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滅亡了商朝建立周朝的第二年,周武王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建起三座祭壇,向先王和天地神靈祈禱,希望能讓自己來代替周武王經受疾病之苦,即使死去也毫無怨言,隻求周武王能恢複健康。祈禱完後,周公就把這凝聚兄弟深情的簡冊藏在一個金絲捆紮的匣子裏,告訴參與祈禱的人要保守秘密。果然,周武王的病情有了起色。但是沒多久,周武王還是去世了。
周公和薑尚、召公一起擁立周武王的太子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隻有十三歲,還很年幼,原來商朝東麵的許多蠻夷國家和商的眾多貴族都還沒有歸順周朝的統治,他們聽說周武王去世,幼子繼位,都蠢蠢欲動,打算尋找合適的機會卷土重來。周公見情勢危急,就宣布攝政,暫時代替周成王治理國家。
薑尚和召公對周公的攝政沒有表示反對,同是周武王弟弟的管叔卻大為不滿,他聯合兄弟蔡叔、霍叔四處造謠,詆毀周公,說他陰謀篡奪王位。年幼的周成王信以為真,就疏遠了周公。周公借口出訪,躲避到楚國。這一年,周國出現嚴重的天災,狂風暴雨把未收割的莊稼吹倒,天空烏雲密布,成王帶著百官去祭祀,發現了裝著周公禱詞的匣子,這才明白了周公的一片赤誠之心。於是周成王又羞愧地把周公請回了國內,請他繼續攝政。
管叔和蔡叔等人見成王和周公又團結起來,知道自己取代周公掌握大權已經不可能了,就公開進行叛亂。商紂的兒子武庚認為有機可乘,加上早有反心的東夷徐、奄、熊、蒲姑等方國部落的慫恿,積極圖謀複國,便和管叔一夥勾結在一起。
當初周武王攻克商朝國都朝歌後,並沒有把這裏徹底占領,而是將商紂的兒子武庚、祿父兩人封於此,讓他們統治商朝的遺民,並派管叔和蔡叔去協助和監視他們。當時周武王這麼做有著自己的考慮,由於擔心商朝遺民的民族意識強烈,加上這裏離周朝的本部遙遠,讓周人來統治顯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就讓商紂之子來管理,達到“以商治商”的目的。但是沒想到,因為管叔、蔡叔二人別有圖謀,這竟使他們和商紂的兒子勾結起來,導致了一場大變的發生。
在這內憂外患的時刻,周公首先向召公剖白了自己的心跡,取得了召公的支持,然後毅然決然地率領軍隊進行東征。管叔和蔡叔打算首先奪取洛邑,如果占領這個戰略要地,就可攻守自如。周公發動奇襲,在洛邑附近打敗了管蔡的叛軍,管叔自殺,蔡叔被俘虜囚禁,霍叔被廢為庶民。失去了管蔡的支持,武庚很快被抓獲處死。
周公用三年時間,終於把這場大亂平定,殺死武庚,並攻滅徐奄等十七個方國部落,其過程非常艱苦。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周公奉成王的命令,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營建新城,即東都洛邑,建成以後,把平叛過程中俘虜的原商朝貴族平民都遷移到這個地方,嚴加控製。然後,把商朝舊都京畿之地封給周文王的小兒子康叔,建立衛國,賜給商民七族;把朝歌郊野一帶封給投降於周朝的商紂之弟微子,成立宋國,管理殷商之後;把奄國舊地封給周公的兒子伯禽,國號魯,賜給商民六族;把功臣薑尚的兒子封於魯國的北麵,國號齊;把召公的兒子封在齊的北麵,國號燕。這樣一來,殷商遺民被分而治之,天下大抵太平。
又過了幾年,周公認為周國原來的都城鎬京處在偏遠的西部,已經不適應統治天下的新形勢,決定將都城遷移到洛邑,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西周東遷。
除了平定叛亂和遷移都城外,周公的偉大功績還有製定禮製。在攝政的過程中,周公感覺到有必要建立一種約束所有人行為、全天下共同遵守的規範禮儀。周朝以前的禮製,隻局限於祭祀和祈福等很小的領域內,而周公要建的禮製則要擴展到整個社會。為了完成這一重要的工作,周公廢寢忘食地工作,他給自己規定:每天早上要讀書百篇,晚上要接見七十名賢士。據說,在周公接見的這些賢士裏,有十個人被周公拜為老師,有十二個人成為周公的朋友。周公還到平民家裏訪問,為了製禮向上萬個人征求意見。這個禮儀規範製成以後,被稱為“周禮”,涉及麵非常廣,從君王官吏如何待民、諸侯的權利義務到各個等級的人舉行祭祀所用的祭品,方方麵麵都做了規定。周禮影響深遠,成為後世各朝各代禮儀製定的範本,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經常聽到行“周公之禮”的說法。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就是因為“周禮”的推行。
周公在攝政治理天下期間,可謂嘔心瀝血、盡職盡責。並且,他能禮賢下士,取信於民,將仁政的施行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史書上記載,成王小時候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拿起一枚梧桐樹的葉子當作分封用的信物玉圭,開玩笑說:“喏,拿去吧,我分封給你!”周公知道後,就問成王:“天子要封叔虞嗎?”成王說:“我們是在做遊戲。”周公說道:“君無戲言。”就把叔虞封在了唐,唐叔就是後來晉國的祖先。言出必行,也正是周公自己的寫照。
