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前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王朝,在享國270多年之後,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在暴風驟雨般的農民起義打擊之下,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終於轟然倒塌。然而,這棵大樹的果實卻並沒有被起義農民所摘取,而代之以一個由東北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讓我們細數從頭,試著從滿清王朝的崛起中總結曆史的規律。
第一節時代背景——繁華背後的陰影
中國曆史進入明朝萬曆時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兩次擊敗日本的侵擾,稱為一時之盛。然而,在這華麗帝國的背麵,卻是一副千瘡百孔的景象。
長期戰爭的關鍵在於消耗,打的是兵馬、拚的是錢糧。因此,我國兵家早就曾有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論述。而以當時的運輸條件來看,從山東直隸兩省向朝鮮半島的戰場調集糧食,需要走上“兩月有餘”,在這途中還會由民夫消耗一半,即使是采取最便捷的海運,其速度也緩慢地令人吃驚。除此之外,軍械物資等方麵的用度,則更大程度上消耗了明王朝的國力。
除了戰爭的損耗外,以明神宗為代表的明皇室耗費驚人。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嚴重的入不敷出。根據《明史·食貨誌》記載,從萬曆二十五年到三十三年,八年間由各地礦監稅使上交皇室礦稅銀三百萬兩,而真正的情況則是“大率入公者不及什一”。也就是說,大約有將近三千萬兩白銀進入了私人腰包。
萬曆二十八年,國家歲入僅四百萬兩,而歲支四百五十萬兩,居恒無事,已出浮於入。至此以後,非常開支計達二千六百餘萬,財政捉襟見肘。崩潰之勢已經昭然若揭。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皇室則不能不有所作為,以彌補窮奢極欲、窮兵黷武後所造成的虧空。萬曆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愛財的皇帝,他的貪鄙之態從他登基之初所做之事就已顯端倪。
曾經提攜過萬曆的太監馮保在被劾獲遣,發往南京安置之後,萬曆的母親李太後問及此事,萬曆敷衍她說:“這個奴才為人所惑,沒有別的過錯,很快就召他回來。”其時恰逢萬曆的弟弟潞王即將結婚,但所需要的珠寶尚未備齊,於是,李太後便向他提及此事,萬曆回答道:“這些年一幫無恥之徒把錢財搜刮殆盡,全部獻給了張居正和馮保,所剩稀少,所以價格突然昂貴,買不起。”但太後馬上又追問:“你不是抄了他們的家嗎?一定可以得到了。”但萬曆卻說:“奴才們太狡詐奸猾,事先偷偷地把東西藏起來運走了,沒能得到全部。”
對生身之母尚且一毛不拔,萬曆皇帝愛財如此,其貪鄙之甚,就可想而知了。於是為了斂財,他派出名目繁多的礦監稅使,敲詐勒索、敲骨吸髓,所謂“鑿四海之山、榷三家之世,操弓挾矢,戕及良民,毀寶逾坦,禍延雞犬,經數十年而不休止”。如此“孤人子,寡人妻。拆人產,掘人墓”的搜刮,給百姓造成了重大的負擔與損害。而這種荼毒生靈的風氣曆萬曆朝後三十年而不絕,其孫熹宗一路秉承其祖作風,變本加厲地取財於民,藏富於朝。以至於家商交困,阡陌荒蕪,已經完全失去了政權存在的民眾基礎。
在熹宗死後,由其弟朱由檢繼位,號為崇禎。那麼熹宗留給他弟弟的是一副什麼樣的局麵呢?
