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綱》reference_book_ids\":[6974325584612559909,7107166766001818655,6906472761816779789,71720144338189056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858年是這場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官軍正在穩步地攻占江西,湘軍立刻就看到了進軍安慶的前景,隻要能夠攻克金陵的外圍據點,就可以恢複對該城的圍攻。
倘使金陵沒有發生騷亂,官軍的幾次打擊就能擊垮太平天國運動。現在太平天國沒有立即失敗的跡象。他們的將領實際上都在戰場上,率領部眾分布於安徽、江西與福建。不過,他們在金陵的組織與領導層的素質正在下降。幸運的是,他們手下有一批能人,其中首屈一指的是李秀成(忠王),在廣西作為大頭兵加入太平軍的人物之一,他完全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在運動末期升到了天國最高的官位,成為天國的支柱。他和東王楊秀清不同,他沒有使用那位領袖人物的宗教欺騙,全靠自己的將才與艱苦的作戰,而不借助於天啟。如果他的《自述》是可信的,那麼他是唯一一個無畏而坦誠的天國官員。此時他作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走到了前台。
1858年陰曆一月(2月14日—3月14日),天王難得地清醒了一會兒,思考了一下公事,發表了一份長篇文告,記述滿族人篡位,描繪他們隻要堅持下去就能建成的光榮王國。他還列舉了顯然是剛封的7位新王。其一是英王陳玉成,也是一位靠著能力升遷的很有謀略的將領;其二是豫王胡以晃;其三是讚王蒙得恩;其四是護王楊輔清;其五是忠王李秀成;其六是侍王李世賢;其七是章王林紹璋。[1]
根據所有這些變化,可以算出太平天國有較大的希望獲勝,但是他們仍然有個根本的難處,那就是天王的宗教狂熱妨礙到他頭腦清醒地看待問題,或者聆聽有益的忠告,卻導致他依賴於宗教公式和他自稱擁有的神力。[2]
1858年4月20日,石達開率領一支7萬多人的軍隊進入浙江省,戰爭的舞台擴大了。他攻占了靠近江西邊界的一些縣城。[3]這使浙江省陷入極度的恐慌。這個災難多少被官軍的一次勝利抵消了,已被太平軍占據了3年之久的九江城,於5月19日被楊載福、李續賓與彭玉麟指揮的陸軍與水師聯合攻下了。他們炸塌了城牆,部隊通過缺口衝入城內。對敵軍的屠殺是可怕的,17000名太平軍在該城陷落時被處死。[4]
太平軍原本打算沿長江兩岸而下,去解救遭到官軍逼迫的天京,但他們在幾處失利,計劃未能執行。特別是英王陳玉成穿過安徽,襲擊湖北,在該省東北部的麻城遭到勝保、胡林翼與其他將領的聯合抵抗,被迫撤回安徽的太湖。這次失利迫使忠王停頓於滁州。他親自趕往天京,留下一名將領率部眾留在當地,他們很快就被迫撤退。於是沒有一支援兵抵達金陵。
1858年10月,太平軍將領們在安徽的樅陽開會,一致同意英王與忠王反攻滁州。這些行動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他們在烏衣遇見了德興阿與勝保派來的官軍,交戰後將之擊敗。他們在小店擊退了張國梁,追趕到金陵對麵的浦口,也就是德興阿的駐地。德興阿遭到攻擊,作戰失利,損失了1萬人,太平軍重新打通了與國都的交通。[5]
[1] 《發賊亂誌》,第 48~55 頁。該書隻列出了姓氏,每人的全名都是根據其他資料列出的。《忠王自述》說這些變化發生於 1859 年,但簽署了日期的文件似乎更加可靠。
[2] 《忠王自述》:第 62 頁及以下。
[3] 《年譜》:卷五,第 11 頁下欄。《奏議》卷十第 15 頁下欄及第 16 頁上欄談及後來的行動,指出英王所部的人數為 7 到 8 萬。後來的奏稿與其他資料卻說有 20 萬人之眾。
[4] 《年譜》:卷五,第 11 頁下欄。
