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滾滾鐵騎——清朝崛起真相(2 / 3)

萬曆四十七年春,明軍號稱大軍四十七萬,實際兵力在12萬左右,兵分四路,約定於陰曆三月二日共擊後金。然而由於天氣原因,四路明軍並未能按時會合,因此戰略計劃也因此調整為各個擊破。

在辨清形勢之後,高瞻遠矚的努爾哈赤迅速召集各旗旗主,製定了一套最為簡潔的戰略方案——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遂自領兵馬五萬人,在鐵背山附近與西路明軍展開激戰。明軍將領是外號“杜瘋子”的杜鬆,他輕敵傲慢,不待友軍前來會合,便孤軍深入,進入後金軍設置與薩爾滸穀口的包圍圈,雖然明軍上下奮勇死戰,然而卻因為數量上的差距被徹底殲滅,主帥杜鬆也被殺。

在聽說西路軍覆滅的消息後,北路軍統帥馬林便停止前進,轉向防守,在尚間崖鑄營掘塹,以求自保。然而努爾哈赤卻看清了明軍怯戰的心思理,親自率領眾子投入戰鬥,明軍大營很快被攻破,除了馬林本人逃命外,手下兵將基本被後金全殲。在擊敗馬林之後,努爾哈赤得知劉綎與李如柏兩路明軍正以鉗型攻勢向自己逼近,他迅速決定以少數兵馬牽製李如柏部,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劉綎的明軍。

劉綎軍行至阿布達裏岡,明軍遭遇了後金埋伏的部隊。在慌亂中劉綎指揮士兵布陣未成,倉促應戰,盡管劉綎手下有數千富有經驗的老兵,卻抵擋不住如潮湧動的後金八旗兵。,劉綎也喪命於亂軍之中,所部兩萬明軍同樣沒能逃脫覆滅的厄運。

至此,楊鎬所統禦的四路明軍,已經折損三路,他見勢不好,立即命令李如柏部撤退。楊鎬的征討計劃可謂全麵破產。此役明軍戰死五萬餘人,丟失軍械物資無數。楊鎬也難辭其咎,下獄身死。

此戰過後不久,為了奪取遼沈大地,努爾哈赤以界藩為臨時都城,又在萬曆四十七年夏,接連攻取開原、鐵嶺兩地。在此時,喀爾喀蒙古與葉赫女真都被其擊敗,隨後臣服,東夷北虜終於聯合,後金一躍擁有二十萬精兵,這既是努爾哈赤開國立朝的大本錢,也成為了明朝東北方的巨患。

寧遠大戰奏哀歌

在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調集數萬後金精兵,於天啟元年陰曆三月初十開始對沈陽發動猛烈進攻。守將賀世賢在城外設置數道防線,後金部隊一時間不能靠近沈陽城。於是努爾哈赤使用誘敵之計,故意以老弱之兵引誘明軍出城來戰鬥。結果賀世賢中計,率領數千親兵追擊後金軍,卻被埋伏在城外的精兵伏擊,明軍猝不及防,被打得四散奔走,後金軍遂殺入沈陽城門,賀世賢也力戰身死。

緊接著,在渾河南岸的野戰中,後金軍又依靠精銳騎兵的快速衝擊,一舉打垮明朝從川浙等地調來的主力部隊。此一戰殲滅了將近四萬明軍,徹底掃清了通往遼陽的障礙。

遼陽位於遼東腹地,明朝在此經營了二百多年,城牆堅固,防禦嚴密,不僅屯有重兵,還貯存了大量的軍械錢糧。而這正是努爾哈赤所亟需的東西。而遼陽城的戰略意義則更是非凡,它是遼東大地上最大的堡壘城市,也是明政府在遼東地區的軍事總基地,拿下了遼陽,就意味著將整塊遼東大地從此將擺脫明政府的控製。

陰曆三月十九日,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兵臨遼陽城下,五萬明軍出城對陣,在野戰中,八旗騎兵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交戰不久明軍便告不支,潰軍自相踐踏,死傷甚重,城外積屍成山。

第二天,城內最後的三萬明軍再次開赴東門外列陣,以火炮鳥銃對準八旗騎兵猛轟,然而舊式火器的威力和射程都不足以對輕騎兵造成致命打擊。很快,奮不顧身的八旗鐵騎就衝入明軍陣中,在近距離肉搏戰中,明軍占不到絲毫優勢,惡戰持續一天之後,明軍終於覆滅。遼陽陷落,守將袁應泰自縊殉國。

