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羞的有理”(1 / 1)

根據羞怯的產生原因,羞怯分為先天羞怯與後天羞怯。先天羞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受遺傳影響的生理現象。對高中學生的研究發現,害羞的成年人中大約有40%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相反,後天羞怯則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大致形成羞怯的時間主要是在十三四歲以前。這種羞怯與個人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所受的教育對個人的羞怯形成有重大影響。日本人普遍羞怯的一個原因,是由於他們接受一種“羞恥教育”,即受到不許給自己家族丟臉等等清醒戒律的束縛,使人變得謹小慎微,怕失敗,不敢擔風險。與此相反,以色列的孩子很少由於失敗而受責備,卻常常由於成功而受到高度讚揚。這樣,他們就變得越來越加自信和愛冒風險了。表現欲望受阻常導致羞怯。人長到兩歲左右,對他人的行為表情就有了一定的理解。比如,孩子想用手抓碗筷,別人用眼看了他一下,說聲“不能抓”。雖說他或許連“不能抓”的真正含義也不清楚,但他會意識到,這件事不能做。類似的事發生幾次,孩子便產生不敢輕舉妄動的心理,每想做什麼,先看看大人的臉色。於是羞怯心理就在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種子。自卑心理往往也是從小形成的。比如,家裏來了客人,認為人家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人們的客人,自己沒有資格同人家交談,不敢主動上前打招呼;人家一旦問到自己什麼情況,又生怕說得不得體而惴惴不安。還有青春期由於生理上的變化,往往會產生一種閉鎖心理,自己的內心情感也不願和不敢向他人透露,有時是欲說又止,表現出明顯地羞怯心理。養成依戀習慣,從小是在家長的嚴密保護和悉心照料下生活,做任何事情都是別人說了算,參加群體活動總是跟在他人後麵,從沒有大膽地自作主張的時候。這樣的人進入社會角色時,往往不自信,容易產生羞怯心理。

自我意識增強而社交經驗不足的矛盾,常常促使後天羞怯的產生。他們擔心受到別人的非議,感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他;他們為青春期的變化感到窘迫,在社交上缺乏自信心;他們在這一時期如果遭受挫折和打擊,受到戲弄或嘲笑,自卑感就會更加強烈,產生長期的羞怯感。

怕羞心理的形成與兒童時期缺乏父母的撫愛或很少與外界環境接觸有關。這類人的性格大多內向,氣質屬於粘液質型、抑鬱質型或兩種類型的混合型,神經係統較脆弱。怕羞心理產生的原因,除了與人的氣質特點有關外,主要是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例如,有成績時得不到獎勵,而無成績時受到懲罰的男孩最容易導致羞怯心理;如果父母在社交上是積極的,則他們的孩子大多不會羞怯,這就說明了家庭環境的作用。羞怯的人,特別注意消極的評價。這樣會使人變得十分敏感,謹小慎微,自卑、怯懦。

羞怯的具體原因可以歸納為下麵幾點:

1.害怕拒絕。

2.缺乏自信心。

3.被動等待,難以解決社交中的技術問題。

4.對別人不信任、多疑。

5.喜歡獨處。

6.對社會環境不適應,無法進入社交圈子。

7.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

8.家庭教育不當。

9.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

10.遭受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