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元統治的不足百年時間裏,各種反抗鬥爭史不絕書。隨著蒙古貴族統治的延續,稅收和賦役雙重剝削日益加重,土地兼並愈演愈烈,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值此非常時期,便有非常人物脫穎而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紛呈的好戲。明王朝,正是建立在這種非常時、非常人的手中。
第一節時代背景——烽火揚州煙花路
隨著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懷抱末帝趙昺逃海身亡,元朝於1279年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
在元朝建立之初,元朝蒙古統治者采取了一係列的漢化政策,包括按照地形將全國劃分為十一個行政區域,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在地方上分設路、府、州、縣。這一製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完整與統一,使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中央集權製度在行政體係上得到保證。
在生產與經濟方麵,元朝統治者逐步廢除了自己所熟悉的放牧經濟,改向保護發展農耕經濟,采用“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在大力提倡墾殖的同時,又不遺餘力地推行屯田製度,興修水利、遷徙農戶充實內地與西北地區,釋放部分奴隸,使得糧食產量大大提高。
而農業繁榮的結果就是農民擁有更多的資產供給其他方麵的消費,因此手工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恢複,戰爭的創傷被一掃而空。許多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漸發展成為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著作中所記載的那樣:“杭州的街道和運河,都相當寬闊,船舶和馬車滿載著生活永平,不停地來往於街道和運河上,杭州城內有十個巨大的市場和廣場,每星期裏有三天的交易日,每個市場在這三天中,總有四五萬人參加。”元朝的開放和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元帝國的繁榮與強大,並無法掩飾其複雜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大多數百姓,仍然處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地位和戰爭者的尊嚴,蒙古統治者按照人種的不同,采取了高壓的民族壓迫政策。在建國之初,元世祖忽必烈就親自下令,將全國人民劃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中亞地區的居民以及阿拉伯人,這些民族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別名回教。因此這些人又被稱為回回,他們歸附蒙古人較早,加之一部分蒙古統治者已經泛伊斯蘭化,故頗得蒙古統治者信任;第三等人是漢人,主要是遼金統治之下的人民;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南宋政權所屬的漢族及南方少數民族人民。
這四等人在法律上、政治上、經濟上的地位、待遇、負擔都各不相同。在蒙古統治者看來,由第三等人開始,三四等人民除了要供給固定的賦稅之外,再別無他用。
比如在法律上,規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犯罪分屬不同的機構審理。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漢人殺蒙古人需要償命,而蒙古人殺漢人則隻需要繳納一份喪葬費用。此外,元政府統治者將每二十家編為一“甲”,甲主要由蒙古人充當,而這二十家的居民則為甲主的奴隸,必須責無旁貸地為其提供衣食器用,甚至於奴隸的子女,甲主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取用。在甲主控製下的漢人沒有狩獵的權力,也不能持有兵器,不能集會、不能學習搏鬥技擊,甚至連夜行的權利也被剝奪。
在職業管理方麵,元朝強化了職業戶籍分級製度,將全國百姓劃分為官、吏、僧、道、醫、工、匠、娼、丐、儒十級,俗話所說的“十儒九丐”即從此而來。一向在中國社會中飽受尊重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淪落到連娼妓和乞丐都不如的地步。
在經濟方麵,元朝統治者依靠政治上的強勢、利用經濟手段和強權手段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行剝奪,許多農民因此喪失土地而淪為佃農。此外,沉重的徭役也集中在普通農民身上,每當國家需要調集兵員時,就由各地行政長官從貧苦農家征集。
