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族是中國的六大家族之一,鎮壓太平軍的主角就是從這個家族中產生的。曾家的源頭是哲學家曾子,他是孔夫子最偉大的弟子之一。在曾國藩與其著名的祖先之間所隔的70個世代中,他自己的直係先人成為湖南湘鄉縣的農民。他的家鄉距離長沙約100公裏。他的家境非常貧寒,但他們以驕傲的血統躋身於家鄉士紳階層,他們希望通過學習經典來繼承先人的學術傳統,以確保文字貴族的地位。曾國藩的祖父是注重實際的實幹家,對這個孩子性格的形成施加了有力的影響。他的父親專心學習,但早年未能獲得功名,直到長子考取秀才的那一天,他才得到同樣的名銜。這也許並非是什麼非常事件,隻表明中國人獲取功名的願望是多麼強烈。
曾國藩於1811年11月26日出生於這個貧窮的鄉村家庭,其誕生伴隨著美夢與吉兆。4歲時他便開始了學業。在第8個生日之前,他已在學習五經,並開始作文。5年以後,按照中國人的習俗,他與一位歐陽姓的女孩訂了婚,當他到了足夠大的年齡便將之娶回家裏。[1]
1826年,他首次應試,名列第七。[2]但是直到1832年,他才開始參加院試,第一次未能如願,但上了榮譽榜。[3]1833年他考中了秀才,他父親在經曆了17次失敗以後,這一次與他同時通過了考試。第二年他前往長沙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第36名。同一年他進京參加會試,試試運氣,去考進士,但兩次考試落第。1836年他設法弄到了盤纏,漫遊江南與浙江。雖然他的舉人身份在社會上給了他一些聲望,但他仍然未能滿足。據說他在旅途中發現了一套有價值的書籍,便借來100兩銀子將之買下。他帶著這些書回到家鄉,苦讀一年,準備第三次參加會試。
[1] 有關曾國藩早年的資料來源主要為《曾文正公年譜》,其中的素材主要取自家族記載與他自己的著作。
[2] 這是一種注冊入學的考試,通過者便可競試學士學位。
[3] 這不會令人看輕他的學業,因為獲得學位的錄取名額是由皇帝給每個省份和地區指定的。在榮譽榜上有名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聲望。
1838年年初,他準備再次進京,現在他又增加了1年的應考準備。他沒有路費,但他借到了32串錢做盤纏,這點錢在路上幾乎花完了,進京時隻剩下3串。[1]在那個時代,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需要1個月乘船坐轎緩慢前進。一般認為,路上必需的花費約為40兩銀子。曾國藩終於通過了會試,[2]不久之後又通過了中國學者的最高考試,於6月23日進入翰林院。[3]
他獲得的這些榮譽,給他帶來了做官的特權,於是他踏上了仕途。不過考試尚未完結,因為翰林院還有幾個等級。於是,曾國藩在短暫的衣錦還鄉之後,便勤奮地投身於新的崗位,逐級上升,同時得到了京城下級官位的任命。他在這個時期所寫的書信,表明了他在文人堆中,在翰林院的同事們之間,過著很有魅力的生活。他們辯論不休,友好地競賽詩文。他的收入很少,總是入不敷出,不過我們不知底裏,隻知道1842年他的房租為每月15串錢。他凡有所得,都會慷慨地與家人和在京的湖南人分享。他不斷地努力於學業,因為他有大把的閑暇,因此他能不斷地攀升,直到1843年在宮殿裏參加了皇帝親自主持的一次特別考試。在123名翰林當中,曾國藩排名在2等第6名。這就給了他進入翰林院高級機關的機會。他在家書中告訴父母:他是清朝獲得此項殊榮的第3個湖南人。[4]
[1] 1 串就是 1000 錢,理論上等於 1 兩銀子,但其購買力大大超過今天。
[2] 獲得博士學位會得到高度的獎賞。產生了博士的家庭,通常會在門楣掛上紅匾,上書“進士”二字。直到今天,在一些低矮的鄉下房舍門上,還能見到這些明顯的證據,所以我們很容易想象當曾國藩考中進士的消息傳到家中時,會給家人帶來多大的榮耀。
[3] 這大致上相當於歐洲國家的國家科學院院士,不同的是,院士資格的獲得,在中國是通過公開競試,而非通過選舉。
[4] 《家書》,1843 年 4 月 22 日。
同一年,他奉派去四川擔任考官,他在次年和下一年獲得了一些榮銜,以及宮中的職務。這些令人欣喜的升遷並未給他帶來多少財政上的好處,就連他在成都當考官所得的1000兩銀子的酬金,也用於扶助窮親戚了。他每年的開銷增多了,1842年已多達600兩銀子,在其他年份可能也是如此。[1]在四川,曾國藩感到其工作的社交層麵令他厭煩。他抱怨說,除了承擔考官的職責以外,他還必須做很多接待工作;又要應邀寫一些對聯,把湖南與四川做一些華而不實的比較;還有很多人跑來借錢,無論他們要借多少,得到了多少,或者是否得到,總會談個不休;此外還有無止無休的應酬往來。[2]
