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清官直臣命運多舛(1 / 3)

《包青天》reference_book_ids\":[7224053874582096948,7029245634955709447]}],\"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4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宋史》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55059742,726338953561715818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自古以來,正直的官吏有的為民請命,有的舍身護法,雖是為了維護封建帝王的家業,卻也掩飾不住他們的人格和道德光輝。這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這樣的官吏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乃至將來都會為人稱道。

1.範仲淹:腐敗王朝的強心劑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範仲淹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與許多人氣風靡一時的政治明人一樣,範仲淹的早年也是飽經磨難的。兩歲的時候,父親意外去世,不得已,母親改嫁一戶朱姓富豪。不過,可貴的是,範仲淹並沒有像林黛玉一樣天天玩寄人籬下的傷感,而是每日刻苦攻讀。據說他為了砥礪心誌,特意跑到附近長白山上的寺廟裏讀書,經常青燈伴孤影,一看就是一夜,每當東方欲曉,和尚們都開始起床了,他才開始睡覺。範仲淹的生活將艱苦發揮到了極致,他每天煮上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蘸著韭菜花吃下,就算是一頓飯。雖然生活清苦,但他毫不介意,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讀書上。朱家子弟各個不學無術,花天酒地,範仲淹看不慣,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煩了,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範仲淹聽了,覺得不對勁兒,這分明是說自己不是朱家人,便繼續追問,朱家子弟覺得失言,便不再言語。但是有人告訴他:你非朱家人,乃姑蘇範氏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範仲淹聽完後深深地受到了刺激和震動,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辭別母親,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那時候的南京,人煙稠密,名校如雲,其中應天府書院更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有許多奮發向上、年輕有為的學生,還有許多操行方正、德才兼備的老師。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誌同道合的同學相互切磋,又有名師可以請教,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而且學院免收學費,這自然是範仲淹求之不得的。

在應天書院,範仲淹晝夜不停地苦讀,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範仲淹沒有經濟來源,因此,他的食物也很不充裕,有時連粥都喝不上,為了節省,一天隻能喝一頓粥。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他父親是南京留守,這個同學回家把範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他父親聽後覺得範仲淹久後必能出人頭地,於是就叫人給範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飯菜都放壞了,仍不見範仲淹吃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麼不吃?範仲淹竟然說:“並不是我不領情,我已吃慣了粗茶淡飯,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

後來宋真宗出遊路過南京,整個城市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要一睹皇帝的容顏。應天府書院的學生都跑出去了,唯獨範仲淹卻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皇上真的來了,千萬別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範仲淹頭也不抬,隻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遲。”說完仍舊繼續讀書。結果果然第二年金榜高中,見到了皇帝。

範仲淹的仕途剛開始也很不順利,十幾年之間一直給別人打下手兒,領導換了幾個,官卻沒見升。不過可貴的是範仲淹既不抱怨也不氣餒,天天埋頭苦幹。因為功勳太卓著了,再打壓也打壓不住了,範仲淹升任京官了,做了一名皇家圖書館的管理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個虛職,不過範仲淹同誌的工作做得一點也不虛。天天當著領導的麵提意見,屢次搞得當時掌權的劉太後下不了台。好心的人勸他,他卻說:“我的官職不高,可是每年也有300貫銅錢的俸祿,相當於2000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食俸祿,而不去為國家分憂,這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兩樣呢?人都說犯顏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策,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會不犯錯誤,百姓才能沒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不過,畢竟像李世民這樣的名君已幾近絕跡了。果不其然,沒多久,範仲淹就被貶了。

