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蒸蒸日上——商朝崛起真相(2 / 3)

至於那些夏朝的忠實走狗,商湯絕不姑息,動用軍隊毫不留情地予以鏟除,使之不能為虎作倀。葛是商部落西南的一個小諸侯國,國君葛伯是個好吃懶做的人,昏庸無能,不理國事,橫征暴斂,搜刮百姓,連祭祀天地鬼神這種在當時舉足輕重的大事也荒廢了。商湯原本想爭取葛伯作為討伐夏朝的同盟國,得知葛伯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舉行祭祀了,就派使者前去詢問。葛伯知道商的畜牧業發達,而且樂善好施,為人慷慨,就對使者說缺少牛羊等做祭祀時的犧牲,因此無法祭祀。湯便派人給葛伯送去了一群肥壯的牛羊,葛伯卻把這些牛羊全部殺掉吃進了肚子裏,根本不提祭祀的事情。

商湯耐著性子又問葛伯是怎麼回事,葛伯這次找到了新的借口,說是缺少糧食,沒有酒飯作祭祀時的貢品,請求商湯再援助一些。商湯這回明白了,要是送去酒飯,照樣會被葛伯吃掉,祭祀依然進行不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商湯就派了一些嫻熟和有經驗的農民去幫助葛伯種植莊稼,同時派一些老人和孩子給農民們送飲食。葛伯竟然厚顏無恥地在路上劫掠這些老人和孩子,不給的就殺人搶奪。

商湯見葛伯如此不可救藥,就調集軍隊進行討伐,一舉把葛國消滅了。這次戰爭不僅沒有給商湯帶來窮兵黷武的壞名聲,反而贏得了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葛伯在國內的統治如同夏桀一樣,殘暴荒淫,百姓們已經忍無可忍,都把他恨透了。現在見商湯的大軍來討伐,都拍手稱快。加上商湯的軍隊紀律嚴明,隻對付葛伯及其手下的一些幫凶,而對廣大老百姓秋毫無犯,還主動出資表示慰問,葛國和其他諸侯國對這次軍事打擊沒有一個反對的。都認為商湯的討伐不是為了掠奪財富,而是為了給被殺的老人孩子報仇和解救葛國的勞苦大眾。

消滅葛國隻是一個開頭,從葛國開始,商湯逐一剿滅了十一個死心塌地跟著夏桀的諸侯國,不僅使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還孤立了夏桀,讓他失去支援。

在洛水下遊有一個小諸侯國叫有洛氏,與夏桀有親戚關係,因而得到夏王朝的庇護,對夏王朝言聽計從,執迷不悟地甘作夏桀的幫凶。而且,有洛氏的國君貪圖享受,大建宮室、水池和養鳥獸的園囿,而這些錢都是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商湯以解救這裏的人民為名,出兵把有洛氏滅掉。過了幾年,又以同樣的理由渡過黃河,消滅了溫國。就在這一年,商湯在景亳舉行了諸侯大會,向諸侯們宣告:商國一向與各諸侯國友好往來,隻攻伐那些政治腐敗、統治殘暴、死心塌地跟隨夏桀的國家。這一來,諸侯國中的恐懼和擔憂情緒得到了穩定,願意與商真誠合作。

接下來,商湯又攻下了韋國、顧國,最後集中力量消滅實力強大、土地廣闊的昆吾國。這是夏王朝最後一個羽翼,也是保護夏朝都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消滅了昆吾以後,可以說夏朝已經直接暴露在商國的攻擊範圍內。

一舉滅夏四海平

商國的勢力壯大了,夏朝的羽翼也被剪除了,推翻夏朝的最後時刻終於來臨。商湯誌在必得,他決心一鼓作氣攻入夏都。伊尹勸阻商湯,說這個時候還不能輕舉妄動,因為夏朝的實力現在究竟如何不得而知,萬一攻夏不成,後果不堪設想,不僅會遭到夏朝軍隊的反撲,好容易聯合起來的諸侯也會分崩離析。他向商湯建議,這一年故意不向夏桀朝貢,看看夏桀有什麼反應。

