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清官直臣命運多舛(2 / 3)

第三,不畏權勢、敢懲大奸

張堯佐是仁宗貴妃的伯父,這個人沒什麼真才實學,卻極善投機鑽營,特別是最會討好皇上。仁宗晚年貪戀酒色,不理國事,每天隻知道宴飲享樂,後宮藏著無數美女,隻要高興,賞賜動輒數以萬計。張堯佐摸準了仁宗的脾氣,極盡巴結獻媚之能事,為仁宗廣搜美女,遍尋山海奇珍。在仁宗高興時,還不失時機地談幾句“治圖方略”、“用兵之道”。這一招果然靈驗,把仁宗哄得不亦樂乎,仁宗一高興,就封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等要職。

仁宗的冊封聖旨一下,滿朝震驚,包拯聯合一些正直的群臣極力進諫,懇請皇上收回成命,仁宗不聽,反而說:“張堯佐是個人才,朕不會看錯人的。”張堯佐一見有人撐腰,於是四處散布謠言,說包拯此舉是出於對他的嫉妒,並且氣焰囂張地狂言:“看誰敢動我張堯佐一根汗毛?”一些大臣膽小怕事,懾於張堯佐的淫威,不敢再言此事。可是包拯卻不為所動,連續上本彈劾此事,尖銳地指出:賞者必當其功,不可以恩進;若濫賞必行,必然有損於皇帝尊嚴,使朝綱紊亂。由於包拯的力諫,仁宗怕群臣不服,迫於輿論壓力,最終免去了張堯佐的官職。同時規定一條:凡是後妃家庭成員,今後不得擔任國家的軍政要職,徹底杜絕了外戚專權的源頭。

“七彈王逵”是包拯又一著名的彈劾案。王逵是仁宗麵前的紅人兒,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轉運使。每到一地,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任湖南轉運使時,許多百姓被他逼得逃往深山,人們對他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就把他的名字刻在木偶上,時時鞭打以發泄心中的憤恨。當王逵調走時,百姓們聚會慶賀,接連三天張燈結彩,通宵達旦。王逵雖是巨貪,由於他經常把搜刮來的錢財分一部分進奉給朝廷要員,因此官運亨通。一旦有人告發,王逵便進行誣陷、排擠。洪州知州卞威基於民憤告發王逵,王逵隨即捏造罪名逮捕卞威下獄,並且株連五六百人。包拯屢次上書彈劾,仁宗把王逵貶為徐州知府。由於王逵交際廣、行賄多,不久又官複原職。包拯得知,第七次上書,痛斥王逵作惡多端,指責其“累任皆慘虐不法,降黜差遣,縱該赦宥,不可複任原職,乞迫還敕命”。由於包拯的據理抗爭,仁宗最終罷免了王逵,趕出朝廷,永不錄用,為民除了一大害。後來,包拯七彈王逵的故事被編成評書和戲劇,在民間廣為流傳。

第四,無私無畏、法不避親

端硯被譽為中國諸硯之冠,產於廣東古端州端溪水一帶!曆來被達官貴人、名人雅士所珍愛。南宋民族英雄嶽飛有一塊自用的端硯,背麵鐫刻有銘文:“堅持、守白、不懍、不緇。”寄寓自己“精忠報國”之誌如磐石之堅。此硯後為文天祥所得。文天祥得硯後,又在旁邊刻下銘文:“硯雖非鐵磨難守,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

