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千古一帝——秦朝崛起真相(2 / 3)

消滅六國成一統

秦始皇登基後,在幾位先祖創立的強大軍事基礎上,開始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進程。韓、趙、魏三國距秦最近,因此他們滅亡的命運也來到得最早。韓國是秦的近鄰,因為國小勢微,為了減輕秦國的軍事壓力,韓國就派了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到秦國去,建議秦國在關中修建一條三百多裏長的大水渠,鑿山開道,引涇水灌溉田地。韓國的本意是想使秦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使其疲勞不堪,騰不出手來向東征伐。當時秦國並不知道韓國的用心,認為這是增強關中經濟實力的好主意,就接受了。但工程進行到一半時,韓國的陰謀就被發覺了,秦始皇打算將其他國家在秦的人全都驅逐。李斯上書勸諫秦始皇,秦始皇略一思索,就取消了驅逐令,讓鄭國將水渠完成。但是,對韓國陰謀的憤恨,也使秦始皇將統一的矛頭首先指向了韓國。

韓國恐懼,將韓非做人質送到秦國,秦始皇將韓非關進監獄,又派李斯出使韓國。韓王眼見秦軍布列邊境,再也無計可施,隻得交出傳國玉璽,向秦國稱臣納貢。三年後,秦又借口韓國背叛,向其發動全麵進攻,韓在六國中第一個滅亡了。

趙國和魏國也連年受到秦國的攻打,勢力越來越弱。長平之戰慘敗,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人,國內壯丁幾乎在此戰中死盡,這一失敗動搖了趙國的根基,再也難以恢複元氣了。公元前229年,秦軍再次大舉攻趙,王翦從上郡發兵,攻下井陘,楊端和從河北發兵,兩軍從兩個方向同時進攻。趙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在與秦軍的作戰中絲毫不懼,而且常常還有小勝利。秦軍見短時間內無法滅趙,於是又施展反間計,買通了奸臣郭開,讓他誣蔑李牧要造反。趙王遷是個頭腦簡單的昏庸之輩,輕信了郭開的讒言,用趙蔥、顏聚代替李牧,李牧為了趙國的存亡,拒不從命。趙王和郭開用陰毒的手段抓住了李牧,並把他殺掉,司馬尚也被撤職了。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王翦大敗趙軍,殺了趙蔥,俘虜趙王遷和顏聚,輕鬆滅了趙國。

魏國在秦的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特別是信陵君死後,魏國人才凋零,土地被秦國一步步蠶食,滅亡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包圍魏國都城大梁,掘開黃河堤,水淹大梁。三個月後城牆毀壞,魏王假請降,魏國的曆史自此劃上了句號。

消滅楚國則就沒有這麼順利。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秦始皇問李信攻取楚國,估計需要調用多少人。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認為王翦已經老態膽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大敗李信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秦始皇隻得又來請王翦出戰,王翦堅持要帶兵六十萬,秦始皇也答應了。楚國拜項燕為大將,王翦見項燕誌在必得,下令全軍堅守不出,無論楚軍怎麼挑釁,秦軍也不予理睬,就這樣雙方對峙了一年。平時秦軍吃飽了沒事幹,就搞些體育運動,既可以娛樂,又鍛煉身體,使軍隊的士氣不至於懈怠。有一天,楚軍又來叫陣,王翦照樣置之不理,楚軍悻悻然退兵。楚軍剛一撤退,秦軍營門大開,六十萬秦軍傾巢殺出,缺乏警惕心的楚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敗,項燕也死於混戰之中。接著,楚王被活捉,楚國也滅亡了。

韓、趙、魏、楚被秦始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連能說得上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各國國君就雞犬似地被一一綁縛到鹹陽,隻有小小燕國的壯士荊軻上演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刺秦事件,在曆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筆。

荊軻作為燕國的使者卑辭求見秦始皇,說是要獻上秦國逃將的首級和燕國的地圖。秦始皇很高興,立即傳見,荊軻手捧著首級,副使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依次走上前來。秦舞陽忽然驚恐變色,荊軻笑著看了看秦舞陽,對秦始皇解釋說北番蠻夷鄙人沒有見過天子,因而害怕,將此事輕輕掩飾過去。秦始皇索閱地圖,荊軻在將地圖展道盡頭處時,左手拉著秦始皇的衣袖,右手抽出藏在地圖中的匕首,用力向秦始皇刺去,但沒有刺中,秦始皇已斷袖走開。隨後,秦始皇繞著宮殿內的柱子奔逃,荊軻緊追不舍。失去了唯一一個將秦始皇置於死地的機會,荊軻悲劇性的命運終究逃不脫了,醒悟後的秦始皇拔出腰間的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這時,宮廷衛士也雲集而來,荊軻身上受了八創,已知絕望,倚柱狂笑,笑了又罵,最後被秦始皇肢解而死。

