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大戲中,兔死狗烹的場景屢屢上演,這當然和當朝天子的專製手段不無關係,不過真相往往比現實要複雜得多,除了政敵的蓄意加害以外,那些含冤身死的能臣自身的性格缺陷同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韓信:死於婦人之手
蕭何、張良、韓信同為漢初三傑,而最風光的無疑是韓信,這位仁兄最大的能力是打仗,攻城掠地對他來說就像小孩過家家兒一樣容易。然而,當劉邦得到天下以後,另外兩位老哥一個繼續幹丞相,一個及時隱退,而此前最風光的韓信卻落了一個腦袋搬家的下場,不得不讓後人感歎。
韓信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天才,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每戰必勝,居功至偉。然而,在韓信一路上橫掃各路英雄之時,也是自己悲劇的開始。
當年,楚漢對峙,韓信一時成為可與天下爭衡的力量。謀士蒯通多次力勸韓信坐收漁利,三分天下。然而韓信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始終下不了決心,一直認定劉邦是個講義氣的好主子,覺得背叛人家實在太不好意思了,最後還是決定跟著劉邦混。
按理說,這是韓信脫漢自立的一次絕好機會,他本人勇略超群,又手握重兵,占據齊地,有條件自立為王;蒯通又是一位很有遠見的謀士,有這樣的人為他出謀劃策,他還有何可懼?而他卻優柔寡斷、膽小懦弱,想反又不反,也不敢反,白白錯過了一次良機。
此後的事也證明了蒯通的遠見。項羽兵敗自殺後,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鍾離昧就是一位,被逼得走投無路,就奔往韓信處,韓信念其是舊交,就把他給藏了起來。不久,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他懷疑韓信勾結鍾離昧謀反,下旨命韓信把鍾離昧速速押解進長安,韓信接到聖旨後,卻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就否認鍾離昧在自己這裏。劉邦聽完回報,不覺大驚,認為韓信擁有重兵,違抗聖旨,有反叛跡象。
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後來納陳平之計,佯稱遊覽南方雲夢澤,並在陳地會集諸侯,準備在韓信到來之時趁機將其捉住。
韓信得知此事,心中直犯嘀咕,他不去迎駕,又恐失禮,罪上加罪,去迎駕,又恐遭不測,猶豫不定。屬下見他神色憂鬱,就有人建議,不如把鍾離昧綁了,送給陛下,以了結此事,韓信認為此話有理,卻又不忍心出賣老友,一時難下決斷。鍾離昧看出了韓信心思,便誠懇地對他說:“劉邦本來對你就有戒心,他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就是怕你我二人聯合對付他。你如果把我綁了送與劉邦,他今朝殺我,那麼明日,他也會殺你。”說完,見韓信毫無反應,便嗟呼長歎:“你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懦夫!我真不該來投奔你。”說罷拔劍自刎。
韓信見鍾離昧自殺,割了他的人頭,獻給了劉邦,劉邦一見韓信,不容分說,當即將其拿下,此時韓信感慨萬千歎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今我當如此。”
後來,劉邦覺得雖然有人密報韓信謀反,但沒有證據,加之韓信有功於朝廷,恐怕群臣有看法,於是,將他放了,由楚王降為淮陰侯,以示警告。
此時的韓信似乎有些後悔,一是後悔不聽蒯通之言,如果當初依蒯通之計行事,那現在自己將會是另一番光景;二是不該不聽鍾離昧的勸告,如果按鍾離昧的意見去做,絕不會像今天這樣倒黴,隻因自己性格優柔,缺少果斷,兩次機會都失掉了。結果不但未發跡,反而被軟禁,這絕不是天意,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後來代相陳豨謀反,約好與韓信裏應外合。劉邦帶兵親征,臨行前將內事委托呂後,外事委托蕭何。不料,韓信卻與陳豨串通之事被呂後察知了,呂後聞聽大驚,忙找蕭何商議對策。議妥,欲將韓信騙進宮中再行擒獲,韓信果然中計遭擒。呂後怕夜長夢多,下令立即將韓信斬首。臨刑,韓信仰天長歎:“我不用蒯通之計,反被女子所殺,這豈非天命?”