沈陽、遼陽的相繼失陷,標誌著明朝對遼東大地的統治徹底崩潰,明軍殘部也迅速收縮到關內。隨後,努爾哈赤又指揮部隊在平陽橋一戰全殲明軍六萬,又勾連明軍內奸攻陷廣寧城。遼西地區的控製權也轉移到努爾哈赤手中,明朝廷因此已經將關外之地盡失,隻有山海關作為最後的屏障。至此也標誌著明朝對後金的戰略,已經由全麵進攻轉為防禦。

山海關位於遼西走廊西端,是萬裏長城的東部起點,周繞青山,雄踞一方,明朝從中期開始,便一再提高此地的戰略地位,“竭盡四海之物力以奉山海關”。而此地確實也是關內外的咽喉要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即使繞過此關,在直隸山東兩省攻城掠地,也因為明軍可以包抄後路而不能保持長久的防守。因此控製了山海關,就意味著整個華北甚至中原的廣闊平原地帶都成為俎上魚肉。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何嚐意識不到這一點,一旦得山海關,他的精銳鐵騎就可以盡情馳騁在華北平原,進而可得天下。因此,他竭力主張攻打山海關。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廷先後數次走馬換將,最後敲定了袁崇煥,此人為人慷慨而富有膽略,素有知兵之名。在廣寧大潰退時,他“單騎出關”通過對關外地形的詳細觀察,詳細歸納了防禦要點,回京後,袁崇煥便上書皇帝:“給我兵馬錢糧,我一人守山海關足矣。”於是朝廷立刻任用他去負責山海關的防禦。

到達山海關後,袁崇煥於天啟四年重建寧遠城,使其成為關外重鎮,在通往山海關的咽喉要地上插上一顆釘子,等著努爾哈赤來踩。

果不其然,在天啟六年春,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後金精兵直奔寧遠而來。而袁崇煥在得知此消息後,精心布置,將城周圍百姓都遷入城內,堅壁清野,並在城上安裝了當時西洋最為先進的火器“紅衣大將軍炮“,但寧遠城畢竟新建,城內兵力隻有不足兩萬人。

在對袁崇煥的招降失敗後,努爾哈赤開始對寧遠城展開總攻。但由於城防堅固,八旗軍中最為驕傲的騎兵不能發揮作用,而步兵的一味強攻又遭到大炮的猛烈轟擊,隻有少數部隊能夠突擊到城下。但由於城牆堅固,這些士兵也無計可施,很快又成為明軍弓箭手的活靶子。激戰兩天之後,後金軍傷亡慘重。

在二十七日,努爾哈赤下令撤軍,在撤退前,親臨前線的努爾哈赤被炮石擊中,受重傷墜馬,半年後即不治而亡。這位大清國的開國皇帝,尚未統一全國,甚至連山海關的背麵都沒能見到,就煙消雲散,化為泥土。而在他身後,留下的是虎視眈眈的諸子,這些擁兵自重的年輕貝勒們,為了爭奪大汗位而展開了一場比戰爭激烈程度毫不遜色的奪嫡之戰。

兄弟鬩牆奪大統

努爾哈赤晚年沒有預先立嗣,而他一手創立的八旗製度也沒有確定選擇繼承人的章法。他在世的時候,實行的乃是八位旗主貝勒共議國政的政體,努爾哈赤逝世之後,出於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考慮,在大貝勒代善的支持下,努爾哈赤第八子四貝勒皇太極繼汗位,改年號為天聰,即曆史上的清太宗。

皇太極雖然被推上汗位,但實行的仍然是八位貝勒聯合議政的體製。在這種體製下,八位貝勒“各置官屬,朝會宴餐,皆異其禮,賜賚均及,是為八分”,儼然統率自旗成為一個獨立的小王國。至於皇太極,雖然名為大汗,但實際上卻隻擁有對他所領的正黃旗的掌控權。

在八旗各旗主中,皇太極排名第四,他的三位兄長都手握重權,這三人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二貝勒阿敏。這三人分掌兩紅兩藍四旗,被稱為三大貝勒,皇太極隻不過是四貝勒。

