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斬蛇舉事——西漢崛起真相(2 / 3)

鴻門宴後,項羽在鹹陽城大肆屠殺,阿房宮被項羽放火焚燒。此後,項羽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共封了十九個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楚懷王也被尊為義帝。

分封完後,項羽讓大家到各自的諸侯國去,劉邦也隻好到偏遠地荒的南鄭。項羽隻給了劉邦三萬軍隊,後來又有一些人追隨他到了南鄭,但總兵力不足十萬,根本無法和項羽抗衡,隻能坐待時機。但等待換來的隻是軍心渙散,人人離去,劉邦向張良討教對策,為了消除項羽對他的猜疑,也為了斷絕其他王侯對漢中襲擊,張良建議劉邦將通向漢中的棧道燒毀了。

最初,劉邦並沒有東進和項羽爭雄的打算,但他到了南鄭之後,惡劣的形勢變化促使他下決心東進,和項羽爭奪天下。當時的巴蜀地區人煙稀少,生產力極度落後,項羽把劉邦的封地置於巴蜀那樣一個不毛之地,不餓死早晚也得荒死在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將士們不服南鄭地方的水土,日夜思念家鄉,士氣低落,使得本來士兵就少的漢軍更加渙散;其次是項羽封在齊國的田榮嫌項羽分封不公,起兵反叛,項羽親率大軍征討,暫時沒有時間理會劉邦,這給劉邦創造了進兵的絕好機會。正巧此時劉邦也得到了大將韓信,蕭何對劉邦說,如果要爭霸天下,非重用韓信不可。韓信被封為大將後,提議立即出兵東進。

公元前206年,劉邦讓蕭何任丞相,負責管理後方巴蜀地區,他親自和韓信領兵從陳倉偷渡,迅速占領了關中全部。至此,著名的楚漢戰爭正式爆發。

楚漢戰爭共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劉邦處於下風,屢次被項羽殺得大敗而歸。後來,劉邦用計離間了項羽和範增,使得項羽唯一的謀士範増也背棄了項羽。這使得項羽軍中完全是自己一個人在跟漢軍群英交鋒,因此漢軍逐漸占據上風,最後十麵埋伏將項羽徹底打敗。

劉邦東進之後,曾經趁項羽和齊、趙交戰之機拿下了河南,攻克洛陽,然後揮師東進,攻下了彭城。原先項羽打算在平定齊和趙後再和劉邦決戰,現在見劉邦攻下了彭城,便領精兵三萬急行軍趕回,趁劉邦設酒宴慶功之機,在清晨發動襲擊,一天之內便將漢軍打敗,在漢軍撤退時,又被項羽追殺消滅了十幾萬人。到了靈壁東邊的濉水又被項羽追上,又喪失十幾萬軍隊,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呂後被項羽抓獲。原來跟隨劉邦的其他路諸侯王見劉邦大敗,先後舍他而去。

劉邦退到滎陽之後,得到了蕭何的增援部隊,韓信也收攏被打散的軍隊會合。漢軍又重振旗鼓,在滎陽的南邊打敗了項羽的軍隊,兩軍在滎陽一帶開始對峙。後來,劉邦策反了項羽的大將英布,分化了項羽的勢力,也使項羽因為要分兵鎮壓而消弱了兵力。但項羽畢竟不是一般人物,他派兵侵擾漢軍的運糧通道,最終將滎陽的漢軍圍困起來。劉邦無奈,隻好向項羽求和,提出以滎陽為分界線,滎陽以西為漢,項羽原本想答應劉邦,但範增卻不同意,說現在正是消滅漢軍的好時機,錯過這個機會,放虎歸山,就後患無窮了。項羽於是又開始攻打滎陽。劉邦見範增從中作梗,就采用了陳平的離間計,使項羽逼走了範增。

