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李淵攻取長安之謎(1 / 3)

《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1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4},\"quote_content\":\"《顏氏家訓》reference_book_ids\":[721776572171813171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現在,我們來說說李淵取長安建唐稱帝的曆史過程,為什麼說這是最接近真實而不是零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呢?

李淵起兵向長安進取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關是什麼?當時他麵臨了哪三個大問題,以至於稍有解決不當,就將有可能直接導致全軍覆沒?

在李淵的斬首行動中,李淵是如何充分調動各種有利因素,化不利為有利的?

關鍵時刻,李淵使出了什麼樣的詭計,從而得以殘酷地斬殺了隋將宋老生?

李淵為什麼要虛授濫封各種官職?這體現了他什麼高明之處?

李淵如何進行招撫工作?他的兩手都在抓兩手都很硬的招撫政策對路嗎?

鎮守太原的李元吉如何同父親李淵進行了一場造神運作?收效如何?

李淵是否渴望和平解放長安城?為什麼最後仍然是以血腥的屠殺入城的?

隋煬帝年幼的孫子楊侑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這樣做的政治目的何在?

為了籠絡人心,李淵進行了哪些舉措?為什麼我們說這些舉措不仁不義?

一、李淵如何進行斬首行動

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

我們有很久沒說到李淵父子了。

大家都知道,在反隋的割據勢力中,李淵父子集團最後掃滅群雄,統一中國。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他所鎮守的又是隋王朝的軍事重鎮太原。隋王朝土崩瓦解之際,李淵眼看隋政權即將崩潰,在大業十三年即公元617年五月,殺掉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從太原起兵。在短短的120多天內,李淵便占領了關中,攻下了長安。入長安後,李淵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史稱隋恭帝),遙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則自為大丞相、唐王。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三月,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廢黜了楊侑,自己做了皇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定都長安。唐王朝誕生。

以上這些說來簡單,事實上,內中大有文章,絕非是幸運兩字可以解釋的。

現在,我們還是來說說李淵取長安建唐稱帝的曆史過程吧。

注意這可不是演義小說,而是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

為什麼要說是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呢?

前麵我說過,零接近真實的曆史永遠不存在。

兵困賈胡堡

我們來看看李淵稱帝的真實過程。這裏既有其不凡的才能展現,更有他的殘忍、冷酷與虛偽,所以我說,我從沒有任何好惡傾向,我隻為史實代言。在這裏,你能感覺到我的客觀性。

下麵,讓我們回到李淵起兵向長安進取之時。

公元617年陰曆七月14日,大軍到了賈胡堡,就在李淵躊躇滿誌地打著長安主意時,不料前進的路上早有兩頭攔路的“猛虎”,在齜牙咧嘴地等著他。

原來長安的代王楊侑,已探知李淵的目標就是長安,不過它現在是隋都,名叫大興城。長安自古就是陝西南部關中地區的戰略要地。此時,這個小王子並不知道,李淵將讓這一年即公元617年,成為他的隋恭帝義寧元年。

這不李淵行軍到中途,就有前隊探卒來報:

代王楊侑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在霍邑駐防;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駐軍河東以抵禦李淵。

您瞧啊,李淵要尊立代王,代王反遣將抗拒,真是二茬不對案,滿擰。

李淵隻得下令說:“那就先進兵霍邑,再說吧!”

霍邑位於通向潼關要塞的汾河流域途。

而賈胡堡,距霍邑約五十餘裏,卻不想忽然大雨滂沱,道路泥濘不堪,行軍太難,隻得在賈胡堡駐紮。

偏偏這一場大雨一下就是好多天不晴,道路越發泥濘不堪,行軍更難了,幾萬人被困在賈胡堡。

恰這時,有消息傳來,說劉武周與突厥人勾結,正積極準備進攻晉陽,欲抄李淵的後路。

而此時,最大最可怕的問題卻是:軍中開始缺糧了。

這三個大問題,稍有解決不當,就將有可能直接導致全軍覆沒。

李淵在不利局麵中,做出第一個對策:派遣府佐沈叔安等人率領老弱病兵返回太原,運來一個月的糧食。

同時,李淵寫書信招附李密。當然下麵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了。

李淵的斬首行動

這時,全國各地的新聞也在日益增多,什麼武威鷹揚府司馬李軌起兵,占有河西五郡;隴右薛舉也稱王了,大動作不斷;李密連連擊敗王世充;竇建德擊潰隋將薛世雄的三萬精兵,而正在雄舉待發。

