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清官直臣命運多舛(3 / 3)

其實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來看的話,嘉靖的第一職業應該是道士,做皇帝隻是兼職而已。這位虔誠的道教徒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煉丹服藥,閉關修煉。海瑞為此專門寫了《治安疏》,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疏,據說當嘉靖看到這個奏折的時候,氣得渾身發抖,唰地一下把奏折摔到地上,衝左右侍衛咆哮:“快!快把寫《治安疏》的這個瘋子給我抓過來!千萬別讓他跑了!”,接著心有不甘又讓左右撿起來再讀下去;隨後開始發抖,又摔,又吼……如此循環了多次。不過海瑞倒十分坦然,他早已買好了棺材,平靜地和親朋好友們道了別,慨然走進了死牢。然而海大人的人氣實在太高了,從百姓到百官,從宮女到太監,到處都是海瑞的粉絲。輿論壓力實在太大了,嘉靖也不敢輕易動手,不過他絕不會放海瑞出來,於是,海瑞就一直在死牢裏等死。可是,他最終沒有等到,因為嘉靖已經先死了。令所有人吃驚的是,當海瑞獲知這個死訊時,竟然失聲痛哭。也許有人要說這是海瑞的愚忠,不過,如果我們放在那個年代看這個事,這其實是一種可貴的道德修養。

出獄後的海瑞又在宦海幾經沉浮,不過他的耿直始終未變。他去世時,南京都察院僉都禦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隻見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孝服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裏不絕。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諡號忠介。這一稱號應該是對他的一生的最好的評價。

4.於謙:冤死的國士

在整個大明朝來說,於謙可能不是一位能臣,但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忠臣。而且這份忠是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極端的負責任,而不是忠於某個人。“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看看於謙的這首詩,就知道他是一個純爺們兒。的確,在明朝後期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像於謙這樣的官員真的不多了。可就這樣一位鐵骨諍臣,卻落得個被害死的結局!這種結局,對於謙來說真夠冤的!

於謙青年時期的偶像是文天祥,書齋裏曾懸掛文天祥的畫像,並寫了“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等詩詞來表達對偶像的仰慕之情。當時的政局是:年幼的皇帝明英宗毫無主見,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擅權納賄,驕橫日甚。

於謙時任山西巡撫,他總是喜歡打破慣例,每次進京不帶任何禮物給權貴。這自然極大提高了於謙在人民群眾中的人氣,不過卻引起當朝權貴的嫉恨,尤其是那個王振對他更是恨之入骨。

一次,王振隨便找了一個借口把於謙打入死牢(對於無恥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容易了)。不久,於謙的山西和河南粉絲們紛紛跑到北京,聯名上書申請將已判處死刑的於謙改為無罪釋放。在沒有火車、汽車的情況下,竟然跑到北京來聯名上書(好在山西和河南離北京不遠)?見這情形,無恥的王振乖乖地把於謙從監獄裏又請了出來,不過給了他一個降職處分。可是粉絲依然不滿意,又集合了一萬多人來簽名,請求命於謙再做河南、山西兩地的巡撫。這次連兩地的皇族藩王都加入了粉絲團,就這樣,王振等於打了自己一個耳光,於謙到刑部大牢白吃白喝了觀光了3個月,又大搖大擺地回去了。

不久,連英宗也為於謙的魅力所折服,調他到京城做軍委的副部長。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瓦剌相當猖狂,一次又一次地挑釁明朝。明英宗在王振的鼓動下禦駕親征,結局更是極富傳奇性,一國之君直接做了敵人的俘虜,瓦剌鐵騎長驅直入殺進北京。消息傳到北京,朝野一片混亂,人心惶惶,不少人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南方發展了。在這樣一個合理的時間、合理的地點,一個英雄也很合理地出現了,這次扮演這個角色不是別人,正是從沒打過仗的於謙。他果斷地迎立了英宗的弟弟為新皇帝,然後是憑借視死如歸的精神鼓舞了身邊的軍民,將此前氣勢洶洶的瓦剌軍隊擊敗。

後來,英宗又回來了,不過很自然地被軟禁在南宮。再後來皇帝病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發動奪門之變,把明英宗重新扶上了皇位。很快,他們又捏造了一個謀反的借口把於謙害死了。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於謙遇害之時北京百姓無不失聲痛哭。

5.於成龍:天下第一廉吏

封建社會,為官者能得到皇帝的親自褒獎,是莫大的殊榮。清朝的於成龍是一直廉潔自律,被康熙評為天下廉吏排行榜第一名。

此公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型,44歲時不顧親朋的阻攔,離妻別子,接受清廷委派,到廣西羅城當縣令。

