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reference_book_ids\":[70311148503485675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861年初,太平軍處於有利的態勢。他們在戰場上有4支大軍,還沒算上石達開的部眾。英王在湖北,忠王在皖南,侍王則在徽州與他連成了一片,兩人對安慶的官軍構成了威脅。幹王已經前往湖南去招募那些從廣東、廣西與貴州前來加入太平天國運動的新兵。[1]他們控製著江蘇的大部分地區,並已經踏上或準備進入浙江與福建兩省境內。
官軍實際上處於守勢。曾國藩在祁門,其弟曾國荃在安慶的城牆之外。胡林翼與湖北清軍的江北支隊在鄂皖邊界與英王對峙,左宗棠與鮑超在離景德鎮不遠的地方。[2]
在此年的前期,上述將領能夠再次解放贛北,尤其是饒州與九江二府。但在安徽西部,官軍在霍山被英王擊敗,英王打通了進入湖北的道路,占領了蘄水、黃州、德安與隨州幾座城市。同樣,在贛南,許多太平軍仍然來往自由。因此,曾國藩不批準鮑超前往湖北,而是將他調往南昌,希望他能解除太平軍對撫州與建昌的威脅。[3]
[1] 呤唎:《太平天國》,第326頁。呤唎此時與太平軍待在一起,了解他們的大致位置。見《奏議》第十二卷第 69 頁及以下。
[2] 《年譜》:卷六,最後幾頁及卷七第 1 頁。
[3] 《年譜》:卷七,第 1 頁;《奏議》:卷十三,第 31 頁,5 月 3 日。
左宗棠離開他的基地景德鎮向樂平開進,太平軍追了過來,於4月9日攻占了景德鎮。曾國藩還不知道這個消息,於4月10日從祁門轉移到休寧,他的部隊於4月16日對徽州發起攻擊,以失敗告終。曾國藩陷入了絕境,他手中隻有祁門、黟縣與休寧3座縣城,供給線已被切斷。4月22日,他再次進行了一次徒勞無功的進軍。[1]但是左宗棠立刻設法擊走了侍王,再次打通了糧道。[2]太平軍在廣泛分布的要點四處出擊,顯然是想將圍攻安慶的湘軍調開,他們的想法是恐嚇敵軍,結果卻是激怒了湘軍。
英王此時放棄了對湖北的奔襲,回頭殺來,打算攻擊圍攻安慶的官軍,[3]但是盡管4王(加上石達開,如果還把他算作太平軍成員的話)做了種種努力為安慶解圍,攻打安慶的湘軍仍未動搖。曾國藩在這些困境中顯示出特殊的天賦。他沒有漂亮的戰略來對抗忠王,但他保持著頭腦的冷靜,拒絕從安慶調開圍攻部隊,他可以看出,安慶的防守正在不斷削弱,因為太平軍拚命想把圍攻的敵軍調走。他必須占領這座城市,因為太平軍害怕失去它。他同樣意識到,他必須保衛江西,以及他身後的湖北湖南二省,那裏是他的人力、金錢與軍火的來源。如果我們有意於抱怨他頑固地執著於幾個固定不變的想法而造成了嚴重的拖延,指責他采用了比較僵化的策略,那麼我們必須記住一個事實,即他並不能掌控一個強大中央政府的資源,而是權力分散以及成為官員們對他的發明采取冷漠或抗拒態度的犧牲品。我們不能用其他國度或時代的標準來評判他,隻能把他放在他所處的環境中來考察。按照這樣的標準,不論在清政府還是在太平天國的陣營裏,他在他那個時代的人們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他有能力承擔責任,以毫不退縮的果毅與執著的意誌走向最後的勝利。
[1] 《年譜》:卷七,第 3 頁下欄。
[2] 《年譜》:卷七,第 3 頁下欄及第 4 頁上欄;《奏議》:卷十三,第 36~44 頁,5月 3 日。
