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坡特《中國曆史概述》聲稱曾國藩是湖南巡撫,由於他防守長沙,長沙沒有陷落。他忘了在清朝任何人都不能在其家鄉所在的省份任巡撫,而且曾國藩那時根本就不在長沙。
[2] 見第四章。
[3] 他的部隊名叫“楚勇”,而羅澤南的部隊名叫“湘勇”,“楚”與“湘”都是湖南省的簡稱,但“楚”同樣可以用於簡稱湖北。
[4] 《年譜》:卷一,第 33 頁上欄。曾國藩盡管在京城身居高位,但他現在作為一介平民隱居在家,與朝廷的溝通必須通過巡撫。
[5] 《年譜》:卷一,第 33 頁下欄。
[6] 1853 年 1 月 24—30 日不同日期的信函。
幾位有影響的友人來到他家,求他同意出山。武昌的陷落及其後到處動蕩不安的局麵,對曾國藩有很大的說服力,他於1月26日離家出發,去與巡撫會商。他的想法是使用新軍先剿土匪,然後對付太平軍。[1]
他立刻投身於工作,他的職責中已有緊急公務的層麵。1月31日,他將自己的計劃奏報北京。他看到湖南受到太平軍的威脅,可用的防禦兵力太弱,他提議在長沙設立一個大團,在所有縣份都設立募勇處。已在鄉下作為民兵接受過某種訓練的勇丁都可入伍,調來長沙接受應有的訓練,然後暫時派往湖南各地鎮壓盜匪。他在同一份奏疏中再次請求皇帝批準他回鄉守哀終製。[2]
羅澤南現在領著他訓練的3營[3]勇丁來到長沙,他們成為曾國藩新軍的核心,從此在中國曆史上號稱“湘軍”,或者說湖南的軍隊。曾國藩製定了一套煩瑣的製度,要求部隊遵守。這些紀律的確非常嚴格,因為曾國藩對軍隊中嚴格執行紀律的必要性非常敏感,擔心所定的製度如同在正規軍中一樣成為一紙空文。江忠源的楚勇總是給他提供靈感,就在此刻,瀏陽有1萬多名造反軍在周國虞領導下揭竿而起,卻被江忠源一戰擊敗。
[1] 1853 年 2 月 4 日的信函。
[2] 這種請求純粹是官樣文章,是中國禮節的需要。
[3] 新軍的 1 個營有 500 人,我在此假定為 500 人。
考驗曾國藩新軍的機會很快就到來了。3月1日,長沙人聽說造反軍在耒陽與常寧集結,威脅嘉禾。800名楚勇與湘勇奉令前去鎮壓,在衡山縣輕易地將其擊敗了。[1]
[1] 《年譜》:卷二,第 16 頁。
可以料想,正規軍的將領們對這支新軍並不感冒,而那些為維持這支新軍協助費用的文官們也隻是給予冷淡的支持。但這樣一支軍隊的價值對於北京而言是很明顯的,總督與巡撫都接到上諭,命令他們建立征募處,保障維持部隊的資金,擴大這個新的組織。這份上諭於3月12日送達長沙。
但是曾國藩的最嚴重的問題從另一個方麵顯現了。在太平軍的刺激之下,土匪四處蜂起,鄉間的百姓敵視成千上萬應募的鄉勇,他們有一段時間在省外作戰,但家鄉卻非常需要他們保衛自己的村莊免遭搶掠。這些土匪肆無忌憚地橫行鄉間,如果不將他們徹底鎮壓,就很難勸說官兵離開湖南,而不去保衛鄉裏。
在另一個方麵,曾國藩也感到了壓力。朝廷催促他加快練兵,將部隊派去打擊太平軍,因為他們此時是國家的危險。曾國藩既不能違抗聖旨,又不能漠視地方上的感情。他要尋找一個方法,可以滿足雙方有充分理由的願望。在3月24日的一份奏疏中,他告訴皇帝,最聰明且有必要的做法是首先剿滅湖南的土匪。自稱為“天地會”的會黨大部分加入了太平軍[1]或者在湖南代表太平天國事業;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其他名稱古怪的會黨,如串子會、紅黑會、邊錢會與香會。這些會黨逐步形成大股武裝,進入山區,成為危險的亡命之徒,在湖南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尤為嚴重。當局盡管明知他們的存在,卻不敢加以鎮壓,因為他們毫無阻礙地滋長了這麼久,已經過於強大。他們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些信奉宗教,有些是兄弟結拜,還有一些以盜搶為宗旨。