羅城的環境“得天獨厚”,不僅交通閉塞,而且土地貧瘠,更令人難受的是還盛行瘴癘,一度成為朝廷重犯的絕佳去處。據說凡是流放到這裏的罪犯,基本上沒有活著回去的。此外,這裏民風彪悍,隔三差五地會搞一個流血事件增加一下本地的曝光率,在兩年之內導致兩任縣長一死一傷。

於成龍來到此地,驚奇地發現連縣衙門也隻是3間茅草房,而且也破爛不堪,無法居住。不過這難不倒成龍大哥,他很快地找到了一個免費旅館——關帝廟。不過隨行的5個小弟要麼適時地死掉了,要麼果斷地逃跑了。然而於成龍毫不氣餒,雖然不幸生病,卻仍然堅持奮戰在工作前線。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帶著半原始的羅城縣直奔小康而去,在此期間也積累了自己的超高人氣。據說,百姓們每當交稅時,總要留出一點錢,偷偷放到於成龍的辦公桌上。開始,他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百姓回答說:“老爺不額外征收賦稅,又不謀取衣食,這些錢是給老爺買酒用的。”於成龍深受感動,在經過第一、第二、第三次推辭皆不獲準之後,終於隻留下購買一壺酒的錢,其餘全部給百姓退回了。

由於於成龍在羅城的絕佳表現,廣西布政使金光祖將羅城評為全省的榜樣。

3年後,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離開羅城時,他窮得連赴任的路費都沒有,羅城百姓更不希望於成龍走,於是,上演了一出“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裏,哭而還”的感人大戲。

由於表現搶眼,於成龍不久又被提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到黃州時,於成龍發現這裏的盜匪非常猖獗,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敢劫財傷命,於是決定先從治盜開始。為了摸清盜情和每一件重大盜案,他也豁出去了親自幹起了偵探。一人隨時隨地扮演田夫、旅客或乞丐等多種角色,到村落、田間等四處調查疑情,從而對當地盜情了如指掌。

對捕獲的盜賊,如果不是罪大惡極,非殺不可的,他主張慎用刑法,以教為主,采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於成龍在斷案、決獄方麵也整理出一套方法,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症結,排解過許多重大疑案、懸案,使很多錯案得到平反,被百姓呼為“於青天”。由於在黃州的突出政績,於成龍深得湖廣巡撫張朝珍推崇,被舉為“卓異”。

於成龍官職逐漸做大,但是艱苦樸素的作風卻一直沒改。後來升任福建按察使,離開湖北去福建上任時,依然一捆行囊、兩袖清風,開船前,他命差役上岸買了上百斤蘿卜。有人感到奇怪,便問:“蘿卜是不值錢的東西,買這麼多幹什麼?”他很認真地說:“這些東西是我路上的口糧。”

他剛到福建上任,就為當地漁民做了一件好事。當時,清廷與台灣鄭氏正處於敵對狀態。所以,在福建沿海地區實行“海禁”政策。當地一些官吏不顧連年兵禍、民不聊生,動輒以“通海”罪名大肆濫捕,使許多沿海漁民蒙受不白之冤。於成龍在審閱這些案卷時,發現牽連人數極多,有時一次處極刑的就達數十人或上百人之多,有的還殃及婦女和孩子。於是他堅決主張重審,對怕得罪朝廷而勸阻他的人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死不能置百姓的性命於不顧!”在他的主持下,先後使千餘名漁民免遭屠戮而獲釋,沒有錢的還發放川資路費。

他得到福建巡撫吳光祚的賞識,吳光祚專疏向朝廷舉薦,稱於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從此,於成龍得到清廷的賞識和破格錄用。後來康熙帝下旨,委任於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次年春,又召見於成龍於紫禁城,當麵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並“製詩一章”表賜白銀、禦馬以“嘉其廉能”。未逾兩年,又出任兩江總督。

總督是封疆大吏,一個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在赴江寧(南京)上任時,於成龍不住驛站,更不住各地用於迎來送往朝廷命官的公館。他自己買了一輛車,身上帶了些零用錢,供投宿住店用。日常食用極為簡陋粗疏,每頓飯以青菜為主,從沒有雞鴨魚肉,江南人稱他為“於青菜”。在兩江總督任上,於成龍生活依然如故,每天蔬菜幹糧,遇有荒年,還要降低生活標準,用穀糠雜米做粥喝。他說:“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米,用來賑濟饑民。”在他的倡導和率先垂範下,當地大小官員的浪費之風都有所收斂,不敢講排場,一改以前的奢侈之風。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搞搞微服私訪,所以很快了解了各州縣的基本狀況,並有針對性地擬定頒布並施行了《興利除弊約》,其中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15款積弊,責令從弊約頒布之日起,所有積弊必須徹底革除。與此同時,又製訂了《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具體內容包括:“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由於方法得當,整個江南地區,“官吏望風改操”。康熙帝聞後大喜,稱其“寬嚴並濟,人所難學”。

