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重閣反拒以擯僧徒。自爾已來無複僧眾。遠矚山岩莫知門徑。時引善醫方者入中療疾。蒙麵入出不識其路。從此大林中南行九百餘裏至案達羅國(南印度境)。
案達羅國
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號瓶耆羅。土地良沃稼穡豐盛。氣序溫暑風俗猛暴。語言辭調異中印度。至於文字軌則大同。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天祠三十餘所。異道寔多。
瓶耆羅城側不遠有大伽藍。重閣層台製窮剞劂。佛像聖容麗極工思。伽藍前有石窣堵波。高數百尺。並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之所建也。
所行羅漢伽藍西南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於此說法。現大神通度無量眾。
所行羅漢伽藍西南行二十餘裏至孤山。山嶺有石窣堵波。陳那(唐言授)菩薩於此作因明論。陳那菩薩者。佛去世後承風染衣。智願廣大慧力深固。湣世無依思弘聖教以為因明之論。言深理廣。學者虛功難以成業。仍匿跡幽岩遷神寂定。觀述作之利害審文義之繁約。是時崖穀震響煙雲變釆。
山神捧菩薩。高數百尺。唱如是言。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說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如來寂滅大義泯絕。
今者陳那菩薩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
菩薩乃放大光明照燭幽昧。時此國王深生尊敬。見此光明相疑入金剛定。因請菩薩證無生果。陳那曰:吾入定觀察欲釋深經。心期正覺非願無生果也。王曰:無生之果眾聖欣仰。
斷三界欲洞三明智斯盛事也。願疾證之。陳那是時心悅王請。方欲證受無學聖果。時妙吉祥菩薩知而惜焉。欲相警誡。乃彈指悟之而告曰:惜哉。如何舍廣大心為狹劣誌。從獨善之懷棄兼濟之願。欲為善利當廣傳說慈氏菩薩所製瑜伽師地論。導誘後學為利甚大。陳那菩薩敬受指誨奉以周旋。
於是覃思沉研廣因明論。猶恐學者懼其文微辭約也。乃舉其大義綜其微言。作因明論。以導後進。自茲已後富暢瑜伽。
盛業門人有知當世。從此林野中南行千餘裏。至馱那羯磔迦國(亦謂大安達邏國南印度境)。
馱那羯磔迦國
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四十餘裏。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氣序溫暑人貌厘黑。性猛烈好學藝。伽藍鱗次荒蕪已甚。存者二十餘所。僧徒千餘人。並多習學大眾部法。天祠百餘所。異道寔多。
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唐言東山)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唐言西山)僧伽藍。此國先王為佛建焉。奠川通徑疏崖峙閣。長廊步簷枕岩接岫。靈神警衛聖賢遊息。自佛寂滅千年之內。每歲有千凡夫僧。同入安居。其解安居日皆證羅漢。以神通力淩虛而去。千年之後凡聖同居。自百餘年無複僧侶。而山神易形。或作豺狼。或為猿狖。驚恐行人。以故空荒。闃無僧眾。城南不遠有大山岩。婆毘吠伽(唐言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論師雅量弘遠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摩揭陀國護法菩薩宣揚法教學徒數千。有懷談議杖錫而往。至波吒厘城。知護法菩薩在菩提樹。論師乃命門人曰:汝行詣菩提樹護法菩薩所。如我辭曰:菩薩宣揚遺教導誘迷徒。仰德虛心為日已久。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謁。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人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
渴日勤誠未遑談議。人信往複竟不會見。論師既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曆三歲。觀自在菩薩乃現妙色身。謂論師曰:何所誌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曰:人命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睹史多天。於斯禮覲尚速待見。論師曰:誌不可奪心不可貳。菩薩曰:若然者宜往馱那羯磔迦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往而誦焉。三歲之後神乃謂曰:伊何所願若此勤勵。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指遣來請。
成我願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秘方。而謂之曰:此岩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常開。開即入中可以待見論師曰:幽居無睹詎知佛興。執金剛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複曆三歲初無異想。咒芥子以擊石岩壁豁而洞開。
