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元末烽火——明朝崛起真相(3 / 3)

此時,元朝太原守將擴廓帖木兒率精兵出雁門關,準備經居庸關偷襲大都。徐達得知這個消息後,對諸將宣布:“擴廓帖木兒勞師遠征,太原城內必然空虛,大都兵精良足,足以抵擋其鋒。我們如果趁其不備,直取太原,搗毀其巢穴,使擴廓帖木兒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如果擴廓帖木兒回師營救太原,則必為我活捉。”眾將一致同意徐達的計策,遂舉兵北上,直搗太原。

此時擴廓帖木兒的軍隊已經行至保定,得知徐達進攻太原的消息後,果然回師救援太原。十二月,前鋒率萬名精銳騎兵趕回太原城下,明軍將領傅有德率敢死隊數百名騎兵衝擊敵陣,將其擊退。隨後,擴廓帖木兒在太原西部布陣,希望與明軍決一死戰。

明軍將領郭英登高眺望敵陣,對常遇春說:“對方雖然兵多卻不整,雖營大卻疏於防備,可於今夜派兵劫營。”常遇春同意他的看法,便與徐達商議:“我軍騎兵雖然已經集中,但是步兵尚未到達,不如此刻派遣騎兵深夜劫營,元軍肯定混亂不堪,我們可以趁亂活捉擴廓。”正在此時,擴廓的部將秘密派人前來請降,表示願意做內應。徐達見天賜良機,便應允常遇春的請求。他首先派遣50騎兵埋伏在城東十裏處,以舉火為號。

等到半夜時,郭英率領輕騎兵偷偷潛入元軍大營,舉火鳴炮,埋伏的騎兵起而響應。此時常遇春率領大隊人馬趕到,一時間殺聲四起,正在熟睡之中的元軍被驚醒,全軍亂作一團,競相逃命。擴廓帖木兒尚未休息,聽見外麵的喊殺聲,隻得從大營帳篷逃出,在親兵的護衛下,向大同逃去。明軍乘勢攻城掠地,山西全境很快被平定。

隨後,徐達又攻陷山西鳳翔,再攻臨洮,而常遇春則另率一路明軍由大都北上,取元上都,元順帝再次北逃應昌,並於第二年病死於應昌。尾隨而來的明軍李文忠部攻陷應昌,生擒元皇子。新元帝昭宗逃往和林,後又被迫逃往今黑龍江一帶,建立北元政權,最終被明朝大將藍玉於1388年徹底擊敗。

橫掃中國成大業

在將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國的同時,朱元璋並未停滯不前。在1367年冬,朱元璋就派遣胡深為征南將軍,會同江西兵力,前去福建平滅陳友定,不久之後,又令湯和等將由海上進攻福州。

陳友定雖然為地方割據勢力,卻始終忠於元朝。早在元順帝時期,他就每年向大都元廷運輸貢物。在湯和等軍圍困福州之時,湯和便派出使節前去招降,而陳友定卻殺掉來使,“取血酒盟誓眾將,慷慨飲之,誓以死報效元朝”。在他看來,明軍遠道而來,隻要堅守不戰,時間一長,明軍即必然氣泄兵疲,此時再出城搏殺,一定能夠獲取勝利。

然而湯和圍城日久,後援源源不斷,而城內卻出現了缺糧現象,兵士想出城拚死一搏,陳友定仍然不允。於是軍心渙散,很快就被明軍攻破。陳友定先被生擒,後被押解金陵,為朱元璋所殺。

在平定福建之後,朱元璋又移師兩廣。1368年三月,朱元璋命令廖永忠、朱亮祖從海路取廣東,又命令湖廣之兵進取廣西。兵威所致,廣東不戰而降。

在廣西方麵,經過永州、藤州、容州、桂林四場血戰之後,廣西也歸於大明版圖。

洪武三年,即1370年,朱元璋派遣大將湯和與傅友德分別從湖北和陝西進軍,準備攻取四川。當時盤踞在四川的地方政權是由徐壽輝手下大將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傅友德重走當年三國時期鄧艾襲擊蜀國的路線,一路攻克江油、綿州、廣漢;湯和則由水路進軍,從長江入川,直取夔州,逼近重慶。於是明玉珍之子明升見大勢已去,遂向明軍投降。四川之地也歸朱元璋所有。

至此,朱元璋隻剩下一地未破,即為地處邊陲的雲南。

雲南在元朝立國之初為忽必烈之子承襲,一直稱梁王。當時統治雲南的梁王是巴匝剌瓦爾密。洪武六年,朱元璋遣使去雲南召降,卻被梁王所殺。於是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安定了後方之後,開始對雲南用兵。

明軍兵分兩路,分別由傅友德和郭英指揮,傅友德僅僅用了三個月,就由遵義打到曲靖。又在會戰中擊敗元軍大將達裏麻,十萬元軍全軍覆沒。梁王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攜妻帶子投滇池而死。在此之後,明軍又攻入大理,分兵攻取麗江,連破石門關、金齒兩地,當地的少數民族紛紛歸降,雲南也被朱元璋平定。

