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千古一帝——秦朝崛起真相(3 / 3)

當然,盡管秦始皇的目的隻是為了軍事計劃,但這些道路卻給全國的交通建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武力的統治還不夠,秦始皇又試圖在文化上控製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放棄抵抗,甘心接受他的統治。因而,秦始皇統治期間最授人把柄、被稱為暴君的“焚書坑儒”事件就這樣誕生了。

秦國的法律是比較嚴酷的,而秦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刑罰,不僅延續了商周時期的五刑,又發展為死刑、內刑、罰作、遷刑和贖刑等,每種刑罰又分成若幹種不同的刑種,比如死刑就包括斬、戮、車裂、棄市、梟首、腰斬、活埋等十幾種。更為嚴重的是,不僅本人犯罪要接受刑罰處置,親族、鄰居等人也會被殃及。法律的目的是為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但秦始皇的法律製度的確有點太殘酷了。

就是在這種嚴酷的法律下,百姓和士人普遍產生了不滿,他們依據書籍中記載的先公先王的賢德事跡,紛紛指責或影射秦始皇。當時的宰相李斯認為,這些人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將矛頭指向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就是因為書籍的緣故。於是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章,要求焚毀所有“妖言惑眾”的書籍,下令除了秦國曆史之外,所有的史書包括經書、諸子百家的思想等等典籍,無論是官府收藏的還是民間散佚的,統統燒毀掉,隻留下關於農業、占卜和醫藥方麵的。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在全國焚書。秦始皇的出發點無非是為了愚民,便於自己的統治,但焚書的結果所造成的損失卻是無法彌補的,以致於秦朝以前的曆史研究至今還存在著許多斷代。

書雖然燒了,但天下士人的悠悠之口卻不會因此而閉上,流言遍布天下。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禦史進行調查。原來有兩個方士不滿意於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暗地裏誹謗了他一頓逃去。秦始皇便把鹹陽所有的儒生都召來審問,結果牽涉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將這些人押到驪山的山穀中,統統活埋了。

抵胡侵越捍中華

秦朝的邊疆並不是十分穩定,特別是北方,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這些遊牧民族主要有兩個,東胡和匈奴,總稱為胡。早在戰國中期,東胡就出沒在河北北邊和遼寧、熱河一帶,受它寇掠的國家是燕國和趙國。匈奴出沒在察哈爾、山西、陝西和甘肅北部一帶,秦國、燕國和趙國都受過其武力騷擾。為了抵禦來自這些遊牧民族的侵略,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先是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他下令全國脫掉長裙拖地的漢服,穿上胡人的短衣,這樣更便於騎射。然後率領經過騎戰訓練的勁旅,向周邊的匈奴部落發起進攻,把國土向西北拓展。並且,他還在新邊界上修築了一道長城,從察哈爾的尉縣東北向河套的西北角外一路延伸,沿邊設置了代、雁門和雲中三郡。

燕國也飽受胡人的侵犯,燕人秦開是後來隨荊軻入鹹陽刺殺秦始皇的秦舞陽的祖父,他曾經被當作人質送往東胡,深得胡人的信任,也對胡人十分了解。回國後,秦開率軍襲擊東胡,把他們驅逐到一千裏以外。接著,燕國也在新邊界上修起了長城。當然,最有名的抗擊胡人的將領還要數李牧,他長期戍守雁門關,斂兵堅守,養精蓄銳,然後乘著匈奴人懈怠之時,突然領兵出戰,斬殺匈奴兵馬十多萬騎,此後十幾年間,匈奴不敢走近趙國邊境。

到了秦始皇吞並六國時期,各國無暇北顧,給了胡人喘息的機會,為他們的卷土重來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當時燕國趙國正在為秦國的征伐苦苦支撐,而秦國也把精力放在了消滅六國上。並且,秦朝建國初期,秦始皇也正忙著安妥內部,暫時將邊事置之腦後,胡人又將昔日趙武靈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帶地區,重新納入自己的版圖。