範增走後,項羽加緊進攻滎陽,劉邦也設法從滎陽突圍。大將紀信自告奮勇,替劉邦向項羽假投降,讓劉邦趁機逃脫。紀信乘坐著劉邦的車出東門詐降,劉邦則從西門出城突圍。紀信果然將項羽的大部分軍隊吸引住,結果項羽沒有抓住劉邦,一氣之下將紀信燒死了。

楚漢雙方對陣了十個多月,因為有關中和蜀地的支援,劉邦逐漸占了上風,而項羽則因為兵源、糧草不足和劉邦講和,以鴻溝為界,東西分治。然後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還。

項羽領兵東返,劉邦也打算領兵回關中。張良和陳平則極力勸說劉邦趁機滅掉項羽,因為這時項羽兵不精糧不足。劉邦采納後命令大軍返回追擊,同時派人命韓信和彭越火速集結,合擊項羽。

在公元前202年的十月,劉邦追上了項羽,但到了固陵時,韓信和彭越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項羽向漢軍猛烈反擊,將漢軍擊潰。劉邦隻得堅守不出,張良說如果承諾能給韓信、彭越封地,他們定會火速進兵。劉邦馬上派人許諾韓信和彭越擊敗項羽後封他們為齊王和梁王。韓信和彭越答應立即進兵,漢軍會合各路援軍共三十萬,和項羽決戰垓下。夜裏,圍困項羽的漢軍在張良的命令下,唱起了楚國蒼涼的民歌,使項羽以為漢軍已占有全部楚地,項羽的士兵思鄉落淚個個離去。項羽突圍後被漢軍追擊,落入十麵埋伏的項羽最後在烏江畔自刎而死,楚漢戰爭由此正式結束。

鳥盡弓藏謀臣亡

公元前202年,天下經曆了長達十年的混戰後,重新歸於統一,劉邦也在群臣的推舉下正式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王朝。

最初劉邦希望將都城定在洛陽。劉邦在洛陽的慶功會上,和眾人總結楚漢戰爭勝敗的經驗教訓。高起和王陵說:“明公您之所以能戰勝項羽,是因為您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劉邦總結自己取勝的原因說:“論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我不如張良;論安撫百姓供給糧草,我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鏖戰沙場,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夠做到知人善用,讓他們得以發揮自己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謀士可用,卻又對他不信任,這才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

後來,一個叫婁敬的名士從山東趕來覲見劉邦,說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樣,所以不應像周朝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就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的意見遭到許多將領的反對,張良則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說關中是“金池湯城,天府之國”,進可攻,退可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於是劉邦聽從建議,便將都城由鹹陽遷到了長安。

劉邦即位之初,將七位在戰爭中有大功的軍事將領封為諸侯王,又陸續封一百三十餘功臣為侯。因此在漢朝初年,封爵便可以分為王侯兩級。各諸侯王國的國土“多則百餘城,少者三四十縣”;這七個王國合起來便占到了”天下”的一大半。此外,諸侯王除了享受本國的租稅和徭役外,又掌握了本國政權的絕大部分,保持著與中央完全相同的官製,並且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對於新建立的中央政權具有嚴重的威脅。

為了鞏固皇權和避免異姓王叛亂,劉邦首先消滅的是各地擁兵雄踞一方的異姓王。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陳平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借口,在各諸侯王到陳縣聚集拜見自己的時候,將韓信一舉抓獲。韓信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慌張不已,還將鍾離昧的人頭獻給劉邦以示忠心。但劉邦並沒有給韓信任何寬宥,仍然下令將韓信逮捕入京。韓信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而後劉邦因沒有證據,便釋放了他,但卻被降為淮陰侯。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在都城襲擊太子和呂後趁機奪權。但是卻被人告發,事情敗露。呂後用了蕭何的計,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在長樂宮斬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便由此而出。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接連被消滅,隻剩下了長沙王吳芮了。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當地的名門大族共計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製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在劉邦平定了英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通過打擊功臣蕭何,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此時的劉邦年事已高,又在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中箭受傷,他在回到長安之後認為這是天命而拒絕醫治,病情一再加重。他的妻子呂後向他詢問身後人事將如何安排,劉邦回答道:“蕭何之後可用曹參為相,曹參之後可用陳平為相,讓周勃擔任太尉輔助陳平。”呂後又追問陳平之後的安排,劉邦回答道:“陳平以後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了。”劉邦於公元前195年去世,埋葬在長陵,諡號為高皇帝,是為高祖。

