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湘軍出征(1 / 3)

曾國藩籌備的遠征軍打算於1854年年初沿湘江而下。這是它第1次被用於對抗太平軍,而此時太平軍已經溯湘江而上,進入湘陰與寧鄉。湘軍在3月份打了幾個小勝仗,[1]將太平軍趕回到嶽州,曾國藩及其整個水師,與大約4000名陸軍一起,火速向嶽州挺進。戰船分散開來,在洞庭湖靠近湖南各條河流入湖口的水麵上巡邏。

一封又一封告急信送來,催促湘軍火速增援湖北,該省的省會武昌十分危急,東王率軍來到那裏,打算攻陷該城,控扼長江上遊。[2]還有人提出要求,催促湘軍救援安徽,因為該省已被太平軍占領。曾國藩很高興,他現在終於上路了,去實現皇帝的願望。

[1] 在 3 月 24 日的奏疏中做了詳細的報告。《奏議》:卷二,第 38 頁上欄。

[2] 《太平天國野史》:卷十二,第 6 頁。

然而,等待著他的卻是失望。4月4日,新艦隊的24艘戰船沉沒了,幾十艘戰船被橫掃湖麵的大風暴損壞,導致許多人溺斃。與此同時,在準備出征的那幾個月內與曾國藩意見相左的王錱,已經離開嶽州,率領約2000名部眾,朝武昌方向推進。在距離羊樓司不遠的山上,他們遭到太平軍優勢兵力的四麵圍攻。王錱所部沒有作戰經驗,驚慌失措,丟下輜重,向四麵八方潰逃,一直逃到嶽州,抵達圍城之外。他在這裏得到2000名正規軍和朱孫貽指揮的600名新軍增援,抵抗太平軍的前鋒。但是打著黃旗、披著紅衣的太平軍主力很快就殺到了,把恐懼散播到官軍心中,他們再次逃離至城外選定的陣地,隻有1個營的500人堅守不退,鏖戰整天,抵擋幾千名太平軍的進攻。[1]官軍被趕進了嶽州的城牆之內,但是他們缺米缺鹽,沒有做好抵禦圍攻的準備,曾國藩隻有1600人留作預備隊。停泊在嶽州城旁的戰船給了太平軍一定的打擊,但是很不幸,在風暴中損失了那麼多戰船以後,嶽州又缺乏補給,而太平軍在向長沙推進,這就迫使曾國藩不得不撤退,以在長沙及時布防。曾國藩在4月17日撰寫的奏疏,首尾兩次請求皇帝將他交給刑部議罪,作為對這次失敗的懲罰。[2]

陸軍的其他部隊已經從其他道路前進,朝崇陽與通城方向推進較遠,但其司令官塔齊布與胡林翼也奉命率部返回長沙。[3]於是開拔後僅僅過了4周的整個湘軍,現在又退回了長沙。

太平軍在長沙以北30公裏處的靖港分兵進軍。他們一部分從陸地上前往湘潭,於4月24日攻克該城。他們在湘潭城外修築了附加工事,奪得幾百艘船隻,準備守住該城,抗拒敵軍。到此時為止,湘潭一直是一個重鎮,是與廣州進行陸地貿易的頭號城市,大量的茶葉和其他出口物資都是通過此地運往沿海。塔齊布於4月25日奉令前去收複該城。第2天,5營水師也前去參加戰鬥。此後鏖戰4天,消滅了幾千名太平軍。4月27日,水陸兩軍聯合攻擊,摧毀了太平軍艦隊的大部,掃清了陸地上的壁壘。可以說,新軍的士氣在這幾天的戰鬥中才首次高漲起來。[4]4月29日,太平軍再次遭到重創,湘軍於5月1日漂亮地收複了湘潭。

[1] 曾國藩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解釋說:這次失利的原因是他將兵力分散,以及有大約 3 萬名太平軍對抗僅有 2000 多人的官軍。

[2] 《奏議》:卷二,第 42~44 頁。

[3] 《奏議》:卷二,第 48 頁。

[4] 《年譜》:卷三,第 7 頁下欄,第 8 頁上欄。

這些大捷幾乎被中和掉了,因為在4月28日,曾國藩親自率領一支由40艘戰船與800士兵組成的部隊攻打靖港,吃了敗仗。當時南風大作,水流湍急,其相加的作用力致使戰船無法操控。它們被太平軍俘獲或燒毀。曾國藩在剛剛被迫從嶽州撤回後,就遭到第2次失敗,他又羞又憤,兩次跳水自盡,但每次都被朋友們救起。[1]由於3天後有了湘潭大捷,有了勝過希望之光的勝利,曾國藩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這是黎明的到來,太平軍終於遇到了敵手,在沒有滿族人參與的情況下遭到了慘敗。[2]

