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前言:在中國曆史上,秦朝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朝代。從秦朝開始,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人為中心的統一大國,不論後世如何分裂,天下如何分崩離析,由秦朝創立的大一統觀念始終深入人心,因此也總能歸於一統。在這個過程中,秦始皇居功甚偉,他所創立的種種製度,有許多被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朝奠定了大一統的政治基礎和心態基礎,因此,它的崛起過程也就更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節時代背景——天下七分秦獨強
戰國時期,以秦、楚、齊、魏、趙、燕、韓為主的各諸侯國之間互相鬥爭,四方割據,連年征戰。各國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妄圖擴大領土,侵占敵人,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生存空間。同時,求強圖存的思想更使得各諸侯國的君主們重視人才,實行變革,以增強國勢,立於不敗。其中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改革進行得最徹底,因而一直強盛於其他六國。
秦孝公時期,商鞅來到秦國,以富國強兵之道向秦孝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秦孝公的重視,並讓商鞅將變法的具體措施詳細羅列出來。新法主要內容包括:把十家編為一什,五家編為一伍,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奸惡的要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殺敵立功的人一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敵賣國的人一樣受罰;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而不分居的,賦稅就要加倍;立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升爵受賞;為私事打架鬥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因從事工商業以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王族裏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分別按等級占有土地、房屋,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有軍功的彰顯他的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從上麵可以看出,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就是對內整頓刑罰,發展生產,對外獎賞勉勵死戰,重視軍功。新法準備就緒後,開始並未公布。商鞅擔心百姓不信,就在秦國都城後邊市場上立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夠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懸賞十金。百姓覺得此事奇怪,沒人敢上前,商鞅又把賞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他立即得到了賞金。商鞅用此來表示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新法於是得到了順利推行。後來秦國太子犯了法,太子的兩位老師也按規定受到了刑罰,全國上下無不驚駭。
新法不可避免地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商鞅受到這些人的嫉恨和報複,最後被用車裂之刑殘殺。但是商鞅的新法卻在秦國流傳了下來,慢慢使秦國走上強盛的道路,為秦國的長盛不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的強盛使其他六國惶恐不安,紛紛自危,大縱橫家蘇秦橫空出世。蘇秦提出的主張是合縱,就是鑒於六國任何一國都無法單獨與秦國抗衡的局勢,說服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秦國。當時秦國在西方,其他六國都在東方,六國的共相結合就是南北的結合,南北為縱,因此稱為“合縱”。蘇秦的合縱政策無疑是對六國最安全的策略,但對秦國卻是最不利的。
秦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秦惠王派出張儀對六國進行遊說,其策略是慫恿各國和強大的秦國聯手,依靠秦國這棵大樹來對付其他國家,以求自保。張儀的政策是東西聯手,東西為橫,故稱“連橫”。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橫者,事一強而攻眾弱。六國在這蘇秦和張儀的遊說下,忽而合縱,忽而連橫,舉棋不定,難以決斷,因而六國的命運也在天堂和地獄之間搖擺。當然,這並不全是張儀一個人的功勞,六國自身之間的矛盾和私心也是合縱不能完全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如後人所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除了一些殘餘的幾乎可以忽略的小諸侯,如魯、衛、滕等以外,其他的國家沒有一個願意維持現狀,沒有一個不想乘四鄰難以自保的間隙擴張領土,就連不在七雄之列的宋,也經過東征西討的回光返照之後才給齊國滅掉。如果要六國合縱,那麼他們的敵人就隻有秦國一個,不能向鄰國進攻擴大領土,秦國又並非好惹之輩。因此,這種以自保為主的防守策略使各國君主對之不是很感興趣,隻有到危急來臨時才想到拿來用一用。
