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能使人成為奴隸,一個人擁有金錢,有時就像娶了一個沒有愛情的妻子,富有而沒有幸福。
市場經濟的興盛,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錢本身所代表的意義。錢是財富的象征,“財富”的流通,使人有一種對錢的寄托感,因為成功的人往往是錢的富有者。可是錢本身並不代表優秀,也不代表成功。其實錢的意義實際是因人而異,如果將錢當作一種享受並加以濫用,那麼再多的錢也有花完的時候。所以不要認為錢是寶中之寶,也別將之作為一生的唯一追求。正因為如此,生活就要求人們對錢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而不要把金錢看作生命的唯一需要,不要作為金錢的奴隸。
一個人對錢的態度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他是否能夠正確地運用錢。一個人怎樣使用錢——包括賺錢、存錢和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方法之一。雖然金錢決不能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但是,它也不是無關痛癢的東西,不能從觀念上加以蔑視。在實際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錢是獲得感官快樂和社會地位的手段。事實上,人性中的一些最優秀的品質是與正確使用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慷慨、誠實、公平和自我犧牲精神,更不用說經濟節儉的美德。另一方麵,是它們的對立麵,正如亨利·泰勒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寫成的《生活備忘錄》一書中所指出的:“因為,正確的行為原則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作出了論證。”你可以把錢比喻為菜刀。一流的廚師可利用這把菜刀做出最好的料理,同樣一把菜刀在三流廚師手上,恐怕變不出什麼美味佳肴。金錢的作用恐怕也在於此吧。
很多成名成家的人物,他們對錢的使用就非常注意,有的近乎故意不與之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同誌,就是其中的典範之一。據他身邊的侍衛長說,他從來就沒有見到過毛澤東用手摸過錢,凡是毛澤東所給予人們錢物上的幫助,從來都由他的秘書或警衛隊員親手辦理。同時,他還老是提醒自己的侍衛長李銀橋,千萬別愛錢以防止錢對人的腐蝕。毛澤東從來不用手接觸錢,這正反應出他對錢的看法和態度,這種近似故意躲避錢的行為,他是以防因之而沾染上愛財如命的不良習氣。因此可見,他是沒有將錢當作生命裏的追求,更不要說他去做金錢的奴隸了。錢在毛澤東的身上,意義也很透徹。毛澤東一生得到了那麼多稿費,其意義在於體現了毛澤東的價值;但是他所反映另一層相反意義,在於毛澤東根本沒有把錢作為畢生的追求,因為他就沒怎麼摸過錢。
在世俗的環境裏,我們往往要遇到各種各樣的要正確處理金錢的事情。比如說,人有小人與君子之分,區分和衡量的標準之一就在於金錢,小人的眼裏隻認識錢,而沒有道義,而君子的眼裏卻是金錢與道義並存,道義甚至超過金錢;還比如說人有高尚與卑鄙的人品之分,高尚的人品不唯利是圖,而卑鄙的人格就可能視金錢如生命。當人一旦屈從於金錢,拜倒在金錢之下,成為金錢的奴隸時,他就可能為金錢生,為金錢死,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信條走完自己的一生。因此,有人認為錢財是評定一個人價值的籌碼。犧牲自己來換取大量金錢根本無濟於事,財富是獲得“幸福”的手段,不是犧牲幸福所達到的“目的”。若沒有這種體會,就一定會陷入不幸。
工作狂、不照顧家庭的人,其選擇的順序多半第一“財富”,第二、第三才是“地位”“名譽”。這種人在工作上升遷快速,但家庭不會幸福。雖然可能升到很高的職位,但家庭卻成犧牲品。如果過分熱衷於工作,最後,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那就一輩子將不知道拚命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一個庸俗、低級趣味的人,可能因一時的衝動,為金錢而做出傷天害理之事;而一個偉大、講道義的人,是絕對不會因為錢而毀壞自己的名譽的,是絕對拒絕金錢至上的謬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