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含冤身死的能臣(3 / 3)

不過周亞夫的平亂過程中不小心得罪了梁王劉武。原因無非是叛軍攻梁時周亞夫沒有及時發兵相助,其實那是周亞夫出於戰略全局考慮的誘敵之策,正是這一招,一舉將此前士氣旺盛的叛軍徹底打了個七零八落。然而,對於劉武而言,是沒有什麼大局觀的,總之,你不及時救我就是藐視我,我就要報複你。於是,劉武每次入朝都要向母親竇太後打周亞夫的小報告。竇太後光知道疼兒子了,也不問真相,又把兒子的小報告一次接一次地複製粘貼給景帝。如此這般,景帝也不由得增加了對周亞夫的厭惡和不信任感。

當時,景帝的長子劉榮是太子,不過因為景帝不太喜歡他母親,便想把他廢掉,改立王皇後的兒子劉徹為太子。結果此方案一出,時任丞相的周亞夫當場頂了過去,說太子並無過失,隨意廢立會引起朝政混亂,言之鑿鑿,儼然一副愛國忠臣的模樣,景帝雖然不爽,然而人家畢竟代表著主流民意,最終隻得吃了一個啞巴虧。

後來,由於王皇後的乖巧表現贏得了竇太後的歡心,太後便要景帝封王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然而當時的規矩是外戚封侯需要有功於劉漢天下。景帝便去征求周亞夫的意見,在此之前他已充分估計了周亞夫會說出不同意的各種理由,也做了十足的心理準備。果然,周亞夫斷然否定,他說:“高祖皇帝曾經與諸大臣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本來這一句話已經夠直白了,明白人都會心領神會,不過不知道他是不是怕景帝聽不明白,又加了一句話點明了題旨:“王信雖是皇後的哥哥,並無尺寸之功。如果封他為侯,就是違犯了高祖的規約。”看周亞夫那氣勢,直接把祖宗搬出來唬人,景帝氣得眼裏噴火,卻最終還是沒有噴出來。人家說得句句在理,要是發威了隻能證明自己是器量狹小,而周亞夫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於是,景帝再次吃了一個啞巴虧。

沒過多久,有幾個匈奴人來投降,其中一個是盧綰的孫子。盧綰之前曾投降過匈奴,不過後來又一心思漢,屢次伺機南歸,最終未能如願,鬱鬱而死。現在他的孫子歸來,景帝自然非常高興,便打算把他們封侯。果不其然,周亞夫又反對了:“他們的先人背棄漢朝投降匈奴,如今又背叛匈奴投降漢朝,陛下怎麼能封這樣的人為侯呢?如果封他們為侯,又怎麼能責備做臣子的不忠呢?”這次,景帝沒有理他,當麵來了一句“丞相之議不可用”,直接把他們幾個封了侯。

周亞夫一心為國,心裏自然不爽,加之本來脾氣就強,幹脆上書稱病,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景帝自然很配合地滿足了他的願望。不過景帝想來想去,總覺得這樣太便宜他了。以前屢屢在自己麵前“裝大”,現在還沒怎麼報仇呢,就退休回家了。更何況他在朝中一向人氣很高,再加上善於打仗,現在他對我懷恨在心,說不定哪天謀反也說不定。於是,景帝便以請客的名義把周亞夫召進宮裏。兩人見麵了,照例互相寒暄了一回,接著就開始吃飯,這時候周亞夫驚奇地發現自己麵前隻有一隻酒杯,並且沒有筷子。周亞夫雖老,脾氣可一點不老,不過礙於皇帝的麵子還是有所壓抑,他回頭對主席官說:“請拿雙筷子來!”不料主席官卻沒動,好像沒有聽到一樣,顯然他之前收到了景帝的特別指示。周亞夫還要說的時候,景帝突然開口了:“您老還有什麼不滿意的麼?”周亞夫一聽,滿麵羞慚,滿心憤恨,趕忙起座下跪謝罪。

沒過幾天,突然有使者來到周家,叫周亞夫過去澄清一下事實。老周隱約感到自己的末日要到了,不過尚不清楚自己犯了什麼罪,就跟過去了。原來周亞夫知道自己日子不長了,吩咐兒子買了500甲盾護喪。不過,別人可就不這麼看了,在他們看來無疑是謀反。周亞夫喝問:“我兒子是為了護喪,怎麼說是謀反呢?”得到的回答相當經典:“即便活著不謀反,死了以後也要謀反。”經典的回答之後是經典的結局,一代忠臣、名將絕食而死。

誠然,周亞夫的人品和才華都是無懈可擊的,然而由於性格過於憨直的致命缺陷,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讓後人可敬、可憐又可歎。

4.魏延:是反骨還是硬骨?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一句話形象地道出了蜀國後期人才凋零的慘狀。其實,蜀國並非無大將,魏延就是一位很能耐的大將,而且據說其能耐不亞於人氣爆棚的五虎上將。

魏延的死相當詭異,據說是因為腦後有塊骨頭長反了,正好被我們神機妙算的諸葛軍師看到,並在死前大膽預測了他造反的時間、地點和主要情節,巧妙地安插了楊儀和馬岱二人的戲分,最終實現驚天大逆轉,一刀斬下了他的頭顱。作為小說來看的話,這個故事跌宕起伏,奇峰陡起,可帶來極大的閱讀快感。不過作為曆史來研究的話,這是一個十分蹩腳的劇本。

排除骨骼特異的原因,魏延造反的主要證據是因為他在諸葛亮死後沒有聽命令撤軍,然而不撤軍就肯定是要造反麼?不見得。那麼魏延為什麼不撤軍呢?現仔細研究魏延當時的兩句台詞:一句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著!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另一句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製”。第一句無非是說魏延不甘心因為一個人的死而放棄北伐大計,當然語氣過於直白了,並且似乎帶有對諸葛亮不恭的意思;第二句也無非是說楊儀憑什麼指揮我?當然,這裏麵也帶有對楊儀的個人攻擊色彩。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魏延本人比較喜歡出風頭,再加上語言不加修飾,過於直接,很容易得罪人,並且有點自大,這些無疑都是他的性格缺陷,然而他絕對沒有造反的意思。造成他被殺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他的性格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性格不合,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麵:

第一,愛出風頭。雖然早年自比過管樂,不過諸葛亮做人大體上還是很低調的,而這與屢屢喜歡出風頭的魏延當然有衝突。

第二,愛冒險。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時候,魏延曾興致勃勃地建議自己帶5000人從子午穀奇襲長安,結果被謹慎有餘而靈活不足的上司認為是左傾冒險主義而否決。

第三,說話太直,不太聽話。也許前兩種個性是上司能夠容忍的,不過第三種個性缺點就有點致命了。魏延曾經數次頂撞過諸葛亮。守街亭的時候,他當麵責問諸葛亮:“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在每次接受任務時,魏延都能及時地將自己與諸葛亮不一致的想法一股腦兒說出來,毫無保留,相當直爽,並且隻有當孔明能夠給予合理地解釋時,他才高興地去執行任務;如果孔明的回答不夠幹脆,他就會使使小性,鬧鬧脾氣。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魏延非常善於隨機應變,經常自作主張,不過事後不善於檢討,這樣幹得次數多了容易引起領導的不滿和猜忌。這個當然是做小弟的大忌,更何況諸葛亮是一個執著追求嚴謹甚至願意為其殉職的人。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絕對不喜歡魏延,不過“憐其勇而用之”,其實諸葛亮未嚐不知道魏延不是謀反的人,也許是因為擔憂其死後沒人能製住他才把他殺死的,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