這些危險的結社最近已經得到另一些暴徒的補充,大批逃兵變成了流氓,因為他們沒錢寄回家,也沒有軍營願意收留他們。流浪漢與窮人是無限的資源,自然使近期的動亂中增添了大量的流動人口。對付這些動亂群體的理想手段,就是將全軍派往每個縣,留在當地,直到動亂平息,恢複秩序,然後開往另一個縣。這樣就可以在部隊出省時,留下一個安寧的湖南。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曾國藩的應對之策是建立審案局,根據被捕盜匪犯罪的嚴重性,審查案情並給予必要的懲罰。皇帝對這份奏疏的批複認可了徹底鎮壓土匪的必要性。[2]曾國藩的審案局確實審辦了一大批這類罪犯,其餘人犯則在受到影響的地方接受懲罰。
[1] “添弟會”。中國人解釋說,這是對天地會的另一種稱呼,也是三合會的別稱。我認為朱九濤是該會的成員,或許還是真正的天地會會員。
[2] 《快報》:卷二,第 6 頁及第 7 頁上欄。
與此同時,我們還記得,江忠源奉令率部沿江而下,前往南昌,幫助當地守軍將太平軍趕出湖南的後門。[1]他在路上抽空寫信給曾國藩,堅持自己的意見:隻有一個辦法可以打敗太平軍,那就是聯合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4省,共同建造上千艘戰船,從廣東與福建調幾千人來駕駛。在水師成功地平定長江地區以後,就可以攻打金陵、揚州與鎮江,迅速地肅清太平軍。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如果當初江麵上有足夠的水師,太平軍絕對不可能抵達金陵。何況他們當時正在暢通無阻地利用水道。然而當時曾國藩對這個忠告頗為冷淡,因為朝廷催得很急,而建立水師會耽擱時間。[2]
不過,曾國藩仔細地權衡了這個提議。若要采納它,會導致令他尷尬的遲延,然而,如果它能使遠征更為得力,那麼他沒有理由不耽擱一陣兒,因為準備不充分的進軍隻會失利。何況他還需要時間準備好陸軍,將太平軍與土匪趕出湖南。時間的延擱還涉及預備這支規模應該不會很大的艦隊。江忠源在見識了太平軍的力量之後,在寫給曾國藩的其他信函中提醒他不要忘記,隻要太平軍還能在長江上來去自由,那麼官軍就不可能獲得長期的優勢。艦隊是必不可少的。[3]
江忠源第一次提出的建議是要求從廣東將大型戰艦通過海上派到長江,在那裏與快蟹和拖罟船會合。後兩種船可以從廣東的內河駛向梧州,經過短途的陸地運輸,然後浮湘江而下。曾國藩與巡撫聯銜向皇帝提出了這個請求。[4]
[1] 見第四章。
[2] 《發賊亂誌》:第 23 頁。
[3] 《年譜》:卷二,第 6 頁下欄。曾國藩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說,由於“勇”至今為止表現頗佳,他要招募 1 萬名勇丁組成一支士氣高昂的勁旅。
[4] 《年譜》:卷二,第 6 頁下欄及第 7 頁上欄。
在皇帝答複之前,曾國藩遇到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麻煩:民兵新軍與正規軍之間鬧矛盾了。8月17日,湘軍與提督的標兵發生了械鬥。曾國藩親自責罰了民兵,但是9月7日在這兩支部隊之間又爆發了第2次騷亂,曾國藩要求提督按照軍法處置。他的要求未被執行,兩晚之後,犯規的正規軍部隊出兵攻擊塔齊布。此人指揮著曾國藩的部分部隊,在標兵的攻擊下,躲在屋後的草叢裏,好不容易才撿了一條性命。那些不法之徒燒毀了房屋,又來攻擊曾國藩本人。巡撫聽到喧鬧聲,光著腳跑來現場,勸說鬧事的士兵罷手而去。[1]
在此事發生的很久之前,曾國藩已經想到換一個地方訓練自己的部隊會更好一些,這個不幸的事件促使他實行這個想法。他把自己的大營遷到衡州,將自己的新兵部署在湘東與湘南的邊界,用於鎮壓土匪,防止太平軍從江西侵入湖南。[2]
[1] 《年譜》:卷二,第 7 頁上下欄。
[2] 《年譜》:卷二,第 7 頁下欄。
在9月15日的奏疏中,曾國藩解釋了他的動機,以土匪搶掠為由,說他必須將兵力作為有效的治安部隊部署,而他願意從長沙遷到更接近各個動亂地區的位置。太平軍可以通過4條路從江西進入湖南:其一是通過平江,此地與江西西北部的戰略城市義寧相連;其二是通過茶陵、攸縣通往吉安;其三是中路,通過瀏陽前往瑞州;其四是通過醴陵前往袁州與萍鄉。他未曾派部隊前往平江,因為那條路有些繞道,但他以自己的小部隊盡可能周到地在其他幾路設了防,[1]這一切從衡州可以打理得更好。他在奏疏中沒有譴責正規軍或其將領,也沒有提及他們發起的攻擊,擁護他的人可以說他寬宏大量,不喜歡他的人卻會說他是出於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