商湯依計而行,夏桀聽說商湯滅了自己的同盟國昆吾,如今又不來朝貢,非常惱火,就下令東方的“九夷”起兵來討伐商湯。見到這種情形,伊尹知道夏朝還能指揮九夷的軍隊,說明滅夏的時機並不成熟,趕忙派遣使者向夏桀請罪納貢,作為緩兵之計。夏桀和身邊的人商議應該怎麼處理商湯,那些人誰也不敢說老實話,都拍馬屁說:“大王威震天下,諸侯順服,誰也不敢造反,就連商湯也知罪認罪,這是大王之喜啊!”

第二年,伊尹故技重施,又不向夏桀納貢。夏桀再次大怒,又命九夷之軍前去伐商。但是這次九夷的軍隊卻不肯來了,他們惱恨於夏桀的反複無常,並看出夏桀的日子不會長久,就不肯再聽調遣。伊尹告訴商湯:現在可以開始伐夏了。

商湯出動戰車七十輛,英勇善戰的軍士六千人,這些人將是進攻夏朝的主力部隊。戰鬥打響前,商湯又舉行了誓師大會,曆數夏桀的罪行,要將士替天行道,鏟除這個集萬惡於一身的罪人。接著,一場摧枯拉朽的戰鬥拉開了序幕,商湯的軍隊很快就浩浩蕩蕩地向西渡過洛水,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夏朝軍隊在洛水西邊與商軍倉促接戰,被打得大敗而逃。無奈之下,夏桀糾集剩餘的部隊親自率兵出戰。為商湯駕車的人叫費昌,族人都是駕車的好手,他原來是夏桀的車夫,看到夏桀的昏庸孤立和商湯的深得人心,於是棄夏歸商。戰場上費昌駕駛著商湯的戰車如風疾馳,使商湯能夠靈活地指揮戰鬥,將夏軍打得四散潰逃。夏桀帶領殘兵敗將向東逃竄,越過太行山,又渡過黃河,一直逃到三嵏這個地方,商湯的軍隊在後麵窮追不舍。

三嵏原來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與夏王朝關係密切,三嵏國君見夏桀戰敗,馬上排兵布陣保護夏桀。商湯的軍隊追到,見夏桀躲入三嵏城中,立即開始攻城。三嵏城牆矮小,根本抵擋不住商軍的進攻,城池很快就被打破。三嵏軍隊又帶著夏桀向東北方向逃亡,一直逃到郕,再也無路可退,隻好轉頭與商軍交戰,再次被商軍打敗,三嵏國君死於亂軍之中,夏桀也被俘虜了。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大胸懷,商湯並沒有殺死夏桀,而是將他流放到南巢。不久,夏桀鬱悶而死。

商湯攻滅夏朝,對四方諸侯已有極大的震動。他又發布告示,宣傳神意,聲威越來越大。各地的諸侯和部落都前來朝賀納貢,表示臣服,甚至包括遠在西方地區的氐人和羌人的部落首領,一共有三千之多,形成曆史上又一次四方諸侯的聚會。

成湯即位立商朝

商湯在消滅了夏朝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為了防止夏朝的後人反抗,控製四方的諸侯,商湯同伊尹商量後,把原來的都城遷移到地勢險要的地方,又把曆法、官服的顏色進行更換,以白色為最尊貴的顏色。這樣,一個新的商王朝建立了。

但是商湯即位後卻遇到了諸多的不順。首先是遇到了百年難見的大旱災,連續七年沒有下過一滴雨,毒辣的太陽灼烤著大地,地表幹裂,井水幹涸,就連洛水也幾近幹枯了。莊稼一片焦枯,顆粒無收,人們在與饑餓作鬥爭,苦苦掙紮著,希望能出現一絲轉機。雖然商湯和伊尹曾教人民打井開溝,引水灌溉,但也隻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望著嚴重的旱情和困苦的百姓,商湯心如刀絞,焦慮日深。