是時百千萬眾觀睹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眾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聖靈警佑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與。聞者怖駭莫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再三告語唯有六人從入。論師顧謝時眾從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還合。眾皆怨嗟恨前言之過也。自此西南行千餘裏至珠利耶國(南印度境)。
珠利耶國
周二千四五百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土野空曠藪澤荒蕪。居戶寡少群盜公行。氣序溫暑風俗奸宄。人性獷烈崇信外道。伽藍頹毀粗有僧徒。天祠數十所。多露形外道也。
城東南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曾於此處現大神通說深妙法摧伏外道度諸天人。
城西不遠有故伽藍。提婆菩薩與羅漢論議之處。初提婆菩薩聞此伽藍有嗢呾羅(唐言上)阿羅漢得六神通具八解脫。
遂來遠尋觀其風範。既至伽藍投羅漢宿。羅漢少欲知足。唯置一床。提婆既至無以為席。乃聚落葉指令就坐。羅漢入定夜分方出。提婆於是陳疑請決。羅漢隨難為釋。提婆尋聲重質第七轉已。杜口不酬。竊運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請問慈氏。慈氏為釋。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曠劫修行。賢劫之中當紹佛位。非爾所知。宜深禮敬如彈指頃還複本座。乃複抑揚妙義剖析微言。提婆謂曰:此慈氏菩薩聖智之釋也。豈仁者所能詳究哉。羅漢曰:然。如來旨。於是避席禮謝深加敬歎。從此南入林野中。行千五六百裏至達羅毘荼國(南印度境)。
達羅毘荼國
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號逮誌補羅。周三十餘裏。土地沃壤稼穡豐盛。多花果出寶物。氣序溫暑風俗勇烈。深篤信義高尚博識。而語言文字少異中印度。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皆遵學上座部法。天祠八十餘所。多露形外道也。如來在世。數遊此國說法度人故無憂王於諸聖跡皆建窣堵波。
逮誌補羅城者。即達磨波羅(唐言護法)菩薩本生之城。菩薩此國大臣之長子也。幼懷雅量長而弘遠。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禮筵之夕憂心慘淒。對佛像前殷懃祈請。至誠所感神負遠遁。去此數百裏至山伽藍。坐佛堂中有僧開戶。見此少年疑其盜也。更詰問之。菩薩具懷指告。因請出家眾鹹驚異。
遂允其誌。王乃宣命推求遐邇。乃知菩薩神負遠塵。王之知也增深敬異。自染衣已篤學精勤。令問風範語在前記。
城南不遠有大伽藍。國中聰叡同類萃止。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所建也。如來在昔於此說法。摧伏外道廣度人天。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自此南行三千餘裏至秣羅矩吒國(亦謂枳秣羅國南印度境)秣羅矩吒國。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四十餘裏。土田舄鹵地利不滋。海渚諸珍多聚此國。氣序炎熱人多厘黑。誌性剛烈邪正兼崇。不尚遊藝。唯善逐利。伽藍故基寔多餘址。存者既少僧徒亦寡。天祠數百。外道甚眾。多露形之徒也。
城東不遠有故伽藍。庭宇荒蕪基址尚在。無憂王弟大帝之所建也。其東有窣堵波。崇基已陷覆缽猶存。無憂王之所建立。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大神通度無量眾。用彰聖跡故此標建。歲久彌神祈願或遂。
國南濱海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嶺洞穀深澗。其中則有白檀香樹。栴檀你婆樹。樹類白檀不可以別。唯於盛夏登高遠瞻。其有大蛇縈者。於是知之。猶其木性涼冷故蛇盤也。既望見已射箭為記。冬蟄之後方乃采伐。羯布羅香樹。鬆身異葉花果斯別。初采既濕尚未有香。木幹之後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狀若雲母。色如冰雪。此所謂龍腦香也。
秣刺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岩穀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
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從此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聞諸土俗曰:從此入海東南可三千餘裏至僧伽羅國(唐言執師子非印度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