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親自跑到縣裏去投案。縣令郭揖也是個正直人,他見範滂來了,嚇了一大跳。他說:“天下這麼大,哪兒不能去,您到這兒來幹什麼?”他打算交出了官印,跟範滂一起逃走。
範滂感激郭揖,他說:“不用了。
我死了,朝廷也許能把抓黨人的事停下來。我怎麼能連累您。再說,我母親已經老了,我一逃,不是還連累她嗎?”
縣令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好把範滂收在監獄裏,並且派人通知範滂的老母親和他的兒子跟範滂來見麵。
範母帶著孫兒隨著公差到監獄來探望範滂。範滂安慰母親說:“我死了以後,還有弟弟會撫養您。您不要過分傷心。”範母說:“你能和李膺、杜密兩位一樣留下好名聲,我已經夠滿意了。你也用不著難過。”
範滂跪著聽母親說完,回過頭來對他的兒子說:“我要叫你做壞事吧,可是壞事畢竟是不該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沒有做壞事,卻落得這步田地。”旁邊的人聽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不久,範滂在獄中遇害,死時年僅33歲。像李膺、範滂這樣被殺的一共有一百多人。還有六七百個在全國有聲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點怨仇的,都被宦官誣指為黨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殺,就是充軍,至少也是禁錮終身。
隻有那個宦官侯覽的對頭張儉逃過了官府搜捕。他到處躲藏,許多人情願冒著生命危險收留他。等到官府得到消息來抓他的時候,他又躲到別處去。於是,凡是收留過他的人家都遭了禍,輕的下監獄,重的被殺,甚至整個郡縣遭到災殃。
姚期臨死教子戎貪
姚期是東漢時的大將軍,本作銚期,字次況,潁川郟(今屬河南)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他為人重於信義,為將作戰勇敢,治軍紀律嚴明,攻克、收降城邑很多,但從不搶掠燒殺。後來進身朝廷,憂國愛主,如果遇到他認為不對的事情,一定犯顏直諫。深得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的愛戴,被封為“安成侯”,食邑五千戶。
姚期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姚丹,一個名叫姚統。姚期對他兩個兒子十分疼愛,但從不讓他們依仗門第任意行事。
光武帝劉秀略地潁川時,得知姚期誌向宏遠,召他任賊曹椽,讓他隨自己北上徇薊。平定王郎後,姚期隨劉秀南行,任他為裨將,讓他和傅寬、呂晏一起隸屬鄧禹。姚期等隨鄧禹徇行各縣,並調發房子兵。鄧禹認為姚期有才能,任命他為偏將軍,授兵2000人。而傅寬、呂晏每人才幾百人。劉秀得知鄧禹的安排,認為鄧禹做得對。
後來,朝廷又派姚期巡行真定宋子,攻克樂陽、槁、肥累等地。姚期隨軍出擊王郎的部將,在巨鹿城下大戰。姚期奮起神威,先登陷陣,親手殺死敵兵50多人。作戰的時候,姚期額頭受傷,可他鬥誌不減,用頭巾草草包紮傷口,又戰。將士們受到激勵,無不以一當十,大敗敵軍。
平滅王郎後,劉秀任命姚期為虎牙大將軍。姚期乘機勸劉秀進位稱帝,他說:“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統危殆,海內無所歸往。明公據河山之固,擁精銳之瞞,以順萬人思漢之心,則天下誰敢不從?”後來劉秀聽從了建議,稱帝建立了東漢。
當時銅馬農民軍幾十萬人進入清陽、博平,姚期與諸將前往迎擊,幾次戰鬥都失利了。在這種情況下,姚期不肯退後,率軍背水而戰,殺傷了很多銅馬軍士。這時,劉秀率軍趕來救助。全軍合力,大破之銅馬軍,追至館陶,迫其全部歸附。姚期又隨軍到射犬進擊青犢、赤眉軍。有一次敵軍偷襲姚期部隊輜重。姚期回軍掩擊,親手殺死幾十人,身受三處重傷。但他全然不顧,奮力苦戰,敵軍敗走。
劉秀即皇帝位後,封姚期為成安侯,食邑五千戶。當時,檀鄉、五樓兩支敵軍進入繁陽、內黃,魏郡勢家大族頻頻反覆,更始帝的部將卓京也圖謀在鄴城反叛。魏郡人心惶惶。光武帝任命姚期為魏郡太守,行大將軍事,前往鎮撫。姚期到任,調發郡中兵士擊破卓京,卓京逃遁入山,姚期追斬其將校數十人,俘其家小。接著揮師繁陽、內黃,再斬數百人。擊破檀鄉、五樓農民軍,魏郡平定安集。
