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大唐西域記.下》(4)(1 / 3)

卷九(一國)

摩伽陀國(下)

菩提樹東渡尼連禪那河大林中有窣堵波。其北有池。香象侍母處也。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香象子。居北山中遊此池測。其母盲也采藕根汲清水。恭行孝養與時推移。屬有一人遊林迷路。彷徨往來悲號慟哭。象子聞而湣焉導之。以示歸路。是人既還遂白王曰:我知香象遊舍林藪。此奇貨也可往捕之。王納其言興兵往狩。是人前導指象示王。實時兩臂墮落若有斬截者。其王雖驚此異。仍縛象子以歸。象子既已維縶多時而不食水草。典廄者以聞。王遂親問之。象子曰:我母盲冥累日饑餓。今見幽厄詎能甘食。王湣其情也。故遂放之。其側窣堵波。前建石柱。是昔迦葉波佛於此宴坐。其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四佛坐東渡莫訶河至大林中。有石柱。是外道入定發惡願處。昔有外道鬱頭藍子者。誌逸煙霞身遺草澤。於此法林棲神匿跡。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宗敬。每至中時請就宮食。鬱頭藍子淩虛履空往來無替。摩揭陀王候時瞻望。亦既至已捧接置座。王將出遊欲委留事。簡擢中宮無堪承命。有少息女涉慎令儀。既親且賢無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遠遊將有所委。爾宜悉心慎終其事。彼鬱頭藍仙宿所宗敬。時至來飯如我所奉。敕誡既已便即巡覽。

少女承旨瞻候如儀。大仙至已捧而置座。鬱頭藍子既觸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飯訖言歸不得虛遊。中心愧恥詭謂女曰:吾比修道業入定怡神。淩虛往來略無暇景。國人願睹聞之久矣。然先達垂訓利物為務。豈守獨善忘其兼濟。今欲從門而出履地而往。使夫睹見之徒鹹蒙福利。王女聞已宣告遠近。是時人以馳競灑掃衢路百千萬眾佇望來儀。鬱頭藍子步自王宮至彼法林。宴坐入定心馳外境。棲林則烏烏嚶囀。

臨池乃魚鱉諠聲。情散心亂失神廢定。乃生忿恚即發惡願。

願我當來為暴惡獸狸身鳥翼搏食生類。身廣三千裏。兩翅各廣千五百裏。投林噉諸羽族。入流食彼水生。發願既已忿心漸息。勤求頃之複得本定。不久命終生第一有天。壽八萬劫。如來記之。天壽畢已當果昔願得此弊身。從是流轉惡道未期出離。

莫訶河東入大林野。行百餘裏至屈屈(居勿反)吒播陀山(唐言雞足)亦謂窶盧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巒峭無極深壑洞無涯。山麓溪澗喬林羅穀岡岑嶺嶂繁草被岩。峻起三峰傍挺絕崿。氣將天接。形與雲同。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雲尊足。摩訶迦葉波者。聲聞弟子也。得六神通具八解脫。如來化緣斯畢。垂將涅盤告迦葉波曰:我於曠劫勤修苦行。為諸眾生求無上法。昔所願期今已果滿。我今將欲入大涅盤。以諸法藏。囑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墜。姨母所獻金縷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我遺法中諸修行者。

若比丘比丘尼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蒱塞。又曰:優波塞。又曰:優婆塞。皆訛也)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皆先濟渡令離流轉。迦葉承旨住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山陰而上。屈盤取路至西南岡。山峰險阻崖徑盤薄。乃以錫扣剖之如割。山徑既開逐路而進。盤紆曲折回互斜通。至於山頂東北麵出。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願力故三峰斂覆。故今此山三脊隆起。當來慈氏世尊之興世也。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將登此山。至迦葉所。慈氏彈指。山峰自開。彼諸眾生既見迦葉更增憍慢。時大迦葉授衣致辭禮敬已畢。身升虛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遂入寂滅。時眾瞻仰憍慢心除。因而感悟皆證聖果。故今山上建窣堵波。靜夜遠望或見明炬。及有登山遂無所睹。

雞足山東北行百餘裏至佛陀伐那山峰崖崇峻巘崿隱嶙。

岩間石室佛嚐降止。傍有盤石。帝釋梵王摩牛頭栴檀塗飾如來。今其石上餘香鬱烈。五百羅漢潛靈於此。諸有感遇或得睹見。時作沙彌之形入裏乞食。隱顯靈奇之跡羌難以述。佛陀伐那山空穀中東行三十餘裏至泄(移結反)瑟知林(唐言杖林)林竹修筱被山滿穀。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

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四植根焉。中有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於此七日。為諸天人現大神通說深妙法。

