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元末烽火——明朝崛起真相(2 / 3)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任命將領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由他負責興修水利。接著又下令各部隊必須在駐地附近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並且立下軍令,要求以產量的多寡來決定賞罰。這樣一來,各部隊除了能夠供給自身需要,還能夠存下一定數目的糧食。同時他還效仿三國曹操的做法,將民間的部分壯丁編為屯田農軍,農忙時耕種,農閑時練兵。

“緩稱王”作為大戰略最後一個環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建議被提出時,天下幾路主要起義軍和較大的割據勢力基本都已經稱王或稱帝。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起義隊伍的反元色彩,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軍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使自己避免過早與元軍或其他根據勢力決戰,有利於保存實力,積蓄軍力。在封建時代,起兵割據並不意味著反叛,而一旦打出帝王旗號,就標誌著與中央政府的徹底決裂,中央政府也必然會派遣重兵鎮壓。

此外,“緩稱王”還避免了過多刺激其他割據政權,因為任何一個割據政權都代表一個爭奪皇權的競爭者。為了打垮競爭對手,各股割據勢力間也常常會展開血腥搏殺。為了避免卷入這種搏殺,朱元璋始終將自己的軍隊隸屬於小明王建立的宋政權。

通過實行這一整套戰略計劃,使朱元璋擁有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其中,“高築牆”的結果,使朱元璋有了一個強大鞏固的戰略根據地,並使朱元璋在這塊土地上迅速地發展壯大,同時擁有了一支數量可觀,素質良好的強大軍隊。

“廣積糧”的結果,使朱元璋在短期內迅速從缺糧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除此之外,它的意義還十分深遠,首先,它能夠逐步減輕直至全部免除農民納糧的負擔,使得農民更加擁護朱元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即民心得以歸順,這一點的重要性在後來的戰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緩稱王”使朱元璋從1357年開始,直到他大舉北伐南征前,一直未受到元軍主力的進攻。而在徐壽輝稱帝的第二年,元朝就調集大軍對其政權發起圍攻,同時稱王的張士誠、劉福通等人也都遭受到元軍的強大攻勢。

朱元璋則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把稱王的事情暫緩,抓緊時間擴大地盤,壯大軍隊,成為大亂中的實際得利者。而緩稱王的關鍵還在於一個緩字,當時機成熟,朱元璋就會挺身而出,當仁不讓,成為最終收拾殘局的主宰者。

經過幾年的積蓄與發展,朱元璋積累了雄厚的戰爭資本,這時他意識到,該由自己登上曆史的舞台,來實現稱霸中國的夢想,於是他將手中的馬鞭緩緩地指向了天完政權的陳友諒。

平定江南滅友諒

陳友諒出身於漁人家庭,年輕時有人說他麵有貴相。因此,在元末大亂之時,陳友諒放棄了自己縣城小吏的職務,投筆從戎加入徐壽輝的隊伍,並很快成為了天完政權的重要軍事將領。

陳友諒與朱元璋部隊的首次接觸,發生在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底,即公元1357年。當時朱元璋派遣大將常遇春率軍進攻池州,遭到陳友諒部下的攻擊,但朱元璋令名將徐達很快率領援軍趕到,趕走了陳友諒的部隊。

在陳友諒攻占龍興之後,便將徐壽輝軟禁,自稱漢王,並於1360年親率水軍進攻太平。此時守衛太平的是朱元璋手下猛將花雲,他帶領數千兵士頑強抵抗,三天後,陳友諒乘江水猛漲之際,將巨艦靠城停泊,艦尾與城平高,漢軍蜂擁而入太平城,將花雲擒獲,這位猛將不停地斥罵陳友諒:“賊奴,汝輩現縛我,我主必為我報仇,將汝斬為萬段!”於是被陳友諒以萬箭穿心而射死。

在攻下太平城後,他將徐壽輝殺死,自稱皇帝,國號漢,並改元“大義”。隨後他便引大軍東下,直奔金陵而來。

此時的金陵城中,人心惶惶,朱元璋所部將領分裂為願降、願逃、願戰數派。朱元璋隻好向自己的第一謀士劉伯溫詢問,此人於1360年投奔朱元璋,深通兵法、天文,韜略過人,很快便成為朱元璋最倚重的人物之一。

劉伯溫建議道:“天道後舉者勝,我軍以逸待勞,何患不克!明公宜開府庫,穩固士心,傾至誠,伏兵伺機擊敵,取威製勝,以成王業,在此一舉。”於是朱元璋遂堅定了信心。

於是朱元璋先派胡大海直搗廣信,包抄陳友諒的後路,隨後動員所有人馬,命令常遇春、馮勝等人率領三萬人的精銳部隊埋伏於石灰山側,徐達在建康南門外布防,楊璟駐兵大勝港,張德勝率水軍出龍江關,自己則親率大軍在盧龍山布防。