端硯是朝廷貢品,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因而很多在此處任知州的黑心貪官,經常以上貢的名義,隨意多征幾十倍的硯台來送給權貴們。包拯任端州知州時,下令工匠隻按照上貢朝廷的實際數目製造,他自己沒拿過一塊硯台回家。他離任時,隻身而行,端州百姓仰慕他的清廉,感念他的恩德,特意製作了一塊上好的硯台送給包拯。包拯執意不收,他對這些百姓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但這硯我不能收。如此自然清白之物,絕不容絲毫的玷汙。我要為自己,為端州這塊好地方,也為這麼好的端硯留個好名聲。”百姓知道包拯肯定不要這硯台了,就將端硯偷偷地放在他的行李中。行至半路,包拯發現了硯台,但已無法送還。包拯拿起硯台,仔細端詳了半天說:“真是塊好硯啊!”他看著路旁一泓碧藍的湖水,自語道:“我為你找個好去處吧。”說罷,就把硯台投入湖中。那硯果然不凡,落硯處有一座沙洲,人稱“墨硯沙”,有人寫詩讚曰:“星岩朗耀光山海,硯渚清風播古今。”這自然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寄托了人們對清官的愛戴和仰慕。

包拯出任過許多地方官,尤其是在廬州任上,這對他是一種考驗。因為,廬州是他的家鄉,親朋故舊,熟人熟事,容易受人情左右,包拯又是個至仁至孝的人,麵對故裏鄉親,他還能做到鐵麵無私嗎?

果然,包拯到任不久,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案子。

這天,包拯正在府中理事,忽報門外有人喊冤。包拯即刻升堂問案,原告、被告被傳喚至大堂之上,包拯不免吃了一驚,被告竟是自己的堂舅!但包拯很快就定下神來,他抬頭看了看堂外黑壓壓的人群,心情顯得很沉重。堂舅見包拯端坐在大堂之上,頓時氣焰囂張起來,包拯喝令堂舅跪好,然後讓原告如實稟告。這時,他才知道,堂舅倚仗他是知府,經常胡作非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百姓都懂這個道理,所以受欺負的人一直忍氣吞聲,無人敢來告狀。直到今天,才碰上這麼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把這位“堂舅”揪到了公堂上的人。傳喚了其他幾個證人後,包拯確認了堂舅的可惡行徑,不覺大怒,當堂命差役依法責打其堂舅70大板。消息傳開,百姓拍手稱快,盛讚包青天鐵麵無私。自此,族人中再也沒有人敢為非作歹了。當初,包拯剛一調任廬州知府時,親戚朋友奔走相告,個個笑逐顏開。以為這下好了,不管做什麼,都會有人為他們撐腰了。但事實很快就令他們大失所望,包拯居然“六親不認”,那些企圖仗勢淩人的人,不僅沒討得便宜,反而得到了嚴厲的處罰。家鄉的人這才親睹了“包青天”的公正、威嚴。

有人不理解包拯,說他無情無義。其實,包拯何嚐不熱愛這故鄉故土、父老鄉親啊。但他是朝廷命官,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和法製的尊嚴,還有他自己的正直和良心。所以,不管是誰,隻要觸犯刑律,包拯一律將其繩之以法。即使自家親戚,也不能留一點情麵。舊時戲文《鍘包勉》、《包公賠情》雖為虛構,但戲中那個大義滅親、剛正忠直的包公形象,卻達到了高度的真實。在忠與孝發生衝突時,包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忠,這種忠是一種責任、一種信任,是一個忠臣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第五,不懼流言、挺膺負責

縱觀中國曆史上的清官,總會有榮辱、毀譽之詞,包拯也不例外,尤其是“蹊田奪牛”事件,包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言攻擊,就連正直淵博的歐陽修也對包拯頗有微詞。

這件事的主角叫張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張方平才智超群,是當時的天下奇才。出仕後,他曾上《平戎十策》言破敵之道,亦曾奏免橫賦40萬,減鑄鐵錢10萬緡。任三司使時,張方平上《十四策》以論國事。仁宗接到他的奏章,一直看到半夜,連連稱是。

但是,張方平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在三司使任上,倚權仗勢巧取豪奪。有人把這事上奏給了仁宗皇帝,卻遲遲不見反應,包拯知道仁宗有意袒護張方平。於是,他上書彈劾,在奏章中言辭犀利地說:“張方平身為朝廷重臣,上不兢兢業業為朝廷盡忠,下不全心全意為百姓謀利,反而倚仗權勢聚斂財富,用皇上所給的權力謀取私利,這樣的人不配做官!”仁宗接到奏折後猶豫再三,招來包拯說:“張方平恃權斂財,固然有錯,但他有功於朝廷,辦事精明強幹。把貪汙的錢財退出來就是了,何必罷他的官呢?”包拯堅決不同意,他說:“越是這樣的人越不能縱容,這種人的‘精明強幹’一旦用在邪道上,危害更大。至於張方平以前的貢獻,是他為官的本分之事,又怎麼能功過相抵呢?”