杖林中近有鄔波索迦闍耶犀那者(唐言勝軍)西印度剎帝利種也。誌尚夷簡情悅山林。跡居幻境心遊真際。內外典籍窮究幽微。辭論清高儀範閑雅。諸沙門婆羅門外道異學國王大臣長者豪右。相趨通謁伏膺請益。受業門人十室而六。年漸七十耽讀不倦。餘藝捐廢。唯習佛經。策勵身心不舍晝夜。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漸盈積建大窣堵波。總聚於內常修供養。故勝軍之為業也。口則宣說妙法導誘學人。手乃作窣堵波式崇勝福。夜又經行禮誦宴坐思惟。寢食不遑晝夜無怠。年百歲矣誌業不衰。三十年間凡作七拘胝(唐言億)法舍利窣堵波。每滿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總置中盛修供養。請諸僧眾法會稱慶。其時神光燭曜靈異昭彰。自茲厥後時放光明。

杖林西南十餘裏大山陽有二溫泉。其水甚熱。在昔如來化出此水。於中浴焉。今者尚存。清流無減。遠近之人皆來就浴。沉痾宿疹無不除差。其傍則有窣堵波。如來經行之處也。杖林東南行六七裏至大山橫嶺之前。有石窣堵波。昔如來兩三月為諸人天。於此說法。時頻毘娑羅王欲來聽法。乃疏山積石壘階以進。廣二十餘步。長三四裏。

大山北三四裏有孤山。昔廣博仙人棲隱。於此鑒崖為室餘趾尚存。傳教門人遺風猶扇。孤山東北四五裏有小孤山。

山壁石室廣袤可坐千餘人矣。如來在昔於此三月說法。石室上有大盤石帝釋梵王摩牛頭栴檀塗飾佛身。石上餘香於今鬱烈。

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謂之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修羅。皆訛也)宮也。往有好事者深閑咒術。顧儔命侶十有四人。約契同誌入此岩岫。行三四十裏廓然大明。乃見城邑台觀。皆是金銀琉璃。是人至已。有諸少女。佇立門側。歡喜迎接甚加禮遇。於是漸進至內。城門有二婢使各捧金盤。盛滿花香而來迎候。謂諸人曰:宜就池浴塗冠香花已。而後可入。上斯為美矣。唯彼術士宜時速進。餘十三人遂即沐浴。既入池已恍若有忘。乃坐稻田中。

去此之北平川中已三四十裏矣。

石室側有棧道。廣十餘步。長四五裏。昔頻毘娑羅王將往佛所。乃靳石通穀疏崖填川。或壘石或鑒岩。作為階級以至佛所。從此大山中東行六十餘裏至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上茅宮城。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崇山四周以為外郭。西通峽徑北辟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裏。

內城餘趾周三十餘裏。羯尼迦樹遍諸蹊徑。花含殊馥色爛黃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

宮城北門外有窣堵波。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共為親友。乃放護財醉象欲害如來。如來指端出五師子。醉象於此馴伏而前。伏。

醉象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濕婆恃比丘(唐言馬勝)說法證果之處。初舍利子在家也。高才雅量見重當時。

門生學徒傳以受業。此時將入王舍大城馬勝比丘亦方乞食。

時舍利子遙見馬勝。謂門生曰:彼來者甚庠序。不證聖果豈斯調寂。宜少佇待觀其進趣。馬勝比丘已證羅漢。心得自在容止和雅。振錫來儀。舍利子曰:長老善安樂耶。師何人證何法。若此之悅豫乎。馬勝謂曰:爾不知耶。淨飯王太子舍轉輪王位。悲湣六趣苦行六年。證三菩提具一切智。是吾師也。夫法者非有非空難用銓緒。唯佛與佛乃能究述。豈伊愚昧所能祥議。因為頌說稱讚佛法。舍利子聞已便獲果證。舍利子證果北不遠有大深坑。傍建窣堵波。是室利□多(唐言勝密)以火坑毒飯欲害佛處。勝密者。宗信外道深著邪見。

諸梵誌曰:喬答摩國人尊敬。遂令我徒無所恃賴。汝今可請至家飯會。門穿大坑滿中縱火。棧以朽木覆以燥土。凡諸飲食皆雜毒藥。若免火坑當遭毒食。勝密承命便設毒會。城中之人皆知勝密於世尊所起惡害心。鹹皆勸請願佛勿往。世尊告曰:無得懷憂。如來之身物莫能害。於是受請而往。足履門閫火坑成池。清瀾澄鑒蓮花彌漫。勝密見已憂惶無措。謂其徒曰:以術免火尚有毒食。世尊飯食已訖為說妙法。勝密聞已謝咎歸依。

勝密火坑東北山城之曲有窣堵波。是時縛迦大醫(唐曰:耆婆訛也)於此為佛建說法堂。周其壖垣種植花果。餘趾蘗株尚有遺跡。如來在世多於中止。其傍複有縛迦故宅。餘基舊井墟坎猶存。宮城東北行十四五裏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謂鷲台。舊曰:耆闍崛山訛也)接北山之陽。孤摽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禦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毘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穀淩岩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裏。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謂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進。一謂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埵有磚精舍。高廣奇製東辟其戶。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

精舍東有長石。如來經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尺。周三十餘步。是提婆達多遙擲擊佛處也。其南崖下有窣堵波。在昔如來於此說法花經。精舍南山崖側有大石室。如來在昔於此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