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中華民國”有一股甚囂塵上的聲浪,指責曾國藩擁戴異族人的清王朝,支持絕對專製的君主政體。曾國藩的確如此。君主政治和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如今在中國和在歐洲一樣不受歡迎。然而,曾國藩作古以後,經過了整整一代人,他的同胞們才有了共和理想,如果用這種理想來裁判一個早已逝去的大英雄,是不是有失公允?我們是否應該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曾國藩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環境之中,聽一聽他代表全國人的普遍信念而發出的聲音?這些年輕的批評家除了將對專製政治的厭惡提前了許久之外,還沒有考慮到,如果當時沒有一個強大而忠誠的人物捍衛帝國的完整,這個國家完全有可能在內戰中分裂成多塊碎片,最終落入外國人手中,因為當時列強們正在打造各自的帝國。中國一直保持著統一和獨立,直到對西方國家采取了另一種態度,這是太平天國運動和其他運動被成功鎮壓下去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是曾國藩及其能幹的合作者們帶來的。
本書原本是為了獲取耶魯大學博士學位而完成的部分學位論文,在時間上隻涉及太平天國運動的時期。為了使之更臻完整,我添加了有關曾國藩最後七年生活的概述,主要包括兩點:其一是他為鎮壓撚軍所做的準備,使得李鴻章得以迅速地征服這支遊擊大軍;其二是他作為總督在金陵和直隸的事跡。我從其信函中找到的海量資料當中,搜集了指導其生活的重大原則。添加一章來介紹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政府,似乎也很有必要,有助於說明像太平天國這樣巨大的運動,是如何星火燎原的。為了完成這些增補和修訂,我略去了有關各次戰役的許多細節。
中國的人名和地名是很難用羅馬字來注音的。如今已有幾個現存的注音係統。就地名而言,我盡量按照郵局的名單來注音;對於其他名稱,則采用威妥瑪氏拚音法;但人名和地名都有若幹例外。有些名稱已經普遍地采用某種拚法,改變其成例未免有純粹炫耀學問之嫌。
如果本書能有助於西方人公正地理解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為了鎮壓這場運動而獻身效力的那個人,作者便會得償所願。不過,這還隻是一個開頭。在本書涉及的這個曆史時期,外交關係在中國曆史上變得日益重要,對於這個時期的中文資料,還需要進行更加細致地研究。我們長期以來僅僅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時期,這樣做是無法充分了解曆史的。
我要對耶魯大學的F.W.威廉斯教授表示深切的謝忱,本書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修訂時也采納了他的建議,而他借給我的那些難得的典冊與書籍,為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我還要感謝F.淺川教授,他在若幹翻譯工作中為我提供了建議和幫助;以及長沙的G.G.沃倫牧師,他在若幹章節的修改中給了我有益的忠告;還有耶魯中國分院的左福(音譯。——譯者)與其他成員,他們幫助我處理了漢語文本。
威廉·詹姆斯·黑爾
1926年11月於
中國,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