荊軻的刺秦事件沒有能挽回燕國滅亡的命運,事實上,就算是荊軻成功地殺死了秦始皇,也無法阻止強大的秦國統一天下。憤怒已極的秦始皇增兵向燕國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公元前222年,秦軍攻打遼東,俘獲燕王喜,燕亡。

五國相繼被滅,隻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齊國相國後勝長期受賄於秦,既不備戰,更不援助其他五國抗秦,齊王建昏庸,聽信於相國。因此公元前221年當秦軍一到,齊王建就拱手請降,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也走完了自己的路程。

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嬴政就滅了韓、趙、魏、燕、楚、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君臨天下展雄才

秦始皇吞並六國之後,又開始為如何長久地穩固自己的統治而費盡心機。他大權獨握,日理萬機,是一位非常勤勉、有作為的皇帝。政事不論大小,他都親自裁決,白天審理案子,晚上批閱公文。有一段時間,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批完一石重的公文才能休息。當然,秦始皇的辛勤並沒有白費,他也為如何穩固自己的權力、更好地統治天下,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為了適應大一統的需要,他推翻了以前的分封製度,建立了一套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製度。他認為,天下已經統一,過去的“帝”和“王”的稱號卻不統一,便下令他的臣下商量議定他的稱號問題。李斯說,遠古時期有“天皇、地皇、泰皇”之說,其中以“泰皇”為尊,主張以“泰皇”來稱呼秦始皇。秦始皇最後決定,去掉“泰”,保留“皇”,再加上古代的“帝”號,合稱為“皇帝”,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功績。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還創立了一些與自己的皇帝稱號相一致的稱謂,一直流傳於後世。比如皇帝自稱為“朕”,表示至尊無上,天下無雙;皇帝所下昭告臣民的令文稱為“詔”;皇帝的印用玉做成,稱作“玉璽”,天下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等等。這些稱謂在以後的歲月裏被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所沿用。

秦朝的疆土北邊包括遼寧的南部、河北、山西及寧夏的西部;西邊包括甘肅和四川兩省的大部分;南邊包括湖南、江西和福建;東邊以福建至遼東的海岸為界。從前臣服於燕國的朝鮮,也成為秦的藩屬。回想一下西周的疆域,西到舊都鎬京便是邊陲,南邊巴蜀、吳、越、楚都是化外異邦,北邊燕、晉則與戎狄雜處,疆土和秦朝相比小得可憐,而且周圍至少分立了一百三十多個小國。怪不得秦始皇在記功石刻裏評價自己的功績時說道:“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星於野。自泰古始,隗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複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這種說法,並不過分。

秦始皇將這麼遼闊的疆域分成三十六郡,郡縣的地方長官由秦始皇親自任命。這些地方官主要是守、尉、監禦史等,守主要處理民事,尉掌管兵事,而監禦史負責監察。朝廷裏掌管民事的最高官吏是丞相,掌管兵事的最高官吏是太尉,掌管監察的最高官吏是禦史大夫。

秦始皇又采取了一係列的行政改革,比如獎勵私有製,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文字等,這些措施有的為秦朝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證,而有的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了防止來自民間的武裝反抗,秦始皇也開動了腦筋。據說在秦朝剛成立的時候,秦始皇下令全國“大酺”來慶祝,就是上下飲酒,要知道,秦國的法律平時是禁止三人聚在一起喝酒的。當所有的人還沉浸在醉夢裏的時候,秦始皇又忽然下令,沒收民間的一切兵器,將這些金屬全部熔化,鑄成十二個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放在宮廷的門口。接著,他又下令將全國最富有的豪族共十二萬戶強迫遷移到都城鹹陽,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監控,沒有了武器,又沒有了錢財,有錢的人全被自己嚴格控製起來,人民哪兒還能起來造反?這就是秦始皇所打的如意算盤。

從第二年開始,秦始皇又開始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就是建築貫通全國的馳道。分成兩條幹線,都是從都城鹹陽出發,一條向東到達燕、齊,另外一條向南徑至吳、楚。道路寬五十步,路邊每隔三丈種一株青鬆,路麵堅固厚實,遇到容易崩壞的地段,還打下銅柱。這麼宏大的工程,秦始皇並非是為了加強當時的交通,而也是為了軍事計劃的需要。原來,秦始皇消滅六國後,除了燕趙兩國外,其他國家的邊城都被秦國拆毀了,目的是防止他們死灰複燃。他讓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土,在六國地方上留下少數的兵,其實隻起到警察的治安作用。弛道的建築,為的是任何地方一旦發生叛亂,中央軍就可以迅速地趕去平定。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避免了各地將領擁兵自重情況的發生,也減少了龐大的養軍開支,是一項非常精明的軍事布置。1896年李鴻章前往歐洲,路過德國時,德國首相俾斯麥勸告他說:練兵有一件事需要明確:一國的軍隊不必分駐,宜駐中央,占領要地,無論何時何地,一旦需要用兵,聞令即行,但行軍的道路,必須首先建設。而俾斯麥所說的主張,正是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