對於範仲淹來說,這隻是一碟小菜。範仲淹仍舊埋頭苦幹,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美名,沒多久又回到了京城當官。當時的開封達官顯宦頗多,誰在這裏任知府誰頭痛。範仲淹走馬上任,毫不留情地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僅僅幾個月,濁氣橫行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宰相呂夷簡利用職權,將自己的親信、黨羽安插在要職上,與朝中的其他官僚相互勾結,使朝堂之上充滿了陳腐汙濁之氣。範仲淹和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對他的這種行徑非常痛恨,經常向皇帝進言,可是皇帝卻視而不見。後來範仲淹把京官晉升情況繪製成一份《百官圖》,提醒仁宗說:“官人之法,人主當知其升降遲速之序,進退沉浮之事不宜全委宰相,陛下不可不察。”呂夷簡憤怒了,時刻尋找著機會報複。哪知還不等《百官圖》之事平息,範仲淹打出第二招,連寫了四篇政論文呈給仁宗,分別是:《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為了說話語氣稍微委婉一點,範仲淹補充道:“漢成帝相信張禹之言,不疑舅家,故有王莽之禍。臣恐今日朝中亦有張禹之徒,壞陛下家法,不可不早日除之,以絕後患!”顯然,此話矛頭直指呂夷簡,呂夷簡徹底被惹毛了,不久範仲淹又被貶官為饒州知州(今江西鄱陽)。

這一次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京師竟然發生地震,直史館葉清臣趁機上疏仁宗皇帝,說範仲淹被貶是上天預警,請仁宗召回範仲淹,沒辦法,天子再厲害,也是老天爺的兒子,仁宗隻好讓範仲淹為潤州(今江蘇鎮江)知州,這樣離京城更近點。

後來原本臣屬大宋的黨項族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建國號大夏,還沿宋朝邊境部署了10萬人馬。麵對突生如此變故,以仁宗為首的君臣頓時亂成一團,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主攻,有的主守,仁宗也舉棋不定。邊境上就更狼狽了,由於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平常又缺乏訓練,戰鬥力極其低下。帶兵的將帥也多是皇帝的親戚故舊,根本不懂軍事,如此弱旅如何對付得了西夏虎狼之師?

第二年正月,元昊大軍進逼延州(今陝北延安)。延州是西夏軍出入的必經之地,延州知州範雍一聽說西夏軍來犯,嚇得緊閉城門不敢出戰,忙遣人去調援軍。不料元昊早有埋伏,援軍剛到就陷入重圍,死傷甚眾,幸虧這時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元昊怕被風雪困住,匆忙撤兵而去,延州才未陷落。

形勢嚴峻,有人為仁宗皇帝出主意,何不找範仲淹商議此事。仁宗一聽,馬上召範仲淹入朝,先是恢複官職,後又讓他出任陝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今陝西西安一帶),這時的範仲淹已經52歲了,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當仁宗命他來收拾殘局時,他欣然應允,絲毫沒有推脫,風塵仆仆來到處境最險惡的延州。此時的延州,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生機,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舍被焚燒成了廢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範仲淹的心情十分沉重,當即寫下一首《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他發誓要像當年東漢的竇憲擊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紀功而還那樣,保衛邊疆,讓百姓安居樂業。

範仲淹馬不停蹄地視察這一帶地形和邊防守備,積極聽取守邊將士的意見,視察歸來後,廢寢忘食地思考對付西夏的戰略方針。範仲淹認為:宋軍人數雖多,但戰鬥力差。西夏軍人數較少,但兵強馬壯,戰鬥力強,西夏境內山川險惡,沙漠廣袤,其都城又遠在黃河以北的興慶府(今天的銀川市)。所以,一旦交戰,糧草輜重很容易遭到敵兵截擊,如果糧餉接濟不上,就有被殲的危險,不宜采取深入敵境大舉進攻的方針。西夏雖然能戰,但是經濟實力薄弱,糧食不足,絹帛、瓷器、茶葉等都需從宋朝輸入,這又是它的致命弱點。隻要宋軍堅壁清野,修固邊城,經濟封鎖,同時精練士卒,在西夏軍大舉進攻時,扼險堅守,這樣,西夏軍就無隙可乘,鋒芒受挫。宋朝人口眾多,兵源充足,而西夏人口少,兵源自然後備不足,這也是西夏的一個弱點。以上關乎兩國勝負的決定性條件,宋朝占兩條,所以,根據這種情況,範仲淹向朝廷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為主的禦夏方針。這是一個符合客觀情況的戰略決策,但是當時卻被不少人認為是怯懦的表現。但是幾次進攻之後,宋軍都大敗而歸,仁宗方信範仲淹之言,放棄了進攻方針,采取守策。

