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在當時向北方與長江中上遊的江西與湖北的迅速擴張,導致皇帝頒發一道又一道上諭,催促曾國藩火速進兵。曾國藩接到幾份上諭之後,擬寫了一道長長的複奏,其中指出他正在努力創建水師。廣東已有幾艘船駛來,衡州的造船者以此為模型,試圖造出能夠裝載千斤大炮的戰船。[2]皇帝的批複實際上是一通譴責,催促曾國藩加緊進軍,因為朝廷已到生死關頭,特別是因為太平軍已經越過安徽,溯江而上。
由於北京方麵的不耐煩,曾國藩又擬寫了一份長長的奏疏,陳明妨礙他加速工作的大難題。他辯解的理由共有5條:
第一,由於匪幫在永興等地阻塞了通往廣東的道路,隻有83門火炮運到了湖南。此外,所需新船的製造和舊船的修補在新年過後還需要大約80天時間。
第二,盡管安徽與湖北的局勢嚴重,曾國藩也無法一直沿江而下,必須一邊推進,一邊肅清太平軍,以鞏固自己的陣地。湖南已派出3000名士兵交給江忠源及其弟弟和另一位將領指揮,他們可以應召對付緊急情況。[3]
第三,曾國藩已經與巡撫、江忠源以及其他人通信,討論聯合數省力量堅守湖北的可能性。武漢三鎮[4]是長江中遊最有戰略意義的地方,控扼著通往四川、廣東與北方的通道。太平軍越過安徽進抵黃州與巴河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取並堅守武漢。控製了這個地方,就掌控了直達金陵的江路,似乎比立即將太平軍逐出安徽重要得多。他建議湖南與湖北的軍隊聯合阻止太平軍再陷武昌,然後可以逐步將其趕出長江下遊的幾個要點,如果此後能將安徽與江西的力量動員起來,太平軍終將被官軍打垮。他跟江忠源、駱秉章(巡撫)等人商討,製定了這個計劃。
[1] 《快報》:卷二,第 10 頁及以下。
[2] 《快報》:卷二,第 17~20 頁,簽署日期為 1853 年 12 月 26 日。1 斤約等於 4\/3 磅。
[3] 他也派了 200 艘炮船與 200 艘其他船隻去安徽交給江忠源。見《年譜》卷二第 13頁上欄。
[4] 武昌、漢口與漢陽。
第四,湖南到處都是匪幫。衡州、郴州、永州與東南麵的桂陽,都受到他們的影響;許多匪幫從江西進入茶陵與安仁;常寧、嘉禾、藍山與永興也遭到匪幫搶掠,曾國藩必須把部隊派往所有動亂地區。他現在怎能將他們召回,拋下既未造好也未武裝的船隻,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向北挺進,而聽任後方亂成一團?
第五,征戰的財政問題必須解決。軍隊已經吸幹了湖南的銀庫,征戰經費的問題必須在部隊離開該省以前解決。[1]
[1] 《快報》:卷二,第 23~27 頁。關於這一點,曾國藩已經獲準出賣官銜(從六品至九品)以交換捐款。全省所有州縣的官府都開放了這種買賣,所以得到了大筆捐款。在此之前 5 天,曾國藩還未接到江忠源的噩耗。
以上概述的這份奏疏,使我們能夠洞悉曾國藩的性格,以及他的穩健與明智。他在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前,不願急於開拔,是理智的做法。如果他不這樣做,那麼令江忠源前程無量的事業突然以悲劇終止的那種命運,就一定會落到他的頭上。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是他的一個特點,當高官以至內閣大臣們為了減輕當前的危機而失去理智的時候,他的這個特點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來。曾國藩似乎總是比他身邊的人看得更遠。在眼下這個問題上,最終贏得戰爭是其關鍵,如果不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就無法達到目的。曾國藩洞察問題的能力,加上少見的耐性,使他能夠堅持到所有的障礙都被掃除。他還有一種超凡的精明,能夠找到最能幹的代理人,通過他們順利地解決難題。不妨想一想,皇帝提出的要求總是不容抗拒的,而且他經常失去耐性,這位至尊的天子怎麼願意總是信任一個仆人,盡管他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花了很長時間才帶來希望中的結果。