在用人上,於成龍反對論資排輩,認為隻要廉潔有為,就可以破格錄用,為此,他屢次上疏推薦人才。如直隸通州知府於成龍(史稱小於成龍)、江蘇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較有作為的清廉官吏,由於他的舉薦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

那個時代,科舉之路是積聚錢財,提升名氣的唯一路子,在文化發達的兩江地區,科考中的舞弊更是一度成為風尚,官僚、勢豪賄通學政,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屢屢上榜,十年寒窗後滿腹經綸的貧家子弟卻往往落榜。針對這種狀況,於成龍明令規定:一旦發現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則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擬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斃之杖下”,迅速打壓了這股風氣。不僅如此,於成龍還積極發展教育事業,興辦起希望小學,希望中學,即使是在像羅城那樣條件困難的地區也不例外。

後來於成龍死於任所,卒年68歲。官場的各位同事都來吊唁,隻見室內空空蕩蕩,並沒有值錢的東西,床頭放著一個陳舊的竹製容器,裏麵裝有一件綈袍;還有幾隻瓦罐,有的盛了一點粗米,有的盛了用鹽醃製的豆豉。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於成龍去世的消息傳來,江南的百姓罷市,聚在一起痛哭。康熙帝聞聽於成龍去世,破例親自撰寫碑文。

曆史上像於成龍這樣的好官鳳毛麟角,並且幸運的是,他又遇上了康熙這樣的明君。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是遇不上明君,相信曆史也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6.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

有一部電視連續劇叫《躍龍門》,講述的是康熙年間震動朝野的江南科考案,展示了當時“無官不貪”的官場腐敗,不過其中也有一個異類——號稱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

張伯行學曆高,能力強,本來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然而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不善於“團結”同事。“大家都在貪,就你不貪,這不是明顯存心跟大家過不去麼?你想表現自己想升官可以理解,不過這也做得太過頭兒了吧。看以後怎麼收拾你?”以上是張伯行的幾位上司們對他的基本看法,達成了驚人的一致。現在動機已經有了,就差機會了。

機會來了,康熙到江蘇考察,讓總督和巡撫舉薦官員。鑒於張公平時人緣太差,薦舉名單中沒有他的名字。哪知康熙看到之後很生氣,當場發威:“張伯行是個好官,我早就知道,放著這樣的人不推薦,你們怎麼想的以為我不知道麼!”說完又對張伯行說:“沒事兒,我知道你能幹,盡管放手幹,幹出點兒成績,讓他們都看看!”

有康熙撐腰,張伯行更是無所顧慮了。剛到江蘇就發布了一份特殊布告,在全省各處張貼,發動了空前強大的宣傳攻勢。布告全文如下: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事,廉恥實傷;若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布告的大意是:一絲絹布,一粒糧食,都關係到我的名節;一厘一毫的錢財,都是百姓的血汗;對百姓寬厚一分,百姓得到的好處就不止是一分;多取百姓一文錢,我的人格就不值一文錢。交際送禮,是沒有廉恥的行為,如果是不義之財,就要捫心自問,這些東西是從哪裏來的。

張伯行主動帶頭,不但不收一分錢,還經常把自己的積蓄捐出來救濟百姓。他不但堅持自己不貪,還把貪官一個一個都揭發上報了。

有句俗話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知不行,那我就來暗的。張伯行下麵一個做知縣的王小弟,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創造思維科學而又合理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一天,王小弟去拜訪張伯行,當然,他算準了這一次張伯行不在。於是他對張夫人說:“我這有一副畫,送給張大人,別無他意!”哪知張夫人觸電一樣地急忙擺手道:“您趕快拿走,這可不能收。我要是收了,老爺回來不會輕饒我的!”不過這早在王小弟的意料之中,他不慌不忙地說道:“夫人見笑了,這不是什麼禮物,是我畫的一幅畫而已,想請巡撫大人賜教。”看到張夫人遲疑的表情,他又恰到好處地補充了一句:“我改日再來。”張夫人一聽這話,再也不好意思拒絕了,於是就收下了。張伯行回到家,獲悉此事,經過仔細地觀察研究,發現畫軸裏赫然藏了一根金條。