另外,齊、燕兩國距秦遙遠,秦國的東侵,有一段時間並沒有將戰火燒到他們的領土上,因此他們也沒有體會到秦國擴張所帶來的切膚之痛,對合縱的熱情也理所當然地很快冷卻下去。反之魏、楚、韓、趙因為和秦國鄰近,他們一旦參加合縱和秦國絕交,外援還遠在千裏之外,秦國的大軍就已先壓境,為了眼前的利益,他們很容易被秦國誘入連橫的圈套,而破壞合縱條約。因此,戰國時期的國際關係,就好像是時鍾的鍾擺一樣往複於合縱和連橫之間,而每經一度往複,秦國的東侵便更進一步,六國的抵抗力也更弱一些。
自秦昭王開始,秦國已經將統一天下的大業一步步變成現實。正在此時,從魏國來的謀士範雎向秦昭王提供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所謂遠交近攻,就是與地理位置上距秦相隔甚遠的燕、趙、齊,尤其是齊國交好,暫時不跟他們發生軍事衝突,並且借助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這層友好關係,迫使這些國家不與韓、魏、趙等幾個與秦鄰近的國家聯手;而對於這些鄰近的國家,秦國當然要放心大膽騰出手來進行剿滅。隻有如此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兼並,才能無需秦勞師遠征或遭腹背受敵的危險,而且能鞏固已獲取的勝利果實,即“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
自秦昭王開始以後的幾代秦國國君,無不堅定不移地繼承這一策略,慢慢將天下收歸到自己囊中,並由秦始皇嬴政一鼓作氣統一天下。
第二節秦朝崛起的過程
嬴政繼位掌大權
秦始皇嬴政的即位要和大商人呂不韋扯上莫大的關係,可以說,如果不是呂不韋,嬴政很可能隻是一個被王室冷落的人質之子,在寄人籬下和膽戰心驚中度過一生。嬴政的父親子楚被當作人質送往趙國都城邯鄲,可以想見,當時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隨時都有可能淪為刀下之鬼,子楚在趙國的日子過得提心吊膽,非常不舒心。
正好,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來到邯鄲做生意,結識了子楚。馬上,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頭腦裏產生了。於是,呂不韋對子楚說,他可以改變子楚的命運,並向子楚推心置腹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呂不韋給了子楚五百金,讓他廣交朋友,攀結諸侯,提高自己的聲望。然後,呂不韋自己帶著五百金去了子楚的故鄉秦國。
秦國後宮裏的華陽夫人深得秦昭王的寵愛,隻可惜她沒有兒子。呂不韋找到華陽夫人的姐姐,要把自己買來的奇珍異寶獻給華陽夫人,順便談及子楚才智過人,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布天下,還常常像思念母親一樣思念華陽夫人。財寶加馬屁,華陽夫人很是受用,呂不韋趁機又讓華陽夫人的姐姐勸華陽夫人說,一旦年老色衰,失去安國君的寵愛,晚景就會淒涼。不如把子楚收作幹兒子,扶他當上太子,這樣一來,華陽夫人以後也有了依靠,再也不用擔心以後的尊寵了。
華陽夫人聽後認為很有道理,就找了個適當的機會對安國君提及子楚的才幹和威望,並向安國君撒嬌,要安國君把子楚立為太子。於是,安國君答應了華陽夫人的請求。
子楚的命運得到了改變,開始有點得意忘形。呂不韋有一個姿色美豔又善於跳舞的姬妾叫趙姬,子楚見了她後,骨頭都酥了,非要呂不韋將此女讓給他。呂不韋非常憤怒,但轉念一想,已經為子楚花了那麼多的錢財和精力了,不能功虧一簣,就把趙姬送給了子楚。當時趙姬已經懷有身孕,但她向子楚隱瞞了這一事情,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趙姬所生下的兒子、也就是將來的嬴政,並非子楚的骨肉,而是呂不韋的孩子。當然,這是沒有證據的事情,誰也無法考證了。
後來秦昭王去世後,安國君登上了王位,太子子楚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離邯鄲,回到秦國。安國君隻當了一年國君就死掉了,子楚終於爬上了原本不可能屬於自己的寶座。但子楚也是個短命鬼,才做了三年國君也去世了,兒子嬴政繼位,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呂不韋也被尊奉為相國,嬴政稱他為“仲父”,意思就是第二個爹。
這一年嬴政才十三歲,自然被呂不韋玩弄於掌股之間,成為傀儡,真正的大權還在呂不韋和嬴政的母親趙姬手裏。趙姬原本就是呂不韋的女人,如今又和呂不韋勾搭在一起,呂不韋的權勢可想而知。不過呂不韋畢竟不再是身強力壯的少年郎,應付趙姬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更何況,呂不韋不僅要地位,還要天下揚名,他也學信陵君等人收養門客,讓這些人撰寫《呂氏春秋》一書,當然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陪趙姬了。於是呂不韋向趙姬推薦了嫪毐,嫪毐也成為太後的裙下之臣。
但嫪毐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就在秦始皇舉行冠禮代表已經成年的那一年,嫪毐發動叛亂,詐用太後的印信調動了縣邑的軍隊和士卒、國家的騎兵和外族戎翟的首領,打算進攻秦王的宮殿蘄年宮。年輕的秦始皇從容鎮定地調兵遣將,雙方在秦國的王都鹹陽展開了激戰,嫪毐一夥不敵敗逃,被秦始皇懸賞重金逮捕,事敗身死,而這件事也讓呂不韋引火上身,秦始皇將他免職,一下子將全國大權收歸到自己手中,秦始皇對權力的欲望和政治手腕在此時就可見一斑。從此,秦國和其他六國的命運將徹底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