盡管有了這個勝利,曾國藩還是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裏備受煎熬,受到長沙官員的公開嘲笑。[3]

[1] 《年譜》:卷三,第 8 頁上欄。

[2] 請記住,江忠源曾在全州附近完全改變了他們的進軍方向。

[3] 《家書》,1854 年 5 月 16 日。

他發現到處都是欺詐,並且受到手下幾名將領的刁難。我們已經講述過王錱的不誠,此人在左宗棠的幫助下將一場小仗虛報為大捷。但他還被自己家人的行為所困擾,他的二弟曾國潢來到長沙跟他吵架。他在一封家書中寫道:“餘近來因肝氣太躁,動與人多所不合,所以辦事多不能成。澄弟今日肝氣尤旺,不能為我解事,反為我添許多唇舌爭端。軍中多一人不見其益,家中少一人則見其損。澄侯及諸弟以後盡可不來營,但在家中教訓後輩。半耕半讀,未明而起,同習勞苦,不習驕佚,則所以保家門而免劫數者,可以人力主之。望諸弟慎之又慎也。”[1]

他還向家人傾訴了對於大勢的看法,說到處都是爾虞我詐,他不得不承擔幾名部屬將領的任務,隨後寫道:“然官場中多不以我為然。將來事無一成,辜負皇上委任之意,唯有自愧自恨而已,豈能怨人乎?怨人又豈有益乎?大抵世之亂也,必先由於是非不明、白黑不分。諸弟必欲一一強為區別,則愈求分明,愈致混淆,必將慪氣到底。願諸弟學為和平,學為糊塗。璞山之事,從今以後不特不可出諸口,而且不可存諸心。”[2]

這些日子裏他的精神極為煩惱苦悶,他後來回顧時,視為自己的道德大修煉。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起過回家的念頭。相反,他以堅定的信心開始修造戰船,修改軍營製度。他在湘陰的失敗多少是偶然性的,並且是難免的,但針對嶽州之敗,他認為自己犯了四條大錯。第一,部隊起床不夠早。從此以後,官兵必須在黎明前起床並吃完早餐。第二,軍營不夠牢固,將來必須修建得更為堅實,要有高而厚實的圍牆,周圍有寬8尺深6尺的壕溝,還要挖掘一道淺溝,底部埋設尖竹簽。第三,全軍未能合作一處。他在嶽州隻率領5000人中的一小半,其餘都分散了。如果全軍1萬人駐紮一起,他就能夠經受住圍攻。第四,應該逮捕並嚴厲處置行動可疑的人,不可寬宏大量。[3]

[1] 《家書》,1854 年 5 月 12 日。根據這封信和類似的訓令,他的弟弟都未曾通過他的推薦從軍。

[2] 《家書》,1854 年 5 月 16 日。璞山是王錱的字。

[3] 《家書》,1854 年 4 月 22 日。

湘潭大捷部分解除了危機,甚至緩和了皇帝的苛責,他減輕了由於嶽州與靖港失利而給曾國藩的處罰,為湘潭大捷而歡欣,希望湘軍能夠迅速休整完畢,重開征伐,前往湖北、江西與安徽這些受到威脅的地區。[1]

從湘軍的這些失利,以及曾國藩後來在長沙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一些局限性,同時也能看出他的一些優點。他沒有受過軍人的訓練,完全缺乏執行軍事行動的技巧。事實上,他不再實際指揮部隊的行動,除非冒著無法預見的危險,被迫靠著搏鬥來擺脫困境。他不缺乏堅強的意誌,表現出了某種天賦。首先是耐性與毅力,借此他可以經受許多人無法忍耐的羞辱和反對;其次是選擇指揮官的能力,因為我們將會看到,他這支小部隊中湧現的人才,在以後的歲月裏將會因戰功而升到文武官場的高位;再次,他思維清晰,有能力把握任何局勢的長遠意義,這有助於他以審慎的方式部署作戰。