郡中治盜賊的官員李熊本是鄴中豪傑,他的弟弟李陸圖謀造反,跟檀鄉軍裏應外合。有人把這件事向姚期告發,姚期沒有做處理。等到連續三四起人來告發,姚期這才召來李熊,詢問此事。李熊叩頭服罪,情願和老母親一起去死。姚期對他說:“倘若當差不如做賊,你馬上就可以帶著老母親去依靠李陸。”說完,派人將他送出城去。
李熊出城,找到李陸,帶著他到鄴城西門。李陸又愧怍,又感激,自殺而死。姚期嗟歎不已,命以禮埋葬,並命李熊仍任舊職。從此,魏郡人越發佩服他的威信。
建武五年(29),光武帝視察魏郡,任命姚期為太中大夫,並把他帶回洛陽,升任衛尉。
有一次,光武帝曾想和姚期微服出行,姚期擋在車前頓首勸阻,說:
“臣聞古今之戒,變生不意,誠不願陛下微行數出!”光武帝聽了,覺得有理,便回車不出。
由於多年南北征戰、風餐露宿,姚期患重病臥床不起。老母親望著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兒子,又看看兩個沒有成年的孫子,心裏焦急擔憂,她懇求地對姚期說:“趁你還在,跟劉秀提出,由孩子承襲安成侯爵位可好?”
姚期緩慢而吃力地對母親說:“這些年來,我受國家恩遇深厚,但為國家做事甚少,一想到這些,我就覺得很羞愧。現在不行了,猶抱恨以後再不能為國家出力;哪裏還想到為兒子們的榮華富貴伸手討要,讓他們去承襲什麼爵位呢?”
說著說著,他激動起來,用力抬起一隻手,示意讓兒子到他身邊。兒子知道父親臨終要說些什麼,便跑過去,握著父親的手,跪在身旁恭聽。
姚期歪著頭對兒子說:“我不行了,你們要自立自重,勤勞節儉,一定不能向國家索要什麼。伸手討要是可恥的!”說完才閉上了眼睛。
建武十年(34),姚期去世後,光武帝親臨治喪,贈以衛尉、安成侯印綬,諡忠侯。其子姚丹嗣,又封姚丹弟姚統為建平侯,後改封姚丹為葛陵侯。
之後,姚期的兩個兒子一直遵循父親的遺願,好好做官,以造福百姓為己任。
孔融之母教子有節不懼死
孔宙,東漢魯人,是孔子的19代孫。孔宙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孔宙以文治之,旬月而平,“田喜於荒圃,商旅交乎險路”。為懷念其政績,故吏門人自籌經費,采名山要石,立碑示後,是為東漢《孔宙碑》。
孔宙有兩個兒子,孔褒和孔融。
孔宙的妻子,經常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政治十分腐敗,經常迫害好人。孔融15歲的時候,有個叫張儉的官員揭發了當權的宦官侯覽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惡,卻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請求掩護。
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來接待了他。張儉見孔融還是個孩子,就沒有說明來意。孔融看出了張儉神情緊張、欲言又止的樣子,一定是有什麼為難的事,就對張儉說:“我哥雖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難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嗎?”聽了孔融的話,張儉心裏踏實下來,他在孔融家裏躲藏了好幾天,找了個機會,終於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發了。官府抓不到張儉十分生氣,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來。
審官對孔融和孔褒說:“你們兄弟到底是誰放走了張儉?你們知道不知道,張儉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殺頭之罪。”
聽了審官的話,孔融知道哥哥和張儉是好朋友,朝廷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隻有自己主動承擔罪責,才會保全哥哥的性命。於是他對審官說:
“留藏張儉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話.就請治我的罪吧!”
