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綱》reference_book_ids\":[6974325584612559909,7107166766001818655,6906472761816779789,7172014433818905631]}],\"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中國史綱》reference_book_ids\":[6974325584612559909,7107166766001818655,6906472761816779789,71720144338189056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軍事
當太平天國運動還在孕育過程當中的時候,無法威脅到大清帝國,連擾亂一個省都不容易,人們指望當局盡一切努力將之肅清。但是當局似乎完全癱瘓了。官軍根本無力肅清肆意蹂躪湘南、廣東和廣西農村的不法團夥。不過,從文件上看,兩廣總督至少手握著89000名士兵,軍官除外;其中廣西有22532名,廣東有66907名。為了公平起見,必須指出,其中有55401人是專為駐防或執行警務而征募的。但即便如此,仍然剩下了34000名步兵和騎兵,組成一支野戰軍,足以消滅在1849年之前出現的所有匪幫。[1]
[1] 在提供有關軍隊的介紹時,我主要依據《中國文庫》第20卷中所載威妥瑪的論文。威妥瑪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的漢語文獻。帕克在其《中國》一書中對軍隊也有清晰的闡述。
官軍如此軟弱的原因,在於朝廷在軍事組織與文官政府中實行的分權。就軍事組織而言,分權是從國家級組織開始的,包括兩套不同的官兵,按照完全不同的原則組建部隊,各自享有不同的特權,這兩套係統就是八旗和綠營。
早在1614年,在滿族人發動推翻明朝的戰爭之前,他們的武裝力量組建為8個師,每個師約有7500人,由一名都統指揮。這就是八旗的核心,而所謂的八旗,最終囊括了所有的滿族人。[1]每個師分為5個團,每個團1500人,每個團又分為5個營,每個營300人。[2]
然而,在實際征服這個王朝的時候,滿族人得到了蒙古軍隊和漢人軍隊的援助。在全國平定之後,這兩支軍隊中的許多人被八旗吸收。起初他們跟滿族人混雜在一起,但是隨著他們的人數增加,滿族人認為更聰明的辦法是將他們安排到各自的隊伍中。於是在1635年,蒙古人被編入八旗部隊,總數為16840人。7年以後,從一開始就參加了征服戰爭的漢人同樣加入了八旗,[3]總計有24050人。因此,在這場戰爭結束時,八旗武裝的總兵力約為10萬人。從此他們成為占領軍的核心,滿足了保衛皇宮、京城、直隸省以及北部與西北部邊境的特別需求。他們的人數逐漸增加到20多萬,其中絕大多數駐紮在東北、新疆與直隸。[4]他們加入八旗的權利是世襲的。
[1] 八旗分為兩個部分,即上旗和下旗: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下五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2] 論文見皇家亞洲協會北華分會《學報》,新版本,第 22 卷,第 3~5 頁。
[3] 同上。
[4] 以下總計是 1850 年的數據,依據 1825 年的統計,隻是近似值:
列兵包括少尉以下軍官。編外兵員具有現役軍人的資格,可以從中選拔。在內地的兵力中,陝西(1 個師)、甘肅(6 個師)和山西(3 個師)占有大約一半兵力,另一半兵力駐紮在 8 個行省。上表錄自《中國文庫》第 20 卷。
