分已後龍吐煙焰。佛既入定亦起火光。

其室洞然猛焰炎熾。諸梵誌師恐火害佛。莫不奔赴悲號湣惜。優樓頻螺迦葉波謂其徒曰:以今觀之未必火也。當是沙門伏火龍耳。如來乃以火龍盛置缽中。清旦持示外道門人。

其側窣堵波。五百獨覺同入涅盤處也。

目支鄰陀龍池南窣堵波。迦葉波救如來溺水處也。迦葉兄弟時推神通。遠近仰德黎庶歸心。世尊方導逃徒大權攝化。興布密雲降澍暴雨。周佛所居令獨無水。迦葉是時見此雲雨。謂門人曰:沙門住處將不漂溺。泛舟來救。乃見世尊。

履水如地。蹈河中流。水分沙現。迦葉見已心伏而退。

菩提樹垣東門外二三裏有肓龍室。此龍者殃累宿積報受生盲。如來自前正覺山欲趣菩提樹。途次室側龍眼忽明。乃見菩薩將趣佛樹。謂菩薩曰:仁今不久當成正覺。我眼盲冥於茲已久。有佛興世我眼輒明。賢劫之中過去三佛出興世時已得明視。仁今至此我眼忽開。以故知之當成佛矣。

菩提樹垣東門側有窣堵波。魔王怖菩薩之處。初魔王知菩薩將成正覺也。誘亂不遂憂惶無賴。集諸神眾齊整魔軍。

治兵振旅將脅菩薩。於是風雨飄注雷電晦冥。縱火飛煙揚沙激石。備矛楯之具極弦矢之用。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杖變為蓮華。魔軍怖駭奔馳退散。其側不遠有二窣堵波。帝釋梵王之所建也。

菩提樹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其先僧伽羅國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觀閣三層。周堵垣牆高三四丈。極工人之妙。

窮丹青之飾。至於佛像鑄以金銀。凡厥莊嚴廁以珍寶。諸窣堵波高廣妙飾。中有如來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節。光潤鮮白皎徹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帶紅縹。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眾(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僧徒減千人。習學大乘上座部法。律儀清肅戒行貞明。昔者南海僧伽羅國。其王淳信佛法發自天然。有族弟出家想佛聖跡。遠遊印度寓諸伽藍。鹹輕邊鄙。於是返跡本國。王躬遠迎。沙門悲耿似若不能言。王曰:將何所負若此殷憂。沙門曰:憑恃國威遊方問道。羈旅異域載罹寒暑。動遭淩辱語見譏誚。負斯憂恥詎得歡心。曰:若是者何謂也。曰:誠願大王福田為意。於諸印度建立伽藍。

既旌聖跡又擅高名。福資先王恩及後嗣。曰:斯事甚美聞之何晚。於是以國中寶獻印度王。王既納貢義存懷遠。謂使臣曰:我今將何持報來命。使臣曰:僧伽羅王稽首印度大吉祥王。威德遠振惠澤遐被。下土沙門欽風慕化。敢遊上國展敬聖跡。寓諸伽藍莫之見館。艱辛已極蒙恥而歸。竊圖遠謀貽範來葉。於諸印度建此伽藍。使客遊乞士息肩有所。兩國交歡行人無替。王曰:如來潛化遺風斯在。聖跡之所任取一焉。

使者奉辭報命群臣拜賀。遂乃集諸沙門評議建立。沙門曰:菩提樹者。去來諸佛鹹此證聖。考之異議無出此謀。於是舍國珍寶建此伽藍。以其國僧而修供養。乃刻銅為記曰:夫周給無私諸佛至教。慧濟有緣先聖明訓。今我小子丕承王業。

式建伽藍用旌聖跡。福資祖考惠被黎元。唯我國僧而得自在。及有國人亦同僧例。傳之後嗣永永無窮。故此伽藍多執師子國僧也。菩提樹南十餘裏。聖跡相鄰。難以備舉。每歲比丘解安居。四方法俗百千萬眾。七日七夜。持香花鼓音樂。遍遊林中禮拜供養。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兩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闍月後半十五日解兩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