仁宗聽了包拯這番話,覺得有道理,罷免了張方平的官職,改由宋祁代之。誰知包拯還是不答應,他以宋祁昏聵無能為由,請皇上再換能人繼任,結果剛剛上任的宋祁也被罷免。這下仁宗為難了,一時間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仁宗問包拯:“你看別人都不行,你來幹。”包拯並未推辭,慨然從命,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兼任了三司使。對此,歐陽修很有些看法,他說:“包拯正是《左傳》中所說的,‘有人牽牛踩了別人的地,地的主人不僅責罰了牽牛人,還把人家的牛也搶奪過來’。包拯奏請皇上罷了張方平的官,這懲罰已經夠重了,但他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此次,生性耿直的包拯並未前去找歐陽修理論,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待在家裏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因此引得人們議論紛紛。褒獎者認為包拯這是顧全大局,非議者認為這是包拯做賊心虛。此事未見包拯自己陳說是非。“蹊田奪牛”之事到底是包拯秉公從事,還是耍弄權術?隻有留待後人評說了。不過,從包拯的為人、地位和他做官的原則看,該不會貪戀這一官半職的。

其實,包拯是否覬覦權位,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任上做了些什麼。《宋史》記載:包拯在三司使任上,廉潔守法、秉公辦事。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過去,一些小官吏欠公家錢財長時間還不上的,大多被處以拘禁。包拯上任後認為這樣做徒勞無益,就改用安撫政策,把抓來的人全都放了。這一招果然靈驗,欠錢人感恩戴德,又懾於包拯的清正威嚴,很快就把欠賬還清了。

因此,即使包拯有如歐陽修所指的有巧取權位之嫌,從客觀上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第六,上書言事、改革弊政

包拯為官始終以關心天下百姓疾苦為己任,他能清醒地認識到維護百姓利益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因此做了許多有利於百姓,當然也有利於國家、皇權穩定的事。

在政治上,包拯主張整頓和改革弊政,建議裁撤冗官,改革選人用人製度。北宋仁宗時,授官製度極其混亂,官僚機構龐大臃腫。皇族皇室還在繈褓之中,就可以授官。僅慶曆七年一年內,單是屬籍皇族授官的就有一千多人。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的家族可以授官;文武官員中地位高的家族親屬可以恩蔭授官;此外,如遇荒年,地主肯開倉出糧出錢,也可以授官;甚至朝廷可以公開賣官,出錢6000貫給予簿尉官,出錢萬貫給予殿直官等。除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員,更是“不計其數”,大約三員守一缺。這僅指朝中而言,地方州縣官吏,更是多到數不清的地步。包拯曾上書力主裁撤冗官,反對濫設官職,任意封官許願。同時主張官員年屆七十必須離職,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北宋冗官成災的問題。

經濟上,包拯一方麵主張壓縮開支,一方麵主張不能苛剝平民。陝西秦隴斜穀專門置辦造船用的木材,隨意向老百姓攤派征收,這裏的7個州負責提供造河橋用的竹索,多達幾十萬,包拯調查屬實後上奏朝廷,請朝廷停止這些攤派。

一次,他巡視山西,見成千上萬頃良田沃野被用做牧馬場,就上奏朝廷,請朝廷把這些良田全部給老百姓耕種,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包拯還請求不要輕易大興土木,禁止妖妄荒誕的事情等等。此外,包拯還主張方田均稅,嚴格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偷稅漏稅。可見,包拯的經濟主張和措施的確利國利民。

