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 變通與世理(1 / 1)

一切事物都不可能隻有利,或者隻有弊。有一利則一弊,有一弊則必有一利,而我們的目的就是要用其利去其弊。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需要變通。其實,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根本就沒有好壞之分,就看人們采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去對待,就看人們善不善於去變通。善於變通的人會把壞事變成好事,不善於變通的人則會把好事變成壞事。巴豆吃了會讓人腹瀉,對人來說是一件有弊的東西,但如果我們關於變通,變化巴豆的劑量,那麼,它又會成為止瀉的良藥。毒蛇對人來說是一件不好的東西,但我們變通一下,它又會成為治病的珍貴藥品,而且毒性越大越珍貴。所以,利與弊、好與壞並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善不善於變通地運用。

一個人明察秋毫好不好?當然好,但如果把任何事都弄得清清楚楚,一點隱私都不留,那麼,人們就會討厭這個明察秋毫的人,就會躲著他,不願與他交往,這就是“水至清則無魚”。

發獎金好嗎?當然好,發獎金能刺激人的積極性,增加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如果獎金發得太多太勤,就容易誘發人們不滿足的心理。一旦心理不滿足,就會滋生怨恨,結果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

一個人做了好事要報酬好不好?當然不好,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無疑又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有一個故事頗值得人們深思。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人為了答謝他就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事後向孔子講述了這件事。孔子說:“子路啊!你做得對。這件事如果宣傳出去,以後魯國的人都願意救人於危險之中了。”而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貢的做法卻恰恰相反。子貢的家奴想要贖身,根據魯國的法律,家奴贖身是要交納贖金的,子貢卻不要贖金的,子貢卻不要贖金放了家奴。孔子聽說後批評子貢:“像你這樣做,以後魯國人再也不願贖人了。”孔子認為子路做了好事而收了人家的謝金,這就告訴人們做好事是會有好報的,如此一來就會鼓勵大家都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相反,子貢不收別人的贖金,雖表現得慷慨謙讓,但卻堵住了行善的道路,使得有家奴的主人不願釋放奴隸了,因為這樣做得不到任何好處。

所以,做好事要報酬,從這個角度去看就是一件好事,它有利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激發人們的善心,弘揚社會的正氣。

由此,我想起了幾年前發生在北京市豐台區的一件事。一位時髦漂亮的女士騎著一輛單車,一不小心刮蹭了一輛出租車,還好刮蹭得不算太厲害。女士連忙向出租車司機道歉,出租車司機卻得理不饒人。女士又心平氣和地說:“師傅,你看,我真的有急事,要不然這樣,我賠你一些錢!你看多少?”出租車司機還是不依不饒,非要女士賠一輛新車不可!而且口裏還罵著娘。女士看著這個不可理喻的人,也回敬了一句,於是,出租車司機惱羞成怒地打了女士一巴掌。應該說,理虧的是這位出租車司機,而當時在場圍觀的數十人中竟無一人站出來仗義執言。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人性都是自私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仗義執言會得到什麼好處呢?弄不好還會惹禍上身。但這位女士卻是一位深通人性的人,她掏出了1000元人民幣,向圍觀的人群大聲說道:“誰幫我揍他一頓,這1000塊錢就是他的了!”話音剛落,一個彪形大漢衝開人群擠了進來,一陣拳腳,出租車司機老實了。大漢從女士手中拿了錢後,回頭對圍觀的群眾說:“其實,我並不是為這一千元,我討厭這個家夥不可理喻。”也許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討厭那個不講道理的出租車司機,但討厭是一回事,仗義執言是另一回事。我佩服那位女士的變通能力,如果她不了解人性,不善變通,那麼,她也許就隻能哀歎自己沒能遇上像子貢那樣的大善人,她就隻默默地忍受這次屈辱。我也要讚揚那位為了錢而仗義執言的大漢,畢竟他掙錢的同時做了一件抑惡揚善的好事,他的行為是應該得到回報的。也許,正因如此,今天才會有“見義勇為為基金”的出現。

這個故事從側麵論證了孔子觀點的正確,因為人性就是如此:有了回報,人們就願意去做好事;沒有回報,甚至是惡報,那麼,人們就不願做好事。所以,子路的行為是善舉,而子貢的行為卻有些不善了。

所以,好與壞、利與弊並不是由人的願望而決定的,決定這一切的是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