結果陳友諒率領水軍直攻大勝港,卻被堅固的工事所阻,隻好掉頭奔赴龍江,在灘頭集結準備進攻。這時候朱元璋親率大軍衝殺,將陳友諒拖住,隨後常遇春、徐達兩部伏兵都衝殺出來,張德勝的水軍也棄舟上岸。在內外夾擊之下,陳友諒部隊很快潰退。朱元璋乘勝進擊,將失去的太平城奪回。而胡大海的奇兵也順利攻取廣信。

有了這次勝利,朱元璋頓時名聲大噪,他乘勢攻取安慶後,於1361年親征陳友諒,在劉伯溫的建議下,直取陳友諒大本營江州,陳友諒倉促不能迎戰,隻好棄城逃跑到武昌。江州地遂為朱元璋所得。

逃到武昌的陳友諒不甘心兩次大敗,於是整頓軍馬,又建造數百艘大型戰艦,直奔南昌來襲。一場鄱陽湖大戰,很快拉開序幕。

在會戰鄱陽湖之前,陳友諒率軍猛攻南昌城,將其包圍八十五天,殺掉朱元璋大將十四人,卻始終未能攻克此城。而朱元璋則調兵遣將,命令圍攻廬州的徐達常遇春二人撤回,集中兵力決戰於鄱陽湖。

在得知朱元璋親自來戰的消息後,陳友諒放棄了圍攻南昌的計劃,率軍殺入鄱陽湖,與朱元璋軍在康郎山附近相遇。

陳友諒當時號稱60萬大軍,戰船如林,連綿數十裏。朱元璋命令將所部軍隊分列成十一隊,用來抵禦陳友諒巨大的船隊。翌日,十一隊軍兵同時發起進攻,大將徐達率先殲滅了陳友諒的先鋒部隊。這讓陳友諒感到十分惱怒,他把所有的戰艦全部投入戰鬥。

當時朱元璋水軍中的艦船都不大,以低搏高十分被動,麵對高大的戰艦,許多士兵都慌亂失措。為此,朱元璋親臨一線,將進攻不利的十多個人斬首示眾,號令全軍將士殊以死戰。戰鬥持續到午後,東北風大作,朱元璋又命令組織決死之士,采用火攻戰術破敵,將七艘快船裝滿火藥,用蘆葦掩蓋後向陳友諒的巨艦駛去。在接近後點火燒船,一時間風烈火熾,煙霧彌天,爆聲四起。陳友諒軍陷入一片火海,頓時大亂,朱元璋見機進兵,一戰殺敵數千人。自此,陳友諒銳氣不再,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由於軍糧耗盡,陳友諒在八月決定撤退,受到朱元璋的伏兵阻擊後,又轉向湖口突圍,朱元璋連忙率軍攔擊其部,以萬箭齊發阻擋陳友諒撤退,友諒軍傷亡慘重,他本人也在江心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

就這樣,聲勢浩大的陳友諒集團,被朱元璋徹底消滅。自此,朱元璋控製了廣大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為自己下一步的南征北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接再厲滅士誠

在攻滅陳友諒之後,朱元璋把眼光盯上了占據蘇杭地區的張士誠,這一帶不僅地方富庶,而且是通往浙東、閩北等地的交通要道。因此此地的戰略意義,絕對不亞於朱元璋的大本營金陵。

占據這一地區的張士誠,從青年時代起便善於聚斂錢財,在元順帝至正十三年的時候,張士誠因為不堪忍受地方惡霸的欺辱,率人起事。由於他樂善好施,為人寬厚,很快就聚攬了大批人才,將泰州城攻破。隨後他又連破興化、占領蘇北重鎮高郵,張士誠也乘勢自稱“誠王”,國號“大周”。

在元朝重兵的圍剿之下,張士誠在高郵的政權很快被擊垮,他率領部分人馬逃出高郵,轉戰到蘇南地區,並很快東山再起,迅速占領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蘇州兩大重鎮。憑借蘇常二地的有利條件,他的勢力發展得極為迅速,很快就兼有浙北、淮西等大片地區。

朱元璋與張士誠的衝突,開始於1356年,張士誠因為叛將之事與朱元璋產生齟齬。兩軍在常州展開激戰,很快,張士誠就被善戰的徐達擊敗。迫於無奈的張士誠隻好接受元朝的招安,在元軍勢力的庇護下度日。在1358年,張士誠用計殺掉元朝的苗軍元帥楊完者,乘勢占領杭州、嘉興兩處重地,從此“益無忌憚”,再不把元朝放在眼裏。

連戰皆勝的張士誠派兵攻取常州,卻被湯和擊敗。1359年,朱元璋派遣胡大海、李文忠等人攻下張士誠的重鎮諸暨。張士誠對江陰的軍事行動也告失敗,自此,張士誠再也不敢派兵沿江進發。

在數敗之後,張士誠不甘心失敗,他再次派大軍進攻常州,結果又遭遇失敗。從1360年開始,他與朱元璋之間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戰場圍繞浙北大地,雙方互有勝負。

在這一時期,由於江浙地區的富庶,占據蘇州的張士誠集團很快就腐化墮落,張士誠每天招徠文士、飲樂於幕府之中,互相唱和往來,又向這些文人大贈官職、居室、良馬。而其部下則狂斂金玉珠寶、古玩名畫,日夜歌舞。