當時的人都認為:幹旱是上帝發怒而降給人間的災難。所以旱災發生以後,商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進行祭祀,來祈求上帝息怒,降下珍貴的雨水。有一天,商湯命令史官們捧著三足鼎,裏麵裝著牛、羊等犧牲,在郊外舉行祭祀,向天地神靈祈禱。在禱文中,商湯檢討自己德行不夠,承擔了所有的罪責,表示要認真反省。但是雨還是沒有降下來,旱情越來越嚴重了。

迷信的古人認為,這樣還不降雨,除了要用牛羊等祭祀天地外,還得用活人做犧牲,敬獻給天地山川。商湯聽說要用活人進行祭祀,就自告奮勇地說:“我所以進行求雨,是為了民眾百姓,如果一定要以活人來做犧牲,還是由我自己來吧。”

於是,商湯洗了個澡,換上幹淨的衣服,剃掉頭發,剪掉指甲,以自己作為犧牲,走到熊熊的柴火跟前,跪倒在地進行祈禱。他在禱詞中說:“如今天下大旱,就在我當政的時候,不知道我在什麼地方得罪了天地神靈?我對有善行的人不敢隱瞞,對有罪惡的人不敢包庇,這些品德,隻有上天的心裏最明白。如果有罪,都是我一個人的過錯,就來懲罰我吧,但千萬不要傷害我的百姓們。”

說完,商湯就準備走入烈火之中。說也奇怪,就在此時,天空中忽然烏雲密布,下起了傾盆大雨,百姓們歡呼雀躍,一片歡騰。

商湯以自己為犧牲祈求上天而下起了大雨,這當然隻是一種巧合。但是,商湯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以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這可是毫無虛假的。在那個時候,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和科學技術的不發達,人們對於大自然有著極度的恐懼,對於天地神靈信之不疑,這並非商湯自己的錯誤。他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換來天下百姓生存的希望,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商湯登基後所做的第二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就是製定了《湯刑》。刑罰的意義自然不用多說,為了懲治那些破壞社會安定的犯罪者和陰謀叛亂的反抗者,維護統治的穩定,同時,也對統治者本身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比如嚴禁貪汙、爭權奪利等醜惡行為。夏朝施行的是《禹刑》,傳說是由大禹製定的,商湯對它進行了修改,使之更具體和更具有時效性,因此稱之為《湯刑》。這為商朝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商湯為掌權者所訂的刑法中有這樣一條:在宮廷中長期歌舞作樂,是一種腐敗的風氣,要處以刑罰,每個官員出絲二遂。製定這一條刑法,是商湯為了接受夏桀的教訓,夏桀終日隻知在宮廷中享樂,不理朝政,最終導致滅亡。商湯為了使自己的子孫引以為戒,便有針對性地將這一條放在刑法中,可見他的高度重視。絲綢在那個時候是非常珍貴的,“遂”是一個重量單位,二遂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足以使一個官員傾家蕩產。

《湯刑》中還有一條: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意思是說,在商朝三百多條刑法中,不孝之罪是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判刑最重的。商湯清楚地認識到,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子女孝順父母,家庭就是穩固。隻有家庭安穩了,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才能繁榮。再從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來看,孝順父母的人才能關愛別人,情操高尚,忠於國家和君王。因此,“孝”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道德要求。把不孝列為最嚴重的罪行,可見商湯的良苦用心。

商湯的刑法中還有這樣的規定:在公共場所丟棄煙灰、亂拋垃圾,要砍斷其手。這看起來是小事,所受的處罰過於嚴重了,但也有它積極的一麵。因為這些事不僅影響健康,有時還會引起鄰裏糾紛,是一種不好的作風。斷手的嚴厲懲罰,對於維護社會公德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其意義是十分長遠的。

而且,更難得的是,商湯還注意到刑罰不能濫用,並做了這樣的規定: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意思是說,與其錯殺無罪的人,還不如因過於寬大而放掉犯罪的人。過於寬大,還可以補救;錯殺了無辜的人,就無法挽回了。這說明了商湯對於用刑的慎重,源自於他內心對百姓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