這些爆炸性新聞讓此時隋軍的士氣,極為低落,宋老生和屈突通兩隻攔路虎,已然成為孤立無援的光杆司令了。

於是李淵做好了攻取霍邑的準備,他先派柴紹帶了支偵察連,去霍邑城下搞搞調查。

據得到的情報,可以斷定那個宋老生不過是一無謀之匹夫,本不堪一擊。

為了激勵士氣,李淵還手指著霍太山說:

“這就是天神在夢中告訴我的地方,現在果然看到了,所以咱們此次進軍關中,如有神助般的順利,那麼今天,我就封此山為海內名山,以諸侯之禮祭祀。”

然後,李淵命軍中的本地人,設立祠堂,他要親自祭祀。他說這樣一來,全軍將士就都將受到神靈的護佑。

李淵這樣煞有介事的搞“迷信活動”,讓他成功地借助神的力量,給將士們打足了氣,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對神靈極為推崇。

就這樣,李淵充分調動各種有利因素,化不利為有利,一步步邁向他的目標。

祭祀之後,陰曆八月初一,大雨就停了。初二,李淵命令部隊晾曬鎧甲、器械、行裝,並檢查各自的作戰裝備,不要因為安裝不牢,剛一過招,槍頭掉了白送了命;也不要因為弓弦不緊,箭還沒射,就陽萎了……凡此等等,如果是因為這些成了烈士,那就死的太冤了!

陰曆8月初三早晨,李淵率數百輕騎兵,從山腳下的小路向東南,直抵霍邑。李淵這樣襲擊隋軍,是為了出奇製勝。

李淵和幾百名騎兵先到霍邑城東麵幾裏的地方等待步兵的到來,又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幾十騎到城下,舉鞭揮旗,作出就要包圍城池的樣子,並且狠狠辱罵宋老生。

罵得城樓上的宋老生大怒,同時他也困惑不已,因為他看李淵莫非腦子裏進水了,就這幾百個騎兵,也想來打仗?再看遠處,李淵的後續部隊,正源源而至。

宋老生在一瞬間忽然感覺自己太聰明了,他想,應該趕在他們還沒部署好之前,來個突然襲擊,擒賊先擒王,先把李淵給逮住了,那麼消滅這支叛軍豈不是易如反掌了嗎?

宋老生對自己的聰明非常滿意。

於是宋老生率三萬人從東門、南門分道,傾巢而出,潮水般的撲向李淵。

早在意料中的李淵不慌不忙,將騎兵分出左右兩軍,李淵就和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準備衝擊東門,李世民則在城南列陣,率右軍準備直插上去,占領南門,切斷宋老生的退路,同時,李淵命其餘部隊後退,裝作避其鋒芒的膽怯樣子。

宋老生見了,不禁得意得哈哈大笑,一路往前衝,直衝到城外一裏多的地方,方才布下陣來。

李淵派殷開山立刻去召集後軍。

後援軍隊來到,李淵想讓軍士門先吃飯再戰鬥,李世民阻止說:“時機不可失!”

李淵原本打算與宋老生不立即交鋒,而是誘敵深入,目的就是不想讓宋老生背自己城池而戰,哪料到宋老生這麼給麵子,輕而易舉地就鑽進了李淵的圈套。

當宋老生剛一停下來布陣時,殷開山已經領著步兵,全部趕到了,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則率輕騎兵,衝向東南兩個城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

在宋老生兩麵受夾擊的情況下,戰鬥開始了!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鐵騎突出,刀光寒爍,喊殺聲震耳。宋老生拚死反抗,李淵、李建成有些頂不住了。緊急關頭,李世民與軍頭段誌玄,從一高地飛馳而下,率輕騎飛奔而來,直衝宋老生的背後。

李世民分外英勇,史書記載:“世民手殺數十人,兩刃皆缺,流血滿袖,灑之複戰!” 李世民親手殺死幾十人,兩把刀子都砍缺了口,飛濺的鮮血順著衣袖往下直滴,李世民使勁將袖子上的血甩一甩,繼續再戰。可謂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由此可見,李世民作戰確實勇猛,但卻充滿血腥之氣!

