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石室西北石室。前有大盤石。阿難為魔怖處也。尊者阿難於此入定。魔王化作鷲鳥。於黑月夜分據其大石。奮翼驚鳴以怖尊者。尊者是時驚懼無措。如來鑒見伸手安慰。通過石壁摩阿難頂。以大慈言而告之曰:魔所變化宜無怖懼。
阿難蒙慰身心安樂。石上鳥跡崖中通穴。歲月雖久於今尚存。
精舍側有數石室。舍利子等諸大羅漢於此入定。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大井。枯涸無水墟坎猶存。
精舍東北石澗中有大盤石。是如來曬袈裟之處。衣文明徹皎如雕刻。其傍石上有佛腳跡。輪文雖暗規摸可察。北山頂有窣堵波。是如來望摩揭陀城。於此七日說法。
山城北門西有毘布羅山。聞之土俗曰:山西南崖陰昔有五百溫泉。今者數十而已。然猶有冷有暖。未盡溫也。其泉源發雪山之南無熱惱池。潛流至此。水甚清美味同本池。流經五百枝小熱地獄。火熱上炎致斯溫熱。泉流之口並皆雕石。或作師子白象之首。或作石筒懸流之道。下乃編石為池。諸方異域鹹來此浴。浴者宿疾多差。溫泉左右諸窣堵波及精舍。基址鱗次。並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此處既山水相帶仁智攸居。隱淪之士蓋亦多矣。
溫泉西有卑缽羅石室。世尊在昔恒居其中。後壁洞穴是阿素洛宮也。習定比丘多居此室。時出怪異龍蛇師子之形。
見之者心發狂亂。然斯勝地靈聖所止。躡跡欽風忘其災禍。
近有比丘戒行貞潔心樂幽寂。欲於此室匿跡習定。或有諫曰:勿往彼也。彼多災異為害不少。既難取定亦恐喪身。宜鑒前事勿貽後悔。比丘曰:不然。我方誌求佛果摧伏天魔。
若此之害夫何足言。便即振錫而往室焉。於是設壇場誦禁咒。旬日之後穴出少女。謂比丘曰:尊者染衣守戒為含識歸依。修慧習定作生靈善導。而今居此驚懼我曹。如來之教豈若是耶。比丘曰:我守淨戒遵聖教也。匿跡山穀遠諠雜也。
忽此見譏其咎安在。對曰:尊者誦咒聲發火從外入。燒我居室苦我枝屬。唯願悲湣勿複誦咒。比丘曰:誦咒自護非欲害物。往者行人居此習定。期於聖果以濟幽塗。睹怪驚懼喪棄身命。汝之辜也。其何辭乎。對曰:罪障既重智能斯淺。自今已來屏居守分。亦願尊者勿誦神咒。比丘於是修定如初安靜無害。
毘布羅山上有窣堵波。昔者如來說法之處。今有露形外道。多依此住。修習苦行夙夜匪懈。自旦至昏旋轉觀察。山城北門左南崖陰東行二三裏至大石室。昔提婆達多於此入定。
石室東不遠盤石上有班釆狀血染。傍建窣堵波。是習定比丘自害證果之處。昔有比丘勤勵心身屏居修定。歲月逾遠不證聖果。退而自咎。竊複歎曰:無學之果終不時證。有累之身徒生何益。便就此石自刺其頸。是時即證阿羅漢果。上升虛空示現神變。化火焚身而入寂滅。美其雅操建以記功。
比丘證果東石崖上有石窣堵波。習定比丘投崖證果之處。昔在佛世有一比丘。宴坐山林修證果定。精勤已久不得果證。晝夜繼念無忘靜定。如來知其根機將發也。遂往彼而成之。自竹林園至山崖下。彈指而召佇立以待。此比丘遙睹聖眾。身意勇悅投崖而下。猶其淨心敬信佛語。未至於地已獲果證。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即升虛空示現神變。用彰淨信故斯封記。
山城北門行一裏餘。至迦蘭陀竹園。今有精舍。石基磚室。東辟其戶。如來在世多居此中。說法開化導凡拯俗。今作如來之身。初此城中有大長者迦蘭陀。時稱豪貴以大竹園施諸外道。及見如來聞法淨信。追昔竹園居彼異眾。今天人師無以館舍。時諸神鬼感其誠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長者迦蘭陀當以竹園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憤恚含怒而去。長者於此建立精舍。功成事畢躬往請佛。如來是時遂受其施。
迦蘭陀竹園東有窣堵波。阿闍多設咄路王(唐言未生怨。
舊曰:阿闍世。訛略也)之所建也。如來涅盤之後。諸王共分舍利。未生怨王得以持歸。式遵崇建而修供養。無憂王之發信心也。開取舍利建窣堵波。尚有遺餘時燭光景。
未生怨王窣堵波有尊者阿難半身舍利。昔尊者將寂滅也。去摩揭陀國趣吠舍厘城。兩國交爭欲興兵甲。尊者傷湣遂分其身。摩揭陀王奉歸供養。即斯勝地。式修崇建。其傍則有如來經行之處。次此不遠有窣堵波。是舍利子及沒特伽羅子等守居之所。竹林園西南行五六裏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在此與九百九十大阿羅漢。如來涅盤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睹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樹林間入般涅盤。
尋命徒屬趣拘屍城。路逢梵誌手執天花。迦葉問曰: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誌對曰:我適從彼拘屍城來。見汝大師已入涅盤。天人大眾鹹興供養。我所持花自彼得也。
迦葉聞已謂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
懈怠比丘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製。
迦葉聞已深更感傷。思集法藏據教治犯。遂至雙樹觀化禮敬。既而法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時大迦葉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蘇迷盧山擊大揵稚。
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法事。諸證果人宜時速集。揵稚聲中傳迦葉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恃群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餘果學各歸其居。
於是得九百九十人。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曆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
