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官紳正在考慮雇用外國士兵協助收複內地要點。人們想知道曾國藩的意見,先是紳士們征求意見,接著是朝廷垂詢。他指出,在上海與寧波雇用外國人是可以找到理由的,因為這兩個地方是依照條約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那裏的外國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他們在保衛自己的利益。在蘇州、常州與金陵這些內地城市,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在這些地方官軍得到外國的援助,卻被擊敗了,他們將成為世界的笑柄;如果相反,官軍打勝了,那就不知會出現何種複雜的情況和爭執。即便在依照條約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雇用外國人,也要事先詳加思慮。
1862年2月,曾國藩聽說上海當局已經與英法兩國籌劃防禦上海,外國軍人有可能稍後被用於攻奪蘇州,這件事再次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既成事實沒有消除他心中的不安,因為他懷有已向皇帝闡明的顧慮,擔心那些外國軍人秉性不良,可能成為國內的危險因素,戰後不滿足於拿著他們救助的人們給予的酬謝和平地解散,而堅持要奪取一份中國的遺產。[3]
[1] 《年譜》:卷七,第 19 頁下欄;卷八,第 1 頁。浙江省在閩浙總督的管轄之下,這位總督還管轄福建。從軍事角度來看,曾國藩控製該省無疑是明智的,但這樣一來,他就比曆史上的任何總督擁有更大的權力。
[2] 《年譜》:卷七,第 20 頁。
[3] 《年譜》:卷八,第3頁下欄及第4頁;《奏議》:卷十五,第19、20頁,3月11日。
江浙的士紳派出一個代表團進京,要求朝廷批準接受英國人和法國人主動提供的援助,於是這個問題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外國的公使們同樣收到其國民的請願,要求放棄至今為止所守的中立,采取直接幹預的策略。朝廷的想法搖擺不定,既懷疑外國的動機,又打算批準被困省份紳士們的請願。朝廷要求曾國藩與多隆阿對情況調查核實之後提出建議。
曾國藩第三次采取與從前完全相同的立場。他說,如果外國軍人在中國官軍相對輕度的協助下,要將太平軍從那些省份趕出去,客軍兵力超過主軍,那麼他們就能在這塊國土上為所欲為。多隆阿、鮑超與曾國荃的部隊在金陵上遊,李鴻章新募的部隊正打算派往上海,他們都無法抽出必需的人手組建足夠強大的中國武裝來與外國人合作,直接攻擊蘇州、常州與金陵。於是官軍就被置於一種窘境,猶如人家子弟應試科場,稍能成文,而請人潤色,這還說得過去。如果既不能文,又不入場,隻是請槍手頂替,則無論是否能夠考中,都會貽笑遠近。由於敵人那方麵也對是否雇用外國人猶疑不決,而洪秀全據說還憎恨外國人,所以朝廷也應審慎從事,暫緩答複,既不拒絕也不接受外國的援助,而是在他們施加壓力時繼續對話。在這個時候,總理衙門可以向外國人暗示,曾國藩目前沒有足夠的兵力派去與外國人會剿,但在針對蕪湖與東西梁山的作戰結束之後,也許會請求他們援助。[1]
這幾封信很難掩飾曾國藩反對雇用外國人的立場,但我們無論如何不能由此而斷言他對江蘇省不感興趣,或者斷言他沒有充分認識到上海的重要性。在許多封家書中,他談到了這個地區,表明了他急於保住該地,使之不會落入敵人之手。早在1861年11月4日,他就提到過此事。大約在12月中旬,他聲稱考慮到上海通過與蘇州、杭州和外國的貿易,具有重大的戰略與經濟價值,他有可能派其弟曾國荃前往。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有跡象表明,他的確提出將該地交給其弟,但後者寧願前往金陵。無論如何,在接下來的10周之內,曾國藩已征得李鴻章的同意,派他前往上海,並且承諾拿從太平軍投降過來的程學啟將軍的1000人來補充他的安徽新兵,同時還給他補充5000人的湘軍水師。
2月22日,李鴻章帶著他新募的淮軍來到安慶。他開始按照湘軍的模式、遵照同樣的規則來組建部隊。曾國藩派出自己麾下的數營部隊幫助他訓練新兵。到了3月底,8000人的淮軍已經準備好向長江下遊進兵。由於對淮軍的召喚過於急迫,曾國藩放棄了讓曾國荃與李鴻章向下遊作戰前進的原定計劃,用上海紳士們花了18萬兩銀子租來的7艘輪船運送淮軍。在4月份,全軍分3批下行。[2]4月25日,李鴻章得到正式的任命,出任代理江蘇巡撫。[3]
主要軍事活動的要點現在位於安慶下遊的長江沿岸,曾國荃率兩萬兵力緩慢推進,其弟曾貞幹率大約5000兵力一同上進,還有彭玉麟的艦隊在江上配合。在浙江,左宗棠正在開始行動。在安徽中部的廬州附近,多隆阿與李續宜艱難地阻止太平軍與撚軍會師。在金陵以南,鮑超正在攻打寧國,皖南由張運蘭的部隊控製,他占領了徽州,扼住了通往浙江的道路。[4]此外還有獨立於曾國藩但有心與之合作的部隊,其中有都興阿率領的江北正規軍,袁甲三與李世忠在安徽沿淮河上遊部署的兵力,以及鎮江的一支獨立的官軍。[5]
[1] 東西梁山是金陵上遊長江兩岸的兩座重要的山峰。
[2] 《年譜》:卷八,第 8 頁及以下;《家書》,1862 年 4 月 1 日與 2 日。
[3] 《家書》,1862 年 5 月 9 日。
[4] 《年譜》:卷八,第 4~8 頁各處。
[5] 《年譜》:卷八,第 10 頁下欄。
1862年5月13日,多隆阿攻占了英王頑強堅守了很長時間的廬州。太平軍逃亡壽州,多隆阿隨後追擊。壽州隨後投降了,苗沛霖背叛了英王,將他獻給了勝保,多隆阿將英王在軍前處死。[1]這次勝利大大簡化了將兵力集中於主要目標即金陵與皖南、江浙各城的任務。不過,當戰爭因此而明顯地局部化時,從遙遠的陝西傳來了求援的聲音,使東部的官軍失去了多隆阿有價值的合作。他設法留下5000人留守廬州。[2]
除浙江北部的湖州以外,官軍在各個要點都占有優勢。曾國荃繼續沿江而下,攻占了沿途的所有城鎮,於5月31日抵達金陵城下,開始在雨花台挖壕紮營。[3]都興阿攻占了大運河之畔的揚州,平定了江蘇北部。[4]在浙江,官軍克複了台州。在外國人的幫助下,又克複了寧波。[5]
[1] 《年譜》:卷七,第 13 頁下欄;《忠王自述》:第 49 頁。
[2] 《年譜》:卷八,第 12 頁下欄。
[3] 《年譜》:卷八,第 11 頁上欄;《奏議》:卷十六,第 9~12 頁。
[4] 《年譜》:卷八,第 12 頁上欄。
[5] 《年譜》:卷八,第 12 頁。
看來戰爭極可能會迅速結束。但是曾國藩由於緩慢而極為費力地將這些部隊集結於金陵,不願冒絲毫的風險。如果他把全部兵力派到金陵城下,那麼金陵城外的太平軍有可能再一次分散到各處,使他不得不重複一遍過去的工作。於是他采取了“長蛇策略”,如同上述,從3個方向緩慢地向太平軍逼近,而讓他的弟弟在金陵慢慢地絞殺那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