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拜上帝會的組織(3 / 3)

洪金說,這場運動的爆發是因為敵對的官軍於1850年中期向拜上帝會發起了攻擊,但他也承認,早在1845年或1846年,洪秀全就向一位親戚講述過他有推翻清朝的秘密誌向。[2]

[1] 《造反者在金陵出版的宣傳冊》:麥都思譯,第 8 頁。

[2] 韓山文:《洪秀全的幻覺及廣西造反的起源》,第 55 頁。

顯然,洪金忘記了自己的這個說法,後來堅持說這場運動發動於1850年,這個日期是在與官軍交戰兩年之後,起因是一群吃了敗仗的客家人突然過來投奔。那些客家人加入這個會黨,是為了免遭鄰居們的侵害,因為他們被迫與那些鄰居發生了爭執。[1]但是我們已經閱讀過幾段引文,證明1848年是戰鬥開始的年份。我們還進一步得知,在1850年,這些會眾仍然由幾名不同的首領分別領導,接受了大量兵法訓練。

1850年陰曆六月(7月8日—8月7日),各支部隊首次在金田集結。這裏是桂平縣的一個小鎮。顯然,由於本地人與客家人之間發生了衝突,而官府站在本地人一邊,於是激怒了會眾。[2]憤怒的會眾從四周的村莊彙聚到金田,楊秀清在這裏迎接他們。洪秀全與馮雲山當時在距離金田約65公裏的平南縣花洲鎮的監獄裏蹲大牢,必須由楊秀清在陰曆八月率領集結的會眾將他們營救出來。他們救出了兩位領袖,便向武宣縣進發,一批最強悍的會眾在此加入了這場運動,其中有後來作為北伐軍司令率部從金陵北上的林鳳翔,三合會成員羅大綱,後來的天德王、與洪秀全平起平坐的領袖洪大全。[3]他們一點又一點地獲取了武器和其他軍需品,太平政府與太平軍開始成形。人數增加之後,他們返回了金田。

太平軍邁出這幾大步的時候,官府明白了一個事實:比盜搶更為嚴重的事情發生了,必須采取特殊措施來應對。早在8月份,向榮將軍便已奉令從湖南調任廣西提督,在10月份抵達任所。因推動鴉片戰爭而在外國人當中享有盛名的林則徐,從家中被朝廷起用,作為欽差大臣派往廣西,但在途中去世。朝廷又令李星沅接替他的職位,周天爵出任該省的代理巡撫。1851年1月1日發生了一次戰鬥,但官軍吃了敗仗。[4]在中國的新年,即2月1日,造反者創立了他們的新政府,稱之為“太平天國”,也就是極為和平的天上王國,由天德與洪秀全共同治理。[5]

[1] 韓山文:《洪秀全的幻覺及廣西造反的起源》,第 29 頁及以下。

[2] 韓山文:《洪秀全的幻覺及廣西造反的起源》,第 48 頁及以下。

[3] 韓山文:《洪秀全的幻覺及廣西造反的起源》,第 50~52 頁。

[4] 曾國藩當時在北京,在 1851 年 5 月的家書中說,廣西的首腦們如坐針氈。

[5] 根據《幹王自述》第 5 頁的記述,立國的時間是在 1 年以後他們進入永安之時。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雙方都積聚了力量。太平軍從金田發起的攻擊,以及後來從大黃江與象州根據地發起的攻勢,使他們得到增援和補給,兵力迅速增加。官軍也得到增援,旗營將領烏蘭泰奉詔來到廣西。賽尚阿於4月份又奉派出任全權的欽差大臣,帶著200萬兩銀子前往前線。都統巴清德與副都統達洪阿奉派率部從京城經湖南抵達廣西。廣西巡撫奉令將本省的民政事務交給布政使,盡一切力量鎮壓該省的造反勢力。

在春夏兩季,官軍與太平軍多次交戰,但官軍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新任欽差大臣賽尚阿於7月3日抵任後,認為獲勝的最大機會是招募勇丁,而不能依靠正規軍。結果官軍招募了大約3萬名勇丁,將之部署到不穩定的地區。[1]