在曾國藩任命的湘軍各部指揮員中,湘潭大捷的主角塔齊布非常顯眼。此人早先在與匪幫的作戰中已經表現出他的勇氣,在嶽州時曾被派往湖北邊界,當長沙與湘潭告急時,曾國藩又將他從湖北的戰略要地召回。另一個偉大的指揮官是胡林翼,他至死都是曾國藩的幹城。他擢升很快,1856年就當上了湖北巡撫。至於其餘的將領,其中有些人因為去世而未能升居高位,或者經過多年的鬥爭才出人頭地。其中有羅澤南,於1856年陣亡於武昌;還有水師總司令褚汝航;楊載福與彭玉麟,這兩人後來都當了大官;還有周鳳山與江忠源之弟江忠濟。[2]左宗棠在長沙遭到圍攻時參與了城防,但他現在衙門裏當師爺,幾年後通過曾國藩而出山,率軍先後在江西、浙江與福建作戰。至於李鴻章,雖然曾國藩住在京城時與其很熟,但此刻他還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出名。

上麵著重提到的塔齊布,現已奉旨出任湖南提督,但是曾國藩發現此人價值太大,不能放棄,於是大力舉薦,朝廷允許他留在湘軍之中。[3]準備工作正在全速推進,曾國藩又建了新的船廠,他們不久就準備開拔了。

[1] 《年譜》:卷三,第 7 頁下欄,第 8 頁、第 10 頁及以下。

[2] 見《年譜》:卷三,第 9 頁下欄;又見湘潭大捷、靖港失利的奏報,以及舉薦名單。各位將領的功績陳述了很長。《奏議》:卷三,第 51 頁至第 56 頁上欄。

[3] 該請求見於 6 月 3 日簽署的奏疏。《奏議》:卷三,第 71 頁。批準的上諭在《年譜》卷三第 12 頁上欄有說明。

然而,就在這個空隙之間,太平軍已分布於洞庭湖西端的整個地區,於6月8日攻占了龍陽,又於6月11日攻占了常德。對付湖北陸上太平軍的作戰,主要由荊州將軍滿族人官文指揮,曾國藩則對付湖南境內的太平軍。他將塔齊布派往嶽州,令胡林翼及其他將領穿過益陽前往常德。太平軍在龍陽擊敗了周鳳山的部隊,胡林翼被迫在益陽停下,從另一條道路前往常德。[1]

為了操縱新造的船隻,曾國藩培訓了新的水兵。到了1854年6月10日,萬事俱備,部隊再次順流而下。[2]

[1] 該請求見於 6 月 3 日簽署的奏疏。《奏議》:卷三,第 71 頁。批準的上諭在《年譜》卷三第 12 頁上欄有說明。

[2] 《年譜》:卷三,第 13 頁下欄;《奏議》:卷三,第 1~5 頁(8 月 4 日)及第10~15 頁上欄(8 月 9 日)。

出於戰略考慮,在進軍湖北之前,必須肅清湖南,特別要防止交通線被敵軍截斷。於是水師與陸軍分3路進兵。西路由胡林翼指揮,已經抵達常德,他的任務是將太平軍擊退,肅清那一地區的洞庭湖港灣。中路是水陸聯軍,由塔齊布與褚汝航指揮,順湘江而下,抵達嶽州(於7月25日收複該城),胡林翼將湖區的敵軍肅清之後,來此增援中路。東路從陸路東進,通過平江,抵達崇陽,此城位於湖北邊界,距離武昌還有約一半路程。

以嶽州為目標的兩路部隊於7月27日遭遇了太平軍幾百艘船的艦隊,將之擊敗。曾國藩認為湖南境內已無太平軍,據此向朝廷奏報,但事實證明他弄錯了。他的奏疏剛剛送走,大批太平軍又溯江而上,來到嶽州,讓曾國藩及其副手們忙活了將近兩個月。不過,官軍上次的勝利是鼓舞人心的轉折,他們打了13仗,贏了12仗。[1]

9月24日,遠征軍準備順流向湖北進兵,但是崇陽的陸軍遭到太平軍大部隊的阻擊,沿湖岸還散布著太平軍的一些軍營,必須首先搗毀。[2]曾國藩率塔齊布從嶽州派去增援崇陽的部隊,將太平軍從羊樓司擊退(9月18日),並於9月25日在崇陽協助友軍攻取了太平軍的基地。太平軍逃跑了,湘軍緊追不舍,直達鹹寧,將之擊敗。大約與此同時,滿族人將軍官文從荊州派出5000人,在嶽州長江下遊援助曾軍,於是曾國藩得以在10月2日將大營移駐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