一向細心的王小弟耐心等待了一個多月,見沒有什麼不良反應,認定這次將要實現奮鬥多年的升職夢想,於是便果斷地對張伯行展開二次拜訪。這次,張伯行和藹可親地對他說:“多謝送畫,你的畫確實不錯,皴、擦、點、染,濃墨重彩、陰陽虛實、遠近疏密等表現手法,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我已收下。”王小弟一聽,自然滿心歡喜,清了清嗓子說:“巡撫大人過獎了,還請今後多多提攜。”張伯行說:“你的畫我是收了,但是不能白收。我回贈你一幅字吧。”王小弟一聽,受寵若驚,連聲道謝。隻見張伯行不慌不忙從書櫃裏取出一幅字,交到王小弟手裏。王小弟接字在手,覺得分量不輕,掂了掂,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張伯行肯定把自己送的金條又退回來了,心裏立刻咚咚地跳個不停,臉色也驟然晴轉多雲了,於是匆匆忙忙地拿著張伯行回贈的字畫,灰溜溜地走了。

可見,張伯行不但廉潔自律,還善於靈活地和貪官做鬥爭。他一生和貪官交戰無數次,其中和噶禮的鬥爭最為蕩氣回腸。

噶禮出身相當顯赫,仗著祖上的陰功貪贓枉法,橫行無忌。後來在江南舉行鄉試,因其瘋狂的索賄受賄行為導致榜上有名的全是富家子弟,並且這些子弟們大都是敗家子兒。考生們忍無可忍,一千餘人製五路財神像抬入文廟明倫堂,意謂此番鄉試“惟財是舉”,又有人將貢院門口的匾額“貢院”改成“賣完”,紛紛抗議主考官的舞弊行為。張伯行將此事調查清楚後,立即向朝廷報告。

康熙帝得聞此事後,莫名驚詫,震怒不已,馬上又調來兩個中立派代表戶部尚書張鵬翮、安徽巡撫梁世勳會同噶禮、張伯行在揚州會審。真相很快搞清楚了,有關案犯供認不諱,不過最要緊的是把噶禮也揭露出來。張鵬翮本是一清官,而且也很欣賞張伯行的為人,正是因有張鵬翮的推薦,張伯行才得以出名。不想此次卻陷入兩頭為難的境地:一麵是公理;一麵是權勢。剛巧自己的兒子、安徽(歸兩江總督管轄)懷寧縣知縣張懋誠攤上重案有求於噶禮。經過再三權衡,張鵬翮最終加入噶禮的陣營,打算將此案就此打住,大家彼此握手言和。可是沒想到張伯行愣是不答應,欲窮追到底,徹底查清一切有牽連的人。噶禮又氣又怕,夥同張鵬翮,想方設法加以阻撓。

張伯行向朝廷上表,控告噶禮也參與了這次鄉試的舞弊,接受賄賂,索取白銀50萬兩,作為交換條件,企圖利用職權將這次鄉試中的舞弊案給隱瞞下來,並請求朝廷解除噶禮的一切職務,進行審查。而噶禮此時也沒閑著,開足馬力給張伯行羅織罪名。康熙帝看了張伯行與噶禮互相揭發的奏折,一時真假莫辨,索性下令同時解除兩人的職務,對兩人同時調查。

張鵬翮仍任主審,他繼續袒護噶禮,稱張伯行所揭發的材料缺乏事實,純粹是誣陷。不過康熙帝相信張伯行不會誣陷噶禮,一來,張伯行向來清正自律,不會隨便造謠生事;二來,他對噶禮的不法行為早有耳聞。所以,嚴厲斥責張鵬翮等人徇私,有意替噶禮掩飾。於是,改派穆和倫等人複審,沒想到結果仍是維護噶禮,否定張伯行。康熙帝開始感到事情不像他想得那麼簡單,於是,他又將主審的二人全都解除職務,將事情暫時擱置下來。

有一天,康熙向太後請安時,遇見前來探親的噶禮的母親,順便問起噶、張二人之事。沒想到噶禮的母親竟然一五一十地如實反映兒子不法行為,並說張伯行所奏皆屬實,解除他的職務,確屬冤枉。康熙帝頓時醒悟,憤恨地說:“天下哪個母親不疼愛自己的兒子,連母親都以兒子的行為為恥,這樣的人真是罪不可赦啊!”

康熙帝馬上召集諸大臣和各部門官員,先是嚴厲訓斥張鵬翮執法不公,誣陷好人,然後下旨,將審理此案不公的官員、知情不報的官員立即交有關部門處理,恢複張伯行的職務,最後將噶禮罷官。

一年後,噶禮的母親上都察院控告噶禮忤逆不孝。噶禮喪心病狂,竟然下令廚師下毒藥把母親毒死。按律,噶禮應被籍沒全家,妻子同罪,皆應斬首。康熙最後下旨,賜噶禮上吊自盡。

張伯行恢複職務的消息迅速傳遍江南,人們無不歡呼,舉著“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的條幅跪拜在龍亭前,歡呼萬歲,紛紛向康熙帝“謝恩”,表示願意各減自己的一年壽命,都加給康熙帝,增壽“萬萬歲”,表達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