顯然,這種兵力部署的首要目的是堅守東北和直隸省的帝國領土,防禦來自蒙古和新疆的攻擊。直隸駐軍的分布,在都城四麵構建了一道防線,而在陝西、甘肅和山西等西北省份的大支駐軍,則是至關重要的前哨。在中國的其他地區,駐軍一般部署在總督駐節的省份,隻有遙遠的雲貴除外。[1]廣西、湖南、江西與安徽隻有巡撫,沒有旗營,而河南、山東和四川的駐軍則兵力較少。在開封,駐軍人數不足1000名官兵;山東有兩座軍營,一座在青州,另一座在德州,屯駐了大約2600人;而在遼闊的四川全省,隻有2528名士兵和222名軍官駐紮在成都軍營。[2]
[1] 其原因也許是此地原本為賜封給吳三桂的采邑,並且距離太遠,在造反之後,由一支小部隊維持。
[2] 這些數據都是威妥瑪在 1850 年依據 1825 年的紀錄提供的。
長江沿岸的情況有所不同。清政府懂得控製大江水道的必要性,在湖北的荊州駐紮了旗營,這樣就能控製四川的出口,並能威壓湖廣;在金陵和京口也駐有旗營。此三處的駐軍人數為:荊州6292名士兵和516名軍官,金陵3122名士兵和369名軍官,京口1596名士兵和147名軍官。
浙江和福建這兩個沿海省份處於兩名韃靼將軍的控製之下,一名駐節福州,率領1970名士兵和270名軍官,另有海軍陸戰隊的駐軍1526名士兵和104名軍官駐紮乍浦;另一位擁有一支2000名士兵與209名軍官的陸地駐軍,還有一支小型陸戰隊的營房,包括39名軍官和475名士兵。廣東省的總兵力為4599名士兵和249名軍官,全部駐紮在廣州。[1]
各省所有旗營部隊的指揮權都在韃靼將軍的手中,隻有山東與河南例外。韃靼將軍的級別高於總督,直接對京城負責,不過部隊的給養必須由所在省的政府提供。河南與山東兩省沒有韃靼將軍,由比巡撫低一級的旗人軍官指揮。在北京,旗人是由一個由24名都統或副將組成的特殊班子領導,每個領導成員代表24旗之一,服從兵部指揮。
構成世襲階級的八旗子弟,就是這支武裝力量的成員,他們又被分為兩類,有內外之別。前者被特別指派到皇家與王室效力,後者可以在宮外隨意服務於軍隊或文官政府。事實上,滿族人當中的每一個成年男性都以某種方式注冊於八旗之下,或者是軍人,或者是文職雇員。每一個籍隸上三旗的滿族人,不論是否在政府中任職,都會得到贍養費;[2]而下五旗的滿族人則隻有在實際擔任編製內的職務或作為編外人員任職時才會拿到薪俸。
[1] 帕克在其《中國》一書中提供了不同的數據:河南 820 人,山東 2926 人,四川1500 人,湖北 5168 人,江蘇 4000 人,浙江 5700 人,福建 3060 人,廣東 6400 人。見該書 256 頁對頁的地圖。他沒有指出出處何在。
[2] 梅耶斯:《中國政府機構》,第 51 頁及以下;《中國文庫》,第 20 卷,第 252 頁。
現在我們可以了解滿族人武裝力量的性質了。在首都與可能發生危險的地區,它是帝國首要的依靠。這種職能給它帶來了若幹勇武與效率的聲望。在內地省份,它主要是作為統治一族的獨立駐軍,屬於另一套指揮係統,隨時準備阻止或撲滅總督或巡撫在其駐節地造反的苗頭,但無力參與戰爭。在這些地方,旗人“實際上是榮譽囚犯,被嚴格限製在城牆之內,被敵視他們的軍民所包圍。旗人除了使用本族的語言之外,還要學會當地居民所講的方言,如果他們想要上街去買哪怕是一棵白菜。而在名義上淩駕於漢人總督之上的韃靼將軍,經常被人們輕蔑地稱為‘老處女’或‘醉鬼’”。[1]當然,這種描述需要稍做修正,帕克自己也承認,有些傑出的韃靼將軍是勇敢的軍人,但他的描述在大體上是真實的。
我們的確沒有誇張旗營的無能,不論是作為戰鬥性的部隊,還是作為防禦性的武裝。最明顯的證據是,當太平軍於1853年攻占金陵時,滿族人的墮落行徑昭然若揭。[2]該城拿朝廷俸祿的滿族人武裝的駐軍兵力多達5106人,說明成年人口有2到3萬。太平軍攻打外城牆時,遭到漢人官兵的某種抵抗,隨後他們便直攻內城中的滿族人。密迪樂記述了這次攻擊的情況:[3]
這些滿族人必須拚死戰鬥,為了對他們一貫有恩的皇室,為了他們民族的榮譽,為了他們自己及其妻兒的性命。他們非常清楚這一點。天王已經公開宣稱,他使命中的首要任務就是消滅清妖。因此,他們應該會為了自保而拚死搏鬥,但他們卻並未伸出拳頭。似乎太平軍一往無前的進軍和根深蒂固的仇恨已經剝奪了他們全部的心智、力量與勇氣,他們跪伏在地,向太平軍首領求饒,高喊“天王饒命,天王饒命”。……講述其所作所為的太平軍聲稱,不分老幼,無人得以赦免。