在朝中,奸邪宦寺當道,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錦衣衛與東廠、內行廠等檢察機構;同時,太倉、切慎兩大庫也在閹黨勢力的掌握中,而朝中的官員因為畏懼魏忠賢的淫威,無不歸附。
在民間,由於連續兩朝的搜刮,加上天災嚴重,在陝西一地,出現了罕見的大規模旱荒,與此相繼接踵而至的是大規模的蝗災和瘟疫。在這種赤地千裏,人競相食情況之下,饑民紛紛起兵,其中以府穀民王嘉允的兵勢最盛,又有延安人張獻忠從之,號稱“八大王”。在陝北米脂,李自成等人不能忍受饑餓,於是便將縣內幾家富戶的糧食一搶而空,隨後造反。
在東北邊境,由於明朝後期欲掃從前對外的“頹勢”,因此采取殘酷的高壓民族政策,導致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極度惡化。
麵臨這樣的局麵,崇禎皇帝以新君血性乾綱獨斷,他深知欲結天下者必結民心,而要收取民心,就要首先從為亂天下的魏忠賢一黨下手。在他登基的第三個月,就著手處置魏忠賢一黨,定其為“謀逆”大罪,隨後將其勢力一掃而光。僅魏氏宗族就有數百人被殺,隨後,他又力催刑部、吏部速辦數百名與魏忠賢有勾連的官員,都被依法裁處。這一舉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天下以為慘毒之報,無不快之。”
隨後,崇禎帝又開始整飭吏治,裁撤冗員,以示勵精圖治之意,並為遭受魏忠賢迫害的官員追贈官爵。任用在民間口碑極好的東林黨人為政。他自己則勤於政事,頒布詔書“除非特別炎熱和特別寒冷的日子,每天都到文華殿與內閣大臣討論朝政”。
在財政方麵,由於錢糧關係到國家的命脈,因此崇禎帝特別重視,他命令大臣們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最後確定了幾項方案:增加鹽稅、鑄造新貨幣、征收雜稅、裁減驛站、重編裏甲、核查隱瞞不報的私人土地,對寺廟所占的土地征稅。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然而其效果卻無異於殺雞取卵。因此,這幾項措施的實際得益者都是皇室和權臣,而百姓則更為貧困。
麵對陝西越來越緊迫的民變,崇禎帝為解決問題,派遣左副都禦史楊鶴經略陝西軍事,他以安撫為主,先後招降了幾支農民軍。隨後又任命洪承疇為總督,采用鎮壓手段接連端掉幾座農民軍大本營,以至於在陝西境內看不到大股起義軍,暫時緩解了陝西地區的情況。
然而在遼東邊境,情況並不樂觀,一個強悍的民族在他強悍的領袖的帶領下,正在悄然崛起。
早在萬曆十一年,建州女真部落的努爾哈赤依仗父親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興兵進攻尼勘外蘭,始犯遼東、征建州各部。10年之後,他又征服海西各部,逐漸壯大起來。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完善八旗製度。次年,建立後金國,稱大汗,建元“天命”,將勢力推展到了遼河流域,公開叛明。從此拉開了與明朝對峙的大幕。
而這一切,還要從努爾哈赤的童年說起。
第二節建州女真崛起過程
白山黑水出英雄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建州左衛的女真貴族塔克世生一子,取名叫努爾哈赤,這個孩子,即為後來赫赫有名的清太祖。.
少年時期的努爾哈赤就已經顯示出過人的膽略。他的父親曾經捕獲了一隻巨大的東北虎,這隻虎凶猛異常,沒有人敢接近它,隻有少年努爾哈赤接近這隻老虎。出人意料的是,老虎不但沒有任何反應,而且乖乖地伏在地上,小努爾哈赤一躍而上,騎在老虎背上,這時老虎竟然站起,馱著努爾哈赤繞著院子跑了起來。
不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但從努爾哈赤成年之後的表現看,他的過人膽略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這一時期的女真部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與野人女真三大部分,明政府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製,早在立國之初就設立了“奴爾幹都司”,專司對此三部的管理。