[1] 這幾段取材於《平定粵匪紀略》卷一第 8 頁及以下,對照《太平天國野史》卷一第 2 頁及以下。

遺憾的是,我們無法確認交戰雙方究竟有多少兵力。盡管官軍素質低下,但在7月25日對象州發起的攻擊中,他們的兵力一定非常強盛,他們七戰連捷,給太平軍以重創。太平軍損失了兩三千人,不得不逃亡到新墟。

太平軍在新的根據地內,將部隊部署於山間的戰略重地,新墟為門戶,兩翼各有一山為前哨站。官軍在進攻前做了謹慎的部署:達洪阿位於東南麵,烏蘭泰與秦定三位於西北麵,副將李能臣與經文岱分別位於東麵和東南麵,巴清德與向榮則扼守進入紫荊山的道路。盡管各位將領服從命令,協同攻擊,但由於某種原因,計劃還是失敗了。不過,他們努力奪取了兩翼山頭上的前哨站,迫使太平軍退縮到山內的產茶區域。

向將軍打算乘勝前進,在太平軍未能鞏固陣地時逼壓過去,但是巴清德提出異議,於是耽擱了至關重要的5天,太平軍在此期間已經準備完畢。隨後官軍又錯失了一些機會,再次將攻擊延後,直到8月28日,太平軍在風門坳仗著堅強的工事擊退了全部官軍。後來官軍再次發起攻擊時,烏蘭泰所部在山中迷路了,向榮所部則被大雨所阻,這樣就使太平軍得以避免滅頂之災,逃到了永安。他們水陸並進,於9月25日攻占了永安城。[1]現在他們的人數約為37000人,有效兵力為5000人。[2]

[1] 單獨出版的《京報》將此日期記載為8月27日(陰曆八月初一)。 《平定粵匪紀略》 (第106 頁)與《粵氛記事》所載的日期為閏八月。前者稱那一天是閏八月初一(9 月25 日),而後者稱永安陷落於閏八月初二(9 月 26 日)。由於在《京報》所載的永安陷落的那個日子裏,戰鬥仍在進行,我認為此處有誤,閏八月初一應該是正確的。

[2] 《太平天國野史》:卷三,第 53 頁及以下。

當官軍包圍那個花雷茶地時,太平天國的事業差一點滅亡於該處。他們當時內外交困,在8月17日那個特別危險的日子裏,上帝與耶穌必須至少下凡3次,才能讓會眾們繼續戰鬥。這個事實表明,在整個運動期間,那是他們最接近徹底失敗的時刻。不滿的情緒似乎主要指向領袖洪秀全與他的幹將——天父上帝的喉舌。究竟是他們害怕官軍的逐步逼近,還是那些打算篡權的人煽動他們叛變,記載中都沒有說明。

攻陷永安的偉大勝利堅定了全軍的信念。他們不再違背領袖的命令,也不再害怕官軍。當官軍緩慢地集結兵力圍攻永安時,太平軍在城內組建了他們的王國。在金田組建的臨時政府讓位於穩定性較強的組織,新王朝在永安宣告成立,在原有的兩王之外又封了5位王爺,並給他們委任了高級職務。他們還任命了國家的部長,頒布了軍製,任命了將領,設立了較為關鍵的民政機關。他們還采用了一部新的太陽曆,將一年的366天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或31天,廢除了閏年。

遭到挫敗的官軍逐漸向永安靠攏,開始圍城並發起攻擊。太平軍再次處於他們的包圍之中。早在11月4日,欽差大臣賽尚阿推進到永安附近的軍事重地陽朔,在年底之前,官軍已完成了對該城的合圍。烏蘭泰位於南麵,劉長清位於北麵,後來向榮本人也到了這裏,此外還有足夠的兵力占據東西兩麵的山頭。