[1] 帕克:《中國》,第 247 頁。
[2] 此段記述取材於密迪樂的《中國人及其反叛》一書第 168 頁及以下。他有心隻記下他在金陵陷落幾周後訪問該城的精確事實,但他的信息提供者或許隻有太平軍。
[3] 清政府關於這一事件的主要記載《平定粵匪紀略》卷二第 26 頁說,滿城在外城陷落後還堅守了兩天,不僅是軍人,婦女也走上城頭,在各處協助防禦。在鴉片戰爭中,滿族人在鎮江以同樣拚命的方式抗擊英軍。洛奇《述事》第 106 頁。這令人不免懷疑密迪樂這段記述的真實性,但決不能證明滿族人駐軍在滿城以外發揮了作用。
直隸的旗營駐軍是否真的優秀很多,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因為在金陵陷落之後,一支人數較少的太平軍部隊奉派北上,抵達直隸省的邊界時,皇帝不得不派蒙古部落的軍隊,在無敵首領僧格林沁的指揮下火速救援天津。[1]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旗人善於作戰的話,他們就應該能在直隸打敗太平軍。旗營武裝盡管無能,卻吸幹了該省的財政收入。威妥瑪繪製了一份詳細的表格,[2]表明中國內地旗營官兵的薪俸和津貼總額每年高達1378.502萬兩[3],或者說,把東北、伊犁與新疆都計算在內,則是將近1600萬兩。如果帕克的數據表是正確的,那麼這個數字就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前一年總收入的1\/3,在他所羅列的開銷中至少占了一半。[4]
[1] 《京報》,1853 年 11 月 7 日號。
[2] 《中國文庫》:第 20 卷,第 404 頁。
[3] 1兩就是1盎司銀子,為中國重量單位。其標準由各地決定,但一般為1又1\/3盎司,此處的標準是國庫兩。
[4] 帕克:《中國》,第 198 頁及以下。在這份預算中,總收入為 4687.1 萬兩,支出為 3152.28 萬兩。他認為總的軍費支出僅為 1959.91 萬兩,而駐京的旗人僅要求200萬到300萬兩。我傾向於認為他的預算隻包括了北京、東北、蒙古與新疆的費用,而沒有囊括內地各省的費用,那些費用是由省級財政支付的。
現在來看漢人部隊。我們一開始就發現它與旗營大不相同,他們的官兵是從全國各地自願參軍的。軍官可以是滿族人或漢人,但士兵都是本地人,平均地分布於18個行省。如果我們將之當作一支國軍,那麼就容易誤入歧途。北京確實控製著高級軍官的任命,但是軍官一旦走上了指揮崗位,就全權指揮他自己的士兵,他們實際上形成了一支獨立的武裝,但由於存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監督和平衡體係,它還要依賴於該省的其他軍官和文職官員。這裏無法找到與西方國軍中的指揮統一相對應的體製。
這支漢人武裝名叫“綠營”,可以追溯到滿族人入主中原以前那些入侵者爭權奪利的時期。它和旗營一樣,其建製以7500人為基礎,組成一個大單位。綠營小單位是否完全對應於旗營中的小單位,我們不得而知,但有可能是如此。我們知道,順治皇帝在北京登極時,至少有3個漢人軍,不下15萬人,在漢人將領的指揮下,為他在各省戰鬥。[1]如前所述,其中有些漢人被吸收到八旗之內,但也有許多人留在八旗之外,成為綠營的核心。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這個新王朝在開創之初,對援助過他們的4位漢人將領封了藩王,即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與孔有德,在華南的雲南、廣東、福建和廣西,分別賜給他們采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