在元朝的暴虐統治中,最具有特色的是賦予喇嘛以無上特權。由於元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因此喇嘛教僧侶不但享有法律特權,甚至可以淩駕於法律之上。許多喇嘛橫行不法,甚至強搶民女以飽私欲,挖人墳墓以斂財。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紮杭州的時候,將宋朝皇帝與大臣的陵寢全部發掘,將財寶盡數挖光。造成“江南士人,哭號連天,無不痛心疾首”。
1308年,元武宗海山頒布詔諭:“凡毆打喇嘛者,砍手;凡辱罵喇嘛者,割舌。”此詔一出,喇嘛更加猖獗,在街上行走時很少出錢購買,而是“取徑走之”。
元朝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在元後期愈演愈烈,每當新帝登基,必然向貴族大臣大肆賞賜,以求其支持,比如元順帝曾經一次性地賜給丞相伯顏土地五千頃。而在最高統治者的帶動下,官吏貪汙納賄成風,賣官買官層出不窮。各級官吏各自巧立名目,敲詐勒索,甚至連百姓過生日都要繳納稅賦。政治上的腐敗已經到了極點。
由於元朝蒙古統治者在政治、宗教、民族、經濟等政策方麵實施落後反動的高壓政策,因此在全國百姓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廣大百姓生活困頓,精神壓抑,因此隻有造反一條路可走。這種抗爭從蒙古立國之初就已經出現,始終伴隨著元朝帝王的更迭而不衰,到了元朝末期,終於達到了最高潮。
公元1351年4月,由於黃河年久失修,造成堤壩經常性的決口泛濫。元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強行征發了北方13路百姓共15萬人對黃河進行治理。
在這支治黃大軍中,有一位名叫韓山童的民夫,他的身份是白蓮教的首領。在勞動中,他與門徒劉福通等人乘機進行反元宣傳,煽動服役民夫的不滿情緒。準備舉行大規模反元起義。韓山童暗中雕鑿了一個一隻眼睛的石頭巨人,派人埋藏於黃陵崗開河必經之地,並派遣徒眾四處散布讖語:“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時提出“光複大宋”的口號。
結果石人果然被挖出,數萬民眾親眼所見,均聞言思亂,準備推翻元朝的黑暗統治。不幸消息走漏,韓山童被俘犧牲,劉福通率領部眾突圍。劉福通很快便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四方雲營響集,很快四方紛紛湧現起義隊伍。其中信奉白蓮教的起義軍,因為頭纏紅巾,被稱為“紅巾軍”,主要活動於江淮一帶。此外還有不信奉白蓮教的起義軍,主要活動於蘇浙一帶,代表人物有起兵於慶元的方國珍起義軍和起兵於高郵的張士誠起義軍。這些起義軍遙相呼應,共同對元朝的腐朽統治發起猛烈衝擊。
在1352年,由徐壽輝率領的紅巾軍攻克了江南重鎮杭州,與此同時,活躍在蘇北地區的起義軍也占領了徐州及其周邊地帶,切斷了元朝溝通南北的交通線。起義軍的勝利使元朝廷大為震驚,派出名將脫脫率領大軍由大都出發,南下向起義軍發動進攻。在元軍的強大攻勢麵前,缺乏訓練的起義軍接連敗退,徐壽輝的紅巾軍被迫從杭州撤出,劉福通的部隊也被迫轉移,各路義軍的活動陷入了低迷狀態。
然而昏庸無道的元順帝隻顧沉迷於宴樂,整天與寵臣在內宮大行淫亂。他所行的名目繁多,經常令宮人赤身裸體在宮殿內行走,此外還服食大量春藥,縱情狂歡。他除了自己聚眾淫樂外,還讓自己的兒子學習這些無恥的行徑。而在政事方麵,他卻從不過問。當脫脫在前線拚殺之時,他聽信讒言,罷免了脫脫的指揮權,元軍官兵因此軍心渙散。
在浙東地區,郭子興部分的紅巾軍攻占了集慶,在這支起義軍中,有一名年輕的將領,正是這位名氣尚不算大的青年將領,卻成為了後來創立大明270餘年基業的開國皇帝,他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第二節崛起過程
濠州起兵創業艱
朱元璋於1328年出生在一個淮北鳳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為地主放牛放羊。1344年,淮河突發洪水,並行蝗災,瘟疫也隨之擴散,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弟在幾天之內全部病死。因為貧困而不能下葬,無奈之下,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隻好入附近的皇覺寺為僧。然而不久,寺廟也因為災荒而糧盡。朱元璋隻好手持木魚瓦缽外出化緣為生。
然而此時的江淮地區,災荒滿地餓殍遍野,朱元璋最終走投無路,隻好投奔到濠州的農民起義軍中。由於他作戰勇敢,而且天資聰穎,顯示出極高的軍事天賦,很快就得到起義軍將領郭子興的青睞,先把他任命為自己的親兵,隨後又提拔他做了指揮官,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朱元璋為妻。
處於創業階段的朱元璋,十分注意招募人才,先後得到二十四名淮西籍人才,並稱淮西二十四將,其中最有名的有徐達、湯和、胡大海、周德興、耿炳文等。隨後,又有定遠人馮勝、李善長等前來投奔。同時朱元璋南攻定遠,收降了將近三萬人的紅巾軍,一時間軍勢大盛。
在這一階段,馮勝向朱元璋建議:“金陵虎踞龍盤,是帝王之都,您應當先取金陵,定鼎之後,命將四出,救天下生靈於水火,施仁義行為於遠近,切勿貪汙婦女金帛等蠅頭小利,如此,天下不難定也。”這樣的政治主張在朱元璋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實證明,他後來的所作所為,都切合了馮勝為他提供的戰略構想。
幾年後,郭子興因病去世,朱元璋通過消滅郭子興兒子等反對派,逐步執掌了軍隊大權,並進一步成為這支紅巾起義軍的最高統帥。
