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是非功過後人說(2 / 3)

其實曹操並不是不講道德,隻是在道德與現實麵前,在獲得實惠的基礎上追求道德。而在那個動亂年代,這一選擇無疑是明智的。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曹操不講道德的話,怎麼可能吸引那麼多人才?誰願意整天跟著一個天天玩陰謀,不講一點道義,不給一點實惠的人?連普通老百姓都不願意,難道如荀攸、郭嘉、司馬懿、賈詡這樣的人精和如張遼、典韋、許諸、徐晃、夏侯淵這樣的猛男就願意?一個領導最大的本事不是有多聰明多勇敢,而是看他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而在那個靠本事吃飯的亂世,就算你出身再好,學曆再高,沒有一點本事是沒有人肯跟你的例子,這方麵袁紹、劉表等是絕佳的例子。

有空可以看一下曹操的自傳文章《讓縣自明本誌令》,此文詳細地記述了曹操本人的心路曆程。文章開頭是這樣說的:“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這段話是說:自己年紀輕,也沒什麼資本,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當一個好官,就得做出點大事來,讓世人好好看看。由此可見,曹操的初衷是想做個好官。當然,你可以說這隻是曹操的一麵之辭,此人向來狡猾,誰知道他到底怎麼想的?那好,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曹操的實際行動如何。曹操的最初工作類似於洛陽的公安局長。當時洛陽是首都,隨便一個老頭就有可能是皇帝的舅舅或者是某個太監的叔叔,在這個地方維持秩序的難度可想而知。曹操接到這個活,既沒鬧情緒,也沒和稀泥,而是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他一到任,當即製定了新規定,並四處張貼,接著又特別製造了五色大棒十幾條,分別掛於大門兩旁,吩咐手下人“不論是誰,哪個不服,可以直接開打”。不過,大家都以為這隻是曹操的一時頭腦發熱而已,沒有人把他放在眼裏。果然,沒多久就有人在他跟前囂張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紅太監蹇碩的叔叔,結果曹操二話沒說,直接把他棒殺了。一時之間曹操人氣暴漲。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殘酷的現實絞殺了曹操的能臣夢想,他開始了自己的奸雄之路,幾經波折最終以丞相之位收場。

在那樣一個年代,不會耍點手段,要想威服天下根本不可能,曹操是此道高手,大多情況下對於分寸的拿捏還是相當到位的,雖然偶爾會失手幹點缺德事,但這不能影響其有鬼蜮雄傑的終極評價。也許戲曲裏曹操本人的唱詞最能說明問題:“世人喊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

3.鼇拜:奸臣?權臣?

一般來說鼇拜的經典扮相是一個大胡子猛男,囂張跋扈,主要戲分是被少年英雄的康熙帝設計製伏,由此來襯托一代名君的風采。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鼇拜不但對待康熙比較生猛,對多爾袞同樣生猛。

一次,清軍征討明朝的皮島,武英郡王阿濟格集諸將問進取之策,鼇拜表示願意作先鋒官。鼇拜對阿濟格說:“若不得此島,勿複見王。”阿濟格欣然應允。鼇拜遂向皮島發起攻擊,但守衛皮島的明軍將士英勇頑強,使鼇拜寸步難進。情急之下,鼇拜奮不顧身,拚命嘶喊著第一個衝向明軍陣地,與明軍展開肉搏。明軍在鼇拜的瘋狂進攻之下,潰不成軍。鼇拜在皮島之戰中立下大功,受到皇太極的誇獎,並賜其“巴圖魯”號,晉升為三等男爵。

此後,鼇拜在與明軍以及後來的起義軍作戰時均有驚豔表現,至皇太極死時,他已是鑲黃旗護軍統領。在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中,他是豪格的忠實粉絲,當時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正是他們的武力威懾迫使多爾袞放棄帝位,最終雙方握手言和,共推福臨即位。後來多爾袞攝政,更是對他開展了瘋狂的迫害,鼇拜數次險些丟掉性命。

後來鼇拜輔佐順治,更是把忠臣做到了極致。一次,鼇拜舊傷複發,臥床不起,順治帝親臨鼇拜府邸去看望慰問,鼇拜感恩涕零。第二年冬天,孝莊太後生病,順治朝夕侍奉。鼇拜也沒閑著,晝夜於宮中守候,隨時聽候調遣,不僅不吃飯,連廁所也不上了,這一行動深獲順治帝的讚賞。

鼇拜的轉變開始於對康熙即位之後。鼇拜輔政後,私欲、權欲漸漸膨脹,他不再像從前忠心輔佐順治那樣對待康熙了。索尼是四朝元老,位居四輔臣之首,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疏於過問。位列輔政第二的是蘇克薩哈,這個人原本依附多爾袞,因多爾袞死後,出來告發剛剛死去的多爾袞受到順治重用。由於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的心腹,所以索尼等人都與之不和。鼇拜與蘇克薩哈是姻親,但二人卻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激烈爭論。遏必隆位列輔臣第三,此人雖出自名門,但為人奸猾,屬鑲黃旗,凡事常常附和鼇拜。鼇拜雖然屈居第四,但由於受先帝器重,又有軍功,常常氣勢壓人。所以,鼇拜雖居四輔臣之末,卻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逐漸走上專權的道路。