[1] 《家書》,1843 年 1 月 20 日。
[2] 《家書》,1844 年 6 月 27 日。
在此之前很久,曾國藩就抱怨過京城令他厭煩的社交,不過他在北京比較自由,可以少幹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決定隻去找那些能幫他糾正缺點的人們尋求友誼,努力提高生活質量,而不用僅僅為了爭取名望而去拜訪顯貴。[1]因此,在成都掙不脫的社會鎖鏈更加令他頭痛,尤其是因為天氣悶熱令他身體不適。
1847年他通過了最後的考試,升入內閣之列。自從大清執政以來,沒有一個湖南人在37歲的年紀就獲得這樣的地位,近年來隻有另兩位其他省份的人在10年內從翰林升入內閣。[2]他被任命為禮部侍郎。[3]1849年皇後去世的喪禮,以及第2年皇帝駕崩的喪儀,使作為禮部官員的曾國藩忙個不停。曾國藩因辦差得到獎賞,家裏的3代人都能分享賜給他的榮耀。
他從禮部調到一個又一個其他的部門,最終他在六部中的每個部都當過了副部長即侍郎。1852年,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官軍失利的消息傳到北京之後,[4]他奉令與刑部的官員討論如何處置烏蘭泰與賽尚阿,因為他們要對官軍的失敗負責。曾國藩覺得軍事至關重大,主張給予最嚴厲的懲罰,但是皇帝駁回了刑部的決定。或許皇帝在緊要關頭是為了保險起見,因為優秀的將領非常稀少,但是這件事使我們看到了,最終注定要重組軍武鎮壓太平軍的曾國藩其人在精神上具有嚴厲的一麵。[5]
幾年以來,曾國藩都想回家省親,但是貧窮以及不願失去提升的機會使他未能如願。雖然幾位家人進京來看了他,曾國荃還在京城中與他同住了一段時間,但他渴望在寧靜的鄉間與親友聚首。1852年7月,機會來了,他被任命為江西的考官,得到了60天的假期回家省親。在從北京前往江西的途中,他於7月28日接到母親去世的訃告。無情的習俗要求他放棄任命,立即回家守哀,於是曾國藩馬上向湖南進發,打算在家居喪27個月。[6]
[1] 《家書》,1842 年 3 月 31 日。
[2] 《家書》,1847 年 7 月 20 日。
[3] 每部有兩名尚書即部長,1 漢 1 滿,還有 4 名副部長即侍郎。在中國,對於如此年輕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很高的職位。
[4] 戰敗是在 4 月 6 日與 7 日。消息到達北京是在 4 月 29 日,見《年譜》:卷一,第30 頁下欄。
[5] 《年譜》:卷一,第 30 頁下欄。
[6] 《年譜》:卷一,第 31 頁下欄。理論上為父母守哀的時間應為 3 年,但實際上的執行為 27 個月。高官應該離職,這對認定其操守十分重要。不過,有時在危急關頭,皇帝可以下旨將時間縮短。
他在武昌(9月26日)得知長沙遭到了太平軍的長久圍攻,於是他避開長沙,在湘陰上岸,穿過寧鄉,於10月6日到家。他的母親在當月的25日下葬。曾國藩待在家裏,直到太平軍離開長沙,沿江而下,抵達遙遠的金陵。[1]
我們還記得,至此為止官軍針對太平軍的唯一勝利是江忠源率領一支鄉勇小部隊取得的。我們也不會忘記,現已革職並名譽掃地的賽尚阿是首先認識到需要這種武力並在廣西招募了3萬名鄉勇的官員。在太平軍圍攻長沙時,江忠源率領他的2000人作戰,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同等人數的部隊。[2]太平軍剛剛撤圍而去,湖南土匪四起,巡撫無力對付。除了江忠源的2000人以外,羅澤南與王錱另外組織了1000多人。當江忠源在寶慶鎮壓了一次暴動時,人們顯然期待這些民兵撲滅土匪。[3]曾國藩本人對這些鄉村誌願兵部隊的價值有了印象,他認為這種武裝足以維護鄉村的社會秩序,但他們是否能夠對抗那些已被太平教義“毒害”而拋棄了儒學教義的人,他還沒有把握。[4]
大約在年底,巡撫接到北京的上諭,告訴他曾國藩正在湘鄉家中,令他將上諭傳達給曾國藩,其內容是令曾國藩幫同團練本省的鄉民。[5]這份上諭大約在1月22日送到了曾國藩手中,但曾國藩一開始不願遵旨而行。他認為自己應該守哀到期滿,但處於公共危機的壓力之下,他應該負起責任,不再執著於有關守哀的規定,但這樣一來他會處於極大的困境,遭到自己必須求助的士紳階層的反對。他預見到了二利八弊,[6]但他仍然願意聽取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