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蒸蒸日上——商朝崛起真相(3 / 3)

經過商湯的治理,商朝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社會穩定,百姓生活富足,製造、種植、養殖等各種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改進,為華夏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武丁中興日中天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代國君,在他繼位以前,商朝經曆了一段極不穩定的波折時期,國勢出現衰微的跡象,這是商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低穀。引起這一現象的出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朝的君位繼承製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當時國君去世後,繼承者可以是前任的兒子,也可以是前任的弟弟。如果由前任的弟弟繼位,那麼他死後,王位是傳給前任——也就是自己哥哥的兒子,還是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經常會發生叔侄之間和堂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鬥爭,造成社會動蕩,發展停滯。

比如,商朝第九代國君仲丁就是和叔叔經過激烈的鬥爭才登上王位的,後來他為了擺脫叔叔強大勢力的影響,就把都城遷移到一個叫“囂”的地方,就是今天河南滎陽市東北。這樣一來,商朝東南方一個一直虎視眈眈的叫藍夷的部落認為有機可乘,就引兵前來進犯,雖然被仲丁擊退,但是從此以後商朝和東夷各部落的關係徹底決裂了,引發了長期連綿的戰爭。

仲丁在位隻有短暫的九年時間,他死後,他的兒子又和叔叔外壬開始奪權鬥爭,年幼的兒子不是叔叔的對手,王位被外壬奪走。外壬即位不久,東方又有兩個諸侯國反叛,分別叫作邳和有莘氏。這個有莘氏你應該熟悉吧,他就是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生活的部落,商湯曾取了有莘氏的女兒,並讓伊尹作為陪嫁的奴隸來到商,可以說有莘氏和商朝之間大有淵源。但此時有莘氏卻趁著商朝的動蕩和衰落公開反叛,再次印證了國力不強,就無法使諸侯敬服的道理。

商朝的奪權鬥爭使社會動蕩,國勢衰微,諸侯們各起異心,紛紛叛亂。反過來,諸侯的反叛又更加劇了商朝的衰落。這一現象一直到武丁繼位前仍然沒有多大改觀,成為商朝最大的禍患。

武丁的父親是小乙,他雖然在治國方麵沒有傑出的才能和成就,也沒有使商朝重新走上強盛,但他認識到要保住商朝世代傳繼下來的江山,必須重視下一代君王的培養,必須有一位出色的君王來重振國威。因此,小乙對自己的長子武丁寄予了厚望,對他的培養下了很大一番工夫,這對武丁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武丁長大成人後,為了讓他了解人民生活的艱苦以及人民對君王的態度,了解如何掌握諸侯的動向和使諸侯歸順的策略,為了讓武丁將來能成為一名治國安邦的君王,小乙決定讓武丁離開皇宮到社會上去闖蕩,學習更多的本領。武丁先是隱居在黃河邊上,經常在黃河沿岸巡遊,觀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接觸農民、奴隸等人,和他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並且,武丁還和這些勞苦人民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體會種莊稼的辛苦。這段日子對武丁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培養了他勤勞、愛民的情操,也了解了天下形勢和各地的風俗人情,為他後來關心民間疾苦、受到人民擁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不僅如此,武丁一邊了解人民的生活,一邊留心民間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尋找善於分析天下形勢和治理國家的賢才,將來為自己所用。有一次,武丁來到一個叫虞的地方,聽說此處的村莊裏住著一個叫甘盤的人,很有學識,於是就親自登門拜訪。在甘盤和武丁的交談中,武丁發現甘盤的確有真才實學,而甘盤也覺得,武丁謙虛好學,知書達理,胸有大誌,必定是個不凡的人物。他知道商王的太子此時正隱居於民間,就問武丁是否知道這件事。武丁為了向甘盤討教治國之道,隻好將自己的身份和盤托出,以實相告。甘盤知道自己麵前的年輕人正是商朝未來的君主時,興奮不已,向武丁滔滔不絕地講述了商朝從建立到如今三百多年的曆史,以及二十一位君王的成敗得失,使武丁聽得如癡如醉。武丁大受啟發,就拜甘盤為師,以便可以隨時向他討教。甘盤也很樂意幫助這個年輕聰明、心懷天下的太子,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另一次,武丁在一個山岩之下看到許多人在那裏用木板夾住泥土,然後打夯築牆。這些人身上都穿著深褐色的囚徒衣服,脖子上都用繩子栓著,五個人或十個人為一組,拴成一串,一看就知道這些人都是奴隸。武丁便問旁邊指揮的人,這些人在做什麼,那個小官說為了保護山岩下通往城中的大路不被洪水衝毀,所以在這裏修築一道土牆將水擋住。武丁想知道這些奴隸的情況,就找一些談談,這其中有一個叫傅說的人引起了他的特別注意。

傅說的祖上原來是平民,當過地方的小官,由於性格耿直得罪了上麵的人,被借故報複,全家被罰做奴隸。傅說從自己的家世又談到治國之道,他認為要振興國家,首先君主應該任用賢能,獎勵有功者,懲罰怠惰者,把那些有才幹、工作勤奮、能為國家辦實事但又清正廉明的人選拔為官吏。武丁為傅說的經曆感到同情,又為他的思想和才能所折服,決定自己登上王位後,一定要把傅說解救出來,讓他輔佐自己。

武丁即位後,先把甘盤請入宮中,命為卿士,成為輔佐自己的最高官員。接著,就發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史書上說他“三年不言“,也就是說三年內不說一句話,不接待諸侯的朝貢,不訪問百姓的疾苦,不上朝聽取大臣的彙報,不發布任何指令。並且在這三年中,他的飲食非常簡單,也不講究衣著,完全是粗衣淡飯。