[5] 《平定粵匪紀略》:卷七,各處可見;《忠王自述》:第 19~22 頁。
但是,官軍在這裏的失敗,還不如浙江的報告令朝廷感到恐慌。石達開正在浙江橫衝直撞。和春將軍病得太重,無法與部隊一起離開金陵。朝廷於早些時候的7月1日發出上諭,重新起用曾國藩,令他火速前往浙江。他的許多幹將也奉令從江西前往該省。
10月5日,曾國藩通過巡撫駱秉章奏複朝廷:浙江水網縱橫,需要用船。戰船的獲得,可以通過楊載福與彭玉麟的合作,也可以由曾國藩率領陸軍到長沙,在那裏建設一支艦隊,也可以從長江派船來迎接他,駛入太湖,從那裏進入浙江。湖南承諾每月為這些部隊提供2萬兩餉銀,曾國藩請求皇帝讓湖北提供同樣數額的銀子。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1]
曾國藩遵令於7月17日出發,於27日在長沙與巡撫和左宗棠會商。他命令江西的幾支部隊通過撫州向浙江推進,他自己順流而下到武昌。他在那裏會見了友人胡林翼,得到了他的支持,胡林翼同意支持他這支人數已經增加的部隊,並保證糧食的供給。他們的會商總共進行了大約10天。在駛向長江下遊的途中,他在一個名叫巴河的小地方稍作停留,會見弟弟曾國華,以及李續賓、李續宜、彭玉麟,還有許多級別較低的將領,為他的新軍製定了營製。在九江,他停下來去塔齊布的祠堂裏祭奠了一番。按照曾國藩早些時候的計劃,湖口建立了收支供給的糧台,由李鴻章的兄長李瀚章負責。[2]
然而,與此同時,有消息說石達開並未奪占城市,而是攻下之後便離開了,他從浙江與福建一穿而過。曾國藩從南昌向浙江進發時,接到一份上諭,取消了以前的指令,令他進入福建,現在那裏的局麵被石達開攪得比浙江更亂。曾國藩迅速地改變計劃,選擇江西最東端的縣城鉛山作為他的基地。[3]
對吉安的長久圍攻在1858年陰曆八月有了成功的結局,官軍在那裏表現出了頑強與果敢,將太平軍徹底趕出了江西,給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帶來了不小的名聲。他被朝廷提升為道台,[4]這使他可以選擇更重要的使命。
[1] 《年譜》:卷五,第 12 頁及以下。一名列兵 1 天的薪餉為 1 兩的 14%,而苦力的薪酬則為 1 兩的 1%。同上,第 17 頁上欄。
[2] 《年譜》:卷五,第 14 頁下欄及第 15 頁;《奏議》:卷十,第 14~17 頁。
[3] 《年譜》:卷五,第 16 頁;《奏議》:卷十,第 20 頁。
[4] 《年譜》:卷五,第 18 頁上欄。
曾國荃比他的名人兄長年輕很多。他年輕時曾在北京兄長的家中學習過一段時間(在1841與1842年),因不夠勤奮並且拒絕彌補缺陷而令曾國藩惱火。[1]他在1845年考中了秀才。[2]當曾國藩在第一次落敗後的那些難熬的日子裏叫弟弟曾國潢從長沙回家時,我們還記得,曾國藩叫他所有的弟弟都不得再次從軍。
[1] 《家書》,1842 年 9 月 5 日。
[2] 《家書》,1845 年 7 月 3 日。
曾國荃為長兄的這道命令生氣,一直在家待到1856年,當時黃冕奉命出任吉安知府,並前去克複該城。他在遇見曾國荃時,對此人的才幹十分心折,拉著他一起去上任。接著曾國荃招募了一支3000人的部隊,將之稱為“吉字營”。由於他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在為父親守哀期間,於1857年的陰曆五月即5月23日至6月22日之間被朝廷起用,那時他的部隊已被石達開從吉安趕到了安福。他的到來鼓舞了部隊的士氣,陰曆十一月,他們在吉水縣經受住了10萬名強敵的攻擊。[1]他在這裏是勝利者,克複吉安使他成為官軍一方最有前途的將領之一。
江西的緩解不過是暫時性的。10萬太平軍從福建的邵武越過邊界,令撫州、建昌、饒州和廣信各府的百姓人心惶惶。[2]曾國藩急忙前往弋陽,在其周邊地區部署兵力,決定在此危急關頭絕不離開江西。隻要看一看地圖,就能明白這個決定的重要性。從省會南昌可以向多個方向前進,如同沿著一把展開的扇子的扇骨行走,向北可去鄱陽湖和湖口的長江,向東北穿過饒州可去金陵與海濱,向正東穿過廣信可以進入浙江,向東南穿過撫州與建昌可以進入福建,向南穿過吉安與贛州可以進入廣東。西麵是湖南與湖北二省,有幾條路可通,新式軍隊的人員、金錢與糧食的補給大部分從那兩省而來。合理的戰略不允許這個關鍵地區遭到入侵,特別因為入侵的部隊來自石達開麾下,他本人率領主力緊隨其後。