除此之外,張士誠的軍隊也腐化得令人吃驚。每當有軍事行動的時候,這些驕奢淫逸慣了的將軍便“輒稱疾、邀官爵田宅後起”。他們不僅用裝病的法子來謀私利,而且在到達部隊後,還將婢妾樂器運到軍中,仍舊花天酒地,全不以軍務為意。而張士誠對此一概不問,在將領打了敗仗之後,他也並不處罰,而是過一段時間後繼續任命他們為將。

在1365年,張士誠派遣大將李伯升與朱元璋手下叛將謝再興一起,率領馬步水軍二十多萬,橫跨浦江,進擊鬆江一帶,結果被朱元璋部將李文忠等人擊退。

在朱元璋方麵,他揮兵攻克泰州,在數日之下又攻占張士誠的發家之地高郵,整個蘇北大地的主要城市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1366年,徐達與常遇春會師攻取淮安,五月份又攻下朱元璋老家濠州。匝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毅然決定——出兵伐張士誠。

1366年9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萬精兵,南下進擊張士誠。他經過深思熟慮,將主攻點放在湖州,而非張士誠的老巢蘇州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張士誠首尾難顧,疲於奔命。

徐常二人依計而行,很快便在湖州附近將張士誠部將呂珍等人擊敗。到了年底,在大軍圍困之,杭州也被迫開城投降。這時候,張士誠賴以依靠的左右手都失去了,蘇州已經成為一座孤城,從地形上分析已經三麵被圍。

1367年,徐達發起對蘇州城的總攻,由於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因此徐達圍城三月不下。朱元璋遣使送書信至軍中,讓徐達堅定信心,繼續攻城,采用圍而困之的戰術,迫使張士誠自動歸附。

到了第七個月,張士誠見城內糧草漸盡,便準備率軍突圍,他指揮萬餘親兵出城後,被常遇春的部隊徹底打垮。張士誠本人也墜馬,後被親兵救回。在第十月間,徐達展開總攻,以雲梯攻城,張士誠軍終於不支,蘇州城陷。張士誠準備自縊,被他的部下救起,隨後被送往金陵。在數次勸降未果之後,張士誠終於上吊自殺,朱元璋對他憤恨不已,派人把張士誠的屍體用大棍砸爛,分屍喂狗。蘇浙之地,至此已經全歸朱元璋所有。有了中國最富庶的半壁江山為依靠,朱元璋便可以騰出手來問鼎中原。這時候,他最大的敵人,就是如同百足之蟲般死而不僵的元朝廷。

江山北望狼煙起

在滅掉陳友諒、張士誠之後,朱元璋在東南幾省已經沒有勁敵。於是他在1367年冬季召集諸將,商討出兵北伐之事,當時元朝已經瀕臨滅亡,朝臣武將,人心渙散,駐守在山東的元軍大將王宣,作戰猶豫不決;而守備山西河南兩省的擴廓帖木兒則驕橫跋扈,魚肉百姓;關隴一帶的元軍守將李思齊、張思道,都野心勃勃,相互猜忌。中原百姓受盡奴役,無不希望早日改朝換代。

朱元璋在分析北方軍事形勢之後,問諸位將領:“我們出兵北伐救民於水火之中,采取什麼樣的戰略方案最好呢?”

大將常遇春答道:“憑借我們百戰之師,對付鬥誌渙散的元軍,完全可以直搗大都,一攻則破。”朱元璋微笑道:“元朝建國已經百年,城高池深,我大明軍孤軍深入,而糧草器械若不能及時接濟,一定會受困,被元軍四麵包圍,因此這種策略實在十分冒險。”接著朱元璋又說道:“我想先取山東,拔除大都的戰略屏障;再移軍兩河,破除其防備;進而發兵攻取潼關,派重兵駐守,扼住大都要道。這樣天下要地就盡在我們掌握之中,然後再進軍大都,那時大都被我們包圍,成為孤城,不戰自克。再一鼓作氣,派兵西征雲中九原、關隴之地皆可奪取。”諸將聽了,都紛紛拍手稱好。

1638年正月,朱元璋命令徐達和常遇春統帥二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往北方。果然,一切都如朱元璋估計,明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迅速逼近大都。在明軍到達通州之後,驚慌失措的元順帝在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率諸皇子打開建德門,率軍出居庸關,轉向逃亡上都方向。八月三日,明軍攻入大都,元朝已經在名義上滅亡。

在此期間,稱吳王三年之久的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改國號為明,正式稱帝,即為曆史上的明太祖。一個全新的漢族王朝在南中國被建立起來,並以迅雷之勢席卷北方。

洪武元年八月,在穩固了大都之後,朱元璋命徐達率領大軍西征,開始了平定秦晉之地的戰爭。明軍先鋒常遇春先行攻克了保定、中山、正定等地,另一路由湯和率領的部隊也連下懷慶、澤州、潞州等地。徐達在後指揮大軍跟隨前進,越過太行山後,進入山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