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來不缺少文學天才,然而文學天才能在政治上成功的人卻寥寥無幾,由於文人性情和官場規則的不兼容,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兼職扮演了政治棄兒與文化巨人的雙重角色。
1.屈原:跳進汨羅赴國難
屈原最終還是自沉汩羅江而去了,對於一生唯美的他來說,這種藝術性的死亡或許是最好的結局。屈原的悲劇在於,他明明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卻因為愛國熱情一定要去搞政治,他雖然不缺少政治才能,卻不具備官場智慧,寧可死不願沾染虛情假意。所以,楚國滅亡的消息粉碎了他最後一絲生存的欲念。
屈原初入官場的時候,適逢楚懷王野心勃勃要爭霸天下,因為“明於治亂”被重用。
當時的情況是“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然而秦楚兩國一直以來都是親家。秦與楚結親,本來就懷著黃鼠狼之心,趁機派出了許多間諜去楚國。屈原洞悉了這一險情,所以他提出了絕秦結齊的外交戰略,應該說,這一戰略是十分正確的。然而,除了三五個有識之士讚同外,楚國的大部分貴族都予以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其中反對派的老大是懷王的叔叔。不過好在懷王支持屈原,他用鐵腕鎮壓了反對派。屈原得以到齊國簽訂了盟約。
接下來,六國共推楚懷王為盟主,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進西秦,顯示了合縱的威力。
楚國內部的親秦派眼看無法對抗懷王,就把矛頭對準了屈原。首先來找麻煩的是上官大夫,當時他是懷王身邊的當紅小生,每次見到懷王都不忘反映一下屈原的情況,詳細分析屈原的種種罪狀,並且堅持不懈,從不間斷。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懷王終於連一個見麵申訴的機會都不給就把屈原貶職了。
張儀緊跟著就過來了,帶來了600裏國土的大誘餌,促使懷王斷絕了齊楚聯盟。懷王是個實誠人,當即大喜,並派人對齊王開展一輪又一輪的大罵,逼使齊國自己主動斷盟。可是秦國明顯不想夠意思,當楚國使者取拿土地時,張儀卻一臉吃驚加無辜的說:“我當初說的是給6裏,哪來的600裏啊?”張儀真的太無恥了;懷王真的憤怒了。可還沒等懷王出手,秦國又率先出兵進攻,一下子結果了8萬楚師。懷王下達全國總動員令,與秦國決一死戰!結果仍然很不幸,楚國再次慘遭蹂躪。
絕境之下,懷王再次啟用屈原,命他再赴齊國,重建聯盟。在齊國漫天的指責聲中,屈原硬是憑借傑出的外交才華說動了齊王恢複盟約。
可惜的是,七年後懷王竟然再次拋棄了齊國,娶秦女為婦,和秦國合作。
然而,與上次一樣,秦國再次夥同其他諸國數次欺騙楚國,逼得懷王把兒子當人質到齊國換救兵。後來的事情變化更加詭異,秦國忽然停止了進攻,主動寫信求和,還邀請懷王到秦之邊境武關進行和平友好的會晤。
對於秦國這樣明顯地居心叵測,懷王身邊的大臣卻紛紛勸說懷王一定要去,並且一個個拍著胸脯保證絕無危險。屈原聽到這一消息,一下子驚呆了,他清醒地推測到了秦國挾持懷王的陰謀,於是他不顧懷王的禁令,毅然找到懷王強諫,與那些奸臣展開了一次又一次唇槍舌劍似的交鋒!然而可能是由於過於激動了,他說出了懷王將喪命於秦的斷言,這次因忠誠引發的表達失誤被狡猾的對手抓住了,並加以大肆渲染,於是,懷王把他流放了。
後來的事情的發展,一如屈原的意料。懷王剛進武關就被秦兵擒拿並押至鹹陽。秦王逼懷王簽署一係列割地的不平等條約。懷王拒不簽約,由此被軟禁。消息傳來,楚國一片混亂,好歹危急之中,有人赴齊都把一直當人質的太子請了回來接替懷王之位。
屈原本以為,懷王的死會讓新上任的楚襄王清醒,沒想到襄王竟然又聽信奸臣之言再次將其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