[3] 哈利·帕克斯爵士認為是他促使英王放棄了攻打武漢三鎮的計劃。在英王剛於 2月 18 日攻下黃州以後,他在該城會見了英王,得知英王認為自己既可將官軍調離安慶(他寫的是“南京”,但也許是誤印或筆誤),也可以進兵漢口。他補充說,英王自稱對於攻打一個英國人剛剛開通的地方有所猶豫。帕克斯就此寫道:“我稱讚了他在這方麵的謹慎,勸他不要向漢口進軍,因為太平軍在占領任何我們已經涉足的商業中心之後,都不可能不嚴重幹擾我們的商業,所以他們的行動安排,不能與我們相衝突。他欣然讚同這一原則,並說他的兩名將領已經越過黃州,他將命令他們向北麵或西北麵推進,挺進麻城或天安,而不要進軍漢口。”不管英王的讚同是出於禮貌還是出自一種策略,這一點都值得討論。帕克斯補充說,英王建議聯合占領,他攻取漢陽,而英國人攻取漢口與武昌。漢陽有高山,至少在現代戰爭中可以控製其他兩城,我們很難相信這裏有多少對英國商業的關心,不過卻有對英國人本身的擔心。《哈利·帕克斯爵士的一生》第 430 頁及以下(取材自他給妻子的一封信)。
4月底,曾國藩命令鮑超火速救援安慶前哨桐城及懷寧地區的多隆阿,這樣一來,他甚至加深了自己處境的危險。5月初,他帶領幾百名衛士出發,前往安慶郊外,留下張運蘭攻打休寧,還有朱品隆保衛祁門。當他與鮑超所部待在東流時,英王對安慶外圍的官軍發起了攻擊,但是江上的楊載福、前哨的多隆阿與安慶城牆外麵的曾國荃聯手將之擊退了。
與此同時,左宗棠從景德鎮出發,已將侍王麾下的太平軍通過廣信逐入浙江。侍王攻占了幾乎在杭州正南麵的重要府城金華。為了扳回侍王的失利,忠王於6月初從他在瑞州的基地出發,攻擊了江西的許多縣份,前往邊界,進入湖北,襲擾興國、大冶、通山、崇陽各縣的農村,湖北巡撫胡林翼被迫派兵迎敵。[1]太平軍的其他活動被輕易地阻止了。
[1] 《年譜》:卷七,第 6 頁上欄;《奏議》:卷十三,第 68 頁。
太平軍各王為了從安慶調開攻城官軍而進行的所有努力都失敗了,曾國荃不斷向他們施加巨大的壓力。他通過截獲的信件得知守軍的情況不妙。他們幾乎斷絕了供應,最後的決戰一定很快就會發生,除非他們能夠很快得救。[1]如果不是如今按時溯江而上的外國輪船幫助了太平軍,攻城戰應該早就結束了。[2]到了7月8日,安慶的外部防線已經全被突破,而左宗棠在江西,鮑超在南麵,胡林翼在西麵,正在封鎖侍王、忠王與英王進兵的道路。[3]
為了答複浙江的請求,一道上諭命令左宗棠前往浙江,但是曾國藩鬥膽抗旨,聲稱浙江的太平軍已經回到江西的鄱陽地區,隻有左將軍獨自迎戰該敵。在圍攻安慶的這個關鍵時刻,左宗棠的轉移將破壞防禦結構的要點。左宗棠抽不出兵力,因為隻有他和張運蘭留在那裏負責從饒州向東穿過安徽祁門直達徽州以及向東南直達廣信的整個地區。在這個時刻,曾國藩從原本就很稀缺的兵力中調走任何一點兵力,都會使他缺乏力量防衛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區域。在同一天,出於同樣的原因,他拒絕執行將彭玉麟調任廣東按察使的另一份上諭。[4]
忠王以最後一次拚死的努力來救援安慶,他推進到南昌,指望官軍擔心失去江西的省會,將兵力從安慶調走。一名揚揚自得的禦使跳出來為忠王“幫忙”,列舉江西處在實際危險中或受到威脅的各處要點,力請朝廷逼迫曾國藩采取適當的步驟保衛該省。曾國藩必須上疏抗辯,詳細陳述太平軍在各處的攻擊,以及他采取的對抗措施。監察製度很有益處,但在如此微妙而凶險的局勢下,他們的天真無知與誤解就是弊多於利了。[5]幸好忠王於8月份抵達瑞州時,遭到了鮑超的攻擊。忠王被遠驅至豐城,於8月29日在那裏吃了敗仗,不得不退到撫州,然後退出江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