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超脫而綜合其他學術的學術,它基於生活的變化,研究和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引導人類思維去徹底應變的教科書,是改造世界的行動指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說:天地之間最大的德行就是珍惜生命。這就告訴我們遇到危險時應該離開,保護生命是最最重要的。
《語》曰:“士見危授命。”、“君子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意思是“大丈夫在危難時應見義勇為,舍生取義”、“君子要敢於犧牲生命以成就仁義,而不能貪生怕死違背仁義。”孔子告訴我們遇到危險時要挺身而出,要用生命來換取仁義。
《易經》說的很有道理,《論語》說的也很有道理。那麼,我們究竟何去何從呢?如果成立了一個公司,有兩個人前去應聘,一個寡言少語,一個卻極力在表現自己。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是選擇那位沉默寡言的人呢,還是選擇那個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人?如果抱有沉默是金的信條,可能就會選擇那個沉默寡言的人;如果抱有大丈夫幹大事不拘小節的信條,可能就會選擇那個說話滔滔不絕的人。兩種選擇都有道理,我們無法判定。
倘若公司將兩個人全要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的同事會認為沉默的人一般都城府較深,不好打交道;有的同事會認為自我炫耀的人是不守信用的。這樣的說法都很有道理,可以說都是真知灼見。那麼,公司不可能因為這些說法而左右和泥吧。
一個人麵對流言蜚語,他究竟采取什麼觀點去看待呢?《左傳》說:“如果自己心靈純潔無邪,何必擔心流言蜚語呢!”《論語》也說:“隻要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義,何必在乎別人怎麼說呢?”這些話說得很有道理,堪稱做工人的經典之言。但有人卻說:“謊言說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又說:“眾口鑠金,詆毀的言論積累得多了,連金子也要被熔化;讒言誣語多了,連人的骨頭也能被磨碎。羽毛雖輕,但積累得多了也能把小船壓沉;極輕的東西如果聚在一塊兒太多,也能把車軸壓斷。”這話說得十分深刻,確實是人情練達之言。
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應該安守貧困而節操不改,小人則一處於貧困地就恣意妄為。《易經》中卻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司馬遷也說:“什麼小人君子,什麼仁義道德?對自己有好處就是仁義道德;自己變通成功就是正人君子。成功者是諸侯,失敗者才是小人,才是賊。”
每每麵對兩種情況,人們可能不知如何選擇自己的去向。《易經》的總精神卻明確指明,人們要審時度勢,適應當時的情況做出選擇。這種選擇,靠的就是《易經》一貫崇尚的人類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