此時,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疆域上實現了對中國的大一統。從此,軍事上的障礙已告掃清,朱元璋以一介布衣成為了普天之主。他麵臨的新問題,就是如何將自己手中的基業鞏固下來,並把這份基業平穩地在子孫手中傳承。當外患已平的時候,唯一有危險於國的就是內亂了。因此,那些功勳彪炳而又手握重兵的開國重臣,就不再是他手中的利器,而是形同眼中釘、肉中刺了。

狡兔已死走狗烹

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於洪武三年廣封群臣,許多跟隨他多年的部下都因功獲爵。其中最顯赫的當屬受封為公的李善長。他不僅擔任丞相要職,還成為朱元璋的兒女親家,權勢熏天。一生征戰無數的徐達被封為魏國公,為朱元璋獻策良多的劉伯溫也被封為誠意伯。另外諸位將領都獲得了與其功勳相匹配的爵位,一時間滿朝上下喜氣洋洋。

然而,這種表麵上的君臣和氣並不能掩蓋背後的殺機重重,朱元璋在用人行政方麵從來都是親力親為,他雖然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一旦大功告成,天下大定,這個羽翼豐滿,人才濟濟的軍事政治集團就被朱元璋認定為對他皇權的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

在這個軍事集團中,李善長是淮西文臣集團的領袖,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勢力。因此,雖然朱元璋嘴上說李善長“功勞甚大,宜晉封大國”,卻派人暗中指示汪廣洋、陳寧等人彈劾李善長,敗壞李善長的政治名譽。於是為了製衡李善長的權力,他將毫無政治背景的胡惟庸升為宰相。然而胡惟庸卻並不能領會皇帝的本意,反而和李善長拉幫結夥,並在贏得朱元璋寵信之後,愈發驕縱。當開國重臣劉伯溫死後,胡惟庸更加獨斷專行,許多勢利小人以及作奸犯科者,都紛紛向胡惟庸行賄。這樣一來,胡惟庸的權勢炙手可熱,威權震主,已經儼然淩駕於皇權之上。

對此,朱元璋感到十分不安,他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麵已經完全顯露出來。因此,他必須采取相應的行動來製止事態發展。

在洪武九年六月,朱元璋開始下手。先是削弱了丞相的事權,後又幹脆令六部對皇帝負責,徹底架空了丞相。政治嗅覺敏銳的胡惟庸意識到這是朱元璋準備動手的信號,因此準備搶先一步動手,他準備以武力行刺朱元璋,卻因為行事不密而被朱元璋捕獲。

於是一場由胡惟庸引起的大屠殺開始了,胡惟庸本人被拉入集市淩遲處死,他的黨羽、僚屬,以及一切與胡惟庸有關係的人,共計一萬五千餘人,都統統被殺掉。在這次政治風暴中,功勳卓著的李善長也受到牽連,一再被朱元璋打擊,終於在十年後被朱元璋賜死,與他有牽連的兩萬多人都被誅殺,從而徹底摧毀了新興的淮西官僚集團的力量。

在胡惟庸被殺之後,胡案成為了朱元璋手中一把鋒利的寶劍,由他任意地揮舞,凡是令朱元璋心生怨氣或看不順眼者,或對皇家統治有威脅的文武官員,豪強大族,都陸續被羅織為胡黨分子,處死抄家。而胡惟庸的罪狀也隨著需要任意擴展、增加。

洪武二十六年,又發生了大將軍藍玉案。藍玉最初是常遇春帳下的將領,因為作戰勇敢,所向披靡,逐漸被提拔到重要的指揮位置上。後來,藍玉跟隨傅友德伐蜀地,又從徐達北征,與沐英一起平定雲南,功勳卓著,他的女兒也做了朱元璋兒子蜀王妃。

1388年,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蒙古,一直追擊到捕魚兒海,殺得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身邊隻剩下十幾名護衛騎兵,倉皇逃入沙漠。

然而藍玉在攻滅北元之後,日益跋扈,平時豢養義子,乘勢暴橫。甚至連禦史前來按察,他也敢於驅逐。

洪武二十六年春,大將藍玉因謀反罪被逮捕,經過審訊,藍玉屈打成招。此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的人多大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藍玉本人被剝皮。

在這兩起大屠殺中,朱元璋都采取了一種被稱作“瓜蔓抄”的方式,即逮捕行動像瓜藤須蔓一樣,向四麵八方延伸,凡是被掛上鉤的都攀住不放,兩案死眾甚多。因此,朱元璋還編撰了一本書,稱為《昭示奸黨錄》,把用刑所得的口供和判案詳細記錄向全國公布,藍玉一案也編有《逆黨錄》,昭告全國。

從洪武八年起,朱元璋殺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十三年,鞭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洪武十七年,殺臨川侯胡美;洪武二十五年,殺江夏侯周德興;二十七年,賜死定遠侯王弼、永平侯謝成以及潁國公傅友德;二十八年,賜死宋國公馮勝。這些人,無一不是明朝開國重臣。

