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了解自己的情緒(1 / 1)

情緒化是指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製、不能很好地克服不良情緒,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得體的情緒。而將心中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緒迅速而直接地轉化為行動,使自己的行為帶有顯著而強烈的情緒傾向的行為,就是情緒化行為。情緒與情緒化不同,情緒重在內心體驗並通過別人的觀察而表露出來,情緒化行為則重在通過外化的行動而表現出來。

似乎在許多普通人看來,一個人就應當活得心頭高興,情緒應當渲泄出來,欲望得以實現。即是要隨心所欲地生活。他們完全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在其整個曆史長河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需要控製情緒;如果不注意控製情緒,可能在社會中造成問題和困難。毫無控製地發泄氣憤情緒可能導致痛苦與不幸,甚至因為造成超負荷的煩惱而導致死亡。同樣,毫無節製的追求快樂既可能造成社會問題,又可能造成個人問題。

美國曾經發生的盧剛事件令人震驚!盧剛是一個智力出眾的博士研究生,他因為論文答辯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便用手槍一連殺害了四位教授,然後自殺。有人分析說這可能是極端個人主義導致的惡果。但是如果是個人主義,他為什麼不好好地活著,而要殺死別人,也搭上自己的性命,這種說法顯然讓不住腳的。有人從非智力因素上進行解釋分析,認為他在刻苦求學並一直名列前茅的學習生涯中,隻有分數和學曆的上升,卻始終沒有獲得心理上的健康態度,這樣的人一旦遭到困難、挫折、身處逆境,不是一蹶不振,就是自尋死路。這一分析仍不能使人心悅誠服,他的生活觀念為何一下子出現如此巨大的波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是情緒不能抑製之所致,即自我情感控製能力極端薄弱。盧剛事件給了現代人一個重要提示:控製好你的情緒,避免走入歧途!

要控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了解自己情緒的種類,所謂知其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人的情緒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愉快的情緒如快樂、舒暢、開朗、恬靜、和悅、好感、豪爽等。這類情緒給人體以適度的良性心理按摩,有利於健康和長壽。現代心理醫學表明,一個人如果情緒良好,這將使整個機體協調,充滿活力,身體自然也健康。

另一類是不愉快的情緒如憤怒、焦慮、害怕、沮喪、悲傷、不滿、煩惱等,這類屬於不良情緒,可刺激人體的器官,從而,有害健康和長壽。

常見的不愉快情緒有以下幾種:一、焦慮情緒: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安情況而又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

二、抑鬱情緒:抑鬱是以情緒低落、悲傷和失望為主要特征的,另外還常伴有失眠、早醒、興趣減退等症狀,嚴重的抑鬱情緒甚至會導致自殺。

三、恐懼情緒:恐懼是以往對某些事物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的不合情理的強烈緊張不安的體驗,同時伴有回避行為。

人的情緒化大致由不合理念和現代的生存環境所引起。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們的情緒困擾和許多心理總是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心理學家們認為,不合理信念有三個主要表現: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絕對化的要求,就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分發生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絕對化要求的信念,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當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糟糕至極,是指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會是一場災難的想法。

我們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這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高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給每個人帶來思想的深刻變革,必然要求心理的應變性和適應能力進一步加強。可是,傳統的心理是傾向穩定、保守的。在這新舊交替造成的強烈反差中,許多心理素質較差的人由於無法主宰自我而導致浮躁、困惑等心理。而有韌性心理素質的人則能很好地控製情緒,以適應外界變化。可見,“情緒控製”歸根到底是增強適應社會能力的需要。可以想象,一個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很好地把握的人,他是不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命運中牢牢掌握生命的槳舵,駛向成功的彼岸的。

可悲的是,更多的人在熱衷於追求高學曆、熱門職業中、高薪收入等的同時,卻往往忽視對自我情感的關懷和控製,從而導致意想不到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