當他剛繼汗位時,年紀較輕,而三大貝勒勢力頗大,威望較高,出於無奈,皇太極隻好決定兄弟幾人一塊南麵坐受朝拜,互相之間行兄弟之禮,沒有君臣之分,結果卻大大削弱了皇太極的權力,事事都要掣肘於三位兄長。這樣的局麵勢必會影響到後金的發展,皇太極隨著統治地位的鞏固,便開始逐漸削弱八旗旗主對後金政權的控製力。

在天聰五年,即公元1631年,皇太極接受範文程等人的建議,仿照明朝的製度,設立六部,分置官員。六部與八旗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八旗各樹一幟,互不統屬,皇太極也不可能越過旗主幹預旗務,而六部則是後金的辦事機構,要絕對服從大汗的旨意。因此,六部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

然而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在後金政權中,對皇太極威脅最大的,莫過於三大貝勒。在天聰三年免去三大貝勒輪流執政的大權後,皇太極便采用雷霆手段,向三大貝勒開刀問罪。

第一個處理的是二貝勒阿敏。此人是努爾哈赤之子,自幼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在滅烏拉部、薩爾滸破明軍,攻沈陽、遼陽等戰中都有赫赫戰功,因此得授鑲藍旗旗主。他野心最大,曾多次表示要到外藩居住,根本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裏。於是皇太極定下一計,希望借此除掉阿敏。

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率領大軍南下伐明,接連攻下永平、灤州、遷安、遵化等城,對這四座孤城,皇太極卻命令阿敏去堅守,自率大軍撤退。這時,反攻的明軍很快撲上來,阿敏隻好棄城而走,在撤退之前,他屠城劫財而去,皇太極抓住阿敏棄城屠民一事大做文章,趁機公布他平時的罪行,經過眾貝勒商議,阿敏速斬不饒。皇太極念在兄弟之情,改為抄家幽禁。

第二把刀,便指向了莽古爾泰。在天聰五年八月,後金軍圍攻大淩河城,莽古爾泰與皇太極發生了激烈爭吵,甚至拔刀相向,這令皇太極非常惱怒。此外,莽古爾泰常有覬覦汗位之心,總希望皇太極退位,他好取而代之。當年十月,皇太極以“禦前拔刀罪“革去莽古爾泰的三貝勒爵位,後又嚴厲打擊莽古爾泰的勢力,取得了對正藍旗的領導權。

大貝勒代善因為擁立皇太極繼位有功,雖然也參加了一些密謀活動,但因為為人敦厚,因此隻被申斥一番。到了後來,代善見皇太極羽翼豐滿,自己大勢已去,便決定永不參政,告老乞休。

在天聰元年,皇太極率領15萬八旗兵,兵分三路進攻錦州,結果卻以明軍勝利告終。在此戰受挫後,皇太極決定徹底地實施改革,完成從依靠家族到依靠人才的轉換。他通過讓範文程、寧完我等幾個漢人謀士進入最高決策圈子,並給予其充分信任。平時,每當與眾人議事,皇太極總是要先問:“範文程知道嗎?”如果臣下有議奏不當之處,皇太極又會問:“為什麼不先與範文程商議。”臣下回答:“範老先生已經表示同意。”皇太極便不再詢問。有一段時間內,範文程患病,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等到他病愈後才能定奪。範文程等人也不辜負皇太極的信任,在謀劃軍紀,製定製度,招納降將、安撫民心等方麵,這些漢族謀士竭盡全力,唯皇太極是尊,一切戰略構想都圍繞皇太極的利益而製定。

至此,八旗旗主共治,權力均分的原始民族製度已經蕩然無存,皇太極牢牢地將國家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後金幾經波折,終於完成了政權的封建製。這時候,與明朝的決戰一觸即發。

計殺崇煥除頑敵

皇太極在鞏固了汗位之後,便開始著手攻略中原,擺在他麵前的難題是——如何對付明朝大將袁崇煥。

我們在前文已經提及,在寧遠大戰中,袁崇煥炮斃努爾哈赤,阻住了後金的軍事進攻,後又在錦州打敗皇太極,兩戰皆大勝。袁崇煥的名字也威震九州。成為皇太極的眼中釘。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皇太極與第一智囊範文程以《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為藍本,謀劃了一套連環計。第一步,用調虎離山之策,將袁崇煥從寧遠調入北京,為後金攻打山海關鋪平了道路。