在劉邦死後,其子劉盈繼位為皇帝,是為漢惠帝,然而他卻隻是一個沒有權力的傀儡皇帝,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其母呂雉手裏。呂後任用呂氏家族的呂祿為上將軍,呂產為相國,將漢初功臣一律排除出權力圈外,將皇帝架空,許多呂家成員都被封為諸侯王,劉邦死前的誓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成為了一紙空文。他們在竊取朝權後深知這種行為會被大臣和劉氏王侯所反對,因此便圖謀作亂。

朱虛侯劉章是呂祿的女婿,他通過妻子知道了這樁陰謀,便一麵把這件事情告訴其兄齊王劉襄,並叫齊王發兵西征,一方麵又和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積極策動內應,齊力討伐諸呂。

齊王獲悉之後立即發兵,還策動琅琊王劉澤傾其兵力合圍晉軍。呂產呂祿連忙派遣大將軍灌嬰率兵迎擊。而灌嬰到滎陽之後,便與齊王達成協議,共同討伐諸呂。此時的長安風雲變幻,諸呂迫於情勢,準備武裝劫持新皇帝。

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後,太尉周勃立即借天子之命進入北軍,並派酈寄和劉揭說服呂祿:“皇上派太尉守護北軍,想要你服從大局趕快交出將軍印離開北軍,否則將有大禍臨頭。”呂祿隨即將印交出,把軍權交給周勃。周勃馬上向北軍發布命令:”願意為呂氏賣命的露出右臂,願意為劉氏盡忠的露出左臂。”全軍上下都露出左臂,周勃就這樣成為了北軍的統帥。

隨後,周勃與陳平采用雷霆手段,一舉鏟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將一場政治陰謀粉碎在搖籃中。公元前180年,周勃、陳平等西漢大臣迎立劉邦之子劉恒為帝。史稱劉恒為代王時,即以“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呂氏家庭被消滅後,他又是還健在的劉邦兒子們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因此便被擁立。中國曆史從此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昌盛的新時代——文景盛世。

文景之治重無為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在即位之初就下詔說:“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意思是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國家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經常給予他們物質上的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二年和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

文帝時,算賦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又把秦時十七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製度改為二十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二十三歲。文帝還一再下令,讓居住在長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國,以免“卒給輸費苦”。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製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係,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他即位不久,就下詔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有所節製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刮、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奴隸臣妾以及比奴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製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改革的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雖沒有認真執行,但文帝時許多官吏能夠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地主階級及史學家的讚譽,甚至於“盜賊”都對其尊崇有加,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占長安,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妥善保護,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後時,由於對南越采取了不和好的政策,致使南越王趙佗一度自立為南越武帝,役屬閩越,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再度派陸賈出使南越,賜書趙佗,修好和善。於是趙伉去帝號,歸附漢王朝。文帝初年,匈奴在邊地騷擾加劇,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進犯河南地,至上郡殺掠吏民,搶掠牲畜,丞相灌嬰奉命率八萬輕騎將匈奴驅逐出塞,取得初步勝利。此後匈奴雖屢犯邊地,文帝隻是詔令邊郡嚴加守備;並親自出巡,視察邊境軍營,對治軍嚴飭的細柳營大加稱讚,對防備鬆懈的灞上、棘門軍營提出批評。他還采納晁錯”募民徙塞下”的建議,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遷徙到邊塞屯戍,將他們以什伍編製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這種做法既起到了”禦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疆地區的作用,開漢代屯田製度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