曾國藩現在指揮著大約12000人,不包括他弟弟的部隊在內。到了11月中旬,他可以遷往建昌大營了,於是在那裏安頓下來。然而,連綿的大雨使他無法派兵走山路進入福建,軍營裏爆發的傳染病給他造成了大約1000人的損失。不過,他弟弟和李瀚章給他派來了援兵,使他的兵力得以恢複。曾國荃轉移到湖南邊界,護衛自己的家鄉,實際抵達福建的部隊人數很少。[3]
[1] 《大事記》:卷二,第 2 頁上欄。
[2] 《年譜》:卷五,第 18 頁;《奏議》:卷十,第 21~23 頁。
[3] 《年譜》:卷五,第 19 頁及以下;《奏議》:卷十,第 37~40 頁。
戰爭的中心現在轉移到了安徽,太平軍在那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勝利。李續賓率領官軍迅速推進,先後克複黃梅、宿鬆、太湖、潛山、石牌、桐城與舒城,開始圍攻三河,曾國藩之弟曾國華也參加了戰鬥。但是,如上所述,太平軍已從金陵周邊成功地趕走了官軍,又打算把官軍趕出安徽西部。英王於11月16日遭到湘軍的攻擊,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但是,在太平軍戰敗之前,忠王出現了,給湘軍以沉重的打擊,將其完全擊潰。6000名最優秀的湖南軍人倒下了,曾國華也在陣亡者之列,司令官李續賓不堪受辱,於陣前自殺。湘軍的殘兵與圍攻安慶的正規軍都興阿所部一起逃亡到湖北。桐城的防禦隻是做了做樣子。三河的潰敗以及隨後的士氣低落大大擾亂了鄂皖邊界。[1]太平軍乘勝湧入江西,大批部隊出現在景德鎮城下,該省當局根本無法應付。[2]他們的分遣隊也出現在該省南部。湖南巡撫駱秉章擔心太平軍從安徽方向朝湖北運動,然後有可能進入他主管的省份,他請求朝廷把曾國藩派往安徽,在那裏集中兵力。於是三河慘敗的後果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
曾國藩接到上諭之後,在奏複時指出了婺源與景德鎮的戰略價值。他說,太平軍占據了這兩座城市,就能順利地奔襲江西的饒州和廣信、皖南的徽州與浙江的衢州4府。如果不采取措施保衛,將有3個區域會使官軍陷入困境。其中之一是景德鎮,占領這個區域是控製鄱陽湖區與湖口的關鍵。另一區域是巢湖以北的廬州、鳳陽與淮河地區,太平軍與撚軍可以在那裏會合,其重要性居於首位。第3個戰略區域是巢湖以南,太平軍在這裏占據了幾個要點。由於曾國藩無法分出兵力,那麼在他看來,最好有3萬兵力部署在安徽的江北地區,由都興阿、李續宜與鮑超指揮;另有兩萬人在他指揮之下駐紮江南,還有1萬人由楊載福與彭玉麟指揮。[3]曾國藩認為,這樣一來,他就能夠控製江西北部,讓巡撫照顧當時尚未出現太平軍的該省南部。他進一步奉勸皇帝將大約3000名蒙古騎兵派往皖北,以便對付撚軍。
由於新的作戰方案將景德鎮作為第1目標,曾國藩將張運蘭從福建召回,該部已於1859年1月前往景德鎮。官軍在幾次戰鬥中獲勝,但在數量上還不足以攻占該城,他們被迫等待平江勇的到來。[4]
[1] 《忠王自述》,第 22 頁及以下;《年譜》:卷五,第 20 頁;《發賊亂誌》,第55 頁及以下。後者說太平軍的人數為 18 萬。《平定粵匪紀略》說官軍的人數約為太平軍總人數的 1\/20。
[2] 《年譜》:卷五,第 21 頁下欄;《奏議》:卷十,第 32 頁及以下。
[3] 1859 年 2 月 13 日的奏疏;《奏議》:卷十,第 41~44 頁。
[4] 《年譜》:卷五,第 22 頁下欄;《奏議》:卷十,第 61~64 頁。
經過蕭啟江的努力,石達開在贛南的最後一支部隊也被趕出了該省,蕭啟江於2月與3月在南康縣與南安擊敗了入侵者。然而,石達開部跨入湖南,於是該省巡撫不得不將蕭啟江部召回本省防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