天聰三年,皇太極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開出沈陽之後,轉向西北行,經彰武等地進入蒙古,隨後立即兵分三路,突襲京畿。其中左翼大軍由阿濟格指揮,由龍井觀入長城,取漢兒莊後會師遵化,右翼大軍以嶽托為帥,從大安口突入,取馬關峪合軍攻擊遵化,自領中路大軍從洪山口進關,消滅潘家口明軍後會同左右兩路於遵化,然後西進北京。

10月24日,大軍按計劃行動,不幾日就合圍遵化,遵化城很快被攻陷。在這場惡戰中,正黃旗的薩木圖第一個攀城而上,將黃色的龍旗插在遵化城頭上,立下大功。皇太極在當晚的慶功大會上,緊緊地抓住他的手,拉他到身邊,極其親切地說:“自天聰以來,遵化之戰是我後金前所未有之大勝。薩木圖,你冒死攻城,第一個登上城頭,為我立了頭功。朕現在宣布,薩木圖官升三級,賜號巴圖魯,世襲官職,終生免罪,賜馬5匹、駱駝3匹、蟒緞10匹。”

這個薩木圖原本是一個奴隸,但皇太極不以出身論人,隻有有過人才能,不管出身如何,一律抬籍受到重用,正是這種唯能是舉的人才觀,才使皇太極手下人才濟濟,勢力越來越大。

皇太極留下少部分兵力防守遵化,然後立即率領主力進攻北京。在得知京城告急的消息後,袁崇煥立即率領5000寧遠鐵騎馳援北京,在11月9日進駐薊州,比後金大軍早到了三天。皇太極當機立斷,不與袁崇煥發生正麵衝突,而是繞道西進,15日抵達通州,兵臨北京城下。

袁崇煥兵到薊州,卻未能阻擋後金軍隊前進,這讓明朝廷上下議論紛紛,群臣指責他有通敵投降的嫌疑。這讓崇禎皇帝開始懷疑袁崇煥的忠誠度,怕他縱兵入京,再引後金軍入城,於是命令袁崇煥軍在薊州待命,不準西進。

皇太極在得知明朝廷動向後,見自己第一步計劃已經大獲成功,便著手實施第二步。他領軍於11月20日抵達德勝門,按兵不動,等待袁崇煥入京後再采取行動。果然不出皇太極所料,崇禎帝唯恐袁崇煥生變,便召他入京,名為商議軍機,實則將其與部隊剝離。袁崇煥無奈,隻好令寧遠鐵騎部隊在廣渠門外布防,等待後續援軍的到達。

皇太極見袁崇煥的部隊數量不多,便暗動殺機,決定先發製人,一舉全殲袁部。於是八旗騎兵與寧遠鐵騎在廣渠門外激戰三個時辰,袁部陣地巋然不動。這讓皇太極感到十分棘手。正在這時,從京城回來的哨探說袁崇煥已經完全失去皇帝的信任,城內百姓輿論也傾向於倒袁,這讓皇太極感到十分驚喜。於是他決定開始第三步計劃,即用崇禎皇帝的刀去殺袁崇煥的頭。

他利用反間計,將間諜成功地打入明朝廷內部,通過散布袁崇煥通敵謠言,成功地令崇禎帝龍顏大怒,下特旨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很快,袁崇煥就被淩遲處死。

皇太極無法在軍事上擊敗袁崇煥,便利用崇禎帝的多疑設計出連環計,將他最懼怕的對手一步步地推向斷頭台,為自己進軍中原掃清了障礙。

然而,袁崇煥雖死,山海關尚在,令八旗騎兵鋒芒頓挫的寧遠鐵騎尚在,這令皇太極仍然感到十分忌憚。明金之爭仍然風雷滾滾。

潛龍入關建大清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攜屢勝明朝之威,漸有大誌,遂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史稱清太宗,並奉努爾哈赤為清太祖。新國號的命名標誌著這個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北方民族,已經羽翼豐滿,要奪取天下的新時代的開端。

為什麼要改國號為清呢?原因有四:第一,滿族信奉薩滿教,而此教崇尚青色,故以清立國名。第二,明朝的明字中包含日月,屬五行中火,而清為水,水能克火,清必代明。第三,曆史上的金政權長期與宋王朝對立,並多次南下侵擾中原,與漢族積怨很深,如果仍然以金為國名,很容易引起漢族的仇恨。第四,金國雖然強大,然而終究未能統一中國,隻是占領半壁江山,皇太極改名為清,表示自己的政權與過去的金王朝不可同日而語,顯示了他過人的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