在1355年,朱元璋集結大軍,向長江要塞采石進軍,在新歸附將領常遇春的幫助下,朱元璋的部隊所向披靡,很快便攻取采石。隨後決定乘勝進攻太平。
但是此時江北和州發生饑荒,許多將士都希望奪取江南的資糧之後再回到和州。朱元璋對大將軍徐達說:“我們好不容易才奪取江南采石,現在許多部眾想舍棄它再回到江北,如果這樣做,我們今後就很難打到江東了。”徐達對這一看法深表讚同,於是朱元璋便想出一個辦法,他命令親兵將船纜繩全部砍斷,然後放入大江急流之中,並激勵諸將說:“太平離我們很近,我與諸位共同攻取它。”士兵們在隻能進不能退的情況下,隻好一鼓作氣,奮力拚殺,乘勝攻取了太平。
在太平,朱元璋會同諸將,經過詳細的商議,定下了攻取金陵的戰略,此時,又得到汪廣洋等人歸附。於是朱元璋開元帥府,正式製定軍規,將所部紅巾軍加以整頓,“旗幟戰衣皆用紅色”,全軍上下氣象一新。隨後將元朝陳野先部擊潰,又命令大將常遇春出奇兵進攻元將蠻子海牙的水軍,將元軍把守長江的部隊徹底打垮。自此,元軍不再能控製長江中下遊的防備。
十月,朱元璋率領諸將,分水旱兩路並進,向集慶發動猛烈進攻,負責集慶城外部防衛的守將陳兆先部很快不支投降,數萬軍隊又歸附到朱元璋的帳下。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度,朱元璋故意從這批降卒中挑選了五百名精銳部隊作為自己的貼身護衛,他在夜間睡覺的時候把盔甲脫掉,高枕而眠,以示無疑於降軍。這令新降士兵十分感動,疑慮頓消,成為了朱元璋的嫡係部隊。
經過幾天的休整,朱元璋命令部隊盡力攻城,部將馮國用以五百親兵為先鋒,在城外蔣山大敗元軍,將集慶城圍得水泄不通。諸將奮勇攻城,元將福壽很快不敵,兵敗身死,集慶城最終落入朱元璋之手。
集慶,即為今日之南京,位於長江下遊,不僅戰略位置十分險要,而且物產豐饒。有了集慶作為根據地,朱元璋終於為他創立霸業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一下子增添軍民五十餘萬。在謀士的建議下,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並設立天興、建康兩大翼元帥府。成為長江北部一股強大的割據勢力。
這一時期的戰略形勢十分緊張,元朝軍隊雖然遭受了數次慘重的損失,但是主力尚存,正在與劉福通的起義軍周旋。在應天府周圍,東部有元將定定,西邊有徐壽輝稱雄一方,南方丹陽等地有元朝大將八思爾不花,北方有元朝的地方武裝“青衣軍”,在東南方的蘇州還有張士誠的起義軍勢力。所有的勢力都把眼睛盯向了集慶這一戰略要地,希望藉此擴大自己在軍事上的影響力。因此,朱元璋的處境十分危險。
高牆廣糧韜晦策
公元1357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占徽州,經過大將鄧愈推薦,朱元璋將一位飽學老儒收攬到自己帳下,這位老儒名叫朱升。他見到朱元璋後,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形勢,並向朱元璋提出了一整套戰略計劃,總結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條。
“高築牆”包含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指朱元璋必須擁有一個強大和穩固的戰略根據地。由於對外作戰實際上是人力與物資的較量,而人力、物力的來源,都需要通過一個牢固後方來進行補給。能否擁有一個強大穩固的根據地,直接關係到朱元璋能否在元軍和起義軍的重重勢力的包圍中站穩腳跟,繼而發展。
朱升特別為朱元璋指出,第一,應天府一帶與淮右連成一片,而淮右地區又正是朱元璋及其主要將領的家鄉,許多士兵也來自這一地區。因此將淮右、應天一帶作為根據地,可以讓大部分官兵樹立“為保家而戰”的信念,對於安穩軍心十分有利。同時,由於朱元璋軍與這一帶百姓聯係緊密,可以得到其不遺餘力的支持。第二,應天臨長江,周圍多山,地勢險要,曆來為東南地區的軍事重鎮,占據應天,近可製江淮,遠可瞰浙北。第三,應天氣候溫和,經濟發達,物產豐饒,具有強大的戰爭後勤能力。第四,著眼於東南地區,朱元璋的根據地南麵被元軍包圍,東西北三麵都其他起義軍和割據勢力所包圍,看上去險象環生,然而正是這三麵的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將華中華南地區的元軍主力與朱元璋隔絕開來,使他能夠避開強大的蒙古軍隊,得到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高築牆”的另一個含義,是指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除了要能夠保障根據地的安全,更需要有強大的進攻能力,這正與馮國用為朱元璋謀劃的“立足金陵,進取東南,再圖全國”的戰略計劃完全相符。
“廣積糧”不僅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囤積糧草。由於元朝末年江淮地區的自然災害十分頻繁,持續時間又長,因此百姓的生計成為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便不可能有多餘的糧食拿出來支持朱元璋,而且在戰爭時期,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被抽調參軍,農業生產自然不能保障,因此取糧於民就變得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