原來當時有一個風俗,父親去世後,兒子要為父親守喪三年,守喪時要披麻帶孝,臉上要露出哀容,不能歡笑,不能唱歌跳舞,一心想著父親的恩德,盡一個孝子的義務。作為一個孝子,武丁做得更徹底,幹脆一言不發,成為曆史上的一個奇聞。雖然不說話,但是武丁的思想也沒有閑著,他在默默地考慮治理國家的策略。除了暗暗觀察各種人事外,其他的時間他都在思考三年守喪結束後該怎樣平息王族內部的奪權鬥爭,怎樣發展農牧業生產,怎樣使天下的諸侯歸服,怎樣任用賢能,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幾乎都考慮到了。三年後,當有人問武丁為什麼這樣長的時間不說話時,他回答道:以我自己一個人的話來指導天下的工作,我擔心所說不當會影響國家。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個新登基的君王,對各方麵的情況還不是特別熟悉,亂拿主意,亂發號令,很可能會出現差錯,帶來負麵的後果。經過仔細觀察和深思熟慮再下決定,這也不失是一種謹慎有效的治國辦法。

當然,君王一言不發,百官們該如何行動?遇到緊急情況,比如諸侯叛亂、發生天災、官吏貪汙、有人暴動等,該怎麼處理?這些問題武丁也是做過一番考慮的。在他當太子走訪民間,聯合諸侯時,人民和諸侯都知道,武丁是一個聰明、有智謀、有遠見的人,如今他不言語,一定是在施行什麼謀略,所以絕不敢有什麼輕舉妄動。事實如武丁所料,這三年時間內,國內果然沒有發生大的波動。

在武丁三年不言的時間內,他還考慮到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如何把傅說請來輔佐自己。如果無緣無故地把一個奴隸請進宮來顯然是不行的,肯定會被天下人恥笑,有損於自己的威望;而且還會成為和自己爭奪權力對立家族的把柄,造成家族內亂,後果不堪設想。想來想去,武丁終於想出了一個妙計。當武丁開始說話後,他在宮中向大臣們宣布:我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上天賜給我一個賢人,這人穿著奴隸的衣服,名叫傅說,年紀輕輕,麵容清秀,談吐不俗,舉止文雅。醒來後我想,“傅”就是輔佐的意思,“說”就是歡悅的意思,這就是說,如果有了傅說這個人來輔助朝政,天下肯定會太平。

然後,武丁假裝叫人在朝廷百官中尋找這樣一個人,自然找不到了。就請畫工把傅說的形象畫下來,到處張貼,四方尋找。終於,人們在虞地找到了傅說,他穿著奴隸的衣服,頭上套著繩索,正在服苦役,和畫像上所描繪的樣子一模一樣。官員認定,這肯定就是武丁要找的人,就把他帶入宮中,請武丁過目。武丁看見傅說來了,喜出望外,馬上任命他為宰相,要求他朝夕規諫。傅說便全力輔佐武丁,使商朝經濟發展,政治清明,呈現出新一輪的欣欣向榮景象。

隨後,武丁對商朝周圍那些經常前來侵擾的方國和遊牧部落進行了殲滅。經過大約十年大大小小的征戰,武丁把土方、鬼方等遊牧部落一一平服,使商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對諸侯的控製也得到了加強。

武丁胸有大誌,心懷天下,關心民間疾苦,並且善用人才,不拘出身,他和其他君王相比,並不是想當然地去治理國家,而是有著深切的親身體會。因此,在武丁統治期間,商朝又出現了繁榮景象,諸侯歸順,戰爭停歇,百姓安樂。武丁將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商朝又推向了一個高峰,他統治的這段時間被稱作是“武丁中興”。

第三節時代特色——文明第一次高峰

說到商朝,不能不提的是青銅器和甲骨文,這兩樣幾乎已經成為人所共識的商朝文化的代表。

商朝的青銅器種類繁多,包括禮器、酒器、工具、農具、武器等。製造工藝非凡,銅質純正,不僅有很高的實用性,而且大都有豐富精美的花紋,造型古樸奇崛,在體積上也使人咋舌。有些器物仿照動物的形態,如象尊、犀尊、龍虎尊等,生動逼真,堪稱藝術精品。大型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形狀雄偉,工藝複雜,代表了商朝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

文字的出現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商朝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這些文字大都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因此而得名。目前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四千個左右,能正確識讀的有一千多個,從這些字的結構來看,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等造字方法都已具備。

農業和畜牧業在商代更加繁盛,大量的馬、牛、羊、雞、犬、豬等家畜被人民飼養,甲骨文有很多祭祀用犧牲的紀錄,一次用大牲口多達四五百頭,甚至上千頭,可見當時牲畜的大量繁殖。商代還馴養象,甲骨文也有獲象的記載,將其作為馱運物品和作戰的工具,象在商朝對東夷的戰爭中曾發揮過巨大的威力。

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商人也是出現在商朝。隨著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之間的分工和發展,就出現了在各行業和各地區之間進行交換、販賣貨物的人,這就是早期的商人,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叫作商業。商業活動需要有貨幣作為中介,於是,一種以遠方海邊來的比較難得的貝就成了通行的貨幣,如果真貝不夠用,還有仿製品骨貝和青銅貝,這是金屬貨幣的雛形。作為貨幣的貝的作用日益提高,貝也就成了財富的象征,有些跟財富有關的字都從“貝”字旁,如財、貨、賄、賞、貧、賈等。商業活躍促進了貨物的交流,也促進了商朝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