蔡叔當年跟隨管叔作亂,事敗後被周公流放到郭淩,後來病死在那裏。蔡叔的兒子蔡胡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品行不佳。蔡叔死後,蔡胡脫離了不利的成長環境,漸漸明白了事理,認為他的父親和管叔的行為是非常不仁義的,從此醒悟,開始轉變為善良有德的人。周公聽說蔡胡轉變了,就推舉他為卿士,在自己身邊做助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考驗,周公覺得蔡胡確實已經祛除惡習,改過自新了,就向成王建議,仍封蔡胡為諸侯。蔡胡恢複了蔡國後,由於周公的殷切勸勉,始終忠於周室,勤於政務,把蔡國治理得很好。人們都說,周公對於兄弟的後代,真可謂是仁至義盡了。
在自己的兒子伯禽治理魯國時,周公對他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有這樣的尊貴和榮耀,但為了接見天下賢人,常在洗澡時提著濕發出來,吃飯時吐掉口中的食物去迎接客人。現在你要去做魯國的國君,切不可驕橫自大,失掉賢能之士對你的信心和忠心。”伯禽恭謹地遵循父親的教誨,敦促人民勤勞生產,治國有方,也是一代名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正是周公治理周國的訣竅。
周成王成年後,周公功成身退,還政於成王。成王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後來,成王病倒,擔心兒子釗不能勝任國事,就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不久,成王病死,兒子釗繼位,這就是周康王。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和文武百官陪康王來到祖廟,把周文王、周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欲,勤於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康王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國力強盛,社會繁榮,文化昌盛,而成王和康王治理的這段時期,被合成為“成康之治”。
第三節時代特色——大封諸侯布四方
周朝和此前的夏商相比,有個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分封製度。
分封製度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共分封了七十多個新國,後來這些諸侯國自各發展,有的強大,有的衰弱,開創了曆史上四分五裂而又異彩紛呈的春秋戰國時代,像齊、魯、越等國都是從那時建立起來並逐步強大的。
其實按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曆史上隻有周朝算得上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封,就是分封;建,就是建設。名義上周朝整個王國都是“王土”,所有的人都是“王臣”,實際上,周天子所直接統屬的隻是王畿之地,王畿以鎬京洛邑為兩個焦點,輻射到約莫一千裏見方的範圍。王畿之外,是周王分封的大小林立的諸多諸侯國,諸侯對周王室的義務隻是按期納貢朝拜,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濟王畿內的災患而已,內政幾乎完全自主。另一方麵,周王在王畿內,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各自把大部分土地分給許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區內政治上經濟上的世襲主人,人民對其納租稅,服勞役和兵役,聽憑其生殺予奪。
周朝的諸侯國,起源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開國之初,王室把新征服或取得的土地,分給宗親姻親和功臣而建立的,比如薑尚所建立的齊國;第二類是開國之後,王室劃分王畿內的土地賜給子弟功臣而建立,例如鄭、秦等國;第三類是拿商朝的土地封給商朝的後裔,這種情況隻有宋國如此;第四類是商代原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歸附於周朝的,比如陳、杞等。
除此之外,西周對民眾的看法也不同於夏和商。夏商時期人民都是屬於國王直接所有的一種財產,可以任意屠戮殺害;周朝則重視農業,慎用刑獄,天子隻是人民的宗主,替代上天統治人民。所以,周朝的製度和文化是中國傳統製度和文化的基石,周朝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朝代。
西周的土地製度是“井田製”,簡單地說,就是將大塊的田地分成九塊,排成“井”字形,周圍八塊田地由八家耕種,收獲歸各家所有,為私田;中間的一塊田地則由大家合耕,收獲歸國家所有,為公田。井田製度下有田地的人,平時向授予田地的封建主交納貢賦,戰時還有服兵役的義務。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權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貴族和庶民取得貢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