聽了弟弟把罪責承擔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這不關我弟弟的事,要殺就殺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爭了起來,都說是自己放走了張儉。審官見兄弟倆爭罪,怎麼也拿不定主意。最後,隻好如實上報。他們的母親卻說兒子是我的,如果有罪,全由我承擔。
後來審官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母大義凜然,做出了好的榜樣。這樣一來,人們更看清了宦官邪惡的嘴臉了。孔融雖然沒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愛兄長,凜然爭死的事跡卻流傳了下來。
趙苞之母教子忠誠不顧死
東漢官吏趙苞,字威豪,甘陵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其從兄宦官趙忠為惡名昭著的“十常侍”之一,他深以為家門之恥辱,不與其往來。
趙苞以“舉孝廉”出身,初仕州郡。漢靈帝熹平末年(172一178),趙苞任遼西郡太守,到任之後,他派人到故鄉迎接母親和妻子,將到遼西郡城時,路上經過柳城,正遇著鮮卑一萬餘人侵入邊塞劫掠,趙苞的母親和妻子全被劫持作為人質,鮮卑人用車載著她們來攻打遼西郡城。
趙苞率領騎兵二萬人布陣迎戰,鮮卑兵在陣前推出趙苞的母親給趙苞看,趙苞悲痛號哭,對母親說:“當兒子的罪惡實在不可名狀,本來打算用微薄的俸祿早晚在您左右供養,想不到反而為您招來大禍。過去我是您的兒子,現在我是朝廷的大臣,大義不能顧及私恩,自毀忠節,隻有拚死一戰,否則沒有別的辦法來彌補我的罪惡啊。”
母親遠望著囑咐他說:“我兒,各人生死有命,怎能為了顧及我而虧損忠義?你應該盡力去做該做的事,為國家盡忠啊。”於是趙苞強忍悲痛,立即下令出擊,漢兵看到趙苞的忠義,又看到鮮卑人的狠毒與醜惡,便在與其交戰時人人以一當十,將鮮卑兵全數殲滅,可是趙苞的母親和妻子也在戰鬥中被鮮卑兵殺害。
戰後,趙苞上奏朝廷,請求護送母親、妻子的棺柩回故鄉安葬。靈帝派遣使節前往吊喪和慰問,封趙苞為侯。
趙苞將母親、妻子安葬已畢,對他家鄉的人們說:“食朝廷的俸祿而逃避災難,不是忠臣;殺了母親而保全忠義,不是孝子。如此,我還有什麼臉麵活在人世?”說完他便吐血而死。
楊震隻留清名於後輩
東漢時的清官楊震,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德行素著,品學兼優,當時有“關西孔子”的雅譽。
楊震小時候喜歡學習,他博覽群書,精通經籍,他早年曾為官,後在家教書育人。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非常賢明,就舉派人征召他,推舉他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遷,官至荊州刺史,50歲左右時被人薦舉為東萊太守。
上任時,楊震途經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昌邑縣令王密曾得到楊震的舉薦。他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食宿,照顧得無微不至,晚上兩人又暢談至深夜,臨走時王密從懷中捧出十斤黃金端放在案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饋,以報栽培之恩!”
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說:
“作為老朋友,我了解你的為人,可你為什麼不理解我的為人呢?”
