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是非功過後人說(3 / 3)

後來索尼病重,他自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於是,給康熙上了一道很有意義的奏本,請康熙遵循先帝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這個老奸巨猾的索尼雖然未能阻止鼇拜胡作非為,不過他臨死前的這道奏本卻是解決鼇拜問題的良好契機。皇帝親政,這就意味著四大輔臣要交出大權,這樣就能解決鼇拜篡權亂政的問題。康熙準奏,這一年,年滿14歲的康熙開始親政。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蘇克薩哈見皇帝已經親政,自己又無法應對鼇拜的威脅,便自動上書請求解除輔臣之任,願往遵化守護順治陵寢。這個舉動別有意味,既然蘇克薩哈已經自動解除輔臣之職(此時他已經排名第一),那麼鼇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職。這一招的確厲害,一下觸及鼇拜的要害,可鼇拜卻不想就這樣輕易交出大權。於是鼇拜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誌、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的罪名,提出處以淩遲、族誅之刑。康熙深知蘇克薩哈之良苦用心,不能處以死刑,所以拒不準奏。鼇拜氣勢洶洶,竟在禦前捋起胳膊,對康熙大加斥責,並且強奏數日,強行用禦筆下旨,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鼇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康熙幾乎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自此,索尼病死,蘇克薩哈被誅,四大輔臣隻剩下一個和鼇拜一個鼻子孔出氣的遏必隆,所以,鼇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雖然康熙已經親政,但鼇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並不想歸政於他。此時的鼇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鼇拜之所以肆無忌憚禍亂朝綱也是有原因的,鼇拜曆事三朝,皇太極一朝就不用說了;至於他能精心輔佐順治,一是皇太極餘威、餘恩猶存,二是自己剛剛沒有性命之憂,而且順治也是他力爭而立的,所以還能忠心耿耿;到了康熙玄燁這裏就不一樣了,此時他已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輔政大權,根本就沒把康熙放到眼裏。

有時,鼇拜竟然公開在朝堂之上頂撞皇帝,或當著皇帝的麵,嗬斥大臣。新年朝賀時,鼇拜竟然身穿黃袍,僅其帽結與康熙不同,足見其居心之不良。

有一次,鼇拜生病,康熙前去探望,侍衛見鼇拜眼神不對,就多加警惕。果然,鼇拜席下放著一把刀,當時的局麵很是尷尬且緊張。康熙卻從容鎮靜,笑著說:“滿洲勇士從來都是刀不離身,不要大驚小怪!”由此可見鼇拜的跋扈與皇帝的聰明機變。

如何打擊對手,鼇拜有的是方法和手段。他將自己在作戰中的驍勇,變成了在輔政中的驕橫,而且隨著權力欲望的膨脹,對於稍不順己意的大臣不是貶官就是殺害。早年他與內大臣飛揚古不和,如今自己大權在握,就決定整治飛揚古,當時飛揚古的兒子倭赫任禦前侍衛。鼇拜為了置飛揚古於死地,便從他的兒子倭赫下手。由於鼇拜專橫,所以,擔任禦前侍衛之職的倭赫對鼇拜等人常常不怎麼有禮貌,這使鼇拜心生怒火,頓起殺機。康熙三年四月,鼇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騎禦馬、取禦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將其處死。飛揚古對鼇拜痛恨不已,鼇拜又以“怨望”之罪,將他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並處死,還將飛揚古的財產籍沒。

鼇拜私下培養了一大批黨羽,隨時準備把持朝政。在鼇拜的黨羽中,其弟穆裏瑪因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被授予靖西將軍,執掌兵權;秘書院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濟世、內秘書院學士吳格塞等都是鼇拜的死黨,由於有這些私黨作幫凶,鼇拜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大。