在開國功臣中,隻有朱元璋的兒時夥伴湯和以及朱元璋的親外甥李文忠得以保全外,其他所有的開國重臣,都未能逃脫橫死的厄運。

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朱元璋特別設立“錦衣衛”,布置“檢校”於各級部門,大行特務監察製度。他首先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古例,將廷杖之風發揚光大,經常在朝堂之上就把大臣活活打死,此種風氣古所未有。

他在抑製權臣出現的同時,還進行分權式管理,於洪武九年撤銷元朝地方政府“行中書省”,將地方大權一分為三,將行政、司法、軍事分配給三名不同的官員分管,避免了地方長官大權獨攬的局麵,有利於中央集權。而且,在軍事方麵實行的衛所製度,也是一種很大的創新,深得曆代兵製精髓。

朱元璋出身平民,對於官吏貪汙痛恨無比,他在這方麵采取了十分嚴厲的懲罰措施,甚至於剝皮、抽筋等等。在嚴峻刑法之下,明初的中央、地方政府吏治十分清廉,沒有出現大的貪汙受賄案件。

除了整頓吏治外,朱元璋一登基南京,就鑒於曆代女禍的教訓,命令儒臣修《女誡》,立綱陳紀,首嚴內教。他還針對曆代宮中女職進行了修改,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責,將各項規定刻在紅牌上,懸掛宮中,違者處罰,如私自攜帶字紙出宮,即處死。此外,朱元璋又刻鐵牌於內宮,嚴禁宦官幹政,違反者必斬。

朱元璋雖然在對待大臣方麵無比苛刻,卻十分寬貸百姓,他鑒於元代民族奴役統治的積弊和科斂賦役之繁重,采用唐朝賦役的模式,輕徭薄稅。令百姓的負擔減輕,史載當時“勸農務墾殖,野無荒蕪,人樂本業”。

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墾田麵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為洪武元年的四點八倍,而同年全國戶口也增加到一千六百零五萬,人口達到六千零五十四萬,比元朝鼎盛時期戶口增加二百八十六萬,人口增加一百七十一萬。每年財政都有較大額度的結餘。

至此,一個鼎盛於東方的大帝國被重新建立起來。

第三節王朝特點——血染的明代風采

言及明朝,無論是朱元璋勢力的崛起,還是長達276年的統治,都足以令人為之矚目。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力挫群雄,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他在政治、軍事上做了一番革故鼎新的變革,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係列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為明代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朱元璋經過二十年的浴血拚殺,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由於明王朝從立國之初就處於他的個人風格極強的領導之下,因此論及明朝建立初期的特點,要從朱元璋本人說起。

無可否認的是,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一手打出。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軍隊建設、內政處理、興屯儲糧、還是任賢用能、打造輿論,還是在狼煙滾滾的戰場上身先士卒指揮作戰,都充分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足智多謀。然而他幼年時代的生活,卻對他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朱元璋在16歲那年,家中父母兄弟相繼去世,而且死狀甚慘,死後的朱元璋家人,因為貧困而不能入殮。從那一時起,他便極可能在心靈上形成了重大的創傷。即認定每一個富人或有權者都為富不仁或十惡不赦。他在入皇覺寺廟為僧之後,仍舊受方丈和執事僧的欺淩,從那時開始,他就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目標——當萬人之上的皇帝。

正是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因此當他在軍中遭遇挫折的時候,他的腦海中便會不自覺地激蕩起當年他父母雙亡,無人埋葬的慘劇,這一幕幕場景在他腦海中來回浮現,讓他更加堅定意誌,咬緊牙關,像一匹受傷的狼般萌生出更強烈的鬥誌。這種堅不可摧的鬥誌讓他的對手一個個敗下陣來。由這種意誌所鼓舞的軍隊,其戰鬥力和凝聚力都是無以倫比的。

朱元璋自幼出身貧苦,自幼便知道一絲一縷來之不易,因此,他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在他的認知中,明王朝等同於他私人的家業,他不但精心治理大明帝國,並期盼這份基業能夠萬世不壞,永遠在他的子孫手中傳承。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當他真得即位當了皇帝之後,他身著黃袍、告祀天地的時候,他再次領略到往昔他人所加的痛苦,這種痛苦來源於對得到再失去的恐懼。

因此,當他麵對想像中功臣的擁兵自重,勳戚的橫行不法時,心理是極其複雜的,這其中不僅僅有那種得而複失的焦慮,還有被害的妄想和對自己奮鬥史的自豪。在朱元璋看來,從肉體上消滅對手及其隨從家書的方法是極為有效的,起碼在朱元璋的心理感受上會達到這樣的效果,正是這樣的心理驅使,才使得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地大範圍播種死亡的種子,將明初變成了一個嗜血的時代。以至於後世人在提及這一段的曆史時,仍然會從字裏行見感受到森森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