但是,真正使秦始皇對胡人引起注意的,並非是胡人勢力的複興,而是因為一條讖語。秦始皇為了實現自己長生不老的願望,派盧生等人去尋找名叫羨門、高誓的仙人,盧生回來後,拿著一本鬼神圖符交差,上麵寫著“亡秦者胡也”這樣一句話。秦始皇認為此“胡”就是北方的匈奴,於是派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進行北征,不久就把河套地區收複,並且進展至套外。秦始皇在這裏設置了九原郡,蒙恬還在此修築了一條長城,不過這裏的長城不同於舉世矚目的萬裏長城,要低矮得多,是用當地的石頭順著山勢修建而成的。並且,為了加強對這裏的控製,還修築了一條直道到達關內的雲陽,長達一千八百裏。

為了使北方一勞永逸,秦始皇又開始了一項宏大的工程,就是把燕、趙北邊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加以修葺,把它們連接起來,使其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從此以後,長城成了中原抵抗北方匈奴的重要屏障,曆朝曆代無不對此重視有加。

如果說秦始皇對北方的政策是半防守性質的,那麼他對南方百越的討伐,則完全是一種侵略和擴張了。

秦時的百越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文化較為落後,在當時還過著半漁獵、半耕種的生活,秦始皇派尉圖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去征伐百越,並派遣人鑿渠溝通湘、漓二水,以便運輸。秦軍所向無敵,越人逃匿於深山叢林中。秦軍久戍,糧食不繼,將士疲憊。越人乘半夜出擊,打敗秦軍,殺死屠睢。秦始皇繼續派遣援兵,終於把百越平定,將他們的土地分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第三節時代特色——英雄不問出身何

在紛亂的戰國時期,秦國能夠屹立不倒,並最後吞並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絕非僥幸。總的來說,秦國的地理位置和秦國的用人政策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使秦國的強大能夠經久不衰。

先來說說秦國的地理位置,打開地圖你就會發現,秦國的國土基本上都處於關內,就是現在所說的陝西一帶,與外界唯一的通道就是東麵的潼關,而西邊則是崇山峻嶺的巴蜀地區。自古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想從西邊進攻秦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東麵的潼關也是極險要的隘口,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一失,關中不保。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打到潼關,高仙芝等人防守於此,叛軍久攻不能下,最後還是唐玄宗命令哥舒翰主動出擊,潼關才落入叛軍之手。

有了潼關這個天然屏障,六國想攻打秦國,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縱觀秦國的整個曆史,幾乎所有的戰役都是發生在關外,很少能將戰火燒到關內。關內是秦國的根本,隻要根本不被動搖,就算是秦國吃了敗仗,也完全可以退守關內,尋機卷土重來。其他國家則沒有這個優勢,動輒就被秦國包圍了都城,不是稱臣就是納貢,簡直成了秦國的錢袋。

秦國的用人製度也是比較開放的,認真觀察會發現這樣一條規律,那就是對秦國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人才,幾乎都是秦國引進的外來戶。秦穆公是秦國強大的奠基之君,他所任用的百裏奚是虞國人,秦穆公費盡心機,用五張羊皮將他換來秦國,任命他為大夫。而蹇叔是宋國人,邳豹和公孫支是晉國人。秦穆公重用這些人,並國二十,稱霸西戎。戰國中期的秦孝公,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征楚擊魏,諸侯親附,擴地千裏。商鞅死後,他的製度卻被沿用了下來,使秦國繼續強於各諸侯國。秦惠王任用魏國人張儀,連橫六國,破壞了蘇秦的合縱計謀,使六國不能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便於秦國各個擊破,輕輕鬆鬆地東拔三川,西吞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到了秦昭王時,又重用魏國人範雎,設計除掉秦國專權的親貴大臣魏冉,加強了王室,削弱了私門。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之策,不斷蠶食各諸侯國,奠定了秦國帝業的基礎。而秦始皇任用的李斯是楚國人,他向秦始皇建議,派出間諜謀士,讓他們多帶珠寶金玉,賄賂各國的權臣名士,蒙蔽其君王,陷害其忠良,阻止其國與別國聯手。金錢收買不了的,就派殺手將其除掉。這樣,六國的內部越來越混亂,齊國的國相後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最後,秦國再派出精兵強將,以摧枯拉朽之勢掃平了六國。

在權力高度集中的社會,因得一士而強國的事例舉不勝舉,因失一士而導致亡國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正是秦國一直有這樣開明的用人傳統,才使得天下智謀之士紛紛歸秦,出謀獻策,為秦國的強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反觀其他國家,對外來者無不抱著戒備之心,就算是能得到任用,最終也會受到本國勢力的排擠,吳起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