宋朝皇帝在詔旨中曾規定戍邊將領的禦敵方法,一旦外敵入侵,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禦。範仲淹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隻以職位高低作為出陣先後的標準,這是自取敗亡。”於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幹的人代替他們,他又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000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範仲淹從本地招募士兵,因為本地人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鬥誌較強。範仲淹又選拔了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尤其是狄青,為宋王朝守境安民、衝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宋王朝也沒虧待他,讓他做了樞密使。當然這一切與範仲淹的栽培密不可分。

此時西夏由於長年用兵,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百姓怨聲載道,無力戰爭,宋朝也不願再打下去了。這樣,雙方又達成和平協議。

宋夏局勢和緩後,仁宗便將範仲淹調回東京,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龐大臃腫,但行政效率越來越低,再加上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國家財政卻入不敷出。不少有遠見卓識的官員連連上疏要求宋仁宗進行改革,仁宗也意識到了危機重重,決心改革弊政。於是,宋仁宗召見範仲淹等人,賜給他親筆寫的詔書說:“你們為國盡心,不必有什麼顧慮,凡是急需改革的事,趕快提出來。”範仲淹一貫主張改革,早在天聖五年,範仲淹就曾洋洋萬言上書朝廷,提出一係列建議。現在仁宗提出改革之事,他更覺得責無旁貸,他對人說:“皇上信任我,不過,事情總有個先後緩急,長期積累的弊病,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革除啊!”於是範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10項改革主張,呈給仁宗後,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讚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於是,北宋曆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範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

範仲淹負責全麵的改革工作,他選派了一批精明幹練的按察使去各路檢查官吏善惡。如果按察使報告哪個官員不合格,經核查屬實就毫不留情地免職,樞密副使富弼見範仲淹罷免了一個又一個官員,不免有點擔心,從旁勸止說:“您一筆勾掉很容易,但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範仲淹聽了,用筆點著貪官的名字憤慨地說:“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在範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貪官汙吏被除名,很多有才能的官員被提拔上來,官府辦事效能提高了,暮氣沉沉的北宋王朝開始有了起色。但是,這場改革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製了大官僚的特權,因此這些人對範仲淹的新政恨之入骨,於是這夥人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

曾作過西北統帥的夏竦,由於貪汙橫行被免職,他惱羞成怒,蓄意報複,他到處宣揚,誣陷改革派陰謀另立皇帝,於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仁宗對這件事也產生了懷疑,同時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最後徹底失去了改革的信心。一年前慷慨激昂,勵精圖治的仁宗終於在守舊派的壓力下,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範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並將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都相繼逐出朝廷。慶曆新政雖然失敗了,但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範仲淹被貶到鄧州後,身體很差,這時,他昔日好友滕子京從嶽州(今湖南嶽陽)來信,請他為重新修葺的嶽陽樓作一篇記。範仲淹為了激勵被貶的朋友們,便一口答應了好友的請求,揮毫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範仲淹用洗練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同時借景抒情,勸勉失意誌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範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也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範仲淹的思想和行動,贏得了後世人的敬仰。

後來範仲淹又輾轉在青州、杭州為官。仁宗皇佑四年,範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64歲。不過他的人氣卻絲毫沒有減少,他逝世的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歎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基本上把他當關公一樣供奉下來,個別情緒激動的人還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悼,齋戒數天才散去。而後來的曆代仁人誌士也紛紛以範仲淹為楷模,學習效法,他的《嶽陽樓記》更是被選入了中學教材,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2.包拯:青天的來由

黑臉月牙,一身正氣,忠正耿直,鐵麵無私,這是一千多年來包大人的經典形象。縈繞在他身邊的人物,除了真實存在的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外,又合理地配上了劍俠展昭、書生公孫策等人物。關於他的影視作品,除了早年的關於中年包拯的《包青天》外,又接連拍出了《少年包青天》係列偵探劇集。那麼,真正的包拯是什麼樣子呢?他又為什麼被稱為青天呢?