1852年2月7日,萬事俱備,賽尚阿(現已降級為提督)從陽朔推進至永安,親自指揮圍攻。太平軍在圍城中缺乏彈藥,也許還缺乏糧食。2月17日和19日,他們進行了兩次突圍。官軍也發起攻勢,企圖奪取該城。他們的總攻擊延續了三天三夜,要不是有些將領陣亡,而活著的一些將領玩忽職守,官軍很可能將太平軍全殲。太平軍被逼回了城牆之內。大約在2月底,太平軍再次從城內突圍,卻未能突破敵軍的防線。

雙方相持到4月6日,太平軍針對官軍防線最薄弱的環節發起了又一次的攻擊,對官軍產生了可怕的影響,他們於4月7日殺開一條血路,使太平軍的全部主力能夠奪路而逃。他們翻越大山時,烏蘭泰似乎進行了拚死的追擊,殲滅了2000多人,俘虜了天德王洪大全,也就是兩位執政王中的一名。大雨滂沱,官軍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致使太平軍安全地翻山越嶺而去。隻有烏蘭泰與其後衛交戰,直到在離桂林不遠處,烏蘭泰受了重傷,部隊丟了膽。

這次失利是交戰雙方在戰爭中的轉折點。太平軍失去了洪大全,失去了一位主要的軍事首腦。但是,他們的逃脫明顯地指向神助,這使他們事業的宗教層麵得到大大增強。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他們的組織中有了越來越多的狂熱分子,而頭腦冷靜、目光遠大的政治家卻越來越少。的確,我們有理由懷疑洪大全是被故意丟給官軍的,因為隻有韋昌輝試圖援救他,其他首領不能或不願去增援他。這次偉大的勝利成為動力,注定要使這場運動獲得經年累月的成功。它為太平軍增添了上萬名追隨者,但因缺乏合適的領導力量,在其宗教幻想取代明智的治國才幹時,不可避免地會走向最終的失敗。

另一方麵,官軍於1851年在新墟與花雷茶地的失敗,以及於1852年在永安的失敗,都是發生在他們勝券在握的時候,這決定了他們要進行一場耗時12年之久的長期鬥爭。這是官軍虛弱的大暴露,無論如何強調都不會過分。我們的信息來源中缺乏精確的數據。據說官軍擁有“幾十營”,[1]那麼根據太平軍在抵達湖南之前尚未編滿1個軍的事實,我們可以推斷,他們的戰鬥人員不會超過12000人。賽尚阿指揮的總兵力也許是太平軍的4到5倍。他現在已被革職,向榮取代了他的位置。

太平軍繞過守備森嚴的城市,從間道向桂林挺進。他們的家人乘坐牛車同行。許多人放火燒毀家屋,真正地斷絕了退路。部隊由漢人和苗民組成。[2]向榮意識到桂林有危險,火速趕了過去,協助巡撫防守省城。他進入桂林城的時候,距離太平軍發起攻勢隻有1個小時。太平軍動用了手頭上的一切設備強攻一座城門,雲梯、呂公車和其他器械都用上了,但還是沒能破城。這場攻勢延續了31天,太平軍終於放棄桂林,向湖南以及湖南以北長江之濱的城市進發。他們不再是一小撮“土匪”或“盜賊”,而是一個軍隊正在向其領地進行長征。

[1] 《湘軍誌》:卷一,第 8 頁說官軍有“幾十營”。如果 1 營的人數像後來一樣多達 500 人,那麼總兵力就是 5000 人的數倍。

[2] 《湘軍誌》:卷一,第 9 頁。

在太平軍圍攻桂林期間,當官軍發出十萬火急的求援信時,江忠源率領在湖南招募的1200人的私人軍隊趕來了。他還帶來了劉長佑,此人率領一支同樣性質的部隊到來,他曾率這支隊伍鎮壓過李元發的會軍。這兩人在桂林城東與太平軍作戰,屢屢獲勝,湖南勇丁將在這場巨大的鬥爭中獲勝的聲譽,此時便已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