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替天行道——周朝崛起真相(1 / 3)

《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34816449549,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0438698533293070,68743868109784381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前言:曆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就好像一個轟轟碾過的車輪,周而複始。在成湯滅夏,囚死夏桀,建立商朝的時候,他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代也會因為與夏桀同樣昏庸無道,而遭受到相同的命運。有人將這一切都歸於紅顏禍水,然而曆史畢竟不會因為幾個人的原因而發生顛覆,決定這一切發生的,是時代變革的規律。

第一節時代背景——商紂無道四海怨

說到周朝的建立,必須和季曆扯上關係。

季曆是商朝後期周國的領袖,對商稱臣納貢,當時的商王文丁就任命季曆為“牧師”,掌管西部地區的征伐之事。幾年後,季曆征伐戎族成功,取得大量戰利品,一邊向商朝報捷,一邊獻上掠得的貴重財物。當季曆來朝獻捷時,文丁表麵上裝作高興,予以嘉獎,並任命季曆為西部地區的諸侯長,但他內心裏,卻還有別的打算。原來,季曆征伐西部地區許多部落,兼並其土地,掠奪其人口,勢力越來越強大,大有逐漸向東蠶食的趨勢,如果任其發展,將來必定會成為商朝的威脅。因此,文丁決定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動。就在季曆將要回周國時,文丁忽然下令將季曆囚禁起來,關押在監獄裏。季曆想不到文丁會下此毒手,在鬱悶悲憤中死於監牢。季曆死後,兒子昌繼承為周國的國君,他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周文王。昌立意要為父親報仇,討伐商朝。

文丁在殺了季曆,和周國結下了仇怨後,卻撒手不管了,一病歸西,將爛攤子留給了兒子帝乙。帝乙登基後非常頭疼,不僅是周國正處心積慮地準備伐商,東南地區的各個小諸侯國也趁著周商決裂之際紛紛反叛,使商朝處在兩麵受敵的困境之中。焦頭爛額的帝乙決定先和周國和好,騰出手來先解決東南方的問題,再來考慮周國的威脅。為此,他想了一個辦法。帝乙有個妹妹生得端莊美麗,性情賢淑,就決定把妹妹嫁給昌為妻,博得昌的歡心,使雙方的仇怨煙消雲散。

於是帝乙派遣使者前去周國,首先對自己父親文丁所做的事情表示歉意,然後想將妹妹嫁給昌為妻。當時的周國雖然已經開始準備伐商,但畢竟沒有太大的把握,現在既然帝乙已經道歉,給足了自己麵子,自己又可以與商國聯姻,背靠大樹,也就欣然答應了。

正如帝乙所願,在鞏固了與周國的關係後,他對東南方的征討也進行得十分順利,兩次出兵俘獲了這些諸侯國的首領,這樣,東南方暫時平穩了。隻可惜,雖然和周國聯姻是帝乙所走的一步高棋,但緊接著他又走了一步臭棋,所帶來的後果是他絕對想不到的,直接導致了商朝的滅亡。那就是,他沒有把自己的王位傳給大兒子啟,而是傳給了小兒子辛。

帝乙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啟、微和辛。長子啟知書達理,為人仁愛寬厚,尊敬長輩,舉止穩重,是一個能治理天下、守住家業的人,帝乙很想把王位傳給他。二兒子微也很懂道理,善於思考問題,遇事沉著冷靜。唯獨小兒子辛讓帝乙覺得不滿意,他雖然聰明過人,身強體壯,勇力過人,敢與猛獸搏鬥,但愛撒謊,性驕傲,目無尊長,脾氣暴躁,聽不進別人的任何意見。因此,帝乙根本沒考慮過將辛作為王位繼承人。

然而,在宣布長子啟為太子時,卻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啟雖然是長子,但他出生時,他的母親隻是一個妾,還沒有成為帝乙的妻子;而辛雖然排行老末,但他出生時母親就已經是帝乙正式的妻子了。因此,這些大臣極力反對立妾之子為太子,應立妻之子為繼承人,不然就是違背祖宗之法,要受到眾人和後人的恥笑。

老來糊塗的帝乙竟然聽從了大臣們的意見,不立啟為太子,而是改立了小兒子辛。一念之差,就把商朝的命運給推到了懸崖的邊緣。登基後的辛,殘暴荒淫、胡作非為比起夏桀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次,他看見一個人涉著冰冷的水過河,覺得這個人一定身負奇特的禦寒本領,就把那人召來,割開他的小腿看他的骨髓與平常人有沒有不同的地方。還有一次,他看見一個孕婦的肚子特別大,想知道胎兒在孕婦的肚子裏是什麼樣的,就命人把孕婦的肚子剖開。消息傳遍天下,人們無不對辛恨之入骨,給他起了個名叫“紂”,也就是商朝的亡國之君、大名鼎鼎的商紂王。