在這三部中,建州女真主體聚合於撫順關以東、鴨綠江以北以及長白山南麓,緊鄰明王朝邊境漢族聚居區,受漢族文化影響極深,處於農牧獵生產結合狀態。而其他兩部則囿於地域的差異,經濟程度較低。努爾哈赤的父親,即為建州女真部的貴族,與明朝的關係十分密切。
時間到了萬曆六年,明朝遼東總督李成梁率領大軍對女真族人展開圍剿。在圍剿的亂軍中,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被明軍殺死。事後,明朝廷對此事下了結論,認定為誤殺,作為補償,努爾哈赤得以襲承其父的建州左衛指揮使一職。但此我們可以認定,此時的努爾哈赤,雖然接受了明朝的封職,但在心中一定對明軍的暴行暗暗懷恨,並伺機報複。
萬曆十年,即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以父親留下的十三副舊鎧甲起兵,率先攻滅了導致其父死亡的仇人——女真酋長尼堪外蘭。在殺死尼堪外蘭後,努爾哈赤占據其領地圖倫城。從此,開始了其長達三十年的女真部落統一戰爭。
在曆次統一戰爭中,努爾哈赤顯示出極強的軍事天賦和領導能力。在起兵初期,年輕的努爾哈赤則兼以勇武,在對女真部落的戰爭中屢戰屢勝,我們僅從對哲陳部的戰役中。就可見其一斑。
明萬曆十三年,努爾哈赤率部討伐哲陳部,不巧正逢洪水,沿途道路多被淹沒。麵對這樣的情況,努爾哈赤打發部下回營,隻留下80部眾,輕裝前進。但是消息走漏,於是托漠河、章甲、把爾達、撒爾湖、界凡五城合兵抵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率部另走小路,繼續深入敵後。行軍不久,遠遠望見約有800餘敵軍,在渾河到南山一帶布防。努爾哈赤鼓舞軍心,親自率領穆爾哈齊等3人縱馬向敵陣衝鋒,到了陣前,四人翻身下馬,衝向敵兵,連續射殺20餘人,敵軍渡過渾河後向後撤退,努爾哈赤等脫去盔甲,隱蔽在暗處,待前麵的敵兵一露麵,努爾哈赤和穆爾哈齊出其不意,各射殺一人,其餘敵兵掉頭就跑,結果都墜崖而死。
在十年之內,努爾哈赤滅掉了建州女真所有部落,勢力日益擴大,因此引起了其他部落的警惕。在萬曆二十一年,散居在遼西的葉赫九部聯兵進犯努爾哈赤部族。在九姓部落逼近的當夜,努爾哈赤在軍中卻穩如泰山,酣然入夢,他的寵妃富察氏見狀,不免心中坎坷,連忙叫醒努爾哈赤,焦急地說:“如今九姓部落大軍來犯,我們危在旦夕,你怎麼能夠安然入睡呢?”努爾哈赤鎮定地說:“我早就聽說葉赫部落要來進犯,隻是還覺得為時尚早,心中常常惦念。如今他們來了,我的心也就安定下來了。”原來努爾哈赤早已對形勢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他在建州部落的統治能夠順從民意,勵精圖治,因此頗得民心,而葉赫部落卻窮兵黷武,橫征暴斂,如此不義之師必敗無疑。在這樣的情況下,努爾哈赤的鎮定也就順理成章了。第二天,努爾哈赤率領部隊一舉擊潰了九部聯軍,然後乘勝擊敗海西女真四部。再後,野人女真的瓦爾喀、庫爾哈、薩哈連等部相繼臣服。萬曆四十三年,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自東海至遼邊,皆在努爾哈赤掌握之下。
而這一時期的明朝,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方麵,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政策,並希望各少數民族部落之間通過互相殘殺,消減其人口,讓自己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更加穩固。對於在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的努爾哈赤,不斷地加官進爵。1595年,明朝廷授予其“正二品龍虎將軍”職銜,更讓其在勢力擴展的同時,擁有了正式的名分。此後的努爾哈赤收納明朝邊民,招撫漢人謀士,與蒙古貴族通婚結成戰略聯盟,儼然成為雄踞遼東的霸主,其勢蓬勃不可阻擋。
獵獵飄揚的八旗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老城建國,國號“大金”。由於在北宋時期女真族曾經建立過一個金政權,因此由努爾哈赤建立的金政權被史學界稱為“後金”,他本人被推舉為大汗。這一年,努爾哈赤五十八歲,定國號為天命。並在牛錄製度的基礎上,創立了一種軍政合一的全新體製,即為有名的“八旗製度”。
那麼八旗究竟是什麼呢?這就要從“牛錄額真”說起。在滿語中,牛錄是箭,額真是主,牛錄額真就能是箭主。根據滿洲古製,凡狩獵、出兵征戰、須以十人為一隊,每隊設一頭目,這個頭目即是牛錄額真。