應該說,韓信被殺不算是天命,是他自己性格的缺陷導致的。他雖有反心卻始終覺得對不起劉邦,不能狠下心來造反,等到別人來滅他的時候,又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得人家是好人,覺不會把自己怎麼樣,到頭來被殺了頭,想吃後悔藥也來不及了。
2.晁錯:稀裏糊塗被殺
晁錯是忠臣,一生為了漢家江山嘔心瀝血;晁錯又是才子,一支妙筆寫了無數錦繡文章;然而晁錯更是一個有爭議的悲劇人物,關於他的死一直也是學術界必爭之課題。
一直以來,晁錯的自我感覺相當良好,一來人家資格老,早在漢景帝當太子時就開始追隨了;二來人家有才華,論時局談對策滔滔不絕。這樣,景帝但凡遇到需要商量的事總是會找晁錯商量,並且商量的結果往往是晁錯怎麼說,景帝怎麼做。於是,晁錯一時間儼然成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這樣的情形本來就容易遭人嫉妒,再加上此公忘乎所以,說話總是一副欠扁的樣子,如此這般,如果還不得罪人的話,實在天理難容。
首先找晁錯麻煩是宰相申屠嘉,理由也很簡單,按照晁錯的升官速度,過些日子取代自己隻是時間問題。隻是一直沒有合適的出手機會。機會來了。晁錯的住所在太上皇廟的後邊,每次出行都要繞過太上皇廟的圍牆,十分不便。於是,晁錯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就自作主張在自家院裏開了一個小門,這樣可以穿過皇廟的矮牆直奔大街。申宰相知道這件事以後,欣喜若狂,馬上命人寫書麵報告,內容相信大家都能猜出來,說晁錯擅自拆牆,意在蔑視太上皇,應當按照大不敬的罪過斬首。看來,申宰相不愧為宰相,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能要對手性命。隻是他低估了對手的本事,能做到晁錯這一步絕不是隻憑運氣的特殊照顧。果不其然,晁錯的耳目們很快獲悉此事,並及時地上報了。晁錯一聽,也嚇出了一身冷汗,不敢怠慢,連夜入宮找皇帝打預防針。景帝趕忙起來,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呢,結果隻是這點小事,對晁錯說:“行了,沒事,你先回去吧,朕還要睡覺呢!”
第二天早朝,申宰相帶著十二分激動與興奮呈上了滿載著自己希望與夢想的報告,結果夢想無情地破滅了,景帝隨便掃了他幾眼,之後,不以為然地說:“這事啊,這事我早知道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多心了。”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申宰相一時無法忍受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沒幾天竟然嘔血而死。
在申宰相死去沒幾天晁錯竟然又升官了。此時的晁錯更加春風得意,準備讓世人好好見識一下自己的本事。於是,當晁錯看到景帝為藩王自大的事吃不香、睡不穩的時候,趕忙上書建議削藩。景帝一看,正合其意,就召集眾、商議。討論的結果也是驚人地一邊倒,沒有人敢提出什麼異議,隻有竇嬰堅決反對,最終導致這一計劃暫時擱置了。
然而,不久竇嬰被免職了,於是晁錯再次提出削藩。這次很快執行了下去,楚、趙、膠西三王老老實實被中央拿走了幾個郡縣。晁錯一看,效果蠻不錯,於是把刀刃對準了吳王劉濞。沒想到,吳王一向是狂熱的好戰分子,每天都在琢磨怎麼造反,這下倒好,現在機會找上門兒來了。於是,吳王很快聯絡了其他六國起兵,並且煞費苦心地提出了一個口號“誅晁錯,清君側”。這下風雲突變,景帝一時也慌了手腳,猛然想起先皇臨死的遺言:“若天下有變,可用周亞夫為將。”於是,接到命令的周亞夫沒有任何言語,便領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