王密說:“我本是一個無名的儒生,經您提攜方有今日,此恩銘感不忘。今天是我感恩圖報的好機會,此時夜深人靜,沒有人知曉,我這點心意,請恩師收下吧!”
楊震正色說:“這是什麼話?我提拔你,隻想讓你為國出力,造福百姓。
從未想過要你報恩,你現在的行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你快拿走吧!”
楊震一席話把王密說得攜金羞慚而退。後來人們把他們兩人談話的地方稱為“四知堂”。
楊震後又轉任涿郡(今河北涿縣)太守。他為政清廉,不接受私人請托,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兒孫們居則蔬食,出則徒步,生活十分簡樸,他的親朋好友誠意勸他,要他為子孫置點產業,但他始終沒有答應,他還對他們說:“我把清白廉正的名聲留給後代,不也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清白傳家”之語即來源於此。
此後十多年的仕途中,楊震又曆任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三公九卿之屬的要職,他從不阿諛權貴,而是正色當朝,糾偏糾妄,多次給皇帝上書彈劾那些貪汙腐化的權貴乃至皇親國戚,但昏庸的漢安帝拒不納諫,群奸更加有恃無恐,楊震終被誣陷而遭罷官,在回原籍途中飲毒自盡,年紀70有餘。
順帝的時候,楊震得到平反。朝廷以禮改葬楊震前十多天,有一隻大鳥飛至楊震靈柩前,俯仰悲鳴。楊震重新安葬後,人們立石鳥像於墓前,以紀念這位廉潔正直的賢臣。
魏晉南北朝時期
曹操家教有方眾子成才曹操共有2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諸子中,文有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詩人,武有曹昂、曹彰,都曾任將率兵征討四方,曹衝雖然13歲就夭折了,卻是曆史上罕見的神童。他的幾個孩子大都文武雙全,且在當時表現出傑出的才能,而曹操諸子的成才,跟曹操的成功家教是分不開的。
曹操教育孩子是從童年的啟蒙教育就抓得很緊。據《典論·自敘》中記載,曹操看到世局擾亂,於是在曹丕5歲的時候就教他學射箭,6歲的曹丕能開弓,8歲時就能騎射了。從少年時代起,曹丕就隨軍東征西討,練得一身精湛的武藝,而且還長於彈琴,精於詩賦,為當時人傑,後來他繼承了曹操的大權,清除異己,收了眾兄弟的兵權,又逼當時的皇帝漢獻帝退位,他自己當上了皇帝。
曹植10歲出頭就誦讀《詩經》《論語》以及眾多辭賦等,而且下筆成文,倚馬可待。曹操不大相信他如此文才如此敏捷,曹植要求麵試,於是曹操當鄴城銅雀台剛建成時,帶領兒子們登台,命各人作賦,曹植第一個交卷,這就是著名的《銅雀台賦》,曹操看了不由得連聲稱讚兒子的才氣了。
曹操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對於曹植極其寵愛,很想立為世子。公元213年,曹操率軍南征孫權,命令曹植留守鄴城,臨行之前曹操說:“我23歲時做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也沒有什麼錯誤,你今年也23歲了,難道還不應該努力嗎?”言辭間可謂對其寄托了深切的期望。
可是,曹植由於恃寵而驕,放縱不羈,有一次乘車在“馳道”上走,又私自打開“司馬門”出去。而在這兩條路上行走是隻有皇帝才能享受的特權,曹植這樣做,就觸犯了國家法律。曹操知道後,十分生氣,舍不得殺自己孩子,便下令斬了守門官吏,並宣布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自臨淄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
提到“大船稱象”的故事,大家就會知道是曹衝。當曹操向部下征詢稱象的辦法時,5歲的曹衝竟能直抒己見,毫不拘謹和畏懼,提出大船稱象的好辦法,曹操還高興地照辦了。
曹操非常注意給孩子們選良師,並要求他們尊敬老師。他給兒子們選拔屬吏時下令要選德行堂堂的人物。