康熙時刻注意鼇拜的動向及意圖,並時時刻刻地思索鏟除鼇拜的良策。鑒於鼇拜黨羽已經遍布朝廷內外,行動必須隱秘,如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不露聲色,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摔跤。鼇拜見了不僅不以為意,反而以為這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心中高興得很。後來,擒拿鼇拜的時機成熟了,康熙先將鼇拜的親信派往各地,又暗中派自己的親信掌握京師的衛戍權。然後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是我的親近侍衛,你們怕我,還是怕鼇拜?”大家齊聲說:“怕皇帝。”於是康熙布置逮捕鼇拜事宜。一切妥當之後,他召鼇拜入宮覲見。鼇拜自打當了輔臣以來經常出入宮廷,不是什麼奇事,所以,此次召見,他沒有多想,就大大咧咧地來了。哪知自己剛剛入宮,康熙一聲令下,一大群少年侍衛就一擁而上,鼇拜絲毫沒有防備就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驍將奸雄就這樣戲劇性地被捉住了。

捉住鼇拜後,康熙不敢怠慢,防止夜長夢多,馬上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鼇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鼇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鼇拜在獄中請求麵見康熙,他脫掉衣衫讓康熙看他為大清國征戰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康熙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對其寬大處理,由死刑改為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鼇拜集團被徹底瓦解。不久,鼇拜也在獄中死去。

縱觀鼇拜一生,功罪、榮辱各半,由早年的赫赫戰功為資本榮寵一時,曆事三朝,兩代忠心耿耿,可惜晚年作惡,英名盡失,落得個革職抄家、身死禁所的下場,可歎可惜!

4.李鴻章:能臣還是國賊

李鴻章,很多人視其為賣國賊,當然也有人讚其為“大清的裱糊匠”,不管怎麼說,此君無疑是近代史上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主要辦了三件事:一是創淮軍,二是搞洋務,三是辦外交。

先說創淮軍。應該說,太平天國是李鴻章的第一個福星。如果不是他們騰,李鴻章根本沒有機會搞這麼大一個私人武裝,進而借軍功完成了官場的第一次飛躍。當然,絞殺太平軍的主要是曾國藩的湘軍,李也是在曾的提攜指導下開始搞淮軍的。作為親密的師生兼盟友,二人在戰場上的緊密配合得很默契。這當然也引起了清廷的猜疑。於是,在湘軍久攻天京不下的時候,清廷便一次接一次地催逼李鴻章前去夾攻,理由當然也夠冠冕堂皇,早日結束戰亂,讓黎民百姓不再受苦。李鴻章深知,拿下天京隻是時間問題,現在湘軍根本不需要外援,這時候過去肯定會惹毛湘軍,被當做可恨的渾水摸魚者。所以他開始找種種理由扭扭捏捏得死活不去。不過上司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再次加大了催促的力度和強度。李鴻章隻好把淮軍開過去了。不過他留了一手兒,事先給在前線指揮的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捎信,曾國荃把信拿出來展示給湘軍諸將士:“他人至矣,艱苦二年以與人耶?”意思是說,“大家都看到了吧,現在別人插過來了,再不拿下天京,功勞就是別人的了,咱們辛辛苦苦兩年的戰果要被別人分走了!”這一下的宣傳效果相當驚人,湘軍個個狂喊猛衝,第二天就把天京拿下了。這件事讓曾國藩感激了好一陣。

再說搞洋務。跟洋人幹架老是因為武器沒人家好吃虧的現象讓清朝的一批官僚覺醒了,於是興起了一個主張學習製造洋人武器的洋務派,李鴻章是這出戲的主角,這個局那個局的一下子搞了一大堆。據說,李在過程中也趁機撈了不少銀子,不過人家畢竟還是辦了實事的,拿了錢也是人家的本事。

後來李還主持創辦了中國的海軍,其中北洋水師更是一度讓李風光了好多年。當然這風光在中日甲午海戰一下子化為了飛灰。

最後說辦外交。這大概是李被叛賣國賊的主要證據了。應該說李兄的運氣不好,人氣最高的《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的簽訂都被趕上了,並且還是他一手操辦的。不過憑心而論,李鴻章更多的是充當了替罪羔羊的角色,沒有清廷的拍板,他絕不可能簽字的。

後來李鴻章又作為大清的代表去歐美晃悠了一圈,思想也更加開放了,具體表現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發表聲明:“我決不做刀斧手”。

要怪,也隻能怪李鴻章趕上了中國最難堪的那個時代,才能與手段同樣驚豔的他隻能承擔“人情所最難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