正是在這個籌備出征的冬季,曾國藩與其身邊的人在看法上發生了一些分歧,其中特別是跟王錱意見相左。王錱為了保衛長沙,提議組建一支軍隊,巡撫與布政使都批準了,要求王錱拉起3000人的武裝。他的原計劃似乎不錯,但是人數與裝備對於曾國藩而言遠遠不夠。他們先前在派兵去增援江忠源的問題上就有不和。在1854年春天,王錱與一些造反軍打了一仗,擊斃大約30人,他將此上報為一次大捷。在擬寫聯銜報告軍事的奏疏時,曾國藩看了草稿,同意拜發。但是,在正式送往朝廷的定稿中,左宗棠增刪了部分內容,這樣一改,就記述了一個虛假的勝仗。這令曾國藩十分震怒,因為他對官員為了一己之私如此謊報軍情的積習深惡痛絕。[1]
當曾國藩在衡州時,巡撫派羅澤南率兩營兵力去攻剿匪幫,他們於1月5日經過衡州。曾羅2人在這裏經過商議,製定了組建和指揮新軍必須遵守的原則。[2]新軍的單位是1個小團,稱為營,每營500名軍士,另加180名各種職能的其他人員。1營分為4個連,稱為哨,1哨又分為8隊(衛隊的1哨隻分為6隊)。規則訂得很細,形成一個基礎,湖南的其他勇隊也依此組建。
為了加快進度,曾國藩在湘潭另設了造船廠,以補充衡州造船廠的不足。他們修造了3類戰船,最大的叫快蟹,中等的叫長龍,最小的是用漁船改造的,上麵安設了1門小炮。在這3類之外,又增添了幾百艘舢板和更小的船。[3]到了2月底,曾國藩的籌備工作推進了很多,他可以向皇帝奏報,打算盡快向湖北進發。[4]從這份奏疏中我們得知,他的整個艦隊包括1艘拖罟型的大旗艦,360艘其他船隻,共有4種類型,全部可以用作炮船:
[1] 《家書》,1853 年 11 月 4 日與 1854 年 5 月 16 日。
[2] 《年譜》:卷二,第 14 頁上欄。
[3] 添加小船是采納黃冕的提議。他來參觀曾國藩的戰船,告訴曾國藩,太平軍乘坐小船四處活動,能夠從江湖逃入溝渠,完全隱藏起來。如果曾國藩的艦隊裏隻有他所需的快蟹與長龍,就不可能進入那些隱蔽之地驅趕太平軍。基於這個提議,曾國藩在艦隊中添加了小船。《大事記》:卷一,第 5 頁上欄。
[4] 《快報》:卷二,第 31~32 頁上欄。
(1)40艘快蟹,每艘承載36名槳櫓手與6名其他人等。
(2)50艘長龍,每艘承載20名槳櫓手與6名其他人等。
(3)150艘舢板,每艘承載10人。
(4)120艘經過改造的漁船,人員配備可能如同舢板。
除了水手以外,每艘船還配備了炮手。
為這支水師招募必需的水兵是一個困難的任務,因為除了習慣於在內河水道上航行的水上人口以外,村民們都害怕嚐試這種新生活,因為他們不習慣於江風與水流。水兵的招募好不容易完成之後,曾國藩從廣西聘請了艦船槍炮官來對他們進行必需的培訓。當曾國藩打算沿江而下時,他有了10營水兵,共5000人,其中一半被安排在快蟹船上,作為攻擊力量,其餘被安排在長龍船上,作為預備隊。他們以旗幟來區分:攻擊部隊的旗幟隻有一色,預備隊的旗幟則是雜色的。[1]這支艦隊的總司令是褚汝航。
陸軍也由5000人組成,由塔齊布任總司令。[2]這裏的一個營並非全由500人組成,人數有多有少。
[1] 《大事記》:卷一,第 5 頁上欄。
[2] 《年譜》:卷三,第 2 頁上欄。
將士兵、工匠、仆從與長夫全部算在一起,這支遠征軍的總人數約為17000人,他們在供給船上儲備了武器彈藥和大量給養。遠征軍沿江而下,攜帶了12000石大米、18000擔木炭、4萬斤鹽,以及3萬斤油。[1]
維持這支遠征軍的財政負擔估計每月需用8萬兩銀子,但是經過修訂的預算將總數減少了1萬兩。正常的財政無法滿足這個款額,於是曾國藩請求皇帝指派專門的官員和紳士在湖南、江西與四川募捐,籌集必需的款額。他進一步請求朝廷發給他4000張空白的官位執照,包括實任官位和名譽官位,通過出售執照,可以從這3個省份中籌得大筆軍費。這些特殊的措施得到了批準,因為湖南巡撫想不出任何辦法籌得必需的款項,使曾國藩的遠征陷入缺乏資金的困境。[2]
[1] 《快報》:卷二,第 32 頁下欄。1 石約等於 133 又 1\/3 磅,1 斤約等於 4\/3 磅。
[2] 同上,卷二,第 35 頁及以下,日期為 3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