鼇拜由於此前在多爾袞執政時受的打擊頗多,現在自己大權在握,便開始瘋狂報複。報複首先從黃、白旗之爭而起。黃、白旗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也是清初朝廷主要矛盾之一。黃、白旗之爭的矛盾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極時。將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鑲白旗改為正黃旗和鑲黃旗,使其成為上三旗之一。同時,將努爾哈赤留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幼子的正黃旗、鑲黃旗改為正白旗、鑲白旗,使其地位漸漸下降。當時,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還年幼,母親又被代善、皇太極聯手逼死,無人庇護,所以忍氣吞聲,不敢聲張。但是,黃、白兩旗之間的矛盾因此產生了。皇太極死時,黃、白旗為爭立皇帝,就鬧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後來雖相互妥協告終,但彼此之間的矛盾甚深。多爾袞當上攝政王後,開始壓製反對他的兩黃旗。索尼、遏必隆、鼇拜都屬黃旗,都被多爾袞定過罪,或降職,或罷官。順治親政後,政局大變,黃旗抬頭,白旗重又失勢。蘇克薩哈雖是黃旗,但他是以白旗投靠黃旗,所以索尼、遏必隆、鼇拜都瞧不起他。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一直延續到康熙初年。

到了順治初年,清王朝占領北京城後,便下令北京城內的漢人居民一律遷到城外居住,內城由滿洲八旗駐防。

隨後,順治帝又下詔圈地,由於戰亂,京城附近的無主荒田很多,著令戶部查明確實是無主土地可盡行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若滿漢錯處,必爭奪不止。可令各府州縣鄉村,滿漢分居,各理疆界,以杜異日爭端。明確規定了分配田地的辦法,近京各府州縣由此全麵展開了對民間田地的爭奪。

在圈地過程中,按照規定,依左、右翼次序分配。但睿親王多爾袞憑借自己的便利條件,擅自將本應屬於鑲黃旗應得的永平府之地給了自己的正白旗,把保定府、河間府、涿州府等處土地另撥給鑲黃旗。當年多爾袞的所作所為,在黃旗中引起不滿,但事隔二十餘年,由分撥土地引起的矛盾已逐漸淡忘了。

然而此時,鼇拜為了籠絡黃旗大臣,孤立、打擊蘇克薩哈,又舊事重提,他的建議立即引起兩黃旗大臣的共鳴。鼇拜接著指使兩黃旗旗民上訴,要求更換圈地。圈地事件給孝莊皇太後和康熙帝帶來極大困擾,最後,不得已,孝莊皇太後把兩黃旗旗民的上訴交與戶部處理。

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此事不妥,他說:“旗人安業已久,且康熙三年已下詔不許再行圈地,請罷議此事。”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也都反對換地,以免引起動亂。索尼態度含糊,蘇克薩哈堅決反對,遏必隆則支持鼇拜,這又形成了四大輔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很明顯,鼇拜重新挑起換地事件,意在利用黃、白旗積怨,削弱反對自己的正白旗勢力,打擊政敵蘇克薩哈。鼇拜以為以自己現有的地位和權勢提出重新圈換土地,肯定沒有人敢提出異議,沒有想到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卻敢於違拗自己換地的要求。他沒想到這三個小角色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當然對這三人深恨不已,馬上給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扣上“藐視上命”、“撥地遲誤”、“紛更妄奏”的罪名。此時,康熙雖然年幼,但早已能明辨是非,他深知蘇納海等三人並沒有什麼大罪,隻不過是惹怒了鼇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於是召集輔政四大臣詢問意見。鼇拜堅持要將三人處以死刑,索尼年高裝病糊塗對之,遏必隆附和鼇拜,蘇克薩哈知道自己若反對就會惹火燒身,隻好沉默不語。但康熙卻有魄力,不允鼇拜所奏,隻是批準由刑部擬定的處罰,即將三人各鞭一百,沒收家產。鼇拜公然反對康熙的意見,最終矯旨將三人處死,三人俱為一品大員,一人為尚書,二人為封疆大吏,鼇拜之專橫程度可見一斑。鼇拜強行換地、擅殺大臣的行徑徹底地激怒了康熙,不過康熙並沒有發作,他知道此時發作對自己絕對沒什麼好處,弄不好就有性命之憂。40年後,康熙還提起這次事件,仍然痛心自己當時無法阻止鼇拜的野蠻行徑。他說蘇納海三人不僅不當殺,而且無罪,這純粹是一場冤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