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法則應該是放鬆而不是緊張。放棄你的責任感,放鬆你的緊張感,把你的命運交付於更高的力量,真正對命運的結果處之泰然……
人生有起有落,想抵抗命運時反會陷入泥沼中。有時必須看破,這並不表示處事態度變得消極,而是提醒你,如果真不好,就幹脆放棄吧!“盡人事,聽天命”,其正麵意義,是在告誡我們做事時全力以赴,至於結果就由老天安排。如果沒魄力了斷,會一直拖拖拉拉被牽著鼻子走。
該退則退,似乎大部分人都可以認識到這一點,然而要做到正確的退步,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人性來說,每個人都有貪功冒進的缺點,順利的時候一往無前生死不知;但遇見阻力後又往往畏首畏尾,不敢挺身而出。這就成了當退不退,當進不進。
偉人從不堅持錯誤的觀點,約翰遜17歲時,因跟隨在裁縫店當學徒的哥哥闖了禍,為了躲避老板的懲罰,他和哥哥一起逃離了裁縫店。在南卡羅納州的勞倫斯約翰遜和哥哥,隻能幹一些零零碎碎的裁縫活。後又和哥哥回到了原來當學徒的地方,那個老板堅持讓兄弟倆按過去的契約幹完6年學徒工。兄弟倆堅決拒絕這一要求,然而幾年前立下的契約在法律上仍然有效,約翰遜和哥哥說動母親和繼父,離開了那個地方,前往田納西州的格林維爾謀生。
能夠在自己傾注所有心血的事情中激流勇退,那是一種大丈夫特有的氣概,常人難以做到。梁啟超是維新變法中的主要骨幹之一,他與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共同以《萬言書》為標誌發起“公車上書”,並以此為起點揭開維新變法動動的序幕。維新派倚無實權的光緒皇帝來推新政,而頑固派卻以朝廷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後為靠山。盡管新變法也得到頒布推廣,可是由於頑固勢力的阻撓,“戊戌變法”像曇花一現在短短百天內就歸夭折,曆史因之也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失敗,直接引起的結果,就是光緒皇帝與其他維新變法成員的生命危險。當康有為央請袁世凱為維新派保駕護航時,袁世凱一麵口頭應允,一麵卻背判了光緒皇帝。他將光緒帝欲密謀刺殺榮祿的事情通報榮祿,使得維新派的所有成員以及光緒帝陷入被宰割的境地。
就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的當天,梁啟超正在家裏和譚嗣同談論袁世凱解救光緒皇帝一事,卻沒想到已經傳來了光緒帝已被捉拿,正在緝拿他們的消息,事已至此,梁啟超勸譚嗣同跟他一道逃往日本,再找時機東山再起,譚嗣同卻想為革命捐軀。梁啟超知道個人的犧牲並不能夠換來變法的勝利,所以他就拒絕了譚嗣同的想法,隻身逃往日本。而事實也說明了這點,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犧牲,並沒有使將中國當時沉睡者的意識喚醒,終而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中國被瓜分的局麵。
梁啟超知道他所從事的變法,並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盲動就能夠取得成功,也不是靠幾個人的流血就能夠換來變法的勝利,所以他拒絕了挺身而出,為革命的後備力量保存了實力。變法是以他發起的,但他能做到知難而退,是英雄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表現。他退了,但不能說他是真正意義上逃了,而是他出於對革命前途的責任,需要保存實力,以呼籲和倡導中國的變法事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設想,因為家人生病或是去世而憂心過度,反而自己也生病了,那誰來照顧病人呢?如果由於父母的去世,自己也哀傷至死,家族就沒有後代了,這該怎麼辦?抑製感情的移植,有必要讓自己保持冷靜。悲傷如果擴大,自己了會受到牽連。這樣一來,沒有一個人會得到好處。
可能有些人要誤認為,該退則退是逃避現實的懦夫的行為,孰不知毛澤東當年因國民黨的威脅還屢屢撤出延安,鄧小平還三進三出中南海呢。當退則退並不意味著逃避,更不等於膽怯,它隻是將打出的拳,收回再打出去這樣才更加有力;當退則退,也是為了在難以預知的事物麵前暫時駐足,以便冷靜地判明風險和利益……
當我們走得很累很苦,或麵臨突然的災難無法應付,或苦苦求索仍一無所獲,盲目前進隻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時,那就停下來歇一歇,或者後退一大步,靜觀事態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