在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麵,包拯同樣認為民富則國強,他認為現行的邊防措施,不利於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積極建議朝廷加強邊境的戰備,增強國防與軍事實力。包拯建議增強國防軍事實力不能無辜增加百姓的負擔,豐收之年,可以購買當地農民的糧食,儲備起來用做軍糧,以減少運輸困難。

第七,直言政事、敢犯天威

包拯為人剛直,敢於忠言直諫,從不趨炎附勢。在皇帝麵前,包拯從來都是直言不諱,冒犯天顏那是家常便飯。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進諫。他上奏說:“太子空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遲遲不立太子,這是為什麼?”仁宗說:“你想讓誰立為太子呢?”包拯說:“我沒有什麼才能而擔任朝廷官職,之所以請求皇上預立太子,是為國家長遠著想。陛下問我想讓誰做太子,這是懷疑我啊。我年事已高,又沒有兒子,並不是謀求好處的人。”皇帝高興地說:“我會慢慢考慮的。”由於包拯“有直節,著在朝廷”,對包拯的提議,“朝廷多施行之”。

包拯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不僅受到當時百姓的仰慕,也使一些有正義感的官吏從內心感到欽佩,歐陽修稱他“天姿峭直”,連仁宗皇帝也格外尊重他的意見。

包拯63歲那年去世。包拯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聞聽他去世的消息,“忠黨之士,哭之盡衷,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聞於衢路”。

包拯的逝世,仁宗悲痛不已,派專人護送其靈柩到合肥,安葬於合肥城東50裏大興集。今合肥包公祠裏有一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不過這並不是他唯一的祠堂,在他當官的開封同樣有一個包公祠。後來又有許多以他為題材的戲曲名段,現在他又給流行歌曲帶來了創作靈感,什麼“開封有個包青天”,什麼“頭上一片青天”等等。

一個人的功過是非,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從包拯的一生的表現來看,他確實無愧於“青天”這一稱號。

3.海瑞:貪官的克星

海瑞,又稱海青天,他是僅次於包青天的二號清官,一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別是他那次抬著棺材罵嘉靖,更是一時榮膺官場人氣之王。其實,在痛罵嘉靖之前,海瑞就曾嚴辦過不法的上級官吏。

早在任浙江淳安縣知縣的時候,海瑞同誌已經露出這方麵的過人天賦了。

一次,都禦史鄢懋卿借察看全國鹽運的機會到南方巡遊,進入了浙江地界,照例得收點勞務費。果然,一路之上,各地方官員及時地奉獻出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美女,以表達擁護之意。海瑞聽說此事後憤恨不已,決定戲弄一下鄢懋卿。

這天,鄢懋卿像往常一樣,在淳安縣等著在歡迎聲中表達對當地官員的關切和慰問,可是快要進入縣城了,別說歡迎的隊伍,竟然連個人影都沒有。鄢懋卿正感到納悶,忽然前麵匆匆忙忙走來了兩位衣衫破舊、形似乞丐的人向他參謁。鄢懋卿異常憤怒,喝道:“你們是什麼人?膽敢來這裏撒野!”走在前麵的那個人朗聲答道:“淳安縣知縣海瑞,前來恭迎大人。”鄢懋卿一聽,簡直是火上澆油,他早聽說過海瑞的事,但拿不準眼前這位是不是海瑞,厲聲叱喝:“膽大狂徒,竟敢冒充知縣!”海瑞鎮定自若地答道:“下官正是淳安知縣,前來迎接大人!”鄢懋卿這回相信眼前這位就是海瑞,便大聲嗬斥道:“大膽的淳安知縣,竟敢目無朝綱法紀,如此破爛裝束,不乘官轎,不帶隨從,哪有為官的體統?難道你要有意羞辱本官嗎?”海瑞施了一禮,不緊不慢地回答說:“下官不敢羞辱大人,下官每日隻知治理百姓,百姓安居樂業,就自以為為官得體了,別的無從知曉,今蒙大人垂訓,才茅塞頓開,隻是不知違反了朝廷的哪一樣法紀?”鄢懋卿馬上意識到海瑞早有準備,並不好對付,但他並不就此甘心,他想讓海瑞言語有失,也好治罪,於是說道:“你果然是一個愛民的好官,治理淳安,都是你一人的功勞嗎?”海瑞說:“我怎敢貪功,下官食朝廷俸祿,奉皇命行事而已。因淳安縣地瘠民貧,沒什麼物產,又屢遭倭寇蹂躪,民生凋敝不堪,所以下官減免一切官員的車服駕儀,還請大人原諒!”海瑞回答得天衣無縫,鄢懋卿氣哼哼的,卻又無話可說。鄢懋卿不傻,他明白在海瑞這裏撈不到什麼油水了,隻好勉強說道:“你說得有些道理。但此次我奉命外出巡視,暫且借貴公署住一晚,應該沒問題吧!”海瑞忙說:“理當如此,理當如此,下官已經為大人準備好了,就請大人進衙。隻是小小淳安縣實在貧乏,難以拿出什麼好的東西來款待大人,還請大人不要見怪!”說完,就將鄢懋卿等人領入縣衙之中。