第一,斷獄英明、避免冤假

北宋仁宗天聖五年,29歲的包拯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實職為建昌知縣。有一天,一個農民的耕牛被人割了舌頭,耕牛滿嘴淌著鮮血。這個農民牽著牛來衙門告狀,請包拯找出割牛舌的盜賊。包拯沉思片刻,若無其事地說:“耕牛已經無法再耕田了,你回家把牛殺掉吧。”這個人不明白包拯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便說道:“大人,我的牛讓人割去舌頭,夠倒黴的了。你再讓我把它殺了,這可是犯國法啊!”包拯說:“你隻管回去殺牛賣肉,別的不用多問。”那人雖仍不明白,但對包拯斷案如神的威名早有耳聞。於是,回家真的把牛殺了。其實,這是包拯有意設下的圈套,他要等著割牛舌人自投羅網。不久,果然有人來控告,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包拯等告狀之人述說完畢,慢慢說道:“你為什麼要割了人家的牛舌頭呢?反而來控告人家?”這個人一聽,頓時啞口無言。包拯一聲令下,命人將其拿下,這個人又驚又怕,隻好從實招來,乖乖地束手就擒。

第二,不畏權勢、為民做主

包拯為官,處處以百姓利益為重。他任開封府府尹時,首先改革不合理的訴訟程序。原來百姓有冤要訴,須把狀紙交給“門牌司”,再由他們收轉。這就給一些人造成了勒索錢財的機會。包拯洞悉其中弊端後,撤銷了“門牌司”,要申冤的百姓可以直接到開封府的大堂上投遞狀紙,避免了“衙門口衝南開,有理沒錢少進來”的後果,老百姓有理無錢也能申冤雪恨了。

開封城達官顯貴、皇親國戚遍布,此地的府尹是最難當的。開封城裏有一條惠民河,是由江南向開封漕運糧物的重要航運。惠民河兩岸風光秀麗,交通便利。因此,許多達官顯貴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在此修建府邸。惠民河兩岸原本居住的平民百姓,全被擠到了低窪地帶。如果遇到雨天,河水泛濫,兩岸百姓房屋全都被淹,惠民河成了一條“害民河”。包拯聽說過開封往年也曾下過大雨,但河水卻並未曾泛濫成災啊,今年這是怎麼了?包拯滿腹狐疑,為了弄清河水泛濫的原因,就帶人親赴河道察看災情。經過周密調查,他終於查清了河水泛濫的主要原因:河道擁塞不通、不能排水是造成惠民河河水泛濫的主要原因。兩岸有錢的達官顯貴私自在河上攔壩築堤,將河水引入府邸,在裏麵種花養魚,修建了亭台水榭,建成水上花園。河道因此變得狹窄、淤塞。一旦大雨到來,河水猛漲,無法排洪,哪有不淹的道理?因此,要想解決河水泛濫的問題,就要將這些堤壩挖掉,疏通河道。於是,包拯決定去堤開河,徹底整治惠民河河水泛濫的問題。

消息傳出,兩岸的達官顯貴反應不一:有的托人求情;有的輕蔑一笑——量他一個小小知府,也沒這個膽;有的揚言,誰膽敢拆他們的花園,就先讓他自己身敗名裂……氣氛一時緊張起來。一些怕事的人勸包拯別再追究此事,但包拯不為所動,決心一查到底。他對同僚說:“包某為民興利,為國除弊,何懼之有?”包拯知道這些達官顯貴不好惹,一定要抓到確鑿的證據,不然就很可能被反咬一口,於是他命人畫了詳細的地圖,讓私築堤壩的達官顯貴交出地契。審驗這些地契後,發現有許多是偽造的,這下包拯心裏有了底。他有了充分的證據,便下令把私自建築的堤壩和花園統統拆毀。同時把名單報到皇上那裏,請求嚴厲製裁這些人。這一招果然好使,沒有誰再敢鬧事。有幾個自恃權高位重的人不服氣,跑到仁宗那裏去告狀。包拯並不害怕,當場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非法建造水上花園致使河水泛濫,仁宗也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再為這些人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