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易經》一書博大精深,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精神、瑰寶中的瑰寶,哲學中的哲學。然而,許多人卻因為它的過於深奧而望而卻步。
《易經》的奧妙在於其內涵的哲理,在於事物變化的哲理。讀《易經》不僅要讀其文字,更要讀其精神;不僅要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曆。因此,《易經》難讀。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說如果五十歲的人來讀《易經》的話,他的言行就不會有太大的過錯了。孔子是何許人也,他是聖人,博古通今,既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裏路,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幾千年來被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卻在頂禮膜拜著《易經》。
《易經》可以指導人的行為,使之不犯錯誤而走向成功,《易經》其實就是一本講變通的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著作。
天在上地在下,這是世界形成的特點。世界上的東西有的運動,有的靜止,人的行為與之相變通,因而也就有剛有柔。世界上,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因而也就有了彼此間的競爭較量。有了這種較量,也就有了吉凶禍福、成功與失敗。既然天地間存在著較量、存在著吉凶禍福、存在著成功與失敗,那麼,我們又怎樣才能避凶趨吉、擺脫失敗而走向成功呢?在這裏,《易經》告訴了我們一個成功的秘決:
“以動者尚其變。”
“變通莫大乎四時。”
“變而能之以盡利。”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係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這幾句話從成功與失敗的角度來理解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有所行動,而客觀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人的行動也要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什麼時候應該剛強,什麼時候應該柔弱,這一切都應由實際情況來決定。隻有變,才能通。隻有變通,才能與時俱進,才能避免失敗、獲得成功,才能“變而能之以盡利”;反之,如果人不思變通,不“趨時”而行,偏見太深、頑固成性,那麼他就會“背時”而動,自然就會失敗。
《易經》中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覆蓋所有世界事物的發展變化。如果從成功學的角度去看,每一卦都是在講述人應該如何行動、如何變通、如何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我們可以將“六十四卦”看成人的“六十四種處境”,每一種處境都有好有壞、有利有弊,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失敗的可能,關鍵就是要看你自己如何的應變。譬如“乾卦”,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大吉大利的卦,殊不知這一卦裏同樣潛藏著危機和凶險。如果你應變得好。當然可以一步登天,出人頭地;但如果你應變得不好,那麼,無疑會被碰得焦頭爛額,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
按照《易經》的卦意,一般認為成功的、美好的事物,是乾卦;而失敗的、可悲的事物,是坤卦。有一個人買了一張彩票,結果中了200萬元,這應該是大吉大利的事了。這人也還比較穩重踏實,並沒有被天上掉下來的200萬元砸暈。他買了一輛出租車,繼續工作掙錢。他牢記住了古訓:不能坐吃山空。應該說這個人上述應變行為都是正確的,然而,接下來的行為卻有些不妥了。他與妻子十分恩愛,但婆媳關係一直不好,因此,婆媳一直分開居住。有了錢之後,他買了一套大房,他不忍心再看著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母親住在破舊的房裏,他想讓母親好好地享一享清福,於是把母親接來一起居住。從此,家裏便熱鬧開了,婆媳之間天天雞吵鵝鬥。爭吵的最後結果可想而知……妻子越想越傷心,越傷心哭得越厲害,而這人還無法上前安慰,一安慰,母親這邊又會傷心起來。看著眼前這種自己根本無力控製的局麵,他痛苦極了。於是,他走出家門,駕駛著自己的車狂奔,結果不幸車毀人亡。好端端的一件事,最後以悲劇結束,不由得不令人深思。
這就是一種卦的轉換。本來是大吉大利的一個乾卦,為何會變成了一個凶卦呢?原因就是這個人應變的方法不妥。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婆媳之間的矛盾,那就應該回避。如果要盡孝心,辦法有多種多樣,然而,他卻選擇了自尋煩惱的一步棋。結果,200萬給自己帶來的不是福,而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