商紂除了專製殘忍外,又寵愛美女妲己,對其有求必應,大造宮殿,勞民傷財。更不能容忍的是,商紂對妲己千依百順,竟以妲己的好惡作為賞罰的依據,凡是妲己喜歡的人一律獎勵,凡是妲己不喜歡的人,哪怕他有通天之才,也逃不過被驅逐甚至誅殺的命運。為了贏得妲己的歡心,商紂還想出了慘無人道的“炮烙之刑”,讓妲己看著那些在這種酷刑下慘死的人大笑取樂。

最離譜的是,商紂又一手引爆了周國這個定時炸彈,最終將自己炸得粉身碎骨。由於商紂專橫無禮,殘忍好殺,使得一些大臣逢迎拍馬,趨炎附勢。商國的三公之一鬼侯就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獻給商紂以示討好。沒想到鬼侯女兒對商紂不從,惹怒了商紂,不僅將好好的一個大姑娘拉出去砍了,還將鬼侯也一起殺掉,把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鬼侯的好友鄂侯替鬼侯的慘死爭辯,商紂盛怒之下又把鄂侯殺死,將屍體做成肉幹以儆效尤。

當時也在朝中的周國國君昌聽聞此事,發出幾聲長長的歎息。沒想到這幾聲歎息給昌帶來了災禍,商紂認為他是在誹謗自己,就將他囚禁長達七年之久。後來昌的臣下給商紂送去了很多寶物、美女等,才使得昌被釋放,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但商紂對昌並不放心,讓昌把自己的長子伯邑考送來作人質,命忠厚的伯邑考做自己的車夫,還經常辱罵鞭打他。有一次,商紂因為一件小事大發脾氣,遷怒於伯邑考,竟令人伯邑考放進大鍋燒煮,然後把羹湯送給昌喝,昌咬著牙咽了下去。

殺父之仇、囚禁之怨、煮子之恨,這使得昌誓死要將商朝滅掉,取而代之,商朝的命運將因此走到了盡頭。

第二節周朝崛起的過程

文王仁政得人心

經曆了被商紂王囚禁的苦難,昌一回到周國,就開始了滅商複仇的準備工作。當然,討伐商朝首先必要壯大自己的力量,畢竟商朝掌握著全國的政權,又有諸多諸侯的服從,意氣用事絕非上策。昌決定推行仁政來富國強兵,並感召其他諸侯前來歸順。

有一次,昌派人挖土建房,從土中挖掘出一具屍體,手下人說:“這是無主的屍體,不需要理會。”

昌說:“治理天下的就是天下的主人,我身為一國之主,這屍體不就是我的嗎,主人怎能任其裸露?”馬上命人給屍體穿衣,裝進棺材埋葬。

對百姓的仁愛,還表現在使他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上。昌嚴禁飲酒打獵,勤修內政,鼓勵生產,還親自下田勞動,帶動百姓的積極性。周國的地理位置處在渭水流域,土地特別肥沃,《詩經》中曾有記載,“周原蕪蕪,堇茶如飴”。一個擅長農業的民族,擁有肥沃的土地,加上飽經憂患,心有大誌,勤奮圖存,成為一個富饒的國家,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再來看一看昌推行仁政所取得的效果,有一個故事可以作為證明。周國附近虞、芮兩個小國的農民因同墾一塊荒地而發生爭執,各不相讓。最後,有人出主意說:“周王昌仁義公正,有什麼訴訟總能很好地裁決。”於是兩人前往周國,到了周國的邊境就發現,這裏田地界限井然,農夫各自謙讓,一點都不多占鄰家耕地。到了城內,又看見販夫走卒都像謙謙君子,士大夫更是彬彬有禮,互相推薦做官,沒有人為官職而紛爭。虞、芮的農民深感羞愧,說:“吾所爭者,人以為恥,如去訴訟,徒惹人笑而已!”

這期間,昌讓薑尚作為輔佐自己的肱股之臣。薑尚向他獻出“修德以傾商政”之策,就是要昌通過修明內政,爭取民心和同盟國,最後達到孤立商朝,搞垮商統治的目的。昌向商紂提出,願意獻出洛水西岸的大片土地,請求商紂廢除炮烙之刑。這一仁愛兼達天下的舉動,使許多諸侯敬慕不已,先後有四十多個首領前來歸附。

總之,昌的仁政使周國百姓生活安樂,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鰥寡之人都有關照。而且周國的賦稅也很輕,山林水澤之地任由百姓自由使用,犯罪也不株連家人。結果周圍的人民蜂擁歸附,到昌去世前,全國九州,周國已占其六,商朝隻占了其三,可見周國的富強。

對於那些不肯歸附的諸侯,昌決定將它們一一剪除,絕不能使其成為商朝的馬前卒,供商紂驅使。當時仍忠於商的方國主要有密須、黎、邘、崇等,其中以密須的力量最為強大,它對周國很不恭順,並且經常和周發生衝突,曾經侵略臣服於周的小國阮和共。在薑尚的建議下,昌首先對密須進行討伐,密須人民聽說了昌的仁政,早就想做周國的臣民,於是把密須的國君捆綁起來獻給了昌,密須國被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