更為出人意料的是,海瑞竟然親自充當差役,讓自己的妻子、女兒充當婢女,要熱水有熱水,要米飯有米飯,照顧得那是相當周到,搞得這位都禦史有苦難說。第二天一大早,就不辭而別了。

浙江總督胡宗憲由於路過淳安沒有撈到油水,便故意找茬兒。在住驛站的時候,隨便找了一個借口把驛站的官吏倒掛在樹上毒打。海大人聞訊趕來,怒火中燒,想馬上發作。不過顧忌到胡宗憲是嚴嵩的黨羽,便又暫時壓抑住感性,釋放出理性,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

海瑞當即分開眾人,徑直走進來。還沒等這個惡少開口,便指著他厲聲喝道:“哪裏來的狂頑,膽敢如此撒野?”旁邊站立的人嚇出一身冷汗,連忙小聲提醒他說:“這是總督胡大人的公子。”海瑞故意裝出吃驚的樣子說:“胡說!這怎麼可能呢?胡大人一向勤政愛民,教子有方,怎會有這種狂妄之徒呢?這個刁徒分明是潑皮無賴,假冒胡公子之名,來此行凶訛詐,左右還不將其拿下!”左右人受慣了胡公子的氣,正巴不得有人給出口氣呢!便不由分說,把這位紈絝公子和他的隨從全部拿下。

這時,有人把驛站的官吏放了下來,海瑞指著胡公子攜帶的幾十個箱子當眾說道:“胡總督清正廉潔,外出巡察時,明令地方官員不要鋪張,更不許行賄受賄。這個狂妄之徒帶了這麼多行囊,肯定是不義之財,還打著胡公子的旗號招搖撞騙,打開箱子查驗便知真假。”

箱子被當眾打開,裏麵果然是白花花的銀兩。海瑞大怒道:“你這惡徒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冒充總督之子,行騙勒索,敗壞總督大人的清名。對這等狂徒,一定要嚴加懲辦!”說完,海瑞不等胡公子分辯,就下令將其拉出痛打一頓,並把他敲詐來的銀兩全部沒收充公,百姓對此無不拍手稱快。

事後,海瑞不敢怠慢,馬上給胡宗憲寫了一封信,說他查扣一名冒充胡公子的狂徒,並且獲取大量贓物證據,為正總督大人清名,已當眾將其治辦,並請總督大人示下。胡宗憲接到信後,有苦難言,無法責怪海瑞,隻好暗自憋氣。憋氣歸憋氣,還要做出樣子來,他一麵嘉許海瑞奉公執法,一麵要求將“假冒”之人押解到總督府,由自己來親自處理。海瑞正打算由此脫身,於是派人將這位紈絝公子及其隨行等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