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複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所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
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複坐。是時安居初十五日也。
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波厘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舊曰:毘那耶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兩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
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
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裏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
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鹹會賢智畢萃。複集素呾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
竹林精舍北行二百餘步至迦蘭陀池。如來在昔多此說法。水既清澄具八功德。佛涅盤後枯涸無餘。
迦蘭陀池西北行二三裏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高六十餘尺。傍有石柱刻記立窣堵波事。高五十餘尺。上作象形。
石柱東北不遠至曷羅闍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外郭已壞無複遺堵。內城雖毀基址猶峻。周二十餘裏。麵有一門。初頻毘娑羅王都。在上宮城也。編戶之家頻遭火害。一家縱逸四鄰罹災。防火不暇資產廢業。眾遮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茲細民不謹致此火災。宜製嚴科以清後犯。若有火起窮究先發。罰其首惡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屍之所。俗謂不祥之地。人絕遊往之跡。今遷於彼同夫棄屍。既恥陋居當自謹護。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頃之王宮中先自失火。
謂諸臣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攝留事。欲清國憲故遷居焉。時吠舍厘王聞頻毘娑羅王野處寒林。整集戎旅欲襲不虞。邊候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也。官屬士庶鹹徙家焉。或雲至未生怨王乃築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逮無憂王遷都波吒厘城。以王舍城施婆羅門。故今城中無複凡民。唯婆羅門減千家耳。
宮城西南隅有二小伽藍。諸國客僧往來此止。是佛昔日說法之所。次此西北有窣堵波。珠底色迦(唐言星曆。舊曰:樹提伽訛也)長者本生故裏。
城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如來於此說法及度羅怙羅。從此北行三十餘裏至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庵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
因取為稱。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湣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庵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
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佛涅盤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逸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幹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逾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其子佛陀□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呾他揭多□多王(唐言如來)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迭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輸誠幽顯延請凡聖。其會也五印度僧。萬裏雲集。眾坐已定二僧後至。引上第三重閣。或有問曰:王將設會先請凡聖。大德何方最後而至。曰:我至那國也。和上嬰疹飯已方行。受王遠請故來赴會。問者驚骸。遽以白王。王心知聖也躬往問焉。遲上重閣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國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懷不自安。我昔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眾末。尋往白僧自述情事。於是眾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齒為次。故此伽藍獨有斯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