兩軍正打得難分勝負,李淵又傳令,命人在軍中大叫:

“已經抓到宋老生啦,已經抓到宋老生啦!”

天啊,這是真的嗎?讀到這兒,您一定會這樣驚問。

悄悄告訴你:當然是假的!嘻嘻。

可是隋軍將士不明真相啊,聽說主帥都被人家逮去了,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散,爭相奔向城門,想躲進城裏逃出一條命。李淵率兵迅速直抵城門,把城門關閉了。

剩下宋老生孤軍奮戰,他也想跑回城內,無奈東南兩門,都被堵死了。

宋老生長歎一聲,眼睜睜地看著城門緊閉,護城河上的吊橋,則懸在半空中,淒淒慘慘地看著宋老生。

城上的守軍雖不敢開城門,但他們一見宋老生已退到了城根下,便迅速放下一根繩索。

宋老生趕緊攀繩而上,可剛剛爬了一丈來高,腳上忽然一陣劇痛,“啪”的一聲,他又掉了下去。

又出什麼事了?

原來李世民部下劉弘基率部眾追到城牆下,一見此情景,劉弘基也飛速地攀繩上去,兩刀就把宋老生的雙腳,砍得鮮血淋漓。

宋老生一掉到了地上,劉弘基揮刀又是一陣亂砍。

而城樓上的隋軍將士隻能是幹瞪眼看著,老宋生被砍成幾大塊,而後割下首級,傳送李淵請功。

李淵的斬首行動,獲得巨大成功。

對霍邑的猛烈進攻,直至黃昏時分。

李淵下令登城,由於沒來得及準備雲梯,他的兵士們隻能冒著雷石、滾木、箭雨和守城士兵的刀槍,一個踩著一個的肩膀,以人為梯,肉搏而上。

終於攻占了霍邑,這是李淵起兵後最重要的一次勝利。

戰鬥結束,李淵親自巡視戰場,但見霍邑城外,數裏之內,都是血流滿地,堆屍成山,這裏一隻殘手,那裏一隻斷腳。

對著如此慘烈的場麵,李淵不禁滄然落淚,對隨從說:

“我自起兵以來,所到之處,百姓無不衷心擁護,所以很少有流血事件發生;今為宋老生所逼,以至生靈塗炭,亂兵之下,無數人枉死於此,人誰無父母妻兒?怎麼會不慘懷痛心?靜心想來,我深感痛惜,有鑒於此,以後攻城,當以文德取之,能和平解決,就一定要和平解決。”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淵對大量無辜者的死亡,還是很痛心的,他提出“以文德取代武功”,更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思想。後來在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大功就中,一條最重要的成功經驗,便是“偃武修文”,看來,他必定是受了其父李淵的影響。

虛授濫封——智取民心

李淵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能夠最終勝出還有一大法寶。那就是以虛授濫封各種官職,來獲取準確地說是智取民心。

勝利了,自然要敲鑼打鼓地發獎狀、戴軍功章,可是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呢?

原來李淵獎賞攻取霍邑的有功將士,其中就包括那些奴隸出身的士兵。

主管的官吏們提出異議,他們認為那些以奴隸身份應募的人,不能和良人同樣授勳。

李淵認為這種觀念太迂腐,他的理由是:“在箭與石之間戰鬥,何分什麼貴賤?論功行賞時,怎能有什麼等級差別?理應同樣按功頒賞授官。”

史書記載:“矢石之間,不辯貴賤,論勳之際,何有等差?皆並從本勳授!”

隋煬帝經常有功不賞,以至於軍隊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在雁門關解圍後的表現,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正是經過接二連三的失信,楊廣才確實成了獨夫。

對照前車之鑒,李淵還特別起草了一份通知,告知全軍將士:隻要有功,不論出身,人人平等地按規定獎賞和授勳。

這一點太了不起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李淵竟然就有了現代人還難以完全做到的平等思想!由此可見,日後強盛的大唐帝國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

陰曆八月初四,李淵接見的霍邑城內的文武官員及其家屬,態度誠懇地告訴他們,除殺宋老生外,其他人一概不追究,縱使你們無心歸附,也會受到善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