隨著滿洲勢力的逐漸擴大,每牛錄的人數也逐漸由十人擴大為三百人,牛錄額真便成為官名。在努爾哈赤建國之後,隊伍已經擴大到四百額真,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和管理,努爾哈赤遂設立八旗製度。每五牛錄設立一紮攔額真,每五紮攔設立一固山額真,一國共設立八個固山額真。而固山在滿語中的含義正是“旗”,八固山即為八旗,固山額真則為旗主。各旗用色加以區別,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
自此,滿洲人才有了旗人的稱呼。因為所有滿洲人都被納入八旗,各自歸屬自己所屬的旗主管理,旗丁和旗主之間是君臣之分,旗主與旗主之間則身份平等。八位旗主推舉一人為八旗之首,協調各旗關係、內務。如果這位首領不稱職,則可取新人代之。八旗製度的政治特色可概括為:對外一致,但內部各有特色,各旗分治旗務;同時,民主推選首領,對外共同合作,對內相互製衡。
1618年,即明萬曆四十六年的陰曆四月十三日,八旗製度正式確立,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終於懷著父仇國恨,對明政府不宣而戰,從而揭開了撫順、清河之戰的序幕。繼而,一係列與明之間的戰爭相繼發生。這支從白山黑水中走出來的民族,已經把手中的刀鋒指向了正在昏睡的大明朝。
遼東大地烽火傳
在開戰之初,為了給自己發動進攻尋找合適的理由,努爾哈赤在誓師大會上宣布了“明朝無故挑釁、殺我父祖二人、違背盟約駐戍邊境、威脅女真、支援葉赫部、驅我部眾開地稅糧、遣使淩辱我部”等七大恨。誓師後,即率兵多路開赴撫順城下,向城內逼降未果,便命部隊樹立雲梯,攻打城牆。平時不諳軍事的明軍瞬間作鳥獸散,守備撫順城的遊擊將軍李永芳立即獻城投降。
努爾哈赤得了撫順城,卻仍然不肯罷休,在一日之內又連續襲破撫順城周圍堡壘四千多座,小城十多座,俘獲人畜三十多萬。而獻城投降的李永芳則被授予總兵之職,並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為妻,這是明朝官員中向後金投降的第一人。在撫順城破之後,城內一位名叫範文程的書生也前來投附,此人號稱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後人,努爾哈赤“獲之大喜”。而這位名臣之後,也果然不辜負努爾哈赤的期望,成為了後金最重要的謀士之一,為後金統治者入主中原做出卓越貢獻。
在聽聞了撫順城失陷之後,明朝遼東總兵張承胤立即率領一萬餘明軍來救,氣勢正盛的努爾哈赤以逸待勞,首戰便旗開得勝。由於後金士兵久經沙場,因此戰鬥力遠在明朝邊防軍之上,在戰鬥中,指揮混亂的明軍被後金騎兵偷襲帥營得手,總兵張承胤和副參將蒲式芳都殞於戰中,一萬多明軍基本被殲滅,後金所獲輜重糧草無數。
努爾哈赤在得到了補充後,經過八個月的休整,馬不停蹄地奔襲清河城。這座地勢險要的城池位於四山夾峙之中,是後金通往遼東腹地的門戶,而且有近萬名明朝邊防部隊把守。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明軍卻在部署上出現了重大失誤。沒有在險要的關隘上設兵防守,而是將所有部隊都放在城內,采用圍城死守的作戰方案。這個方案對於以騎兵為主的八旗軍固然有一定防禦作用,然而努爾哈赤果斷命令所有八旗騎兵舍棄軍馬,改為步兵,不惜一切代價強攻城牆。最終,在付出數千人陣亡的代價後,後金軍終於如潮水般湧進城內,清河城遂被占領。入城後,為了報複,努爾哈赤下令屠城,幾乎殺盡了守城明軍和無辜居民,是為後金屠城風氣之始。受到鼓勵的八旗士兵從此之後殺心更熾,鬥誌更旺,以至於在後來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接連造成屠城血案,追究元凶大湣,當推努爾哈赤。
撫順、清河兩城被攻陷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明王朝為之大震,這兩座城雖然算不上大郡,然而它們地處關鍵,是京師防衛圈的第一道屏障。於是,一直倦於政事的明神宗萬曆皇帝也不得不親自過問遼事,朝廷上下忙做一團,在調兵遣將的同時向全國加派稅收,稱之為“遼餉”。又向朝鮮發布敕命,要求朝方派兵協助攻打後金,啟用富有戰名的楊鎬為遼東經略。然而,這位“熟諳遼事”的統帥實際上卻是個無大略的文人,因此此人一上任,就為明朝在遼東方麵的失敗軍事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